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城乡环境与保护

合集下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

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03、10单选、论述】、【04、10单选、多选】、【05、1论述】、【06、1单选】、【07、10单选】、【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

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

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三、如何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一)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三)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明显恶化,出现了“环境危机”的状况,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城乡环卫卫生管理制度

城乡环卫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三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四)长效管理,持续改善。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由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实施。

第五条市级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政策和规划;(二)监督指导县(市、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三)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四)协调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县(市、区)级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三)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四)监督指导乡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七条乡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二)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三)监督指导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四)协调解决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问题。

第三章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第八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合理布局,方便使用。

第九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包括:(一)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二)公共厕所;(三)污水处理设施;(四)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第十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应当优先考虑以下原则:(一)方便居民生活;(二)节约土地资源;(三)保护生态环境;(四)经济合理。

第十一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章环境卫生清扫与保洁第十二条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与保洁工作应当实行市场化运作,招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监测站

三级站 百万至二百万人口城市监测站

五十万至一百万人口城市监测站

五十万以下人口城市监测站

四级站 县 旗 县级市 大城市的区

附表二
各级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装备标准 台件
仪器名称
总站 省级站
省辖市站 县 区 站
分析天平 万
分析天平

型分光光度计
电位计
极谱仪
气相色谱仪
紫外分光光度计
红外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城乡环保部 颁布日期 1983.07.21 实施日期 1983.07.2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第二十六条关于国务院环境保护
机构 统一组织环境监测 调查和掌握全国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提出改善措施 的规定
以及 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制定本条例
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 市级环境监测站分别为国家网 省级网和市级网
的业务牵头单位
各大水系 海洋 农业分别成立水系 海洋和农业环境监测网 属于国家网内的二级网
国家环境监测网由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 国家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站及各大水系 海
域监测网的牵头单位等组成 省级网 市级网分别由相应的单位组成
第六章 报告制度
第二十八条 环境监测实行月报 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制度
监测月报目前以一事一报为主 逐步形成一事一报与定期定式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自动连续监测站的地区 要逐渐建立监测日报制度 按照统一格式逐日报告监测数
据和环境质量状况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耗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七十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第一章:降低能源消耗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取节能措施,推广能源高效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2.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加强能源管理。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合理规划能源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4.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河流污染,提高水质水量。

5.提倡水资源节约。

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改进农业灌溉方法,减少浪费和滥用。

6.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合理调度水资源分配和利用。

第三章:土地资源保护7.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

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恢复退化土地。

8.加强农田保护。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农肥使用,推广有机农业。

9.推动城乡土地综合规划。

合理划定城市和乡村用地,避免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第四章:森林资源保护10.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

建立完善的森林消防体系,加强火源管理和监测。

11.推行可持续林业管理。

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森林经营方式,保护林木生态。

12.加强非法采伐打击。

加大打击非法木材采伐和走私力度,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第五章:野生动植物保护13.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14.严禁买卖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加大打击力度,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15.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恢复和改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海洋资源保护16.建立海洋保护区。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防止海洋资源过度捕捞和破坏。

17.减少海洋垃圾排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培训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培训课件
(5)取得排污许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 污许可管理制度;未取得,不得排污。
(6)信息公开:公开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 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 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企业的防治污染责任—末端治理
(1)达标排放;严禁逃避监管违法排污:严禁通过暗管 、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 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 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 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长牙齿"的法 律,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 拳头的法律。
新增内容
受限于原有的法律规定,长期以来,中国环保 部门的处罚力度、执法手段都相当有限,相对于 公安甚至税务和工商部门来说,环保部门一直都 是一个“软衙门”,难以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 法行为。
出台的新《环境保护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 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 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 测规范的要求。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 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责任区制度第三章容貌秩序第四章环境卫生第五章规划与建设第六章执法监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措施,对城市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整治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其工作机构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供销社、铁路、电信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依法负责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行使相关执法权。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宜居环境。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小组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辖区内公共区域的清扫 保洁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聚居点应当制定维护本区域容貌和环 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对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以及污水排放和处置 等作出约定。 第三十三条 责任区责任人应当履行责任书规定的义务,确保责 任区环境卫生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第三十四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作业 市场机制,鼓励组建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参与城乡道路清扫、垃 圾清运、公共厕所保洁、园林绿地维护、餐厨垃圾处理等作业。 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证,按照城乡 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和约定要求进行作业。 第三十五条 城镇住宅区的通道、园林绿地、休闲活动场地及水 面、沟渠等应当保持清洁,生活垃圾应当定点收集,污水应当进入污 水管网排放。 禁止在城镇住宅区内饲养家禽家畜。城镇居民经批准饲养宠物和 信鸽的,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携带宠物出户,须 携带清洁用具,及时清除宠物排泄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第三十六条 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合理设置垃圾 收集容器,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城镇集贸市场内的经营者应当保持摊位和经营场所的整洁。餐 饮、农产品等易产生垃圾的摊位应当配置垃圾收集容器,保持摊点干 净和卫生。 活禽、活畜宰杀点应当固定设置,配备完善的污物(水)处置和 消毒设施,实施隔离屠宰。 第三十七条 早市、夜市、摊区、临时农副产品市场应当定时定 点经营,保持摊位整洁,收市时应当将垃圾、污渍清理干净。临时饮 食摊点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污、污水和垃圾污染环境。 第三十八条 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应 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容貌管理的要求,保持经营场所及周边环境整 洁卫生,不得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第三十九条 城镇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定点收集、统一运 输、集中处置。 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危险废弃 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 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ppt 36页)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ppt 36页)

• 2.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的原则和方法 • 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
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 (1)原则及具体要求
• (2)方法 • (1)充分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 (2)全面掌握项目选址的主要依据。 • (3)严格实施城乡规划部门所提出的建设项目
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建筑设 计要有
个性
化品位,而且要力求体现地方特 色;不仅要考虑历史和文化传统, 而且要富有时代特征。城市文化 设施的建筑设计既要有个性,又
要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一致
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必须优先安排。
• 【对点直测】
• (2011·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意 图,读图回答问题。
• (1)M区为该市的重化工园区,其布局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 解析 第(1)题,仓储行业由于货物运输量大, 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布局在交通干线 附近。第(2)题,要结合交通线的区位要求对 图中信息进行分析,省道作为交通干道一方 面要考虑交通流量,另一方面要考虑对城镇 发展的影响。第(3)题,分析图中两个方案占 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4) 题,要根据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分析。 方案一将工业区与住宅区、古镇分开,并在 中间设置绿化带,功能区布局较为合理。
• (2)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试分析其原因。
• 解析 第(1)题,城市的重化工园区的布局主 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等因素,一般布局在 河流下游、减少对城市水的污染;布局在盛 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同时考虑交通因素 的影响。第(2)题,高速公路的规划主要考虑 经济因素,考虑交通压力,一般与城市扩展 的方向一致。

城市中的环境政策与生态保护

城市中的环境政策与生态保护

城市中的环境政策与生态保护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市中的环境政策成为了保护生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城市环境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现状及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一、城市环境政策的定义与内容城市环境政策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为保护城市环境、促进生态平衡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法规、标准和措施。

其主要内容包括:1.空气质量管理:通过设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以降低城市空气污染。

2.水资源保护:实施水资源管理政策,包括水质监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雨水回收利用来保护城市水体。

3.固体废物管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垃圾处理设施、鼓励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以减少城市垃圾产生。

4.绿地系统建设:通过规划城市绿地、开发公园、建设生态小区,以提升城市的绿化率和生态功能。

5.可持续交通政策:推动公共交通发展、鼓励非机动出行及低碳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环境政策的实施现状尽管许多城市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政策,但其实施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政策的执行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其次,公众对环境政策的认知和参与度较低,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

此外,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差异等也会影响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

例如,某些城市在加强空气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PM2.5的浓度显著降低。

然而,其他城市的治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治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政策文件上。

三、环境政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环境政策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其实施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

以下是城市环境政策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适当的环境政策,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水质等自然环境,从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城市中的植物和动物栖息地,防止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

第三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综合治理,责任明确;(三)群众参与,社会共治;(四)科学管理,持续改善。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卫生工作的领导,明确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

第五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一)制定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负责城乡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三)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四)监督、检查城乡环境卫生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五)协调处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宣传环境卫生知识,提高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二)组织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三)监督居民遵守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四)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第三章环境卫生设施管理第七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垃圾填埋场等。

第八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布局合理,便于居民使用;(二)设施完好,功能齐全;(三)定期清洁,保持整洁;(四)安全可靠,无安全隐患。

第九条城乡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由政府承担,具体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

第四章垃圾管理第十条城乡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第十一条居民应当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第十二条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单位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路线进行垃圾收集、运输;(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收集容器;(三)保持垃圾收集容器清洁、完好;(四)对收集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三节城乡规划精讲课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三节城乡规划精讲课件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 建防护林体系;③调节 农、林、牧用地之间的 关系;④采取多种措施 解决牧区水资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自然:①气温较高,蒸发 土壤盐 旺盛;②风力较大,降水 碱化 的变数大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自然:气候条件的异常 生物多 人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样性 ,如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减少 等
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 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共用基础设施。集聚既加强城市的 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面积、形状:较大,环状或带状。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为了寻求低成本、大空间的区域,保
护城市生态环境 )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运输量大 ) 。
欧洲西部的 景 一些古老村 观 落,形成独 特 家村或散村 色 景观
欧洲东南部的村 庄,大多为不设 围墙、相对开放 的集村,多数村 落中心有教堂和 集会广场,围绕 广场形成块村、 街村和集村景观
2.城乡环境问题。
(1)常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及整治措施(见本章第二 节相关内容)。 (2)乡村主要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 乡村环境问题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其他功能区。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 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 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
应功能区。
(5)功能分区原则。 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 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同功能区
生态 问题 水土 流失
成因 自然:①地形崎岖;②土 质疏松;③夏季多暴雨; ④地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植被破坏;②工 矿建设等

2014最新《环境保护法》

2014最新《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全文资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全文资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简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

环境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给环境下定义:一是用概括的方法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二是采用列举方法对环境外延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规定。

3.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和含义: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4.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概括性解释为: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中国《宪法》第9条中所说的自然资源,指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突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不仅包括生物群落,而且还包括环境条件,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6.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联系: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统一体。

区别:环境体现自然界的静态属性,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目录•1基本介绍•2第一章•3第二章•4第三章•5第四章•6第五章•7第六章•8第七章•9第八章1基本介绍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NO:SC112491)已由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1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7月29日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2011年7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对城镇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务)、农业、林业、商务、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铁路、电力、电信、供销社等单位按照法定职责和任务分工,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指导和督促居(村)民委员会、社区、相关单位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第三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第七章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第二节城市固体废物收集与处理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第三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第七章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第二节城市固体废物收集与处理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第三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第七章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第二节城市固体废物收集与处理[单选题]1.下列关于城市环卫设施规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9、2013年真题]A.医疗(江南博哥)垃圾可与生活垃圾混合运输、处理B.固体废物处理应考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C.生活垃圾填埋场距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1公里D.常用的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方法有万元产值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B项,城乡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主要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故B项正确。

A项,医疗垃圾属于第一类危险废物,对医疗垃圾的处理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消除污染,避免伤害;②统一分类收集、转运;③集中处置;④必须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⑤在焚烧处理过程中要严防二次污染,必须达标排放;⑥焚烧过程中的飞灰必须视同危险废物,要妥善处理,故A项错误。

C项,生活垃圾及卫生填埋场应在城市建成区外选址,距离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该大于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应大于0.5km,故C 项错误。

D项,常用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方法有人均指标法和增长率法,万元产值法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方法,故D项错误。

[单选题]2.比较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情况,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规划人均指标以()kg为宜。

A.0.5~1.1B.0.6~1.2C.0.9~1.4D.0.9~1.8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量为0.6~1.2kg左右。

这个值的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城市具体条件影响。

比如市政公用设施齐备的大城市的产生量低,而中、小城市的产量高;南方地区的产生量比北方地区的低。

比较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情况,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规划人均指标以0.9~1.4kg为宜。

由人均指标乘以规划的人口数则可得到城市生活垃圾总量。

[单选题]3.下列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的预测方法中包括()。

2024年除四害管理规定

2024年除四害管理规定

2024年除四害管理规定____年除四害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良好卫生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各地区对四害(老鼠、蚊子、苍蝇、蟑螂)的综合管理工作。

第三条四害综合管理应坚持科学、规范、综合的原则,推行综合整治和长效治理。

第四条四害综合管理应注重群众参与,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五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是四害综合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目标与任务第六条四害综合管理的目标是全面减少四害数量,降低四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七条四害综合管理的任务包括:(一)开展四害综合治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四害危害和防治措施的认识;(二)完善四害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四害的扩散蔓延;(三)建立健全四害防治体系,强化四害防治的长效机制;(四)加强对四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组织与管理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四害综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经费、物资及人力资源。

第九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应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做好四害管理工作。

第十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四害防治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第十一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四害综合管理工作。

第四章宣传与教育第十二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应制定四害综合治理的宣传计划,开展全民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三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四害的危害,推广四害的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加强对四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第十五条组织四害知识竞赛、推广四害防治经验等,激发公众参与四害综合管理的积极性。

第五章监测与预警第十六条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部门应建立四害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四害的种类、分布和数量。

环境保护法与城乡发展

环境保护法与城乡发展

环境保护法与城乡发展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然而,伴随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

在城乡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保护法的立法背景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于1979年颁布实施。

我国立法背景与发展需求密不可分。

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迫切需要制定环境保护法来加以规范和管理。

随着立法环境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也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了城乡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保护法带来的城乡发展机遇1.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质量标准和限制,要求各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城乡发展中,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促使各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加强资源利用和节约环境保护法要求各地区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在城乡发展中,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鼓励各地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城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促使环保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为城乡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环保产业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还能推动城乡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 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保护法要求各地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合理划定城乡边界,保护农田和自然资源,防止城市蔓延。

通过城乡规划统一管理,使城乡发展有序进行,保障城乡环境的良性互动。

三、环境保护法带来的城乡发展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法要求各地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但很多地区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无法充分满足环保投资需求。

城乡发展中,如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保障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成效,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

2. 城乡差距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城乡环境发展水平不平衡。

天津市乡村振兴条例(2021年)

天津市乡村振兴条例(2021年)

天津市乡村振兴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9.27•【字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2021年9月27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产业发展第三章人才支撑第四章文化繁荣第五章生态宜居第六章乡村治理第七章城乡融合第八章扶持措施第九章监督管理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

第三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将乡村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融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第四条本市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乡村振兴格局,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创新创造,推进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建设,打造兴业之乡、宜居之乡、文明之乡、幸福之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五条本市实行市负总责、区乡镇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城乡环境与保护
第一节 城市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环境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区域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地域综合体。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政治、经济和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军事目的而聚集的结果。 早期的城市不论是人口还是规模都并不庞大。城 城市环境问题:早期的城市不论是人口还是规模都并不庞大 市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对较少,完全可以被自然界净化 完全可以被自然界净化。但是,18 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之后,自然界的进化能力就跟不上了 自然界的进化能力就跟不上了。许多国家 出现了“工业地带”现象。如:美国形成了以费城 美国形成了以费城、巴尔的摩、纽约、 波士顿等城市相连成片的“大工业地带 大工业地带”,面积达53500 k㎡。日本 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等等
工业污染
生活污水
仙福钢铁集团
纽约曼哈顿光化学烟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 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 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 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对城市生态的持续性就是要维护生态环 境的自然秩序,经济的持续性就是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境的自然秩序,经济的持续性就是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持续性就是要 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可持续的本质意义,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可持续的本质意义,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 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协调发展。 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协调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在保证城市常规的规划与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在保证城市常规的规划与发展,同时必须考虑到城市发 展资源与环境的问题。 展资源与环境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进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 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 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因此, 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因此,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二、城市环境污染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的发展的确给人类自身创造了方便而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了人类自身 城市的发展的确给人类自身创造了方便而舒适的生活条件 生存、发展、享受的需求。但是,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集中的场所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集中的场所,利用和消 耗着大量的能源物质,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 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最初排放的废弃物不会使城市 环境产生大规模、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废弃物能够通过自然界的物流 这些废弃物能够通过自然界的物流、能流和信 息流得以净化。但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进入了大量 生产和大量消费阶段,城市排出的废弃物剧增 城市排出的废弃物剧增,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 从而使城市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城市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大气 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城市居住环境问题等方面。 1、城市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其他(光化学烟雾、氟、氯等) 2、城市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表径流污水 地表径流污水、城郊污水等 3、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渣 工业废渣、城市建筑废物(污染水体、土壤、 大气)
7)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扩展城市绿色空间,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改善城市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扩展城市绿色空间,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环境。 环境。 8)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高度统一。 注重完善城市功能, 注重完善城市功能 使城市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高度统一。 生态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 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 生态城市是 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 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城市 资源建立生态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城 资源建立生态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市的可持续发展,己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的可持续发展,己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城市环境现状背离了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现状背离了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的特点决定了城市生态系 统的脆弱性与依赖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 统的脆弱性与依赖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模不断地扩张,工业加速,人口增长,工业废弃物和生产、生活垃圾排放量不 模不断地扩张,工业加速,人口增长,工业废弃物和生产、 断大,加之综合利用不足,随之发生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也愈演愈烈, 断大,加之综合利用不足,随之发生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也愈演愈烈, 市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市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保持相互和谐,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保持相互和谐,经济再生产和自 再生产、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 再生产、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和谐, 力前提下的经济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反对用牺牲 力前提下的经济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 境的办法去发展经济,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绝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境的办法去发展经济,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绝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2、建立和健全城市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 (1)城市环境保护政策体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谁污染,谁治理” 城市环境保护政策体系。(预防为主、 城市环境保护政策体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政策; 谁污染,谁治理” 的政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 的政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 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2)城市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
3、建立生态城市 、 快速的城市化是中国巨大变化的标志之一。然而, 快速的城市化是中国巨大变化的标志之一。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已经使许多城市面 临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 临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 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如何有 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建立生态城市, 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建立生态城市,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城市:按科学合理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与生产的关系、 生态城市:按科学合理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与生产的关系、经济再生产与自然 再生产、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人类聚居地。 再生产、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人类聚居地。 如何建立生态城市? 如何建立生态城市? 1)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使生态、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建立生态城市的基本原 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使生态、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则。 2)发展城市文化,加强城市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发展城市文化, 发展城市文化 加强城市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3)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依法行政,强化城市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依法行政,强化城市管理。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治理老污染,控制新污染。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治理老污染,控制新污染。 5)努力由“粗放型”经济模式向“节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 努力由“ 努力由 粗放型”经济模式向“节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产品废物的再生产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产,实现产品废物的再生产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6)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环卫基础建设,有效清扫、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创造良好 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加强环卫基础建设,有效清扫、收集、处理生活垃圾, 的卫生环境。 的卫生环境。
(二)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结合的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结合的生态系统。一 般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 、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 立起来的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高于一般 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3.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