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

合集下载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一、简介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于2024年开展
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为科学
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调查研究对象为中国18岁以上的公民,调查对象共2912人,调查地点为23个省市。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6个方面的
内容:公民基本信息、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行为、科学素养重要性、影
响科学素养的因素、科学技术服务水平。

二、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
在调查的2912位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从年龄分布
来看,18岁以下人群占有13.4%,19-29岁占29.2%,30-39岁占27%,
40-49岁占19.2%,50-59岁占10.9%,60岁以上人群占9.3%。

2.科学素养水平
调查结果发现,抽样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整体较低:科学认知得
分为68.3分,居中等水平;科学思维得分为62.9分,处于低等水平;科
学文化成熟度得分为60.8分,处于较低水平。

3.科学态度和行为
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公民科学态度整体较为友好,其中科学家和科学
技术创新支持度最高,为83.3分。

科学实践积极性则较低,仅为39.6分。

4.影响科学素养的因素
结果显示。

有关科学素养的几个问题(09.12名教师)

有关科学素养的几个问题(09.12名教师)

2005年调查结果: 电视是我国公众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 (91%)网上获得科技信息占7.4%。 公众印象中的职业声望:教师57.2%、 科学家51%、医生44.1%。 2007年调查结果: 比例为2.25%(东部3.9%、中部 1.8%、西部1.3%) “十一五”期间科学素质的提高主要 针对四大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 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3. 科学素养内涵的其他表述形式: (1)三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 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 响。 (2)三大类:实用的、社会生活的、 文化的。 (3)四个基本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 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4)五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能力; 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品质。
2.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2003 年调查结果:我国公众具备基本 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 2001年为1.4%;1996年为0.2% 美国:1985年为5%;1990年为6.9%; 2000年已达17% 日本:2003年为5.3% 2001 年研究人员对中国、欧盟 15 国、 美国、日本等国家公众科学素养进行比 较,几项指标中我国排名最后。
四. 教师科学素养的特殊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 (1)能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 (2)能了解教育改革的趋势; (3)能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心理; (4)能了解课程设计原理与发展趋势; (5)能正确掌握教学目标; (6)能精通所教学科的教材; (7)能有效进行教学活动; (8)能活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9)能善用先进的教学媒体;
调查(测试)方式: 各级科协组织访问员入户抽样调查。 (年龄:18—69岁;比例:男女、职业、 文化程度等)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素养指标体系 和测算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 指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⑴ 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⑵ 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 ⑶ 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 的基本了解程度。

2003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2003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充分论证、问卷修改及调查实施后,目前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调查数据。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加权分析,基本上了解了目前我国成人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状况、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现将调查取得的主要结果公布如下:一、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

与2001年相比,我国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城乡、经济发展地区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城乡不同收入居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差异。

公众的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1.不同性别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2003年男性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女性的比例为1.7%(2001年,男性为1.7%,女性为1.0%)。

(图1)图1 不同性别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2.不同年龄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小(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60~69岁为0.5%)。

(图2)图2 不同年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3.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

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依次为1.5%、6.2%、10.7%和13.5%。

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零。

(图3)图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4.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15.6%);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8.2%)和专业技术人员(7.3%)次之;列第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5.4%)和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4.1%);列第四位的是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2.5%)、商业及服务业人员(2.3%)、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2.3%)和离退休人员(2.0%)。

如何提高软实力

如何提高软实力

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从提升软实力的角度讲,我国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例如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利用世界性活动平台展示我国文化与政治理念等。

在这些方面,我们只需要继续正确的做法。

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国则需要采取大力措施予以推进或改善。

例如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非政府组织的建设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指出各种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不论我们在那些方面表现得好还是不好。

因为这样可以为全面审视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

一.积极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一直处于变化最快、发展也最快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而各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以致广泛出现道德困惑、信仰危机等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位。

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回避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旷新年则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意义真空,用祝东力先生的话说,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

2007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十分关注中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希冀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获得国民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以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_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_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 国中中 家国国 科科科 委协普 社普研 会及究 发部所 展 司
26
○执笔 :李大光
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 而且对于我国有关决策构 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公众对各种科技发展动态的看法和舆论 , 保证决策的民主 性和科学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 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 , 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 民的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国际竞 争力 ,而且对于国内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的达到 24 .9 %。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 对科学
研究 不能进行 正确 解释 的公众
对科 学研究的 概念 只停 留在十
分浅显的层次 。相当高比例的农
村公众认为科学研究就是 “选育
优良粮食 品种 , 增加 粮食产 量” 。
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知识与受
教育程度分析显示 , 受教育程度 和科学知识的程度成正比 , 而且
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的基础上才能 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公众的科学素养低下 , 就不能参与有关科学 技术政策问题的讨论和理解有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 。在一个国家中 , 没有相 当比例公众的参与讨论 ,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无法实现的 。
调查与研究
民主与科学 D EM OC RAC Y&SCI EN CE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课组在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 、中 国科协普及部和 95 个县 (区)级科协的大力协助下 , 从 1996 年 11月起 , 到 1997

国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综述

国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综述

国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综述作者:郝子莹王杰张平李兆隆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结束了长期停滞,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

但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性别,职业,城乡,地区方面的差异显著,并且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公众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分析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述评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0-0158-0221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公众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指出:目前,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体现在它的科技成果,而且在公众科学素养。

公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评价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甚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为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2002年我国政府颁布了《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事业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增长。

2010年,中国第八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高于2005年的1.6%到1.67%。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性别、职业、城乡、地区差异显著1.1 不同性别的公民之间科学素养存在明显差异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妇女的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1931年到1931年,只有780多名妇女接受初等教育,女性文盲率的90%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2000年,15岁以上文盲的比例约为13.5%,3.6%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

在2001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素养的比例,女性为 0.98%,男性为1.7%,男女相差0.72%。

[1]而在2003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然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男性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女性的比例为1.7%,男女相差0.6%。

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 精品

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 精品

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关于崇尚科学的现状,可以说是成绩显著、问题不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和鼓励公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召开了多次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规,在世界上独此一家颁布了《科学技术普及法》.崇尚科学和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社会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据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而美国1995年为12%,欧盟1992年为5%,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尽管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和崇尚科学不是等同的概念,但可以说,不崇尚科学的人难以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低下相对应,在2003年的调查中,相信迷信的比例却相当高.在我国,迷信一词专指相信风水、命相、卜筮、占星和鬼神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迷信有了现代特色.一是它打着科学的旗号,实际是伪科学;二是它经常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极具欺骗性.现代迷信还有着3个转移趋势:一是向有知识和高学历的人群转移,但其主体还是低文化少知识的人群;二是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商家店铺供奉财神比比皆是,老板迷信吉祥数字随处可见;三是由贫穷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迷信的发展,会对社会和迷信者自己造成危害,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对社会应有的义务.对全社会来说,有一点必须明确:要靠崇尚科学,提高素质,克服愚昧,破除迷信.。

提高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提高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提高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提高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建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的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国内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公民科学素养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养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

然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要解决的。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地与科学技术相关,公共政策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从重要性上来看都与科学技术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没有公民对决策过程的参与,就没有公共政策决策的公开化和民主化,民主的政治体制就无法实现或保证。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目前的情况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1、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程度。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素养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2003年,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摘要:1.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背景和意义2.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启示4.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和建议正文:一、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公民的科学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素质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的基本素质。

为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战略提供数据支持,我国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应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等领域的公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启示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地区、城乡、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分析如下:1.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3.年龄差异: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4.教育背景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显著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缩小地区、城乡、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距。

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和建议1.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技术,普及科学知识。

3.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高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4.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的科学应用能力。

5.建立健全科学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高。

总之,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

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

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
文跃军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2003年12月28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王凤飞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全省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03年我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1%,略高于2001年1.40%的全国水平。

【总页数】1页(P15)
【作者】文跃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相关文献】
1.公众对环保关注很高参与不强--写在首次大型环保民意调查结果公布之际 [J], 钟寰
2.西安市公布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J], 易轲
3.让鸟安心地飞翔让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首次全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和第一批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结果公布 [J], 耿国彪
4.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 [J], 邱心镜
5.北外网院首次网络大学毕业生调查结果公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 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

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

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

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

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

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由于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为使我国的调查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我国也一直沿用这个标准对我国成年公众(18—69岁)进行科学素养调查。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作为一个公众调查项目,它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重要,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发展各种尖端科技,也必须重视科学普及,提高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

因此,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不断监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量化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公众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一个人可以不从事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但是却不能不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因为这关系到你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人要适应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不具备科学素养。

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应能读懂大众媒体上传播的科技信息,并能准确地判断科学技术发展将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因此说大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十分迅速,定期进行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对促进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些意义都说明了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调查它们自己国家的公众的科学素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方面。

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

中国⼈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具备中国⼈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具备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平虽然有提⾼,但仍只相当于⽇本、加拿⼤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平。

报告再次引起⼤家对科普的关注。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

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我国历来重视科普⼯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第⼋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例为3.27%,相当于⽇本、加拿⼤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平。

该怎样看待这⼀数据?中国⼈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

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

⽐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的科学素养状况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是: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法,具有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应⽤它们来处理⽣存与发展问题、⽣活与⼯作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问题的能⼒。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质的界定是,科学素质是指制定个⼈决策、参与公民和⽂化事务、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5。

《标准》还对科学素质做了补充说明:“科学素质意味着⼀个⼈对⽇常经历中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或能够回答因好奇⼼⽽引发出来的⼀些问题。

科学素质意味着⼀个⼈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然现象的能⼒;科学素质意味着⼀个⼈能够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有关科学的⽂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发表⾃⼰的看法。

科学素质意味着⼀个⼈能识别国家决策和地⽅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

从科普调查情况谈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从科普调查情况谈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从科普调查情况谈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1、科普调查情况2003年一项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简称SL)的调查,让所有国人不无担心。

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数仅占被调查对象的%,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的%相比,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

通过比较,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

本次调查还表明,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电视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报纸和杂志也是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公众通过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公众通过人际交谈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通过广播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通过图书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利用因特网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

在调查的人群中,中学生是科学素养相对较高的人群,但是根据现在的教育情况来看,科学技术与学生之间正变的格格不入,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力正在逐渐下降。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对缺乏很让人担忧,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

2、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并不只是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多少。

因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所以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加重要。

米勒(Jon Miller)模型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研究中该定义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米勒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并进的概念,时代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米勒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界定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度:(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3、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希望可以借此为提高科学普及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在线调查平台向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等方面的人群发放问卷,收集其科学素养水平的相关信息。

共发放了2000份问卷,有效回收1200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1.科学知识掌握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能够正确回答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科学问题。

但仍有40%的受访者对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理解不深,特别是涉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新闻和研究成果方面。

这表明科学知识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2.科学研究态度在调查中,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受访者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

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科学研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受访者对科学研究持怀疑和消极的态度,认为科学研究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这说明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加强,必须向公众传递更多的科学进展利好信息,并消除对科学研究的不信任。

3.科学常识运用能力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常识的运用能力。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能够在面临科学问题时通过科学常识进行判断和解决。

但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在面对一些科学问题时表现出迷茫和不确定,说明他们对科学常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我们建议可以通过增加科学常识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的科学常识运用能力。

4.科学传播渠道选择在调查中,我们还关注了受访者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获取科学信息,这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趋势。

但还有一部分受访者通过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获取科学信息,说明传统媒体在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科协完成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科协完成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科协完成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期刊名称】《企业科协》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本次调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论证、问卷修改及调查实施后,目前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调查数据。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加权分析,基本上了解了目前我国成人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状况、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调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总页数】2页(P5-6)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J], 何薇
2.1994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J], 中国科协"公众理解科学"课题组
3.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全面展开 [J], 王宏伟
4.万州区科协完成2003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J], 蒋明
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
1.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增长
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

2.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仍处于落后地位。

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1989年,加拿大公众科学素养已经达到4%;日本在1991年已经达到3%。

2001年,欧盟15国、美国和日本都对本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

我们对科学知识调查共同采用的11个测试题目进行比较,瑞典排在第一位,将近73%的瑞典国民对这些科学技术观点达到了解的程度。

其他达到60%以上比例的国家有8个:荷兰、丹麦、芬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

达到50%到60%之间的7个:德国、卢森堡、比利时、13本、西班牙、爱尔兰和希腊。

在40%至50%之间的有葡萄牙。

中国接近40%的公民达到了解的标准,在18个国家中,我国排在最后。

与2001年相比,2003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相当的提高,但仍然处于落后地位。

3.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不平衡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城乡、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具有程度不同的差异。

不同性别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异:2003年,我国男性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2.3%,比女性(1.7%)高0.6个百分点。

虽然仍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在缩小。

受教育程度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具备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低(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60~69岁为0.5%)。

不同职业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到15.6%;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次之。

其他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生产上人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及服务业人员;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

家务劳动者和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均不足1%城乡差异巨大: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为0.7%。

虽然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与2001年调查相比,农村居民增长率要更大一些。

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也非常显著:比例由东向西呈逐步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中部地区为2.3%,西部地区为1.5%。

与2001年调查相比,东部地区有所下降(2001年为2.3%);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1年为0.9%);西部地区次之(2001年为0.7%)。

4.迷信程度依然严重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高达26.6%的人相信“相面”;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20.4%的人相信“求签”;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

根据追问分析,其中真正相信迷信者占13.3%。

思考与分析:
1.你认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2.生物课程的实施能否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