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谚语语义研究
运河与沧州武术探究
运河与沧州武术探究作者:李亚男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3期摘要:沧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环境迫使沧州人习武保身,大运河贯通后带来的消极后果虽然带给当地人失去家园的伤痛,但沧州人为了生存而强身健体,依靠运河重新找到了生活信条,形成并发展壮大了青帮和镖行,出现“镖不喊沧州”的现象,成为有名的“武术之乡”。
关键词:运河;沧州;武术一、沧州武术渊源沧州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便有浓厚的尚武之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多泱泱武风之杰”春秋时期诸侯相争,战乱频仍,百姓想要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不得不讲求武备。
至汉代,在沧州一带已习武成风,有史载:龚遂出任渤海郡(即今沧州地区)太守时,曾劝告乡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要求百姓弃武从农。
唐宋时期,此地更是武风遒劲,元代,当地百姓为反抗民族压迫,还于公元1312年(皇庆元年)与蒙古军发生激战。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沧州百姓多被无故杀害,更是激起百姓习武自保的观念。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已经修通,此时,沧州武术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门派丰富。
种类繁多,已有兴盛之势。
沧州,同样依傍运河,但却是一个特殊的运河城市——沧州非但没有依托运河得到繁华和富足,反而成为一个十年九淹,民不聊生的荒凉之地。
沧州地势较低,位于九河的下游,又濒临大海。
每当海潮或者夏季多雨河道决口之时,洪水便淹没沧州,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尸骨遍野。
洪水过后,沧州就变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之处,只有茅草和芦苇,所以,沧州有一别名:长芦。
二、运河与青帮面对水灾过后贫瘠的土地,疮痍的家园,沧州人只能逼迫自己练就武艺,依靠运河给人做保镖活命。
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
沧州人习武,一为自卫,二为谋生。
因为个人品德的原因,习武之人也最后分为了盗匪和镖师。
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繁忙,行船数千里,安全问题是为首要。
各省运送皇粮赋税,深知责任重大,失事后果严重,不敢有丝毫怠慢,因此都要雇镖局、帮会保护。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作者:崔花云来源:《武术研究》 2017年第2期1 有关武术谚语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传授经验,谚语即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谚语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
这些谚语给现今的文化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使用它们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习武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在,更深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少时练的一身功,老来健壮少生病”“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近用手,远用肘;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打拳容易改拳难”“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等武术谚语,像苍松翠柏一样,在广大习武人的口碑上,四时不凋、八节常新地成活着,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与民族齐寿,共泥土同香。
2 武术谚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1 传播信息多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世代的传承,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传统武德所追求的“仁、义、礼、志、信”正是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
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武之道,重在武德,学武之人应注重内外双修,德才兼备,即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者,武之大也。
“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则进一步说明武德在习武人群当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的还有,“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技击是武术的本质。
武术谚语阐释
武 术 谚 语 同其 他语 言 一样 ,并 不是 某 个 天 才 或几 个 圣 贤 及武 林 高 手 独 自创 造 的 。术 谚 语 的起 源 其 确 切 年 代虽 不得 而知 , 我们 推 武 而 想 其 形 成来 源应 与现 代 流 行 语 同样 。武 术 谚 语 的成 立 也 是 基 于几 代 人选 择 、 汰 出 来 的 隽语 。起 初 , 能 是 一 个 或 几 个 精 淘 可 于武 术 的人 经 过 练 武 实 践 、 察 、 观 总结 、 纳 出几 则 习 武 方 面 归 的哲 理 。后 来 随 着 传 播 范 围的 扩 大 ,在 传 诵 中被 人 们 不 断 修 饰 、 练 , 后可能渗透到生活 中, 凝 之 以及 其 它 谚 语 之 中 , 可 能 也 与其 它 谚语 或 语 言 形 式 结 合 , 根据 武 术 要 领 改 编 而 来 . 是 在 于 竞 相 引用 , 相传 播 , 竞 武术 谚 语 遂 以 成 立 。 人们的认识 , 无论 是 对 人 类 社 会 , 是 自然 界 等 各 方 面 , 还
的 讲述 。 渐渐 了解 越 来 越 多 的 文学 故 事 并 积 累了 起来 。 在 他 这 自撰 的年 谱 中有 着 记 载 :母 c草 双 纸 绘 解 茎 老町 内 c美 L r : 二 墨娘 允 c 口碑 、 税 老蔺 < l 多 Lj =、 亿 二 。其 中 , 于 在 江 户 对 末 期至 明治 初 期 热销 的 『 白缝 物 捂 』作 者 谈 到 的 尤其 多 。 于 , 对 作 品 的女 主 人 公 , 镜 花 这 样 说 道 :若 菜 姬 尢 芒 、 泉 r 南 画 通 『 姿 蜘 蛛 衍 老使 ) 现 兄 之 圭亨 土j 在 幼 时 的 。 泉镜 花 眼 里 ,漂亮 的 主人 公 插 图是 吸 引他 了解 这 个 故 事 的 动 力, 是最 早 带 他 步 人 文 学殿 堂 的一 大 因 素 。 旧文 学将 一 个 唯 美 的世 界 铺 呈 到 了泉 镜 花 面 前 。教 他 认 识 了世 间百 态 , 他 在 恶 中 发 现 善 , 假 中辨 清 真 , 丑 来 感 教 在 以 受 美 , 美 来 升 华 人 心 。 虽 然 旧 的 东 西 有其 腐 朽 的一 面 , 其 用 有 行 将 就 木 的必 然 ,但 它 熟 经 砾 炼 ,也 必 然 有 其 长 期 存 在 的理 由 。在 这些 文字 与 图 画之 间 . 镜 花 的 思想 走 向 了成 熟 . 泉 同时 在 潜 移 默化 中学 到 了小 说 的构 思 和 取 材 ,这 令 他 在 后 来 的 创 作 中得 益 匪浅 。 后来 的新 文 学 运 动 令 泉 的 思 想 高 度 活 跃 了起 来 。随 着 坪 内逍 遥 的 新 史 剧 《 一 藁 》 世 , 以 歌 舞 伎 为 演 艺 重 心 的 桐 问 在 戏 剧 界 , 场 风 格 更 加 洗 练 、 容 更 加 新 颖 的 新 派 剧 的改 革 一 内 开 始 了 。 在 这 场 戏 剧 的 近 代 化 革 命 中 , 镜 花 创 造 了 《 系 泉 妇 图 》 一 系 列 脍 炙 人 口的 新 剧 本 , 推 动 日本 近 代 戏 剧 革 新 等 对 产 生 了 巨 大 影 响 。 治 3 年 , 的浪 漫 小 说 《 野 墼 》 明 3 泉 高 以其 神 秘 的 意 境 , 当 时 造 成 了 “ 阳纸 贵 ” 的 现 象 。 由 此 , 镜 在 洛 般 泉 花 的 文 学 创 作 以其 浪 漫 主 义 风 格 进 入 了 鼎 盛 时 期 。 师 从 于 慑古典 主义代 表人 物尾 崎红 叶 , 曾是 砚友 社 ( 治 1年 . 又 明 8 由 尾 崎 红 叶 等 人 创 办 的 代 日本 最 早 的 文 学 社 团 。着 重 于 复 古 的 、 和 的 思 想 ) 力 干 将 的 泉 镜 花 , 日本 文 学 近 代 化 调 得 在 思 潮 来 临之 后 ,与 社 中 一 大 批 激 进 成 员 一 起 义 无 反 顾 地 转 向 了 从 事 观 念 小 说 的创 作 当 中 。 日战 争 后 , 中 日本 资 本 主 义 开始快速发 展起来 。 由此 , 为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副 产 品 的 劳 作 资 问 题 所 引 发 的 矛 盾 日益 加 剧 , 会 动 荡 开 始 浮 出 水 面 。 社 资 本 主 义 带 来 的 动 荡 不 安 、 迫 与 贫 苦 , 建 陋 习 的 束 缚 与 限 压 封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吴寿枝1 樊红岩2(11皖南医学院 安徽 241002;21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0)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一些武术谚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习武实践、提高学生武术意识,并能够达到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武术谚语;武术教学;作用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8)—05—094—03收稿日期年月日作者简介吴寿枝,男,皖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
樊红岩,硕士,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体育教研室助教。
一、引言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且武术文化博大精深。
在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传授经验,武术谚语即是其中之一。
武术谚语是习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流传已久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用简洁、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总结精辟的武术要领、传承宝贵的武术技巧,是中国武术文化中极为珍贵的财富。
这些谚语也给现今的武术教学带来诸多的便利,使用它们可以使学生明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精义所在,并且在武德、技艺、功法、养生等诸多方面得到启发、借鉴,少走弯路,做得更好。
所以,正确认识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中华武术正走向奥运、走向世界的今天,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弘扬,更显得意义重大。
二、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作用1.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武术教学重视武德教育,并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这种重视在武术谚语中最能体现,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等。
教师通过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阐明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尚武崇德的精神。
武术谚语
武术谚语是谚语的一种,是习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流传已久的语言艺术形式。
它用简洁、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总结精辟的武术要领、传承宝贵的武术技巧,具有提高人们的武术意识、指导人们的习武实践、丰富人们的武术语言等作用。
1.武术谚语的产生与发展武术谚语同其他语言一样,并不是某个天才或几个圣贤及武林高手独自创造的。
它是广大习武者及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武术谚语的起源其确切年代虽不得而知,而我们推想其形成来源应与现代流行语同样。
武术谚语的成立也是基于几代人选择、淘汰出来的隽语。
起初,可能是一个或几个精于武术的人经过练武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几则习武方面的哲理。
后来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在传诵中被人们不断修饰、凝练,之后可能渗透到生活中,以及其它谚语之中,也可能与其它谚语或语言形式结合,在根据武术要领改编而来,于是竞相引用,竞相传播,武术谚语遂以成立。
人们的认识,无论是对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等各方面,都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武术谚语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起来的。
人类社会发现了铁,与铁有关的武术谚语就被创造出来了,如“练武要起早,打铁要趁热”。
后来人们在铁的基础上,又炼出钢,钢比铁还硬,武术谚语也随着发展为“练功如打铁,百炼成纯钢”。
武术谚语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的。
从古至今,武术谚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日臻完善,然而其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还是在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
过去的武术谚语大多数是在各个武术门派内部传诵,相互之间一般不交流,基本上是独立存在的。
例如,有的门派倡导“要想功夫深,练拳先练筋”,而另一门派高呼“要想拳不空,练拳先练功”。
这两句武术谚语实际上都是强调基本功在练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各门派之间互相不交流,因此各表述的语言都不一样。
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术门派之间增进交流,武术谚语也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隐喻学视阈下的沧州武术谚语探究
有很 高 的药用价 值 , 素有“ 仙草” 誉 , 防病 治病 、 年益 寿之 功效 . 之 有 延 这则 谚语 是 讲 打拳 习武 能 强 身健 体 , 起 到“ 灵芝 草 ” 的灵通 神效 .上盘百 枝摇 , “ 下盘 似生 根 .用 “ ” “ ” 喻体 , “ ” 枝 、根 作 以 枝摇 ” “ 固” 、根 的特 点 , 阐释 练
鹰 眼 . 以“ 、 、 ” 猫 狗 蛇鹰 ” 喻体 , 作 是说 习武 者进 攻时要 像猫 一样 迅猛 ; 避对 手 攻击 时 要像 狗 一样 灵 活 ; 躲 目视 对方 , 睛要像 蛇鹰 的眼 睛那 样锐 利 . 眼
t 3 植 物 .
以植 物为喻 体 , 可 以将整 个植 物 作 为 喻体 , 可 用 植 物 的某 一部 分 , 根 、 、 、 、 既 也 如 茎 枝 干 叶等 作 喻体 . 例
喻的光 辉 .
1 沧 州 武 术 谚 语 隐 喻 的 源域
“ 道不 能无物 而 自道 , 物不能 无道而 自物 .[ 沧州武术 谚语 常 常借 用人 们 熟知 的概念 或 语言 表 达方 式 , ”1 ] 阐释深 奥 的武学思 想 , 源域 的范 围极其 广泛 , 源于整 个 自然界 和人 类社 会 . 过对 搜 集 的资 料进 行统 计 其 来 通
1 2 动 物 .
武术 常 以动 物作 为仿生对 象 ,把 兽类 搏击攻 杀 的动作 , 形取 意 , 仿 到 自己身上 来 , “ 象 模 用这 种 方法 来 制
敌 .[ 武 术谚语 经常 以人们熟 知 的一些动 物和 昆虫 为构造 材料 , “ 、 、 、 、 、 、 、 、 ” , ” : 如 龙 蛇 虎 熊 兔 狗 鼠 猫 鹰 等 把动
你真正知道这些武术谚语是什么意思吗?(全了)
你真正知道这些武术谚语是什么意思吗?(全了)谚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结晶。
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谚语即是其中之一。
武术谚语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把是拳中之王”,“练拳不练把”。
这两句中的“把”是指高级的散手动作,是克敌制胜的绝招妙术.“把”是无数拳家从交手比武中提炼升华出来,潜心揣摩,又应用于实战中,经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流传了下来。
这正是武术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在初步的实践中获得形式,又多次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经过不断认识、反复综合,逐渐上升到技击理论。
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更加变化、发展、丰富了武术的形成。
把是拳术中的精华,也是调动人体潜能的一种方法。
这些把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可以变化几种、几十种,在训练中按照一定的方法依次练习,反复锤炼,要体会到其中奥妙,需花好多年,应有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
在应用时,可因敌而变;再加上功力,三招两式就可解决战斗。
若不得要领,相应的技能是练不出来的。
闻名的招法极多,如:太极拳中的断劲法、弹击法,定人发人的拦截手;形意拳中的崩拳,迎面掌;大成拳中的三角步、旱地行舟;八极拳中的猛虎硬爬山;三皇炮捶中的夫子三拱手;以及虎扑、插拳、塌掌、炮拳、黑狗钻裆、丹凤朝阳等等。
2.招没绝,功夫有绝“招”是指散手中的招术。
绝招是某些武术家在某个招术上练得精;兼之有较深的硬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所向披糜,使人难以抵挡,屡用屡胜,代代相传,成了所谓绝招。
绝招是相对的,天下无敌的绝招是没有的,但功夫是绝的。
绝招仍是散手绝技的精华。
如清末形意名家郭云深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这高深的造诣,是多年练功的结果。
因此练武一定要练内功。
《少林拳术秘诀》指出:“柔术(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意思是拳种门派虽多,但共同的原则乃气功锻炼,这是达精深造诣“神功”的唯一正确途径。
文化的三个层次分析——以沧州武术为例
沧州武术
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沧州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人犯流放之所,古往今来,沧州战事频繁,民遭涂炭,非尚武不可图存。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
据史籍载,自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齐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
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
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古时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
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
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
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沧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
来沧授艺者,热情款待,有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
2006年5月20日,沧州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4年举办一届“沧州武术节”,是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喜爱武术的人可以前来以武会友。
精解·武术谚语
精解·武术谚语1.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
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2.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五代王敬荛,能使30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
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3.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
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
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
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4.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
一种短穗剑,称武剑。
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
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5.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
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
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6.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枪是最难掌握的。
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
9 ・
所有的语义特征都在 隐喻 中显现 出来 。根 据需要 , 往往 只选 取一事物 的部分特征 映射 到另一事物之 上 , 它的特征都被 其 忽略或者掩盖 了, 体现 了局部性 的特点。例如 :有 功夫 的像 “ 口钟 , 没功夫 的像盏灯 ”“ 的语义特征包括“ ,钟” 声音洪亮”“ 、 沉 稳重实” 在这一隐喻 的理解 中 , 等, 选取 的是它“ 沉稳 重实” 的 特征 ;灯火” 明亮”“ 、飘 忽不 定” “ 有“ 、轻”“ 等语义 特征 , 这里选
征发生转移。本体起到一 种“ 过滤” 的作 用 , 着喻体 的哪 决定 些特征发生转移 , 突显某些特 征而抑制另 外一些 特征。钱钟 书先生在《 编》 管锥 中谈到 : 同一种事物具有多方 面的性质 , 人
们在 以此事物作为 比喻的喻体时 , 往往 只选取 其 中的某 一种
的认识。正像一位犹太神秘哲学家所说 : “ 如果你想捕捉到无
彰显着沧州人 民侠义豪 放 、 刚毅 的人文品格。 率真 认知语言学认为 , 喻不仅是 一种语 言现 象 , 隐 更不仅 仅 是一种辞格 , 而是人类 的一种基本 的思维 、 认知工 具。语言 中 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 程 , 反映 了人 类大脑认识 世界 的
的、 具体的事物与现象 , 为理 解隐喻 意义 的向导 。例 如 : 作 长
本体上 。但是在隐喻理解过程 中 , 喻体实 际上 只有部 分 的特
、
具象性
隐喻一般是从熟悉 的、 具体的源域 , 知生疏 的、 象 来认 抽 的目 标域 , 从而建立起不 同概念之 间的联 系。“ 具体 的” 常 常
是“ 已知的” 以具体的事 物作 为隐喻 的喻体 , 以加深对本体 , 可
成为可“ 触觉” 使无形之物变成真实可感的事物。虽然武 的,
浅析武术谚语继承与发展
浅析武术谚语继承与发展作者:梁金豹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08期摘要:该文根据文献法对武术谚语进行论述,通过对于武术谚语现状的概述与分析,展现厚重的武术文化,并吸引读者对与武术谚语产生兴趣,最终实现保护并传承武术谚语的效果。
关键词:武术谚语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225-02现今社会,武术的技击性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更多的人们选择练习武术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这氛围下,武术文化开始成为人们讨论、研究的话题。
在赵国庆老师的《中华武术文化解读》一书中提到:“武术是具有极大前途的文化。
武术文化将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即武术与哲学、艺术、伦理、价值观、市场经济发生更密切的联系。
”[1]语言是文化的组成与载体,武术谚语作为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语言载体,是武术理论、技术经验的浓缩,更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武术的原型是人类活动的动作,后来为了传授的需要,人们开始用语言表达动作,并创造出武术谚语这精简话语。
近年来中国武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不少热爱、推崇武术的外国人士也慕名前来我国拜师求艺,其社会地位及影响力日益深远。
然而,传统武术谚语却没有享有同样的声誉。
现今,大多的武术人士践行着“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的古训,偏于注重套路的演练与传承,不知“武以德立”,忽略了武德修习,忽略武术谚语对于武德,武技,以及武术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事物的长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对传统武术“传统”的继承,将何以谈论武术的发扬与创新?1 武术谚语1.1 武谚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认可、接受的用简以短语言表达深刻道理的句子。
大部分内容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它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武谚是在几千年间的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传授武术方式之一,是武术的语言表达形式。
武谚作为独立的一种谚语,同时也是武术界的一种“俗语”,含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新时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沧州为例
摘 要:在分析沧州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沧州传统武术文 化 发 展 的对策:挖掘梳理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坚持“术道并重”,推动传统武术项目的整理研究、保护 传 承 和 现 代阐释;集成提升,让传统武术真正走近大众;多渠道 传 播,扩 大 传 统 武 术 文 化 的 社 会 影 响 力;推 动 武 术 文 化 产 业 化 开 发 ,为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注 入 新 动 力 . 关 键 词 :新 时 代 ;传 统 武 术 ;文 化 ;发 展 中 图 分 类 号 :G12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2910(2019)01008805
2 沧 州 武 术 文 化 发 展 现 状
2.1 沧 州 传 统 武 术 代 有 传 人 ,大 批 选 手 在 新 的 舞 台 上 展 示 风 采 沧 州 武 术 有 着 深 远 的 历 史 渊 源 ,武 林 群 英 荟 萃 ,豪 侠 云 集 ,他 们 或 除 暴 安 良 、行 侠 仗 义 ,或 以 身 许 国 、征 战
·88 ·
疆 场 ,留 下 了 一 段 段 闻 名 遐 迩 的 传 奇 佳 话 ,造 就 了 “镖 不 喊 沧 ”的 武 林 之 规 .时 至 今 日 ,强 健 身 心 、砥 砺 品 质 、精 忠报国的传统武术精神仍为武术界所传承,并被赋予了新 的 时代内 涵:展 示传统 武 术 的 时 代 风 采,在 国 际 大 赛 上 勇 攀 高 峰 、为 国 争 光 .肃 宁 苗 晓 兰 的 戳 脚 拳 、阴 手 枪 ,沧 县 王 志 海 的 疯 魔 棍 、劈 挂 拳 等 项 目 多 次 在 “世 界 传 统武术节”上获得金牌;“冠军教母”时中秀的弟子王 晓楠、崔文 娟、阚 文聪等更是 取 得 骄 人 成 绩:崔 文 娟 先 后 获 全 运 会 、世 锦 赛 和 奥 运 会 冠 军 ,王 晓 楠 、阚 文 聪 等 分 获 世 界 武 术 锦 标 赛 等 多 项 国 际 大 赛 冠 军 ;孟 村 八 极 拳 大 师吴连枝从18岁开始授徒,其弟子中有多人在各类大赛 中 摘金夺 银.仅 2004 年 至 今,沧 州 武 术 选 手 在 全 国 和国际性武术大赛中就斩获金牌166枚[3],他们用拼搏传承和弘扬着沧州武术文化的精髓,把沧州武术 的 牌 子擦得更亮. 2.2 动 员 社 会 力 量 ,加 强 培 训 传 播
从武术谚语看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从武术谚语看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论文摘要:通过武术谚语这种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
沧州武术传承了中华武术意境深远的审美特色,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神形兼备的韵味之美、美善相济的内蕴之美;同时形成自己浓郁的地域风格,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博大之美、质实本色的厚重之美、独具一格的奇绝之美。
.Com武术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古典哲学、美学、医学的润泽而博大精深。
驰名中外的武乡沧州,武健泱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发祥地与集大成之地,劈挂、八极、燕青、六合等五十余种拳械门派声名远播。
沧州武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审美特色,它以独特的风韵在中华武坛绽放光彩,这在沧州武术谚语中可以窥斑见豹。
一、意境深远:沧州武术审美的民族风格中华武术被称为一种“诗意的技击术”,与西方拳击术相比,它更具艺术气质与审美魅力。
不同于西方拳击“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在化超越,中华武术重内蕴,尚风神,强调内在的精神及伦理追求,讲究通过习武者的修炼而获得超越性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的体悟,其最高境界是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往往指艺术领域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有限之艺术情景拓展出的生生不息的无限审美之境。
沧州武术秉承了中华武术的文化精髓,追求由技入道,法无定法,意兴挥洒,自有形至于无形,以有限而为无限的脱化神明之境。
沧州武术可观可悟,意境深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审美特征。
1、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沧州武术举手投足均有哲理,一招一式深富内涵,中国哲学无论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阴阳五行之说,都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大和谐。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
武术与自然有深刻的渊源,沧州武术处处皆见师法自然的仿生特征。
中国武术谚语解
中国武术谚语解序文「武人不文」,中国传统武术自古缺乏纪事、论理、训练法、实战技之文字数据。
然而,千百年来,武术不但传承不替,而且不断地精研、提升... 其所依凭的,一直是口耳相传,而不立文字的─武谚。
因之,中国武林有相当丰富的谚语,指导着习武的基本态度,相关理论,技术要点,锻炼密诀;乃至于实战真相,以及武者修为等等... 不一而足。
这些谚语,不但流传在武术界,有些,更散播在社会人生之中,熟悉、亲切,已成武术文化中,相当值得重视的一个部份。
只是,这份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有欠良好。
有些,不免散佚、失传。
有些,多有误读错用,解释分歧。
而也有一些,则是采自少数几本武术著述中的章句,活泼运用,逐渐风行;化文字为口语,一变而为新武谚。
充分说明了这种谚语文化的生命力,至今不衰。
此处,仅将个人熟悉的一小部份武谚,著录下来,试释意涵。
不但挂一漏万之讥,必不可免。
而且,一己的私解,恐多不当。
务必祈请道中高人,以及社会贤俊公开指谬。
那就得益非浅,深铭五内于无既矣!*********************************************************** ***************************************武林流传/徐纪注解基因库“手眼身腰步精神气力功”。
中国传统武术之锻炼,有内有外,而全面要求。
在外的,是“手眼身腰步”人体全部之正确活动。
在内的,则是“精神气力功”,深刻之精准要求。
“依法不依人”。
本是佛家用语,武家亦多引述,以匡不逮。
“法”是原理,“人”是师门。
指明“师者”,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
失其功能,或是所述违里之时,不可盲目从“人”而失理“法”。
武道高深,传承不免于误差。
一如佛教,习者当知其取舍。
入门法“力由脊发”。
强调“脊”椎作用之重要性,及不是肩背 / 手臂发“力”之大原则。
然而,言甚究竟,则“力”必“由”下盘腿脚“发”始,再行上及“脊”椎,斯为得法也。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武术谚语是武术文化中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文化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意义。
它在武术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武术谚语的定义、特点、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术谚语的定义武术谚语是指在武术实践中形成的,用简洁精炼、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武术理念和经验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二、武术谚语的特点1. 精炼简洁。
武术谚语通常由几个简单的字词组成,言简意赅,不啰嗦。
在讲述一些复杂的武术技巧和实战经验时,往往只需用几句话就能把它们表达清楚。
2. 图像鲜明。
武术谚语以图像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武术技艺和思想,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比如“手如刀、脚如箭”、“来势如山、去势如水”等表达方式,将武术技巧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加形象生动。
3. 经验总结。
武术谚语是以武术实践为基础的,反映了武术大师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武术技艺和武术哲学,还包含了关于生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三、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1. 宣传武术文化。
武术谚语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大师们在斗争中得到的经验的精华。
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武术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 传承武术技艺。
武术谚语是武术大师们多年实践的总结,它反映了武术技艺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谚语能够帮助武术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武术技艺的内涵和实用价值,进而提高武术技艺的水平。
3. 促进国际交流。
武术谚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哲学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面。
在国际交流中,能够通过武术谚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武林门户”这个词正是翻译自武术谚语。
四、武术谚语的例子1. 身外之物,游刃有余;身体之内,瞬息难防。
2. 以无我为有我,以有我还无我。
武术谚语辞典
武术谚语辞典
摘要:
1.武术谚语辞典的概述
2.武术谚语辞典的内容
3.武术谚语辞典的价值
正文:
武术谚语辞典是一部包含了中国传统武术知识的辞典,它不仅包含了各种武术招式的名称和解释,还涵盖了武术的历史、理论、技巧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武术谚语辞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武术招式和套路,还包括了很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武术流派的介绍。
此外,它还涵盖了武术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以及武术在养生、健身和防身等方面的应用。
武术谚语辞典对于学习和研究武术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武术的历史和文化,理解武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实用的训练方法和应用技巧。
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武术文化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
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
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
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沧州武术文化。
欢迎阅读!沧州武术文化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
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
他等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拳种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
沧州武术还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近21世纪初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
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沧州武术文化习练沧州武术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锻炼人的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华乃至国际武术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带动武术培训、表演、竞赛、交流、节庆会展、器械生产交易等多种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是,沧州武术技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老拳师文化水平低,“学问都在肚子里”,而他们年事已高,许多绝技妙招濒临失传,急需保护和抢救。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弹腿、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近年来,在国家“发掘、研究、整理、继承”武术政策的指引下,沧州武林勃发了新的生机。
武德、侠义精神与传统文化——以河北沧州武术为中心
武德、侠义精神与传统文化——以河北沧州武术为中心
于秀萍;童广俊
【期刊名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沧州武术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上沧州武林不但英豪辈出,而且这
些习武之人讲究武德修养、提倡侠义精神,是中华武林的杰出代表.这一性格群体的
形成与沧州一带从西汉河间献王以来就开始的儒学文化积淀有关系,也与这些习武
之人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明清以来沧州武师身上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他们“铁肩担道义”的做法,是我们后世应该提倡的担当精
神的来源.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于秀萍;童广俊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北沧
州0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区域武术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以河北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为例 [J], 郭瑞青
2.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以河北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为例 [J], 郭瑞
青
3.沧州回族武术的武德教育及传承方式 [J], 肖秀杰
4.河北武术文化的传播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沧州武术为例 [J], 马文慧;李蓓;张小青;宋懿芪;李凌云
5.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探究——以沧州武术为例 [J], 范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武谚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
解析武谚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摘要:在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代武术家从长期武术实践过程中体悟、凝练出的武术谚语(简称“武谚”),成为承载着武术记忆、彰显着武术力量、蕴含着丰富武术思想的语言精华。
本文基于武谚的文化性、伦理性、哲理性、地域性、保守性等特点,探析武谚对于武术文化传播的正、反向影响,认为武术谚语传播武德精髓;武术谚语传播武术核心拳理;同时限制武术传播轨迹。
旨在更好地理解武谚文化,为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武谚;武术文化;文化传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内核需要一定的载体来传播。
历代武术家从长期武术实践过程中体悟、凝练出的武术谚语(简称“武谚”),成为承载着武术记忆、彰显着武术力量、蕴含着丰富武术思想的语言精华。
武谚是武术文化性的生动体现,“武术的文化性是武术传播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1]],并且在语言文化学的视域下,“文化性应是武谚的本质属性,武谚的本质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武术文化”[[2]]。
武谚具有伦理性、哲理性、地域性、经验性、保守性等典型特征[[3]],其所展现出对武术文化的诠释与表达给人们内心留下特定的武术文化情境。
武谚的广泛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武术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影响。
因此,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本文对武谚文化的特征进行深入再探究,阐释武谚对于武术文化传播的正、反向影响,旨在更好地理解武谚文化,为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伦理、哲理——传播传统武德精髓蕴含中华民族成熟的伦理道德文化的传统武德所追求的“仁、义、礼、智、信”,正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长期的武术实践过程中,为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价值与行为抉择,并将此优良传统传承于后人或者传播于社会,孕育于传统武术的武谚亦随之发展起来。
比如“点到为止”就是传统武德所追求“仁”的绝妙体现,体现了君子礼让的儒者风度,表现出武者以和为贵的高尚品质。
以上武谚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无不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精粹相照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产生 于习武者的长期 实践 , 多在民间拳师 口 头上代 代流 传, 至明清时期 已相当丰富 。其语言 形象 、 简练易懂 , 比喻的 范围很广 , 以人为对象 的 ‘ 如 静如处女 ’以动物为对象 的 ‘ ; 腰 似蛇行 ’ 动如脱兔 ’ 、 ‘ ; 以物为对象的‘ 握拳如卷饼 ’‘ 、 勾手似镰
第一步。例() 2是说武师往往 将道 德 、 品质 的培养 放在 首位。
例0 ) 打铁” 3用“ 来说明“ 练功”只有历经千锤百炼才能 ,
获得成功 。例( ) 风吹雨 打” 1 用“ 4 这种 自 界 的严峻考验 比喻 然 习武过程 中的煎 熬与磨练 。例 ( ) 盘不 打不 熟 , 1算 5 拳脚不 练 不灵 , 只有勤学苦练 , 持之以恒 , 才能练就高深的武功。 () 1 练功不刻苦 , 6 纸上画老虎 。
孙宏茹( 一, , 1 )女 河北青县人 , %l 沧州师范学院体 育 系 教授 ;
刘用良( 6 ) 男, 1 3 , 河北南皮人 , 9- 沧州师范学院中文 系副教授 。
・
0 ・ 0
一
、
武德类
力、 无微不至。为人子者应孝敬 父母 , 为弟子者 要尊师敬 艺,
武德就是武术道德 , 习武者在社会活动 中应 当遵 循的 是 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 的道 德品质 。为武 之道 , 以德为本 。沧 州武术讲究尊师重道 、 义守 信 、 明磊 落 、 重 光 宽厚仁 爱。在沧 州武术史 上 , 具有崇 高民族气节 的武术家不胜 枚举 , 元 甲、 霍
丁发样 、 大刀王五 、 佟忠义等都是武德高 尚的民族英雄 。由于
这是中华 民族世代 相传 的美 德。例 () 眼睛不容灰渣 ” 9用“ 说
明师徒 间要真心相对 , 坦诚相待 。
() 1 灯不明要人拨 , 0 拳不精要人说 。 () 1 山外青山天外天 , 1 能人背后有能人。
() 1 强中 自有强 中手 , 2 莫在人前夸海 口。
第 2 卷第 4 7 期 21 年 l 月 01 2
J ' l f  ̄l h t Ta h r ’C l g  ̄ n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l e a o g ol ec es o e C z
. .o4 2 N . 7
De 2 l c.O 1
沧州武术谚语语义研究
范 铮 , 孙宏茹2刘用 良 (. 1 沧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 河北 沧州 (1) 2沧州师范学院 体育系, 3(1 . 61 ; 河北 沧州 11 1 31 ) 63 0
品德 , 用习得的武术 去危 害人 民 , 么武术 的名声也 就坏 了。 那
() 1 一天不锻炼 , 9 手生脚也慢 ; 两天不锻炼 , 功夫丢一半 ; 三天不锻炼 , 了门外汉 ; 成 四天不锻炼 , 只能瞪眼看。 ( 一日 ) 练一 日 , 日 功 一 不练十 日 空。 () 2 学拳三年 , 1 丢拳三天 。 以上谚语是说 , 练功不容易 , 但丢掉 却不难 , 积 月累练 日
贤徒 。这些门规无不 突 出一个 “ 字, ” 德” 充分彰显 了沧州 武术
性, 要穷毕生精力痴迷于武术 , 不能随意辍弃。习武是一件苦
差事 , 常言道 :练功 练武 , 辈子受 苦。练武 术 没有捷 径可 “ 一 ”
走, 要想练就精湛的武艺 , 就要下苦功夫 。例如 :
() 1 练功如打铁 , 3 百炼成纯钢 。 () 1 经不起风吹雨打 , 4 算不得英雄好汉。
收稿 日期: 1 0 1 2 190 0.- 基金项 目:1 年度 河北省社 会科 学发展 研究课题“ X1 1 沧州武术谚语研 究”编号 : . 11 。 , N 2 1( o 0( ̄ 3 作者简介 : 铮( 丌 )女 , 范 1 _, 河北沧州人 , 9 沧州师范学院中文 系 师 , 学硕士 ; 讲 文
关键 词: 州武术; 沧 谚语 ; 语义
中图分类号 :82 G 5
文献标识码 : A
-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编号:I - 6(01 4 1 - 1I4 221) - 0 0 (8 7 0 004
沧州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 国著名的武术之乡 。 是全 武术是沧州独具特色的地 域文化 , 是植根于 民间的中华武术 的缩影 。沧州武术谚语 , 为沧州武术文化遗产 中最 具魅力 作
() 1 拳脚要勤踢打 , 5 算盘要勤拨拉 。
的价值取向和浩然正气。这种重礼仪、 讲道德的伦理文化, 在
沧州武术谚语 中多有 阐述 。例如 : () 1 修武先修德 。 () 曾学艺先学礼 , 2未 未曾习武先习德。 ( 为武师 , 3 ) 须教礼 ; 贤, 徒不 不可传。 例( 是说武 德是武 术 的灵魂 , 武德 是学 习武艺 的 1 ) 修养
二、 苦恒类
武谚道 :人若无 恒 , “ 不可 学拳 。练 武术要 有恒 心 , ” 有韧
拳 门规为八要 : 心术正 , 一要 二要胆气重 , 耳 目灵 , 三要 四要手 足捷 , 要 身 法 便, 要 力 量 充 , 要 精 神 旺 , 要 儒 雅 五 六 七 八 性 。“ ‘ 要” _聃) 4 ‘ 八 当中, 首要便是 “ 心术正”以“ 为先 。沧州 , 德” 著名弹腿 、 查拳拳 师吴英 , 对众 徒立 有 “ 十愿 ” 规 :保 国安 之 “ 民, 抑强扶弱 , 济人 , 救世 除恶锄奸 , 保助孤寡 , 仗义疏 财 , 传授
武术的攻击 性和破坏性 , 历来收徒都是很严谨的事情 , 在沧州 武术界有“ 修武先修德” 的说法 , 武德作为授徒 传艺 的根 本 将 原则和 门规。据《 沧州武术志》 记载 : 沧州六合 门有“ 十不 传” :
以上几则谚语都 谈到 了习武者要谦 虚 , 妄 自尊大 。 不要 谦虚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表现在 习武 者身上 , 自己武艺 不管 多高, 都要谦虚谨慎 , 戒骄戒躁 。人若胜 我 , 则敬重之 , 不可有 傲忌之心 ; 我若胜人 , 待之 , 则谦 不可有轻薄之意。卖 弄本 领、 自吹 自 , 擂 是习武 的大忌。
传于民问, 积久成俗 , 今拳家 所沿用。其 比喻形象 , 意 为古 立
明确 , 以通俗语言反 映拳理 , 可帮助 习武 者掌握要领 , 分辨 正 误, 防止偏废。如 : ‘ 练拳不练功 , 到老一场空’- () oE m t f
二是《 中华武术手 册》 的定义 : “ 武术谚 语是 用形象化 的
语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 的是 以下两种 :
一
青 、 、 、 翻、 、 、 猿通臂 、 、 、 地躺 螳螂 八 戳脚 沙教 白 短拳 勉张 太祖连
拳、 二郎、 少林 、 、 、 斗兽 明堂 花拳 、 、 埋伏 查拳 、 滑拳 、 形意 、 罗汉 、
是《 中国武术 大辞典》 的定义 : “ 拳谚 , 即武术谚语 。广
摘 要: 沧州武术谚语是沦州武术文化遗产中最具魅 力的一部分 , 它用简练生动 的语言形式 阐述深奥的武术思想 , 述 描
复杂的武术动作, 归纳精辟 的武术要领 , 习武者长期 实践经验 的总结。从语 义 内 是 容看 , 主要分 为武德 、 苦恒 、 器械、 拳
理、 法、 技 战略、 生等七种类型。 养
是中华 武术 的集 大成者 , 在南 有莆 田( 当 )中有登 封 ( 武 、 少
林)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 占有重要地位。沧州武术 、 5 种拳械门类是 : 、 3 六合 太祖 、 八极 、 弹腿 、 唐拳 、 劈挂 、 功力 、 燕
练、 语言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和传诵。关于武术谚
() 以德立 , 以德彰。 4拳 武
基再好 , 如果不勤学 苦练也会 一事无成 。例 0 ) 8是说禾苗 只
有在阳光 的照耀下才能生长 , 习武者只有坚持不懈 , 才能学有
所成。
( 多 伸扶人手 , 5 ) 莫张陷人 口。 ( 拳 不伤人 , 6 ) 械不取命 。 例() 武术要 靠 习武者 的优 良品德发扬 光大 , 4是说 习武 者 的品德好坏关系到拳种名声 的好坏 , 如果习武者 没有好 的
就的功夫 , 短期就可能丢失 得一干二净 。这 些谚语强 调习武
例( 是说练武要有 口德, 5 ) 谈拳论艺, 不恶语妄言中伤他人。
例() 与人切磋较技要讲手 德 , 6是说 不发黑手 、 伤人 。 恶招
() 7 师徒如父子 。
者不可停停练练 、 一曝十寒 , 要持之以恒 、 不能间断。
的一部分 , 干百年来代代相传 , 臻完善。它如同文化艺术宝 日 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 去欣赏 、 去研究 。 武术谚语 又称拳谚 , 是谚语 的一种 , 于武术 家们 的 产生 习武实践 , 多在人们 口头上广泛流传 、 长期沿用 。武术谚语 以 简练精辟的语言 总结 了习武经 验 , 不仅指 导习武者 练功 、 搏 击、 、 , 传艺 养生 而且教 给人们 做人 、 事 的道理 。其结 构凝 行
谚语是习武者 口头创作并流传 已久 的语言形式 , 民群众 是人
长期 习武实践经验的结晶。它 用简练、 生动 的语言 阐述 深奥 的武术哲理、 描写复杂的武术动作 、 总结宝 贵的武术经验 , 具 有很强 的启发性和教育性 。 沧州武术滥觞于春秋, 兴盛于 明清 , 历史久 远 , 拳种流派 众多 , 源起或盛行于沧州的拳械门类达 5 种 , 3 占全国的 4 %, 1
八卦掌 、 、 太极 通臂、 昆仑、 、 、 太平 连环 八盘掌 、 、 、 螺旋 无极 游身
连环八卦掌 、 山、 华 麒麟拳 、 闯王刀 、 家枪 、 虎拳 、 杨 飞 阴手枪 、 昆吾剑 、 太师鞭 、 青萍剑 、 刀 、 苗 风磨棍 、 疯魔棍 、 青龙剑 、 祛病 延年二十式 、 拂尘剑 、 天然智通拳 。其中沧州八极拳和劈挂拳 被列入 国家最具代表f 生的十大优 秀拳种 , 作为竞技武术 规定 套路 , 向海 内外推 出。 沧州武术谚语是沧州人 民在 习练源起 或盛行于沧 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