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来源

合集下载

什么是氨氮,氨氮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氨氮,氨氮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氨氮,氨氮的检测方法有哪些?氨氮的定义氨氮指的是水中可溶解的氨化物离解出的游离氨和铵离子氮的总和,它常用来评估废水和自然水体中氨化物的浓度。

氨氮是水体中紧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假如不适时处理和排放,会对水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氨氮的来源氨氮的紧要来源包括:1.生活污水: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含有氨化物,而这些排泄物会被排入下水道,进而进入污水处理厂。

2.工业废水:很多工业过程中会产生含氨的废水,如压缩空气机、炼钢厂、造纸厂等。

3.农业污染:化肥和农药中含有氮元素,这些氮元素会被土壤吸取并散发至水体中。

氨氮的检测方法氨氮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法:直接测定法直接测定法是通过对水样中的氨氮进行直接测定来判定其浓度。

该方法紧要分为两种类型:1.Nessler法:这种方法利用红、黄色复合物的形成来测定水中的氨氮。

首先,在水中添加KOH和K2S2O8,使水中的氨化物全部转化为NH3、然后,将水中逐滴添加Nessler试剂,直至水变为黄色为止。

依据沉淀颜色的深浅可以判定水中氨氮的浓度。

2.蒸发法:该方法利用氨氮比有机氮在水中更简单挥发的特性进行测定。

首先将水样蒸发至干燥并加热,使其中的氨氮全部转化为氨气。

然后,将氨气通入酸溶液中反应,用滴定法测定其浓度。

比色法比色法是利用化学试剂与水样中氨化物的反应来测定氨氮浓度的方法。

常用的试剂有叔丁基酚、磷钼酸铵等。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通过检测电信号的变化来测定水样中的氨氮浓度。

该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电导法:利用水中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水中电导率的变化来判定其中氨氮的浓度。

2.气体敏感电极法:该方法常用的电极有银/银氯化物电极、铂电极、锡电极等。

利用敏感电极与气体间的电位变化来测量氨氮的浓度。

总结氨氮是一种紧要的指标,用来判定水体中氨化物的浓度。

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水体中氨化物过剩,引起水质污染。

目前,常用的氨氮检测方法有直接测定法、比色法和电化学法等。

氨氮超标的原因及解决法

氨氮超标的原因及解决法

氨氮超标的原因及解决法一、氨氮超标的原因1.氨氮的来源: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工业废水等。

在养殖业中,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残渣、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的分解。

2.水质恶化:当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过高时,会导致水质恶化,进而引起氨氮浓度升高。

此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也会影响氨氮的浓度,当溶解氧含量过低时,氨氮的浓度可能会升高。

3.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升高。

因为养殖密度过高会使得饲料残渣、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的含量增加,这些有机物在水中分解会产生氨氮。

4.饲料投喂不当:如果饲料投喂不当,会导致鱼类消化不良,进而增加氨氮的排放。

此外,如果饲料中含有过多的蛋白质等含氮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分解也会产生氨氮。

5.水质检测系统不完善:如果水质检测系统不完善,可能会导致氨氮的检测结果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氨氮的控制。

6..温度过低: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北方无保温或加热的污水处理厂,因为水温低于硝化细菌的适宜温度,而且MLSS没有为了冬季代谢缓慢而提高,导致的氨氮去除率下降。

7.氨氮冲击:当水中游离氨(FA)过高时,会导致氨氮浓度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脱氮系统崩溃,出水氨氮超标。

二、解决氨氮超标的方法减少饲料残渣、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的含量,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选择合适的饲料,控制饲料中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的含量,减少氨氮的排放。

完善水质检测系统,定期检测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氨氮的排放。

保证PH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同时进行效果更好更快:降低系统内氨氮浓度、投加同类型污泥、闷爆。

对于温度过低导致的氨氮超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设计阶段把池体做成地埋式的(小型的污水处理比较适合)、提前提高污泥浓度、进水加热或曝气加热。

氨氮的化学式

氨氮的化学式

氨氮的化学式氨氮,也可以称为氨态氮,是一种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对水体的污染比较严重。

氨氮在自然环境中存在于氨气和氨离子两种形式,其主要来源为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化学反应等。

虽然氨氮在一定范围内对生物有益作用,但是当超出生物耐受度时,就成为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环境的化学物质。

氨氮的化学式为NH3-N或NH4+-N,其中NH3-N表示氨氮的含量以氨态氮形式计量,NH4+-N表示氨氮的含量以离子态氮形式计量。

氨氮是氨气或氨离子形式的存在方式,从化学角度来说,它可以被看作是氮分子与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氢氨基离子(NH4+)。

因此,这种离子的化学式为NH4+,这也是氨离子的化学式。

氨氮的含量是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环境中氨氮的含量是衡量水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高含量的氨氮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直接影响并影响水生态平衡,从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不论在液体还是气体环境中,氨氮都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如何降低氨氮含量?对于水体污染物的治理,目前主要使用的技术是生化技术、物理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

其中,减少氨氮的含量首选的技术方案是利用一些专门的生物介质(如硝化菌、硝化螺菌等)来进行生物转化,让氨氮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含氮物种,从而达到减少氨氮含量的目的。

此外,也可加强对水处理过程的监管,尽量减少水厂的氨氮排放量。

同时,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是更为重要的环保措施,要在荒废一定经济和环保效益之间慎重权衡,有机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并在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之间保持平衡。

总之,氨氮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是有益的,但在超过生物耐受度时,就会对环境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氨氮的含量,从源头上减少氨氮的产生并控制氨氮的排放,努力保护生态平衡和环境。

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1)氨氮的来源
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

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氨氮的重要来源。

另外,氨氮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

(2)氨氮对环境的危害
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NH3)或铵(NH4+)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是水体受到污染的标志,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与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

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有较大的毒害,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同时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

(3)氮氧化物的来源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和植物体的焚烧,以及农田土壤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

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氮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有毒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并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另外,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的硝酸和亚硝酸是酸雨的成分。

来源:新疆环保厅。

氨氮

氨氮

氨氮定义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

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

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氮量每人每年可达2.5~4.5公斤。

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

另外,氨氮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

当氨溶于水时,其中一部分氨与水反应生成铵离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

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离子相对基本无毒。

国家标准Ⅲ类地面水,非离子氨的浓度≤0.02毫克/升。

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测试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1 原理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映生成淡红棕色胶态化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通常可在波长410~425nm范围内测其吸光度,计算其含量.本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mg/L(光度法),测定上限为2mg/L.采用目视比色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L.水样做适当的预处理后,本法可用于地面水,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氨氮的测定.2 仪器2.1 带氮球的定氮蒸馏装置:500mL凯氏烧瓶,氮球,直形冷凝管和导管.2.2 分光光度计2.3 pH计3 试剂配制试剂用水均应为无氨水3.1 无氨水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制备:3.1.1 蒸馏法:每升蒸馏水中加0.1mL硫酸,在全玻璃蒸馏器中重蒸馏,弃去50mL 初馏液,按取其余馏出液于具塞磨口的玻璃瓶中,密塞保存.3.1.2 离子交换法:使蒸馏水通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3.2 1mol/L盐酸溶液.3.3 1mol/L氢氧化纳溶液.3.4 轻质氧化镁(MgO):将氧化镁在500℃下加热,以出去碳酸盐.3.5 0.05%溴百里酚蓝指示液:pH60.~7.6.3.6 防沫剂,如石蜡碎片.3.7 吸收液:3.7.1 硼酸溶液:称取20g硼酸溶于水,稀释至1L.3.7.2 0.01mol/L硫酸溶液.3.8 纳氏试剂: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制备:3.8.1 称取20g碘化钾溶于约100mL水中,边搅拌边分次少量加入二氯化汞(HgCl2)结晶粉末(约10g),至出现朱红色沉淀不易溶解时,改写滴加饱和二氯化汞溶液,并充分搅拌,当出现微量朱红色沉淀不再溶解时,停止滴加二氯化汞溶液.另称取60g氢氧化钾溶于水,并稀释至250mL,冷却至室温后,将上述溶液徐徐注入氢氧化钾溶液中,用水稀释至400mL,混匀.静置过夜将上清液移入聚乙烯瓶中,密塞保存.3.8.2 称取16g氢氧化纳,溶于50mL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另称取7g碘化钾和碘化汞(HgI2)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在搅拌下徐徐注入氢氧化纳溶液中,用水稀释至100mL,贮于聚乙烯瓶中,密塞保存.3.9 酒石酸钾纳溶液:称取50g酒石酸钾纳KNaC4H4O6·4H2O)溶于100mL水中,加热煮沸以除去氨,放冷,定容至100Ml.3.10 铵标准贮备溶液:称取3.819g经100℃干燥过的优级纯氯化铵(NH4Cl)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升含1.00mg氨氮.3.11 铵标准使用溶液:移取5.00mL铵标准贮备液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升含0.010mg氨氮.4 测定步骤4.1 水样预处理:取250mL水样(如氨氮含量较高,可取适量并加水至250mL,使氨氮含量不超过2.5mg),移入凯氏烧瓶中,家数滴溴百里酚蓝指示液,用氢氧化纳溶液或演算溶液调节至pH7左右.加入0.25g轻质氧化镁和数粒玻璃珠,立即连接氮球和冷凝管,导管下端插入吸收液液面下.加热蒸馏,至馏出液达200mL时,停止蒸馏,定容至250mL.采用酸滴定法或纳氏比色法时,以50mL硼酸溶液为吸收液;采用水杨酸-次氯酸盐比色法时,改用50mL0.01mol/L硫酸溶液为吸收液.4.2 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0,0.50,1.00,3.00,7.00和10.0mL铵标准使用液分别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家1.0mL酒石酸钾溶液,混匀.加1.5mL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后,在波长420nm处,用光程20mm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管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氨氮含量(mg)对校正吸光度的标准曲线.4.3 水样的测定:4.3.1分取适量经絮凝沉淀预处理后的水样(使氨氮含量不超过0.1mg),加入50mL比色管中,稀释至标线,家0.1mL酒石酸钾纳溶液.以下同标准曲线的绘制.4.3.2 分取适量经蒸馏预处理后的馏出液,加入50mL比色管中,加一定量1mol/L 氢氧化纳溶液,以中和硼酸,稀释至标线.加1.5mL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后,同标准曲线步骤测量吸光度.4.4 空白实验:以无氨水代替水样,做全程序空白测定.5 计算由水样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实验的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氨氮量(mg)后, 按下式计算:氨氮(N,mg/L)=m/V×1000式中:m——由标准曲线查得的氨氮量,mg;V——水样体积,mL.6 注意事项:6.1 纳氏试剂中碘化汞与碘化钾的比例,对显色反应的灵敏度有较大影响.静置后生成的沉淀应除去.6.2 滤纸中常含痕量铵盐,使用时注意用无氨水洗涤.所用玻璃皿应避免实验室空气中氨的玷污.。

氨氮分子量

氨氮分子量

氨氮分子量
氨氮分子量是指氨氮分子中所含氮的重量。

氨氮是指氨气中所含的氮元素,通常用来表示水体中氨的浓度。

氨氮是水体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在水体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物分解有机物质产生的氨氮,另一种是工业废水、农田排放和城市污水等排放源。

其中,农田排放是氨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氮排放到水体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氨氮分子量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只需将氨氮分子中所含的氮原子的质量相加即可。

一般来说,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因此氨氮的分子量为14g/mol。

根据氨氮的分子量,可以计算出水体中氨氮的浓度,从而评估水质的污染程度。

除了在水体中,氨氮也存在于空气中。

空气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农田施肥等活动,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空气中的氨氮含量较低,但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氨氮环境中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为了减少水体和空气中的氨氮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对于水体中的氨氮污染,可以通过加强水质监测、控制农田排放、减少工业废水排放等方式来减少氨氮的排放。

而对于空气中的氨氮污染,可以采取减少工业废气排放、优化农田施肥方式等措施来减少氨氮
的释放。

总的来说,氨氮分子量是评估水体和空气中氨氮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了解氨氮的来源和影响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氨氮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氨氮污染,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的环境。

氨氮和无机氮

氨氮和无机氮

氨氮和无机氮
氨氮和无机氮都是水体中的常见污染物,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氨氮是指以氨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氮元素。

它主要来自于农业排放、家庭废水和工业废水等渠道。

氨氮的来源包括农田施肥、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厂排放等。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和藻类大量繁殖,降低水体的透明度,阻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氨氮还可以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亚硝酸盐,进一步造成水质污染。

无机氮是指水体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氮元素,包括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

无机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化学肥料、农田排水、污水处理厂排放等。

高浓度的无机氮会导致水体中的氮素过剩,促进藻类的生长,引发水华现象。

同时,无机氮还可以被转化为亚硝酸和亚硝酸盐,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为了控制和减少氨氮和无机氮对水体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农业管理:合理使用化肥,科学施肥,减少氮肥的过量使用。

推广有机农业和农田保育措施,减少农业源的氮排放。

2. 污水处理: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减少氨氮和无机氮的排放。

3. 生态修复:建立湿地、人工湿地等生态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降解氮污染物。

4. 加强监管:加大对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促使各方主体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水体的氨氮和无机氮浓度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控制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水环境状况和政策法规来确定。

坛墨质检标准物质 氨氮

坛墨质检标准物质 氨氮

坛墨质检标准物质氨氮在坛墨质检标准物质中,氨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氨氮是指水中存在的游离氨和氨盐的总和,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氨氮的含量直接关系到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氨氮的质检标准物质,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首先,氨氮的来源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废水、工业废水排放等都是氨氮的重要来源。

因此,针对不同的氨氮污染源,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监测和治理措施。

比如,加强对农业化肥使用的管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等,都是有效控制氨氮污染的途径。

其次,针对氨氮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物质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氨氮监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纳米材料传感技术等。

而在标准物质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到氨氮的浓度范围、稳定性、溶解度等因素,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氨氮监测网络,对水体中氨氮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最后,针对氨氮污染治理,除了加强源头治理外,也需要进行适当的生物修复和人工处理。

比如利用植物修复水体中的氨氮污染,通过湿地的建设和恢复来净化水体,同时也可以采用生物吸附、生物膜法等技术进行氨氮的处理。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还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水质的改善和保护。

综上所述,氨氮作为水质中的重要指标,对于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坛墨质检标准物质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氨氮污染的监测和控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物质,同时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氨氮的排放,促进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氨氮的化学式

氨氮的化学式

氨氮的化学式氨氮是指水中溶解的氨和游离态氮的总和,是水体中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

氨氮的来源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等,过量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生生物死亡等问题。

因此,控制水体中氨氮的浓度对于保护水环境至关重要。

氨氮的化学式为NH3-N,其中NH3代表游离态氨分子,N代表氮元素。

氨氮的计量单位为mg/L或ppm(百万分之一)。

氨氮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电极法、比色法等,其中分光光度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

氨氮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游离态氨氮(NH3-N),另一种是离子态氨氮(NH4+-N)。

游离态氨氮是指氨分子在水中不与任何其他物质结合,成为游离态氨氮。

而离子态氨氮则是指氨分子与水中的氢离子(H+)结合,形成NH4+离子。

在自然界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化学肥料的使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会使用氮肥来促进作物生长,而这些氮肥中含有大量的氨氮。

当这些氮肥施用后,一部分会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会流入土壤和水体中。

此外,动物排泄物也是氨氮的一个重要来源。

氨氮的存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量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使得水生生物死亡。

此外,氨氮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当水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人们在游泳或洗澡时会感到眼睛、喉咙和皮肤刺痛,严重时还会引起呼吸困难和中毒。

因此,控制水体中氨氮的浓度对于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在农业生产中,应适量使用化肥,减少氨氮的排放。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采用适当的处理工艺,将水中的氨氮去除。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氨氮污染问题,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

氨氮产生量

氨氮产生量

氨氮产生量
摘要:
1.氨氮产生量的定义和意义
2.氨氮产生量的来源
3.氨氮产生量的影响因素
4.氨氮产生量的检测方法
5.氨氮产生量的处理方法
正文:
氨氮产生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水体中氨氮的增加量。

氨氮是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其产生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氨氮产生量的研究和控制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氨氮产生量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包括生活垃圾、食物残渣等;二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如化工厂、制药厂等;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氨氮产生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水体的流速、温度、pH 值等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农业生产等因素。

其中,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是影响氨氮产生量的主要因素。

氨氮产生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比色法,二是电化学法,三是气相色谱法。

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氨氮与某种试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测量颜色深浅来推算氨氮的含量。

氨氮产生量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主要是通
过物理过程,如蒸发、吸附等,来去除氨氮;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等,来去除氨氮;生物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总的来说,氨氮产生量的研究和控制对于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来水氨氮标准

自来水氨氮标准

自来水氨氮标准一、氨氮定义氨氮是指以氨或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它是水体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氨氮来源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

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氨氮来源。

三、氨氮标准1.饮用水标准: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氨氮含量不得超过0.5mg/L。

这是为了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2.环保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氨氮含量不得超过1.0mg/L。

这是为了保护水体环境,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维护生态平衡。

3.污水处理标准: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氨氮排放标准不得超过8mg/L。

这是为了保证污水处理厂出水的质量,减少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四、氨氮对人体的影响氨氮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饮用水中氨氮含量过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以下影响:1.消化系统:过多的氨氮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2.神经系统:过量的氨氮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呼吸系统:高浓度的氨氮可能会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咳嗽、气喘等症状。

4.免疫系统: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氨氮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五、氨氮处理方法氨氮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法:包括过滤、气浮、吸附等。

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杂质和异味,但无法去除氨氮。

2.化学法:包括中和法、氧化法、吹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但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

3.生物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法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条件。

六、自来水氨氮检测方法自来水氨氮的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蒸馏滴定法、纳氏试剂比色法等。

氨氮的成分问题回答

氨氮的成分问题回答

氨氮的成分
氨氮是指水中存在的氨和游离态的氮的总和,通常以 NH3-N 或
NH4+-N 的形式表示。

氨氮是水质监测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水体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氨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

自然来源包括腐殖质分解和生物代谢过程等。

人类活动则包括工业和农业排放、城市化和人类废水排放等。

氨氮对水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中氮源过剩,从而鼓励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引起蓝藻及赤潮等水体污染现象。

此外,氨氮还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使得水体中的动植物失去足够的生态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为了减少氨氮的含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其中包括:净化废水、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禁止排放有害化学物质、提高人类环保意识等。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可以加强氨氮监测的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确保水质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总之,氨氮的成分是水中的氨和游离态氮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水体
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减少氨氮的含量,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监测力度,确保水质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氨氮的产生

氨氮的产生

氨氮的产生氨氮是指水体中可溶解态氨和离子态氨(氨盐)所组成的总氮,其中氨是生物分解物的产物,是水体和土壤中的普遍存在的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

氨氮是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不仅会造成水质污染,而且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氨氮的产生。

1. 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氨氮沼气是指一种由生物质进行发酵所产生的混合气体。

沼气发酵能够利用农业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来产生沼气,并将有害废弃物进行处理、有效利用。

沼气发酵过程中,分解出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氨氮,通过沼液释放到水中,使得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升高。

2. 养殖污水中产生的氨氮养殖业是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氮化物,而这些物质在水中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

养殖池中的养殖动物,例如鱼类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可以促进水中氨的生产,造成水体氨氮含量的增加。

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尸体、粪便和其他有机废弃物都会在降解过程中产生氨氮。

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释放出氨,在水中会形成氨氮。

而植物生长的缺乏、阳光较强的干燥年份或气温过高的夏季,水体中的氨氮释放量往往会增加。

4. 化肥的使用中产生的氨氮农业中大量使用化学合成肥料,这些合成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因此化肥使用是氨氮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当化肥施入土壤后,其中的氮可以被植物吸收,或者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产生氨氮,而在下雨或灌溉时,氨氮会随着土壤中的水分进入土层,并最终进入地下水和水库中。

因此,化肥的不当使用会导致水体中的氨氮显著增加。

总之,氨氮的产生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因此我们应重视氨氮的污染防治,减少氨氮的产生,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氨氮的存在形式

氨氮的存在形式

氨氮(NH3-N)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

氨氮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游离氨(NH3):游离氨是氨氮的主要存在形式,通常以气体形式存在于水中。

当水温升高或压力降低时,游离氨会从水中逸出,形成氨气。

游离氨对水生生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

2. 溶解性氨(NH4+):溶解性氨是氨氮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

溶解性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较低,但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悬浮颗粒物中的氨氮:部分氨氮会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如泥沙、藻类等。

这些悬浮颗粒物在水中的分布不均,可能对某些区域的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4. 有机氮化合物:部分氨氮会与水中的有机物结合,形成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蛋白质等。

这些有机氮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较低,但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总之,氨氮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对氨氮排放的监测和管理。

简述氨氮的定义

简述氨氮的定义

简述氨氮的定义
氨氮(NH3-N)是指有机氮(N2O)和氨(NH3)的混合物,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氮
元素来源之一。

氨氮通常存在于废水、废气、垃圾等环境污染源中,是一种有害污染物。

氨氮是蛋白质合成的必需元素之一,但摄入过多的氨氮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氨氮可以通过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污水等途径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减少氨氮污染,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采用高效过滤器、絮凝剂、生物处理等技术,降低废水中的氨氮含量;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规范企业排放行为;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废水的排放等。

此外,氨氮也可以通过一些生物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的氮化合物,如氨化还
原法、生物膜反应器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减少了氨氮污染,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氨氮是一种有害污染物,但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可以减少其对人类和环
境的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水域生态系统中氨氮的来源与转化机制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中氨氮的来源与转化机制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中氨氮的来源与转化机制研究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氨氮的来源与转化机制对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域生态系统中氨氮的主要来源,以及氨氮在水体中的转化过程。

一、氨氮的主要来源氨氮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1. 自然源自然源主要包括生物代谢产物、植物分解物和氮气沉降。

(1)生物代谢产物水生生物通过代谢过程产生氨氮,如鱼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排泄物。

(2)植物分解物水体中的植物经过死亡和分解,释放出含氨化合物,其中包括氨基酸和尿素等。

(3)氮气沉降大气中的氮气可通过降水、沉积物和气态扩散进入水体,其中一部分会被转化为氨氮。

2. 人为源人为活动是水域中氨氮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

(1)农业农业活动中的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是农业源氨氮的主要贡献者。

化肥中的氮肥在土壤中转化为铵态氮,然后通过径流进入水体。

畜禽养殖中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氮,通过雨水冲刷或直接排放进入水体。

(2)工业工业排放是水域中氨氮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氨化物,直接排放或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进入水体。

(3)城市排污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主要来自于家庭生活污水和城市暂时性降水过程中的排放。

二、氨氮的转化机制水体中的氨氮主要通过氨化、硝化和硝化反硝化等过程进行转化。

1. 氨化作用氨化作用是指氨氮被还原成无机氮化物的过程。

在水体中,氨氮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无机氮化物,如铵盐。

此过程主要由氮氧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进行催化。

2. 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铵盐被氧化生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硝化作用分为亚硝化和硝化两个反应步骤。

亚硝化由亚硝化细菌催化,将铵盐氧化为亚硝酸盐;硝化由硝化细菌催化,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硝化作用是水体中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重要环节。

3.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指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主要由反硝化细菌催化,将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释放到大气中。

氨氮的排放限值

氨氮的排放限值

氨氮的排放限值1. 简介氨氮是指水体中溶解态氨和游离态氨的总和,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的氨氮浓度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水资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氨氮排放限值标准。

2. 氨氮的来源氨氮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源头。

2.1 农业农业是主要的氨氮排放源之一。

农田施肥、畜禽养殖等活动会导致大量的氨挥发和渗漏到土壤和水体中。

2.2 工业工业生产中使用了许多含有氮元素的化学品,如化肥、合成树脂等。

这些化学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氨,增加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2.3 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另一个重要的源头。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但其中的氨氮无法完全去除,一部分仍会被排放到水体中。

3. 氨氮的排放限值标准为了控制氨氮的排放,各国制定了相应的限值标准。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氨氮排放限值标准示例:3.1 中国根据中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相关环境保护标准,不同类型的水体对氨氮的排放限值有所区别。

例如,对于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地,其氨氮排放限值为0.5 mg/L;对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其限值为15 mg/L。

3.2 美国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制定了《清洁水法案》(Clean Water Act),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水体对氨氮排放的限制。

例如,对于大部分湖泊和河流,其限值为0.14 mg/L;对于敏感湖泊和河流,则降低到0.02 mg/L。

3.3 欧盟欧盟通过《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预防并减少农业来源污染物影响地面水体的指令》(Directive on th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pollution fromagricultural sources)对氨氮排放进行限制。

根据该指令,农业活动引起的氨氮排放应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但具体的限值标准因成员国而异。

4. 控制氨氮排放的措施为了达到氨氮排放限值标准,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

氨氮的指标

氨氮的指标

氨氮的指标氨氮的指标氨氮,是一种重要的水质指标,它主要指水中氨氮含量的程度。

氨氮是一种有机气体,通常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的体内,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水质的好坏。

在水环境中,氨氮的含量高低是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下面从不同角度对氨氮的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一、氨氮的来源氨氮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如植物腐烂、有机物分解、生物代谢等产生的氨氮;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包括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等放置有机物而产生的氨氮。

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为氨氮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极大地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程度。

二、氨氮的作用在水质中,适量的氨氮含量对生物生长是有益的,但如果氨氮含量过高,则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引致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水体变脏甚至变臭。

此外,含有高浓度氨氮的水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会直接伤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氨氮的含量是衡量水体是否适于生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氨氮的检测方法确定水中氨氮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蒸馏法和含量分析法,其中以含量分析法为最为准确和科学的方法。

含量分析法分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法两种,不同种类的氨氮分析技术各有优缺点,但其检测原理都基于水中氨氮与化学试剂(氯铵或硫酸铵)反应的特性。

今天,多种新型的氨氮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如毛细管电泳、质谱法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氨氮指标的发展。

四、氨氮的限制标准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环境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氨氮限制标准。

在我国,国家环保部曾制定出GB3838—2002《环境质量标准》,其中规定,水中氨氮的限制排放标准为0.5mg/L。

近年来,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相关法规的出台,使得我国水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氨氮作为一个重要的水质指标,是评估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们应当从对氨氮的来源、作用、检测方法和限制标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估,为保护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氨氮分子量

氨氮分子量

氨氮分子量
氨氮是指水中的氨气通过氧化反应后形成的氨根离子(NH4+)的含量,通常用于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程度。

氨氮的分子量为17.03 g/mol,是由一个氮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分子。

氨氮的来源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人类活动中,农业、养殖和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氨氮来源。

自然过程中,氨氮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代谢过程。

氨氮的含量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氨氮的浓度超过一定的限值,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此外,氨氮还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形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

氨氮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生物分析两种。

化学分析方法包括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直接测定方法包括纳氏试剂法、蒸馏-滴定法和电极法等,间接测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等。

生物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氨氮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通过测定微生物生长的速率来间接测定氨氮的含量。

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污水处理、控制农业和养殖废水的排放、加强环境监测等。

此外,也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氨氮是水体中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需要采取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措施,加强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养鱼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氨氮含量超高,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我们通过推广使用中国科协“Ⅳ型科普大篷车”水产养殖服务工具箱中的HI93700氨氮离子浓度比色计和DY—ⅢC水质分析仪对鱼池氨氮的检测,加深了对控制鱼池氨氮浓度,确保池塘安全养殖的认识。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鱼塘氨氮来源、鱼类中毒的表现症状、预防及解救措施。

关键词:氨氮中毒预防解救
一、池塘中的氨氮来源
池塘中的氨氮(NH3-N)主要来源于饵料(饲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

氨氮为水体中主要废氮,在池水pH值较高时,氨氮可以返回大气,或是以氮气形式回到大气中,也有部分被水生植物消耗,部分被底质吸附。

如果水体中氨氮的消散量小于产生量,鱼池中就会出现氨氮积累,当氨氮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鱼类等水产动物中毒。

轻者鱼、虾生长缓慢,摄食与活动异常,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重者抢救无效,池鱼全部死亡。

因其症状与药害、缺氧“浮头”有部分相似之处,如不细心观察,很容易混淆。

氨氮通常是由于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生成。

淡水鱼类等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

氨很容易溶解于水,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一部分解离生成铵离子(NH4+),在NH3·H2O与NH4++OH—之间建立化学平衡。

平衡时氨(NH·H2O)及铵离子的含量取决于水的pH值:pH值增加,氨的比率增大,p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铵离子存在,pH值大于11时,几乎都以氨存在。

水温高低也有关系,水温高时氨的比率增大。

由此可见,氨和铵离子在水中可以互相转化,但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

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是极毒的,而铵离子则无毒。

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

一般鱼池水中氨的浓度含量较低,这是因为有大量池水的稀释,同时硝化细菌能将其转化为硝酸盐。

但在高密度精养鱼池,特别是换水不良的鱼池中,氨的浓度可能会达到抑制鱼类生长的程度。

底层水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使氨积累。

因此提高底层水中溶氧含量,是防止氨积累和改良水质的重要措施。

以颗粒饲料喂养鲤鱼、草鱼、鳊(鲂)鱼、鲫鱼等吞食性鱼类,因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后生成的含氮物质也随之增多。

过多的氮元素在鱼池中,大约有60%以总铵的形式存在,相当部分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池鱼就会发生氨氮中毒。

轻则影响鱼类正常生长,重则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为此,饲管人员应当掌握池鱼氨氮中毒有关知识,以确保生产安全。

二、池鱼氨氮中毒表现症状
氨氮对鱼类的毒害有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之分。

氨氮慢性中毒危害为:鱼类摄食量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鱼体组织间的输送。

急性中毒危害为:鱼类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中毒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池鱼氨氮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抢食不积极,时而游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鱼溜池边漫游,甚至出现白天浮头不散现象。

这一阶段也随之有数量不等的死鱼现象,多见体大者先死。

慢性中毒出现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当出现严重中毒时,鱼群全池浮头,开动增氧机后,鱼群回避不近,向四周散浮,投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留心观察,可见鱼呼吸急促,口裂大张,甚至狂游乱窜;有时静静张口露头,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鳃盖及口裂张大,时而缓慢下沉,时而身体失衡侧卧,进而可见浮头鱼群游动无力,背鳍不时颤抖,呼吸微弱,身体侧翻,体色变浅,不久则昏迷而死。

三、氨氮中毒的特点与先兆
(一)氨氮中毒的特点
⑴中毒时间。

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坏之分。

但多见于成鱼池、密养高产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⑵中毒症状。

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

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

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⑶中毒鱼类。

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鱼。

耐氨氮力强的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

如池塘混养鲢、鳙、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会同批中毒。

⑷增氧无效。

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

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初。

(二)氨氮中毒的先兆
氨氮中毒的先兆是:⑴水体浑浊,过肥,透明度低,并有蓝褐色油膜覆盖。

⑵常见气泡从池底往上冒,并能在池边嗅到腥臭气味。

⑶池鱼食欲下降,抢食强度减弱。

来时三三两两,去时不忙不慌。

⑷鳃丝乌紫,血色暗红不鲜。

⑸常出现零星死鱼,但死亡原因难寻。

四、鱼塘氨氮控制标准探讨
据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试用教材《池塘养鱼学》介绍,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的污染。

我们在2010年3月初对县内僰王山镇新凤村两口鱼池的检测时,氨氮含量高达2.09毫克/升和2.21毫克/升,经询问业主,池鱼有“浮头”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氨氮含量一般不宜超过0.5毫克/升,氨氮含量超过2.00毫克/升,鱼类出现氨氮中毒症状是肯定的。

目前水产专家普遍认为,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

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 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有关引起鱼类氨氮中毒的标准,还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探寻。

五、池鱼氨氮中毒的预防与解救(抢救)措施
(1)养殖鱼池应严格清塘、清淤,干塘、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氯制剂消毒。

(2)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3)培肥池水时,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宜用生物有机肥培水和分解底质;用“多福可乐”降解池水中的氨氮。

(4)在养殖生产中要加强换水,增加池水中溶氧,释稀原池氨氮浓度;炎热天气除需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底层足够溶氧。

同时,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分解底泥中的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防止细菌性鱼病交叉感染。

(5)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减少残饵量,防止过量投饵和饵料变质,及时清除残饵。

(6)晴天中午或午后开增氧机1-2小时,增加池水底部溶氧。

(7)发现氨氮中毒时,可用“瑞福活水灵”缓解氨氮毒性,然后每亩鱼池施用“多福可乐”降解氨氮。

(8)可使用硫代硫酸钠1.5毫克/立方米水体;或使用光合细菌、EM源露、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

(9)及时加注新水,释稀池水氨氮浓度,防止中毒加深。

(10)泼洒食盐,干扰与阻止氨氮及硝酸态氮继续入侵鱼体血液。

每亩(水深1米)用食盐17公斤。

(11)撒(洒)施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12)池鱼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