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谚语的运用
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谚语的运用
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谚语的运用发表时间:2020-08-28T07:10:01.836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2期作者:刘丹[导读] 本文以技理技法为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谚语进行归纳总结,探求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摘要: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技术要领、动作技巧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有关武术谚语教学的研究,研究发现,研究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具有为武术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为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以及为武术的发展扩宽路径的意义。
关键词:武术谚语;技术理论;教学方法培根说过:“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它的谚语之中”,武术谚语是广大习武者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武术谚语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它的形成是几代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淘汰而形成的隽语。
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技术要领、动作技巧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术动作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本文以技理技法为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谚语进行归纳总结,探求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
1为武术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对于武术教学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武侠梦,但是却苦于练习武术。
一方面在于武术内容本身具有繁杂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
例如,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的教动作,学生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对于武术动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告诉学生“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入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入鹰,轻如叶,重如铁”动要如波涛汹涌,静时要像山岳一样踏实沉稳,启动时像猿猴一样敏捷,落地时像鹊一般轻灵等等,给学生一个构想,自身在做动作时就会在潜意思里朝着那个方向靠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动作的意境也在慢慢的构建着。
武术谚语精髓
武术谚语精髓以下是 8 条关于武术谚语精髓的内容及例子:1.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就像歌唱家每天都要练嗓子一样,练武之人也要常常练习拳法呀!你看那些武术高手,哪个不是天天练功,才能保持那么好的状态。
比如隔壁武馆的李大哥,那可是一天不练都觉得浑身不自在呢!2.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这话说得多好啊!想想看,表面的强壮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气息修炼更是关键呀。
就好比跑步,不光要有结实的肌肉,还得有充足的耐力气息呢!咱村里的王大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他气息稳得很,这就是内练的功夫。
3.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哎呀呀,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呀!这不就跟学习一样嘛,不管天冷天热都得坚持。
我记得有一次大夏天,我看到武校的那些孩子们还在太阳下刻苦训练,真让人佩服!4.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这话真在理!一个人要是没品德,功夫再好又有啥用?就像那个在比赛中作弊的家伙,就算赢了也不光彩呀!我们练武可不能丢了品德这关键的东西。
5. “久练为熟,久熟为巧,熟能生巧。
”哇塞,这不就是不断努力积累的结果嘛!就像做手工,开始做得不好,时间久了慢慢就熟练巧妙了。
我们镇上的刘师傅,那套拳法刚开始也很生疏,但他天天练,现在可精妙啦!6.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这多形象啊!长有长的优势,短也有短的厉害之处嘛。
就好像武器,长枪能远距离攻击,短剑在近身搏斗时也能出其不意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7.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不是嘛,老师教得再好,自己不努力练有啥用?我学武的时候,师父讲了很多要点,但我得自己去琢磨去刻苦呀!你们想想学习不也是这样嘛!8.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在战斗中多重要啊!练武的时候可得时刻保持警觉呢。
你想想,在战场上要是不留意周围,那不就危险啦?这就跟我们过马路得看四周一样,不能马虎呀!我觉得这些武术谚语真的都是精髓呀,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在练武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武术谚语之眼法(下篇)
中国武术谚语之眼法(下篇)手到眼到,手眼相随这是对武术眼神的基本要求。
主要研发有“随眼”。
和“定眼”。
随眼是眼种要随招法的变化而变化,特别要随实招手法、脚法而变化。
定眼是在静势亮相时,眼睛集中注视一点,并尽量注视远方。
这里的“手”也不一单指手.而是指人体各个能进攻防身的部位。
拳论曰:“如欲杀敌,眼即注焉,眼光所射,手即至焉”,演练时必须头眼一致,头眼未对准目标,或头对眼不对.眼对头不对.都会影啊劲力的发放和拳路的色彩,劲是有目标的,眼不到,出拳则无目标,无目标则打空拳,不仅费力,还起不到拳的威力。
眼神还是体察对方的关键。
目测双方即离,判断对方所用拳术和战略战术。
行拳走势时眼神运用得当,会使拳术、器械的演练增加气氛,显示出“神气贯往,气势饱满,内外合一”、使手眼身法步更加协调.融为一体,给人以美、准、威、灵、稳的艺术享受。
如果不懂得运用眼神或运用的不妙、武术“形神兼备”的特点就表现不出来.所演练的套路也就毫无生气了。
因此,眼不可养成缥缈斜观,也不可上下左右乱视,或手不随眼.眼不注手的毛病。
而必须要凝神于目,手到眼到,手眼相随。
眼随腰走,不离三条线这是戏剧界的经验总结。
意思是说做每个动作都是腰上使劲,全身的动作都是以腰为轴。
转头的原动力是腰,眼须随头部的转动而转动、故谓“眼随腰走”。
眼睛向左、向右、向前看时,都须按一定的规矩转动。
即下巴不离左乳、右乳和胸口三条线,也就是说头部转动不能离开这三条线,否则就不会好看,自己也觉别扭。
还须遵守“未曾动左先动右,是指不许指”,即不许直接用手指目标,要先看后指,有股含蓄劲,包含着美。
比如,右手向外指,右肩应划一小圈,换出右肘,腰上用劲,右手随腰劲向左划一弧线,两眼注视将指目标,然后再以手指之。
这句戏谚反映的美感及动作的基本原理,值得武术表演中借鉴和运用。
可使武术表演时的表情更加细腻、姿势更加优美、动作更富于节奏感,进一步提高武艺的美学价值,使观众赏心悦目。
获得美的滋润。
武术谚语——武术与教学
武术谚语——武术与教学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
十人九不通,一通便成龙。
能文能武,生龙活虎。
人无志不立,拳无气不成。
能文能武是全才,只武不文是莽汉。
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
磨刀不误砍柴工,练拳不碍工作重。
练得真功宝中宝,万两黄金买不了。
师傅一法值千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讲解千遍,不如推手一遍。
中年习武未为迟。
不怕千伸手,就怕一伸腿。
练武必求明师,习拳要在得法。
师徒之间心不齐,手里黄金要变泥。
不怕徒弟教不好,就怕师傅教无方。
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技。
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
夜晚不修脚。
武艺无假,把戏无真。
花拳只求华丽,真拳不离朴实。
过力不张功,过力必伤身。
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
一步练错百步歪。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拳容易改拳难。
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
法有万端,理存于一。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酸加、痛减、麻停。
拳打卧牛之地。
学会三天,练好三年。
人体处处皆太极。
头发常剪短,练拳不遮眼。
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要想功力长,动手又动脑。
拳艺在身不在嘴,闲话少说勤踢腿。
世间万物,皆为我师;格斗有用,皆为我用!21、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拳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
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脚踢,肩顶臂撞,无不倚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
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
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
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
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
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
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卦掌绕圈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等等。
这些步法都有其特点和用法。
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
中国武术谚语解~3
中国武术谚语解~3中国武术谚语解~3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基因库“全身是(一)拳”。
说明打“拳”不是“拳”头,手臂、肩背、腰胯、腿脚各局部操作而已。
正确的打拳法必须要将这些部位贯串起来,使成一体来打,才是中国传统武术之特色。
“动中有静风吹柳,静中寓动月照云”。
旨在说明“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动静合一,不可或分之质性。
又用“风吹柳”,“月照云”之实物描绘,已状出之。
“智动人静”。
强调意念之活跃与必须。
相形之下,似是“智动”,而“人”属于“静”。
其实乃是点明先后,必然意念在前引导,而后“静”态之肉身,依意而行。
“神动肉飞”。
述说意念在先启始,而“肉”身随之以大动。
中国传统武术之特质是形意合一,不可斯须离的。
入门法“玉树挂锦衣”。
“玉树”指人骨节,“锦衣”说的是筋肉。
此谚指出练武的基本操作之处,是骨不是肉。
骨节动了,筋肉随之。
而、人的意念,要放在骨节上,不在筋肉。
唯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中国传统武术锻炼法门。
“骨拧筋转”。
“骨”是“骨”节,而“筋”指“筋”肉。
中国传统武术之运练,“骨”节为主,而“筋”肉随之。
此句“骨拧”在前,“筋转”在后,便不只是“骨”之与“筋”,俱要“拧”“转”而已。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胸开背合,背开胸合,裆开足合,足开裆合”。
说明“胸”、“背”、“裆”、“足”的“开”、“合”运作,是作拧转,作反向的。
于焉以知周身缠丝之功劲,绝不可作一顺边式的舒发,或是锁闭,违反基本之拳理。
“意气合一”。
浅言之,是说“意”念与呼吸之所谓“气”,必须“合一”,不可散歧。
质言之,凡谓练“气”,均先命“意”。
“气”只出入肺腑,“意”可游走周身。
套路藏“长拳短拳,能打人的是好拳”。
意谓武术是实用之技,乃以“能打人”与否,定其人其技之上下。
而、不在门派之差异。
“百练不如一走”。
说明“走”步一事的健身功效,亦有以为是专指八卦掌“走”圈练习法之内功绩效者。
“百练”泛指各种功法,而均似“不如一走”者,当然是夸张强调的用语。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吴寿枝1 樊红岩2(11皖南医学院 安徽 241002;21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0)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一些武术谚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习武实践、提高学生武术意识,并能够达到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武术谚语;武术教学;作用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8)—05—094—03收稿日期年月日作者简介吴寿枝,男,皖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
樊红岩,硕士,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体育教研室助教。
一、引言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且武术文化博大精深。
在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传授经验,武术谚语即是其中之一。
武术谚语是习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流传已久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用简洁、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总结精辟的武术要领、传承宝贵的武术技巧,是中国武术文化中极为珍贵的财富。
这些谚语也给现今的武术教学带来诸多的便利,使用它们可以使学生明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精义所在,并且在武德、技艺、功法、养生等诸多方面得到启发、借鉴,少走弯路,做得更好。
所以,正确认识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中华武术正走向奥运、走向世界的今天,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弘扬,更显得意义重大。
二、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作用1.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武术教学重视武德教育,并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这种重视在武术谚语中最能体现,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等。
教师通过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阐明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尚武崇德的精神。
武术谚语在散打教学中的运用
2 、 武 术谚 语在散 打教学中的运动情况 武术谚语集历代武术 家之精华 , 世代 传承 , 在现 如今 的广泛传 身 、 健体与防病 ” “ 少时练得一身劲 , 老来健壮少生病” 等武术谚语来 诵武术谚语 中 , 已是姹紫嫣红 , 异彩纷呈 , 不仅量的增大 , 而且 有质 介绍 , 既增强了说 服力 , 又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容易。 变化 根据武术谚语的内容及其语义的不同, 武术谚 语在散打教学 中 的运 用 情 况 可 以 分 为 以 下几 种 :
等各个方面 , 概 括 了它 的 特 点 。
练 的运动项 目。如果老师在上课 的时候 , 总是板起脸 , 讲一些大道 理、 大要领 , 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极 易产 生反感 、 厌烦 及抵 触的情绪。 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 打破 常规 , 改变语 言风格 , 合理恰 当地运用精 辟、 幽默的武术谚语 , 把原本复杂深奥的武术道理和技术要领 . 转变 成简单 明了、 形象生动 的语 言艺术 , 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们 的兴趣 。 例如 , 在讲解散打 的健身 , 实用功能时 , 可 以用“ 自古拳术j大用 , 防
本 知 识 和 弘扬 中华 武 术 文 化 的 目的 。
关 键词 : 谚语 散 打 教 学
1 、 武 术 谚 语 的 概 念 武术谚 语 ,是历代 习武者及广大人 民群众 在习武时 的生活经 3 、 武 术谚 语 在 散 打 教 学 中的 作 用 3 . 1 、 激 发 对 散 打 学 习 的 兴 趣 对大部分 的学生来说 , 散打是一项既实用 , 又枯燥乏味不愿训
传Hale Waihona Puke 体 育 Tr a d i t i o n a l Sp o r t s
武术谚语在散打教学 中的运用
口 周 立品 ’刘传礼 。 ( 1 .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2 . 北京体 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 0 0 0 8 4 )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用到作文里
在古代的我国,有一句有名的谚语说:"当武术实现和平时,他们放下武器"。
这意味着武术的目的不仅仅是战斗,而是结束冲突,促进和谐。
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地人
们的武术实践。
当我们真正了解武术的本质时,就能看出武术在过去
和现在都有多重要。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的概念体现了武术
作为维护宁静与和谐的管道的优雅和谐。
武则天不但没有夸耀战斗的
狂躁,反而被尊崇为培养自律,克制,道德正道的手段。
纵观历代,
武则天的从业者,以其维护军权,维护义气的能力而受到表扬。
他们
的威力和德行相配对武术的这种综合方法,编织了具有文化意义和持
久吸引力的丰富的挂毯,反映了精致而高尚的艺术形式的实质。
"在当代,‘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的气质是武术家们的指导原则,倡导追求技能与性格上的卓越。
许多武术支持者被允许坚持正直、谦
卑和尊重的价值观,利用他们的训练促进和平与理解,而不是煽动冲
突或侵略。
通过坚持‘武止戈为武'的哲学,武术家们有潜力为更加和谐,更加冲动的世界作出贡献,武术的真正力量不是源于体力,而是
来自精神的力量。
这符合我国把外交、和平共处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寻
求相互理解和尊重作为优先事项的政治路线和政策。
”。
有关武术方面的谚语俗语精选
有关武术方面的谚语俗语精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
有关武术的谚语也有不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有关武术的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有关武术的谚语摘抄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
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
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
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
“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习武者都想得到真传。
真传,顾名思义,就是真东西,实传授,他包括内容、方法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种武术项目,只要是老师认真实在所传授的,都可称之为真传。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这条谚语是从武术的六合真义着眼的,这里所讲的六合真义,是指内三合,外三合。
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精气神不断互相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谚语提出要“内练精气神”。
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统一。
武术动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
手眼身的锻炼是精气神锻炼之“形”,之“表”。
六合真义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内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练及内三合之神。
反之,内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现出来,所以,“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
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
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
这便是发力的顺序。
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
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中国功夫中的拳谚
中国功夫中的拳谚蛇行,表示灵活;粘,原指将两种物体附着在一起,此处作'贴地'解。
形容练武时身法要灵活,变换自如,而步法则要低稳,使根基牢固。
拳如流星,眼似电流星,表示快速;闪电,表示明亮而迅速。
意思是:习武时出拳要快速,目光要迅捷而灵敏,及时洞察对方的意图。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即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
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
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
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
为发挥枪头的作用,在练习枪术时,身法富于变化,活动范围广,气势奔放,并且使腰部用力与上下肢动作协调一致,扎枪平直,力点达到枪尖,准确性要求较高,故形容为'枪扎一条线'。
棍与枪不同,不靠枪头打击对方,多以抡、劈、扫、云等法为主,大多是横方向用力,动作幅度较大,一打就是一大片,故称'棍打一打片'。
意思主要指枪与棍在技术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强调武术中速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比武时,不管是出拳还是击掌,动作都要快如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对手打击对方。
有意莫带形,带行必不赢意思是:出招进攻时,意图不能显露出来。
假如进招意图暴露,就会被对方察觉,这样,进攻招法就会失灵,以至于失败。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这是练习太极拳的要领之一。
猫行,喻动作较灵;抽丝,喻连绵不断。
意思是:练太极拳时,脚的起落、进退要轻巧灵活;臂、腿用力要微微使劲,象春蚕吐丝一样细长连绵。
拳谚 - 简介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比武时,两手应象两扇门一样,根据来招随时作格、挡、拔、封等防守动作。
与此同时,用腿做踢、弹、踹等动作攻击对方。
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刀讲究威武勇猛,演练起来如虎添翼,凶狠泼辣。
剑则讲究轻灵,潇洒,演练起来,突如蜻蜓点水,突如彩蝶穿花、红缨绣穗,迎风飘东,就象一只绚丽的飞凤。
上虚下实中间灵上虚,指手上的技击意图,不让对手摸清虚实;下实,指底盘要牢固,交手时阵脚不乱;中间灵,指身法要灵活,可随意应变。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武术谚语是武术文化中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文化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意义。
它在武术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武术谚语的定义、特点、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术谚语的定义武术谚语是指在武术实践中形成的,用简洁精炼、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武术理念和经验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二、武术谚语的特点1. 精炼简洁。
武术谚语通常由几个简单的字词组成,言简意赅,不啰嗦。
在讲述一些复杂的武术技巧和实战经验时,往往只需用几句话就能把它们表达清楚。
2. 图像鲜明。
武术谚语以图像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武术技艺和思想,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比如“手如刀、脚如箭”、“来势如山、去势如水”等表达方式,将武术技巧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加形象生动。
3. 经验总结。
武术谚语是以武术实践为基础的,反映了武术大师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武术技艺和武术哲学,还包含了关于生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三、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1. 宣传武术文化。
武术谚语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大师们在斗争中得到的经验的精华。
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武术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 传承武术技艺。
武术谚语是武术大师们多年实践的总结,它反映了武术技艺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谚语能够帮助武术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武术技艺的内涵和实用价值,进而提高武术技艺的水平。
3. 促进国际交流。
武术谚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哲学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面。
在国际交流中,能够通过武术谚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武林门户”这个词正是翻译自武术谚语。
四、武术谚语的例子1. 身外之物,游刃有余;身体之内,瞬息难防。
2. 以无我为有我,以有我还无我。
武术的谚语
武术的谚语引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独特的体育运动,凝聚着智慧、哲理和精神。
在武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谚语,这些谚语通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武术的真谛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武术谚语,带您一起领略武术的魅力与智慧。
1. 精通一技胜人仗剑在武术中,精通一项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常说“集百家之长,胜一家之学”,这就强调了在武术中,只有专注于某一项技能的研习和突破,才能够在实战中脱颖而出,在人仗剑的较量中取得胜利。
2. 四两拨千斤武术强调的不仅是力量的大小,更是力量的运用。
这个谚语形象地比喻了技击中的巧妙技巧与力量应用的关系。
有时候,反而是一点点巧妙的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心中无敌方能无敌于天下武术对于修炼者的内心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句谚语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
只有修炼者内心强大,才能在外在环境中保持镇静和果断,以无敌的姿态应对天下各种挑战。
4.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谚语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教训:不管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荣誉,都不能忘记最初开始修炼武术的初心。
只有保持初心,才能在长久的修炼过程中坚持不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5. 以柔克刚武术中强调柔弱胜过刚强的原则。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刚硬的力量并不能奏效,而需要运用柔软的力量,以柔克刚。
这点在柔道、太极等武术中都有着深入的体现。
6. 堂堂正正,气质非凡武术注重的不仅是身体力量的培养,更强调修炼者的气质和品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在武术中展现非凡的气质。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武术修炼需要外师的指导和教诲,但外师只能教授技术和理论,真正能够领悟其中真谛的关键在于中得心源,即修炼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体悟去开启心灵的智慧之源。
8. 四两拨千斤,须备万夫莫开之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技术和力量,才能够拨动千斤重物。
同时,还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够破开万夫莫开的防线,取得胜利。
武术的经典谚语及励志名言
武术的经典谚语及励志名言武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你们知道有关武术的谚语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有关武术的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有关武术的谚语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
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五代王敬荛,能使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
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
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
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
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
一种短穗剑,称武剑。
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
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
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
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有关武术-功夫的谚语格言
有关武术\功夫的谚语格言★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外讲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念足★艺不轻传、不妄泄★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文讲八法,武讲八势★宁叫筋长一寸,莫叫肉厚一分★教师见教师,手快打手迟★文以凭心,武以观德★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教师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低头探腰,学艺不高★一力降十会,一巧破百拙★一寸长一寸强,硬劈硬进人难防★一寸小一寸巧,闪战腾挪人难找★短见长不用忙,长见短不容缓★眼要清、脚要清,动身进步似猫形★连环步、往前攻,巧打飞踢占上风★教师身、贵如金,沾住四两还半斤★三拳不如一肘,三肘不如一指头★疾上更加疾,打上还嫌迟★举手不留情,留情不落名★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落步如钢钉,进步快如风★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手齐脚不齐,必是偷来艺★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缺一寸劲一根,过一尺跑不了★老天不负苦心人,年深月久妙自出★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平时练武技,危急能防身★前打天庭盖,后打紫金冠★刀如猛虎、剑如飞凰、枪似游龙★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出手如飞回如箭,火烧指头还嫌慢★眉动心必动、乍膀全力发★练拳先练桩、大顶增力量★打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枣子练的精、打人占上风★练武先修德、德高艺更高★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冬练劲、夏练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武人相敬相倾★手足原无异态,拳术可必分门,少林武当终归于拳,内家外家总是一家★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行遍天下路,把势是一家★打得宽不如交得宽★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十个把九个吹,剩下一个还胡勒★经不起风吹雨打,算不得英雄好汉★火大没湿柴,功到事不难★好汉做事做到头,好马登程跑前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误人子弟者,必被弟子误★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尊师要象长流水,爱徒要象鸟哺雏★恃艺逞强,罪不容诛★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嫖睹看似个人事,玷污武林人品低★拳硬舌头软,舌软也伤人★钱重于艺,奸商习气★功夫者,工夫也★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增力,夏天增气★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久练为功,搁下稀松★一日不练自已知道,两日不练行家知道,三日不练利巴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鼓越敲越响,拳越练越精★进功如同春蚕吐丝,退功如同流水即逝,学拳三年,丢拳三天★有功夫的象拨拉,脚常踢打★舍本求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正楷未精,休要骤学草书;拳路没熟,休想迅速神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艺成才,苦练成功★少年习武正当时★老年习武未为迟★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学无老少,达者为师★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不经一,不长一★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艺在师,学艺在徒★师父不过领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教不严,拳必歪;学不专,拳必滥★河深静无声,艺高不压身★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空★久练为熟,久熟为巧,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千拳归一路,一路通,百路通★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绊三跤,方知天外有天;跌天跌,才晓人后有人★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似我者生,象我者死★法有万端,理存于一★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笨鸟先飞早出林,笨人勤练武精,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若要精,听一听,站是远,望得精★要想灯不灭,需要常添油★人贵有志,学贵有恒★用火不戢将自焚,学技不晦将自杀★取法于上,得之乎中★文人不武,武人不文,能文能武是全才,只武不文是莽汉★意到气到力到★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以假乱真,诱敌深入★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
武术的经典谚语句子有哪些
武术的经典谚语句子有哪些武术谚语是历代武术家们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说之雅口,表述生动形象、听之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指导人们习武、斗技,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和结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武术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武术谚语(精选)1.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2.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
3.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4.眼功练得精,克敌占上风。
5.眼无神,拳无魂。
6.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7.攻讲踢打摔拿通变,守求顶顺化闪齐备。
**武贵在得法,求功尚在持久。
8.临敌心不静有招也无用。
9.拳理要静悟,拳技要勤修。
10.久练功自纯,勤悟理自通。
11.拳无功不精,招无速不灵。
12.尊师要像长流水,爱徒要如鸟哺雏。
13.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
14.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
15.铁杆磨出绣花针,功夫到了自然成。
16.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烧。
17.沉肩坠肘气到手。
18.拳无拳,艺无艺,无拳无艺是真艺。
19.好腿不过膝,起腿三分险。
四两拨千斤,一力降十会。
20.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武术谚语(热门)1.武医结合,强身修禅。
2.拳不空发,手不空回。
3.足来提膝,人退加踢。
4.任其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
5.指撮一点,拳打一片,出拳如射箭。
目中有敌始出拳,意中有敌方动脚。
6.两唇要结合,封之气力多。
7.学无前后,能者为师。
8.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9.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10.不压不中用,不活不灵通。
11.只溜不压不中用,只压不溜笨如牛。
12.练武恒为贵,技艺赖深思。
13.进时擦地皮,退时先提膝。
14.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
15.拳如流星臂如鞭,腰走龙蛇眼似电。
16.发力一声喊,强敌不倒也半瘫。
17.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18.手到脚不到,打到也无效。
武术谚语(最新)1.打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
2.打拳不踢腿,是个冒死鬼。
3.练武不怕苦,练功不放松。
中国武术谚语战略篇之形入而我无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中国武术谚语战略篇之形入而我无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形入而我无形形指采取各种武术的任何形迹和破绽现象。
形入,使对方暴露这种武术形迹和破绽。
我无形,即我方不暴露这种形迹和破绽。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了首先用示形的方法欺骗敌手,诱使其暴露战术企图.而自己不露直实形迹,使对方捉摸不定,敌人捉摸不透我。
就要处处掘沟筑垒,其越小心防备,力量就越分散,智谋就越受限制。
二是要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所调动,这就获得了控制对方的主动权,始能打击对手,压倒对手,赢得胜利。
这是技击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最高体现和要求。
总之,必须熟悉人我双方的全部情况,找出对方行动规律,即能对对方的行为了如指掌。
在交手中依照对方行动、机动应变、挑动对方,以了解其反应策略、动静规律、技术强弱;对有意退却,须防其进攻;对进退自如者,应谨慎对待.宜寻其短,用己长,伺机出手。
同时使我方行动不为对手所理解,从而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水平。
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境地,就看不到形迹,找不出破绽,就可以随心所欲,攻敌所不守,击敌所不意,捣敌所难守,攻则必胜。
故云:攻以知彼为先,守以知己为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毛泽东选集》一卷一七五页《老子·三十三章》也说:“知人者智,百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些都说明“知己知彼”蕴涵着散打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广度.指对各种拳路见多识广;所谓深度,即了解各种拳法的优和劣:以及对对手的了解,如身材的高大、矫小;长于用掌或用腿;善攻还是善守等等。
虽然“知己容易知彼难”.但只有知其长,才能避其锐,知其短,才能攻其虚;以己之长,袭敌之短方可胜。
所以说:知己知彼皆须知,一方不知也会失;逢敌能辨行家手,何愁胜利不此时。
《毛泽东选集》一卷一七五页《老子·三十三章》也说:“知人者智,百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些都说明“知己知彼”蕴涵着散打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广度.指对各种拳路见多识广;所谓深度,即了解各种拳法的优和劣:以及对对手的了解,如身材的高大、矫小;长于用掌或用腿;善攻还是善守等等。
武术实用的谚语俗语有哪些
武术实用的谚语俗语有哪些武术谚语是习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流传已久的语言艺术形式,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武术谚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术谚语一技击发前必拿熟手打生手磨转脐不转敌欲动,我先动拳轻掌重指送命硬打不如巧躲闪柔化自当知斜闪远踢近打搂住摔金肩银胸锡蜡肚肘不离肋,拳不离心闪即是进,进即是闪逢强智取,遇弱活拿拳打三分,脚踢七分拳打人不知,巧变敌莫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来是一大片,去是一条线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近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足来提膝,近便用膝,人退加踢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中间变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头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 六打手脚快与慢武术谚语二擒拿善握者,握脑袋巧拿不如痴打武术谚语三捧跤上羁下拌走对步赢跤取胜在变脸输跤不输把站如熊,卧为虎跤好撂,手难学谁走在头里谁赢勾子腿最粘,切子脚最搀练跤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交手抢外门武术谚语四兵器刀如猛虎刀是武士之魂刀袍剑穗枪缕大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剑走青,刀走黑剑如飞凤,棍为百兵之祖棒齐胸,棍齐眉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一寸长一寸强,硬劈硬进人难防一寸小一寸巧,闪战腾挪人难找短见长不用忙,长见短不容缓刀如猛虎、剑如飞凰、枪似游龙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双刀看步走,单刀看闲手甘肃人生得硬,出门不离一条棍枪乃百兵之王枪似游龙,棍若雨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七尺枪,八尺棍,大枪二丈另八寸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钩走浪势百日袖箭,千日镖长兵贵短用,短兵贵长用只把钱来帮,不把把法传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看戏看压轴,挂棍看压场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武术谚语五眼法心为主帅,眼是先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眸子练得精,制敌占上风拧腰不走跨练拳不活腰,接究艺不离眼要明,心要毒,只要平时练得熟劲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脚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_谚语大全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以下是由PQ橙子为大家推荐的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武术的谚语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
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五代王敬荛,能使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
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
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
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
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关羽就善用八1 / 25十二斤青龙刀。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
一种短穗剑,称武剑。
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
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
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
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
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
武术的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这是由中国古老的
一句俗话发展而来的谚语,作为古老的武术和兵法的经典,它表达了
对攻击距离的重视。
它也可以作为武术师讲解武术技巧时的一个实际
案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句俗话是如何产生的。
古时候,武术和
兵法在中国有很强大的影响力,武士以枪和刀来证明自己。
无论是在
山林中行进,还是在广阔的草原上战斗,都必须考虑到攻击距离对战
斗的重要性。
因此,这句俗话可以概括为:七步之外的枪要快,七步
之内的枪又准又快。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在武术技术上的意义。
武术技术的攻
击距离包括近技、中技和远技三个部分,每种技术的技术命名、技术
应用、技术表现方式等都是不同的。
七步之外的枪技,对于近距离攻击,要求攻击速度快,动作整体连贯,把握击发点,有效利用力量。
七步之内的枪技,要求攻击准备充足,进攻要精准,具备准确的节奏感,有利于击发点的精准把握。
最后,这句俗话也可以在训练工作中得到借鉴。
武术训练者可以
将“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这句话作为训练大前提,
在训练中注意距离和准确度,从不同距离上训练,找出最佳攻击距离,提高技术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攻击和防御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
升个人的精神状态。
总而言之,“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这句俗话,
既是武术及兵法的一种经典口头表述,也可用作武术技术的参考,还
可以在武术训练中得到借鉴,受到众多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武术谚语解
中国武术谚语解序文「武人不文」,中国传统武术自古缺乏纪事、论理、训练法、实战技之文字数据。
然而,千百年来,武术不但传承不替,而且不断地精研、提升... 其所依凭的,一直是口耳相传,而不立文字的─武谚。
因之,中国武林有相当丰富的谚语,指导着习武的基本态度,相关理论,技术要点,锻炼密诀;乃至于实战真相,以及武者修为等等... 不一而足。
这些谚语,不但流传在武术界,有些,更散播在社会人生之中,熟悉、亲切,已成武术文化中,相当值得重视的一个部份。
只是,这份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有欠良好。
有些,不免散佚、失传。
有些,多有误读错用,解释分歧。
而也有一些,则是采自少数几本武术著述中的章句,活泼运用,逐渐风行;化文字为口语,一变而为新武谚。
充分说明了这种谚语文化的生命力,至今不衰。
此处,仅将个人熟悉的一小部份武谚,著录下来,试释意涵。
不但挂一漏万之讥,必不可免。
而且,一己的私解,恐多不当。
务必祈请道中高人,以及社会贤俊公开指谬。
那就得益非浅,深铭五内于无既矣!*********************************************************** ***************************************武林流传/徐纪注解基因库“手眼身腰步精神气力功”。
中国传统武术之锻炼,有内有外,而全面要求。
在外的,是“手眼身腰步”人体全部之正确活动。
在内的,则是“精神气力功”,深刻之精准要求。
“依法不依人”。
本是佛家用语,武家亦多引述,以匡不逮。
“法”是原理,“人”是师门。
指明“师者”,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
失其功能,或是所述违里之时,不可盲目从“人”而失理“法”。
武道高深,传承不免于误差。
一如佛教,习者当知其取舍。
入门法“力由脊发”。
强调“脊”椎作用之重要性,及不是肩背 / 手臂发“力”之大原则。
然而,言甚究竟,则“力”必“由”下盘腿脚“发”始,再行上及“脊”椎,斯为得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课堂教学中武术谚语的运用
摘要: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技术要领、动作技巧以
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有关武
术谚语教学的研究,研究发现,研究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具有为武术教学形
式提供新思路、为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以及为武术的发展扩宽路径
的意义。
关键词:武术谚语;技术理论;教学方法
培根说过:“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它的谚语之中”,武术谚语是广大习
武者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武术谚语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它的形成是几代人
通过不断的选择、淘汰而形成的隽语。
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思想、技术
要领、动作技巧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术动作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本文以技理技法为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谚语进行归纳总结,探
求武术谚语中的技理技法。
1为武术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对于武术教学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武侠梦,但是却苦于练习
武术。
一方面在于武术内容本身具有繁杂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
例如,在武术
套路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的教动作,学生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对于武术动作没
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告诉学生“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入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入鹰,轻如叶,重如铁”动要如波涛汹涌,静时要像山岳一样踏实沉稳,启动时像猿猴一样敏捷,落地时像鹊一般轻灵等等,给学生一个构想,自身在做动作
时就会在潜意思里朝着那个方向靠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动作的意境也在慢慢的构建着。
在对抗性的项目教学中,也可采取类似的手段,例如一句“心是主帅,眼为先锋,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十分形象的将一个人体转化成了一个小军队,构建一个整体观念,适当时机启动相应部位,不至于步慢拳乱。
2为武术课技术动作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在现如今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多数教练员只是为了教动作而教动作,强调的是动作的外形,而对于技术动作的内涵教之甚少。
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武术内容由其他体
育教师代教;另一方面部分武术教师对武术的技术原理了解的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
中盲目的进行教学。
武术的技术动作是先辈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的结果,虽说
武术谚语的产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年代,但是我们知道它源于民间,形成于技术动作之后,是
有关武术内容各方面经验的总结,研究武术谚语中技理技法的过程,实际是对技术动作形成
的一个升华过程,剖析武术谚语中有关技理技法的内容,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武术动作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在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渗入武术谚语强化学生对技术动作
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对武术技击的理解以及在技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彰显武术的独特韵味都
是大有裨益的。
3扩宽武术发展的路径
武术谚语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肥田沃土中的智慧之花,其内容、表达方式更加切合人们
的思想认知,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所不断追求的是各种外语、韩
流服饰、欧美音乐等他国文化,反而这些最贴近中国百姓的民间语言却在逐渐消失着。
技理
技法在任何一个武技项目中都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以摔法和地面技术为主的柔道有柔道的
技理技法、以拳法为主的拳击有拳击的技理技法,武术项目与其他武技项目的区别在于它具
有一套的完整文化技术体系,将武术谚语的智慧融入到武术技理技法之中,不仅可以衍习武
术谚语的使用,短小精炼的武术谚语也便于习武者对武术的理解。
不少初学者在练习之初,
不知道动作如何发力,一个动作做下来虽然花了不少力气,但是效果并不好,僵硬而且不协调,若是知晓“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等谚语,便知道腰
是动作发力的关键之处,平时训练时不仅要加强腿部、手臂力量,同时要加强腰部的力量练习;依据“打拳要长,发力要短”、“死劲不足贵,活劲最为高”等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知晓
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存在力量的分配问题,力量的发出是一个过程,力量与动作的合理结
合才能使动作接近完美。
武术谚语的简单直接,让原本复杂、不易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武术技术变得清晰明了起来,研究武术谚语的技理技法对于的武术的传播无疑起到了积极
作用。
4结语
丰富的武术谚语中蕴含着大量的武术内容与信息,但是由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部分武谚不同程度上反应了唯心、伪科学的思想,也有的反应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自私自利。
”[1]我们应该采用批判性的思维对武术谚语进行学习与总结。
研究武术谚语之技理技法
的目的在于,深化武术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武术谚语为媒介,通
过人们对武术谚语的认识,进而加强人们对武术的理解。
总之,为武术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在现如今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多数教练员只是为了教动作
而教动作,强调的是动作的外形,而对于技术动作的内涵教之甚少,为武术课技术动作的教
学提供理论支撑,武术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肥田沃土中的智慧之花,我们老师的用心教育必
然换来丰硕的回报!
参考文献
[1]高中校园武术的课堂教学[J]. 付庆达. 当代体育科技. 2018(05)
[2]构建学校体育特色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以校园武术特色项目实践研究为例[J]. 张士鑫,胡新民,梁小利,彭军,王雄伟,朱杰华. 体育教学. 2017(02)
[3]不忘初心传承国粹——我眼中的张文宏老师[J]. 蔡昭健. 中国学校体育. 2017(04)
[4]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武术教育实践研究——以浙江常山县武术进校园为例[J]. 王
晓东,陈飞,郑志剑. 中华武术(研究). 2019(06)
[5]浅谈推进“武术进校园”落实的策略[J]. 魏发团. 基础教育参考. 2017(24)
[6]校本课程开发传统武术资源取用的困惑与对策[J]. 胡献钊. 当代体育科技.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