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学视阈下的沧州武术谚语探究
沧州武术古今谈
沧州武术古今谈过去,在绿林中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镖不喊沧临,枪不扎石孔(读控)。
”意思是说,那些为达官显贵押送车船的镖将们到了沧州,不敢显武逞威,不敢喊镖;那些玩弄枪术的,不敢在河南石孔,地就是岳飞向他师傅周侗学艺的地方,班门弄斧。
岳家枪不是本文要说的,且不去管它。
沧州武术么——就从“镖不喊沧临”说起吧。
那还是清朝年间的事。
一次,一个保镖的大汉,押着一辆镖车,从南面来,这人觉得自个武艺有两下子,在进入沧州南门以后,直着嗓子喊了几声镖号。
这事让李冠铭拳师看见了,他见这小子在自个门口如此眼中无人,便骑马追了上去。
在超过那个镖客后,正巧前面有座石牌坊,李冠铭一抬手,攀住坊梁,两腿一夹,把坐下的那匹马给提溜了起来,那马挣扎嘶跳不能动弹,李冠铭却象没事一样。
镖客一见这架式,知道碰在茬上了,赶忙滚鞍下马,跪在地上磕头,请罪认师傅。
此后,凡镖客路过沧州,都要打上两壶酒、拜谒一下这里的拳师们,然而再通过,并相戒不喊镖。
这事儿在《沧县志》上有记载。
再说《清烈传》上的神弹子李五吧。
他是沧州市郊白家口人,其实,他原籍在东北,是慕名求师才来沧州的。
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不是“镖不喊沧临”吗,可李五来到沧州却偏要喊着结果,在运河老桥南面的江岔子处被一个小姑娘截住了。
姑娘说,“你不要自恃武艺高强,你往姑娘头上打三弹弓子,打中了,我拜你为师,若打不中,你来跪着见我。
”李五无意伤她,便照姑娘帽子上的头花打了三弹弓子,只见姑娘头连动也没动,只是把腰上的长条丝巾连着抖甩了三下,然后,一伸手,把三个弹子从条巾下端的布袋里取了出来。
李五见姑娘身旁站着一个白胡子老头,便过来给这位长者磕了头,吐露心事拜认师傅,遂留在沧州学艺练武,后来还和那个姑娘成了亲。
要说硬功、气功、那在沧州武术界里也有不少的能人。
据《沧县志》上记载,许村郭大兴一个徒弟的刷装被运河西边的一个村扣下了,大兴便领着一伙徒弟去夺。
那村好多人出来迎斗,全被打得东倒西歪。
有一个拿着把钢刀藏在门侧。
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谚语的运用
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谚语的运用发表时间:2020-08-28T07:10:01.836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2期作者:刘丹[导读] 本文以技理技法为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谚语进行归纳总结,探求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摘要: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技术要领、动作技巧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有关武术谚语教学的研究,研究发现,研究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具有为武术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为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以及为武术的发展扩宽路径的意义。
关键词:武术谚语;技术理论;教学方法培根说过:“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它的谚语之中”,武术谚语是广大习武者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武术谚语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它的形成是几代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淘汰而形成的隽语。
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技术要领、动作技巧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术动作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本文以技理技法为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谚语进行归纳总结,探求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
1为武术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对于武术教学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武侠梦,但是却苦于练习武术。
一方面在于武术内容本身具有繁杂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
例如,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的教动作,学生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对于武术动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告诉学生“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入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入鹰,轻如叶,重如铁”动要如波涛汹涌,静时要像山岳一样踏实沉稳,启动时像猿猴一样敏捷,落地时像鹊一般轻灵等等,给学生一个构想,自身在做动作时就会在潜意思里朝着那个方向靠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动作的意境也在慢慢的构建着。
沧州武术谚语语义研究
谚语产生 于习武者的长期 实践 , 多在民间拳师 口 头上代 代流 传, 至明清时期 已相当丰富 。其语言 形象 、 简练易懂 , 比喻的 范围很广 , 以人为对象 的 ‘ 如 静如处女 ’以动物为对象 的 ‘ ; 腰 似蛇行 ’ 动如脱兔 ’ 、 ‘ ; 以物为对象的‘ 握拳如卷饼 ’‘ 、 勾手似镰
第一步。例() 2是说武师往往 将道 德 、 品质 的培养 放在 首位。
例0 ) 打铁” 3用“ 来说明“ 练功”只有历经千锤百炼才能 ,
获得成功 。例( ) 风吹雨 打” 1 用“ 4 这种 自 界 的严峻考验 比喻 然 习武过程 中的煎 熬与磨练 。例 ( ) 盘不 打不 熟 , 1算 5 拳脚不 练 不灵 , 只有勤学苦练 , 持之以恒 , 才能练就高深的武功。 () 1 练功不刻苦 , 6 纸上画老虎 。
孙宏茹( 一, , 1 )女 河北青县人 , %l 沧州师范学院体 育 系 教授 ;
刘用良( 6 ) 男, 1 3 , 河北南皮人 , 9- 沧州师范学院中文 系副教授 。
・
0 ・ 0
一
、
武德类
力、 无微不至。为人子者应孝敬 父母 , 为弟子者 要尊师敬 艺,
武德就是武术道德 , 习武者在社会活动 中应 当遵 循的 是 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 的道 德品质 。为武 之道 , 以德为本 。沧 州武术讲究尊师重道 、 义守 信 、 明磊 落 、 重 光 宽厚仁 爱。在沧 州武术史 上 , 具有崇 高民族气节 的武术家不胜 枚举 , 元 甲、 霍
丁发样 、 大刀王五 、 佟忠义等都是武德高 尚的民族英雄 。由于
这是中华 民族世代 相传 的美 德。例 () 眼睛不容灰渣 ” 9用“ 说
从武术谚语看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从武术谚语看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论文摘要:通过武术谚语这种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
沧州武术传承了中华武术意境深远的审美特色,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神形兼备的韵味之美、美善相济的内蕴之美;同时形成自己浓郁的地域风格,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博大之美、质实本色的厚重之美、独具一格的奇绝之美。
.Com武术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古典哲学、美学、医学的润泽而博大精深。
驰名中外的武乡沧州,武健泱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发祥地与集大成之地,劈挂、八极、燕青、六合等五十余种拳械门派声名远播。
沧州武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审美特色,它以独特的风韵在中华武坛绽放光彩,这在沧州武术谚语中可以窥斑见豹。
一、意境深远:沧州武术审美的民族风格中华武术被称为一种“诗意的技击术”,与西方拳击术相比,它更具艺术气质与审美魅力。
不同于西方拳击“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在化超越,中华武术重内蕴,尚风神,强调内在的精神及伦理追求,讲究通过习武者的修炼而获得超越性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的体悟,其最高境界是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往往指艺术领域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有限之艺术情景拓展出的生生不息的无限审美之境。
沧州武术秉承了中华武术的文化精髓,追求由技入道,法无定法,意兴挥洒,自有形至于无形,以有限而为无限的脱化神明之境。
沧州武术可观可悟,意境深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审美特征。
1、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沧州武术举手投足均有哲理,一招一式深富内涵,中国哲学无论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阴阳五行之说,都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大和谐。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
武术与自然有深刻的渊源,沧州武术处处皆见师法自然的仿生特征。
武术谚语——武术与教学
武术谚语——武术与教学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
十人九不通,一通便成龙。
能文能武,生龙活虎。
人无志不立,拳无气不成。
能文能武是全才,只武不文是莽汉。
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
磨刀不误砍柴工,练拳不碍工作重。
练得真功宝中宝,万两黄金买不了。
师傅一法值千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讲解千遍,不如推手一遍。
中年习武未为迟。
不怕千伸手,就怕一伸腿。
练武必求明师,习拳要在得法。
师徒之间心不齐,手里黄金要变泥。
不怕徒弟教不好,就怕师傅教无方。
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技。
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
夜晚不修脚。
武艺无假,把戏无真。
花拳只求华丽,真拳不离朴实。
过力不张功,过力必伤身。
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
一步练错百步歪。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拳容易改拳难。
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
法有万端,理存于一。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酸加、痛减、麻停。
拳打卧牛之地。
学会三天,练好三年。
人体处处皆太极。
头发常剪短,练拳不遮眼。
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要想功力长,动手又动脑。
拳艺在身不在嘴,闲话少说勤踢腿。
世间万物,皆为我师;格斗有用,皆为我用!21、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拳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
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脚踢,肩顶臂撞,无不倚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
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
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
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
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
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
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卦掌绕圈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等等。
这些步法都有其特点和用法。
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沧州武术
太祖 门之 “ 顺元 和 尚” , 通 臂 门之“ 韩 氏道人 ” , 闯王 刀
大变化 。本 文从 文 化生 态 的视 角 , 借 用生 态 学 的 原
No. HB1 3S H0 4 7。
作者简介 : 范
铮( 1 9 7 7 . ) , 女, 河北沧州人 , 沧 州师 范 学 院 中文 系副 教 授 , 文 学硕 士 , 研 究方向: 武术文化。
・
l o 3 ・
沧州 自古就是北 方 民族与 中原汉 族交融 的主要
无本 之木 。沧州 武术 作 为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 承载着 我们 民族 博大 、 精 深而厚 重 的文化 , 是我们 国
范 铮
( 沧州 师范 学 院 中文 系 , 河 北 沧州 0 6 1 0 0 1 )
摘 要 : 武 术 具有 鲜 明 的地 域 性 特 征 , 武 术 在 沧 州 的发 展 、 繁 荣, 受到 特 定 的 自然 生 态环 境 和 社 会 历 史环
境 的 影 响 。 当前 沧 州武 术 的 继 承 与 发展 , 既 需要 “ 原 生 态” 保护 , 同时 还要 改 革创 新 , 通过加强武术教育 、 开发武术产业、 传 承 武术 精 神 、 扩大对外交流 , 使 武 术界 形 成 多元 化 发展 的 新 局 面 。 关键词 : 文化 生 态 ; 沧 州武 术 ; 武 术 文 化 中 图分 类 号 : G 8 5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2 0 9 5 . 2 9 1 0 ( 2 0 1 3 ) 0 4 . 0 1 0 3 . 0 3
浅析武术谚语继承与发展
浅析武术谚语继承与发展作者:梁金豹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08期摘要:该文根据文献法对武术谚语进行论述,通过对于武术谚语现状的概述与分析,展现厚重的武术文化,并吸引读者对与武术谚语产生兴趣,最终实现保护并传承武术谚语的效果。
关键词:武术谚语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225-02现今社会,武术的技击性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更多的人们选择练习武术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这氛围下,武术文化开始成为人们讨论、研究的话题。
在赵国庆老师的《中华武术文化解读》一书中提到:“武术是具有极大前途的文化。
武术文化将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即武术与哲学、艺术、伦理、价值观、市场经济发生更密切的联系。
”[1]语言是文化的组成与载体,武术谚语作为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语言载体,是武术理论、技术经验的浓缩,更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武术的原型是人类活动的动作,后来为了传授的需要,人们开始用语言表达动作,并创造出武术谚语这精简话语。
近年来中国武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不少热爱、推崇武术的外国人士也慕名前来我国拜师求艺,其社会地位及影响力日益深远。
然而,传统武术谚语却没有享有同样的声誉。
现今,大多的武术人士践行着“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的古训,偏于注重套路的演练与传承,不知“武以德立”,忽略了武德修习,忽略武术谚语对于武德,武技,以及武术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事物的长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对传统武术“传统”的继承,将何以谈论武术的发扬与创新?1 武术谚语1.1 武谚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认可、接受的用简以短语言表达深刻道理的句子。
大部分内容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它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武谚是在几千年间的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传授武术方式之一,是武术的语言表达形式。
武谚作为独立的一种谚语,同时也是武术界的一种“俗语”,含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中原武术谚语的隐喻特征阐释
一
番爬 梳整 理 。 隐喻认 知
一
、
在西方 , 隐喻研究经历 了隐喻的修 辞学一诗学 研究( 古希腊 罗 马时期 ) , 隐 喻研 究 的过 渡 与 准备 时 期( 中世纪至 文 艺复 兴 时期 ) , 隐 喻 的诗 学一 语 言学 研究( 十六 至十 九世 纪 ) , 隐喻 的哲 学一 人 类 学研 究 ( 二十世 纪上 半 叶 ) 和 隐 喻 的认 知一多 元 研究 ( 二 十 世 纪下 半 叶 ) 等五个阶段。 在 隐 喻 的 认 知一 多 元 研 究 时期 , 隐喻研 究集 中于 当代 隐喻 语言 学研究 、 当 代 隐 喻认知 哲学 研究 、 当代 隐 喻诗学 研究 等 三方面 。 在 中国 , 隐喻研究 经历 了先 秦 的草创 总成 时期 、 秦汉 的转 型时期 、 汉魏 六朝 的祖 述 与反拨 的繁 荣 时期 、 隋 唐 的 承前启 后 的过渡 时期 、 唐宋 的 飞跃繁 荣 时期 、 金 元的潜育时期、 明清的繁荣与危机并存时期 、 清末民 初 到 二十世 纪 的挑 战 与 回应 时 期 等 九个 阶段 。 l 4 值 得 一 提 的是 偏重 于哲 学认 知层 面 的先秦 隐喻研 究 为 隐喻认 知研 究拓 宽 了思路 。 雷考夫 和 约翰逊 完成 了隐喻认 知 的机制 与原理 的理论 建设 , 并在二者合著 的《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
此外钱先生又提到了喻之多边即是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11其原因是万事万物并非只有一种性质和功能若取喻者用心或别着12因而故一事物之象可13喻之多边是指同一事物有着多种用途和性质人们可以发挥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无止境的创造能力发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关联以达成对事物多方面的认知人类的大脑是功能强大的联想器官它能够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任意两种事物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建立关14对于同一本体运用多种喻体是人们从各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认知的方式
蕴涵与寻绎:文化传承视阈下沧州武术戏的文化探微
蕴涵与寻绎:文化传承视阈下沧州武术戏的文化探微王少宁;丁保玉;解乒乒【期刊名称】《河北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2【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mbination of Wushu and opera, examines the origin and original form of the Cangzhou Wushu opera, and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riginal form.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hivalrous spirit is an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that Wushu opera respects and promotes;Cangzhou's geo-culture of martial spirit has leaded Wushu opera into a form feature of combining Wushu with opera and emphasizing Wushu.A strong Wushu culture and historical imprint can be seen in the music for voices in opera and instrument configuration, costume and equipment use, performance invitation letter and opera performance, interactive and inheritance methods.【总页数】5页(P82-86)【作者】王少宁;丁保玉;解乒乒【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天津 300381;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天津300381;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天津 3003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4【相关文献】1.社会变迁与文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传承探微 [J], 左长辉;韩美佳;2.大运河文化背景下沧州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J], 彭珊珊3.大运河文化背景下沧州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J], 彭珊珊4.体育强国视阈下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J], 刘冠启;石玉雪5.浅谈体育强国视阈下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J], 金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术的谚语
武术的谚语引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独特的体育运动,凝聚着智慧、哲理和精神。
在武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谚语,这些谚语通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武术的真谛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武术谚语,带您一起领略武术的魅力与智慧。
1. 精通一技胜人仗剑在武术中,精通一项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常说“集百家之长,胜一家之学”,这就强调了在武术中,只有专注于某一项技能的研习和突破,才能够在实战中脱颖而出,在人仗剑的较量中取得胜利。
2. 四两拨千斤武术强调的不仅是力量的大小,更是力量的运用。
这个谚语形象地比喻了技击中的巧妙技巧与力量应用的关系。
有时候,反而是一点点巧妙的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心中无敌方能无敌于天下武术对于修炼者的内心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句谚语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
只有修炼者内心强大,才能在外在环境中保持镇静和果断,以无敌的姿态应对天下各种挑战。
4.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谚语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教训:不管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荣誉,都不能忘记最初开始修炼武术的初心。
只有保持初心,才能在长久的修炼过程中坚持不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5. 以柔克刚武术中强调柔弱胜过刚强的原则。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刚硬的力量并不能奏效,而需要运用柔软的力量,以柔克刚。
这点在柔道、太极等武术中都有着深入的体现。
6. 堂堂正正,气质非凡武术注重的不仅是身体力量的培养,更强调修炼者的气质和品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在武术中展现非凡的气质。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武术修炼需要外师的指导和教诲,但外师只能教授技术和理论,真正能够领悟其中真谛的关键在于中得心源,即修炼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体悟去开启心灵的智慧之源。
8. 四两拨千斤,须备万夫莫开之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技术和力量,才能够拨动千斤重物。
同时,还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够破开万夫莫开的防线,取得胜利。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跟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以下是由PQ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武术的谚语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
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五代王敬荛,能使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
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
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
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
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
一种短穗剑,称武剑。
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
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
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
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武术的经典谚语句子有哪些
武术的经典谚语句子有哪些武术谚语是历代武术家们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说之雅口,表述生动形象、听之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指导人们习武、斗技,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和结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武术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武术谚语(精选)1.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2.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
3.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4.眼功练得精,克敌占上风。
5.眼无神,拳无魂。
6.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7.攻讲踢打摔拿通变,守求顶顺化闪齐备。
**武贵在得法,求功尚在持久。
8.临敌心不静有招也无用。
9.拳理要静悟,拳技要勤修。
10.久练功自纯,勤悟理自通。
11.拳无功不精,招无速不灵。
12.尊师要像长流水,爱徒要如鸟哺雏。
13.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
14.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
15.铁杆磨出绣花针,功夫到了自然成。
16.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烧。
17.沉肩坠肘气到手。
18.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
19.好腿不过膝,起腿三分险。
四两拨千斤,一力降十会。
20.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武术谚语(热门)1.武医结合,强身修禅。
2.拳不空发,手不空回。
3.足来提膝,人退加踢。
4.任其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
5.指撮一点,拳打一片,出拳如射箭。
目中有敌始出拳,意中有敌方动脚。
6.两唇要结合,封之气力多。
7.学无前后,能者为师。
8.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9.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10.不压不中用,不活不灵通。
11.只溜不压不中用,只压不溜笨如牛。
12.练武恒为贵,技艺赖深思。
13.进时擦地皮,退时先提膝。
14.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
15.拳如流星臂如鞭,腰走龙蛇眼似电。
16.发力一声喊,强敌不倒也半瘫。
17.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18.手到脚不到,打到也无效。
武术谚语(最新)1.打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
2.打拳不踢腿,是个冒死鬼。
3.练武不怕苦,练功不放松。
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
9 ・
所有的语义特征都在 隐喻 中显现 出来 。根 据需要 , 往往 只选 取一事物 的部分特征 映射 到另一事物之 上 , 它的特征都被 其 忽略或者掩盖 了, 体现 了局部性 的特点。例如 :有 功夫 的像 “ 口钟 , 没功夫 的像盏灯 ”“ 的语义特征包括“ ,钟” 声音洪亮”“ 、 沉 稳重实” 在这一隐喻 的理解 中 , 等, 选取 的是它“ 沉稳 重实” 的 特征 ;灯火” 明亮”“ 、飘 忽不 定” “ 有“ 、轻”“ 等语义 特征 , 这里选
征发生转移。本体起到一 种“ 过滤” 的作 用 , 着喻体 的哪 决定 些特征发生转移 , 突显某些特 征而抑制另 外一些 特征。钱钟 书先生在《 编》 管锥 中谈到 : 同一种事物具有多方 面的性质 , 人
们在 以此事物作为 比喻的喻体时 , 往往 只选取 其 中的某 一种
的认识。正像一位犹太神秘哲学家所说 : “ 如果你想捕捉到无
彰显着沧州人 民侠义豪 放 、 刚毅 的人文品格。 率真 认知语言学认为 , 喻不仅是 一种语 言现 象 , 隐 更不仅 仅 是一种辞格 , 而是人类 的一种基本 的思维 、 认知工 具。语言 中 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 程 , 反映 了人 类大脑认识 世界 的
的、 具体的事物与现象 , 为理 解隐喻 意义 的向导 。例 如 : 作 长
本体上 。但是在隐喻理解过程 中 , 喻体实 际上 只有部 分 的特
、
具象性
隐喻一般是从熟悉 的、 具体的源域 , 知生疏 的、 象 来认 抽 的目 标域 , 从而建立起不 同概念之 间的联 系。“ 具体 的” 常 常
是“ 已知的” 以具体的事 物作 为隐喻 的喻体 , 以加深对本体 , 可
成为可“ 触觉” 使无形之物变成真实可感的事物。虽然武 的,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_谚语大全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以下是由PQ橙子为大家推荐的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武术的谚语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
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五代王敬荛,能使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
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
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
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
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关羽就善用八1 / 25十二斤青龙刀。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
一种短穗剑,称武剑。
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
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
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
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文化空间视域下沧州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空间视域下沧州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郝宗帅
【期刊名称】《运动-休闲:大众体育》
【年(卷),期】2022()3
【摘要】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好沧州传统武术,是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举措。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空间的视角,重新认识沧州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
从传承内容、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弘扬沧州传统武术文化,构建传承人保护机制,传承方式上精英传承与大众普及相结合,沧州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等群策群力、科学决策、身体力行,为沧州传统武术更好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总页数】3页(P0007-0009)
【关键词】文化空间;沧州;传统武术;保护传承
【作者】郝宗帅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
【相关文献】
1.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以河北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为例
2.皖北地区民族传统武术技艺传承与文化空间保护问题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对
山东省传统武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4.新时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沧州为例5.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宁夏吴忠市传统武术传承动力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吴寿枝;樊红岩
【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一些武术谚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习武实践、提高学生武术意识,并能够达到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目的.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吴寿枝;樊红岩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安徽,241002;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相关文献】
1.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J], 崔花云
2.武术段位制长拳对打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J], 张继华
3.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J], 崔花云;
4.武术段位制长拳对打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J], 张继华;
5.武术谚语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J], 马效凤; 张子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德在沧州
武德在沧州中国武术界向来以德为先,注重武德,沧州武术界也不例外。
沧州武术家佟忠义在上海设忠义拳术社时制定《武士须知》为馆规;沧州《青萍剑谱》中制定《昆吾剑箴言》为教义;沧州《六合门拳谱》中,也有“谦恭和美”一条作为习拳的守则。
这都是“未学拳,先习德”的表现。
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其中不免有些封建的东西夹杂其中,但其主旨体现了我中华武术重德尚义的豪侠风格。
佟忠义的《武士通知》“有恒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文然,习武亦然。
吾辈研习武事,期在深造,必须持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躐等以求速,勿半途而辍业,千里虽遥,跬步可致至,彼畏艰苟安者,终其身无成就也。
”“守法律;法律为人权之保障,治事之准则,凡属国人,均应遵守。
尤以习武事者,更束洁身自爱,奉公守法,否则恃强任性,轻启斗争,武技在身,转资为作恶之工具,不覆祸招尤,有贻伊戚,要亦吾道中之罪人也。
尚谋略;有勇无谋,武术大忌。
盖项王拔山之力终至覆没,非武之罪,实智谋不足耳。
矧角技比艺,剑拔弩张,胜负之机,不容毫发,若徒恃勇武,不尚谋略,一遇大敌,必遭蹶踬。
是宜阳不弱,而阴用强;避其长而攻其短,则出奇制胜,必操胜券矣。
勿骄傲;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我欺。
况以世界之大,人类之众,得天那有独厚,习武复有专精,从来绝艺,不乏女流,自古奇技,多出僧道,勿以貌而取人。
当虚怀而潜修,所谓良贾深藏若虚,大勇恂恂若怯。
盖造诣越深,其涵养力愈大也。
守信义: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晋季布一诺,楚人喻以千金;吴公三约,匹马终于归汉。
可见古人于守信赴义之道,虽利诱势胁,不能变其志也。
比年世风日下,人心日坠,尔虞我诈,转沾沾焉以圆滑滑自诩,古道不存,可为之浩叹。
深望武门同志,各自振拔,务期一言既出,努力躬行;大义当前,至死不顾,则矫正颓风,庶有望乎。
佟忠义《昆吾剑箴言》一、剑术自古所传不少,而昆吾之法最为上乘,学者不可目为寻常。
二、剑之器可伴琴书,非寻常武术可比,爱之者须于洁净之处藏之。
语言人类学下的武术谚语研究
语言人类学下的武术谚语研究
李丽
【期刊名称】《浙江体育科学》
【年(卷),期】2014(036)001
【摘要】运用语言人类学理论的四个维度对“武术谚语”进行了一次新的理论描述.研究认为:武术谚语是一种文化的武术谚语、一种规训的武术谚语、一种记忆的武术谚语、一种实践的武术谚语.武术谚语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历史追忆的“诗化”语言、民族精神的完美展现以及武术传授者“言不尽意”的有效补偿.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李丽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体育部,陕西西安7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视野 [J], 马京
2.隐喻学视阈下的沧州武术谚语探究 [J], 范铮
3.武术谚语、武术俗语、武术术语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J], 郑传锋;余志宏
4.武术谚语融入高校武术教学的模式构建及路径研究 [J], 赵迎山;杨飞
5.武术谚语融入高校武术教学的模式构建及路径研究 [J], 赵迎山;杨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很 高 的药用价 值 , 素有“ 仙草” 誉 , 防病 治病 、 年益 寿之 功效 . 之 有 延 这则 谚语 是 讲 打拳 习武 能 强 身健 体 , 起 到“ 灵芝 草 ” 的灵通 神效 .上盘百 枝摇 , “ 下盘 似生 根 .用 “ ” “ ” 喻体 , “ ” 枝 、根 作 以 枝摇 ” “ 固” 、根 的特 点 , 阐释 练
鹰 眼 . 以“ 、 、 ” 猫 狗 蛇鹰 ” 喻体 , 作 是说 习武 者进 攻时要 像猫 一样 迅猛 ; 避对 手 攻击 时 要像 狗 一样 灵 活 ; 躲 目视 对方 , 睛要像 蛇鹰 的眼 睛那 样锐 利 . 眼
t 3 植 物 .
以植 物为喻 体 , 可 以将整 个植 物 作 为 喻体 , 可 用 植 物 的某 一部 分 , 根 、 、 、 、 既 也 如 茎 枝 干 叶等 作 喻体 . 例
喻的光 辉 .
1 沧 州 武 术 谚 语 隐 喻 的 源域
“ 道不 能无物 而 自道 , 物不能 无道而 自物 .[ 沧州武术 谚语 常 常借 用人 们 熟知 的概念 或 语言 表 达方 式 , ”1 ] 阐释深 奥 的武学思 想 , 源域 的范 围极其 广泛 , 源于整 个 自然界 和人 类社 会 . 过对 搜 集 的资 料进 行统 计 其 来 通
1 2 动 物 .
武术 常 以动 物作 为仿生对 象 ,把 兽类 搏击攻 杀 的动作 , 形取 意 , 仿 到 自己身上 来 , “ 象 模 用这 种 方法 来 制
敌 .[ 武 术谚语 经常 以人们熟 知 的一些动 物和 昆虫 为构造 材料 , “ 、 、 、 、 、 、 、 、 ” , ” : 如 龙 蛇 虎 熊 兔 狗 鼠 猫 鹰 等 把动
第 2 卷第 1 8 期 21 0 2年 3月
沧州 师 范学 院学报
J u n lo a g h u No ma ie t o r a fC n z o r lUn v  ̄i y
Vo . 8. 1 2 No. 1
M a . 0l r2 2
隐喻 学视 阈下 的沧 州武 术谚 语 探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G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2 1 (0 2 0 —100 2 9 .9 0 2 1 ) 10 0 .3
武术 来源 于人对 自然 和生命 的尊重 与崇拜 , 人类从 世 间百 态 中汲取 精华 , 通过 丰 富 的体验 和 联想 , 造 创
收 稿 日期 :0 11—0 2 1- 13
基 金 项 目 :0 1 度 河 北 省社 会 科 学发 展 研 究 课 题 “ 州 武术 谚 语 研 究” 编 号 :o2 10 00 21 年 沧 , N .0 135 作者简介 : 范
・
铮 (97) 女 , 北 沧 州 人 , 州师 范 学院 中文 系讲 师 , 学硕 士 . 17 一, 河 沦 文
范 铮
( 沧州师 范学 院 中文系 , 北 沧州 0 10 ) 河 6 0 1
摘 要 : 州是 中华 武术 的 发 源地 之 一 , 全 国著 名 的 武 术之 乡 . 术 文化 是 沧 州独 具 特 色的地 域 文 化 , 沧 是 武 是 植 根 于 民间 的 中华 武术 的 缩 影 . 州武 术 谚 语 作 为 武 术 文化 的 重要 载 体 , 简练 生动 的 语 言 阐 述 深 奥 沧 用 的 武 术 思 想 , 述 复 杂 的武 术 动作 , 纳精 辟 的 武 术要 领 , 习武 者 长期 实 践 经验 的结 晶 . 描 归 是 试从 认 知 语 言 学视 角 , 沧 州 武 术谚 语 进 行探 究 , 示蕴 含 其 中的 隐 喻 思 维 , 而 加 深对 沧 州武 术 的研 究 . 对 揭 从 关 键 词 : 术 谚语 ; 州武 术 ; 武 沧 隐喻
了灿烂 的武术 文化 . 在武术 领域 , 论是 拳种 、 无 动作 的命名 , 还是在 拳谚 、 口诀 中 , 无不 渗透着 隐喻思 维 . 醉 如“
拳、 燕青 拳 、 螂拳 、 螳 猴拳 、 白鹤亮 相 、 金鸡 独立 、 马分鬃 、 野 静如处女 、 动如脱 兔 ” , 是通过 模仿人 或动 物 的 等 都 形态, 阐述动作 要 领 , 现技击 的精髓 . 体 沧州武 术谚语 作 为沧州武术 文化 中最具魅 力 的一部 分 , 处处 闪现 着隐
归纳 , 沧州 武术谚语 隐喻 的源域 主要有 以下七 类 .
1 1 人 体 .
在 人类 的隐 喻认知 中 , 最基 本 、 常见 的隐喻莫 过 于人 体 隐喻 . 近取 诸身 , 最 “ 远取 诸 物 .人 自身便 是 离人 ”
最近 、 关系 最密切 的事物 , 身体 经验是人 类 最直接 、 丰富的认 知经验 , 最 因此 人们 常常将 人体 的概念投 射到其
它领域 . 武术 谚语 中的人 体 隐喻 , 既有从 人 体域到 非人 体域 的 映射 , 有人 体 域 内部 不 同对 象之 间 的相 互 映 也 射 . 如 :弹腿 四只手 , 例 “ 神鬼见 了都发愁 . 把“ ” ” 腿 比喻成 “ 灵巧 的手 ” 弹腿注 重 腿法 , 像 手一 样灵 活 , 用 . 腿 运 自如 . 这里 用人 体器官 “ 的经验来认 知 另一器 官“ ” 手” 腿 .
物 的体 态 、 特征 融入技击 的精髓 . 例如 : 收 回如虫 , 出如 龙 ; 回如 鼠 , 出 如虎 . 以 “ 、 、 虎 ” 喻 “ 放 收 放 ” 虫 龙 鼠、 作
体 . 句谚 语讲 的是鞭 法 , 回时劲 力要软 、 这 收 要柔 , 虫 、 鼠 ; 出时要 刚、 快 , 如 如 打 要 如龙 、 如虎 .猫 窜 、 闪 、 “ 狗 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