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导向的大都市区空间整合与新城发展——新加坡相关建设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新加坡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新加坡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核心经验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真正实现以规划统领城市建设,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效管理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1. 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三个非常显着的特征: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 1965 年建国后,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指导; 二是长远性。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注重当前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就预留了相应的地铁建设空间,同时对市政管线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法,先进行地下建设,后进行地上建设,从而有效避免了市政管线敷设所带了的道路重复开挖问题。
同时,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DISS( 深水道污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的长远需求出发,形成了及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于一体的系统,号称“百年计划”。
项目规划总长 113千米,直径 6 米,埋设 20 - 50 米,从 2000 年开始实施。
一期遂道约 48公里于 2008 年完成。
二期遂道计划 2015 年完成。
其后计划最终于2045 年关闭所有现行污水处理厂,全部由 DTSS 解决污水收集、处理、水回收及排放; 三是权威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则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更改。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新加坡城市规划,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本岛及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1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7万,人口密度约为7600人/平方公里。
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受天然条件限制,土地资源是新加坡发展的最大制约之一,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
新加坡给世界提供了城市治理模板新加坡以各项战略、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为保障,真正做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成功地树立城市品牌,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城市治理模板。
(一)科学构建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由战略性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三级构成。
(二)着力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1、机构设置。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设城市重建局(URA)、建屋发展局(HDB)、公园暨康乐署等机构,分属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规划管理。
新加坡规划法规体系严谨完善,执行十分严格。
(三)运用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1、科学前瞻,合理确定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
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却没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筑和交通拥挤的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采取了前瞻的极限规划理论,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环状城市和新镇建设”相叠加的空间结构模式,在南海岸中部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区,西部布局重型和化工工业,东部超前设置国际机场,沿快速交通走廊设置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交通结构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既实现区域功能分工,又能适度综合发展,避免各地之间对交通的过度需求。
2、便捷高效,科学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新加坡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得益于科学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及严格的交通管理。
一是结构科学,集约高效。
新加坡道路规划综合了放射状和方格路网的优点,路网骨架呈蜂窝状(环形放射)结构,道路用地约占国土面积本网注明“来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的12%-15%,路网密度位居世界第三。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1、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关注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建设交通枢纽的同时,都考虑了与枢纽紧密结合的物业开发,通过合理引导乘坐交通工具的客流为配套的商业物业带来无限生机。
与香港荃湾地铁站连接到新之城就是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的典型例子,建筑物首层建设巴士公交站场,二、三层群楼利用大量的换乘客流开发为商铺及酒楼餐饮,塔楼开发为写字楼物业。
由于各部分功能衔接紧密,因此物业经营十分良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也十分便捷。
同样地,新加坡的盛港枢纽也利用物业的首层作为与地铁换乘的交通枢纽总站,枢纽上盖开发为商业住宅,在大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商业的经营提高了换乘枢纽的活力,使整个枢纽物业成为一个人气旺盛、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此外,国外一些公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经验。
香港窝打老道附近一个垃圾收集场就利用其边角用地及上盖,加建了社区康乐体育设施(乒乓球、羽毛球场),十分紧凑、实用和有趣。
2、统筹区域规划,扩大换乘枢纽的辐射能力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辐射范围,恰当地组织不同交通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交通和商业的辐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新加坡卫星城的交通枢纽建设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清晰的概念。
以新加坡大巴窑卫星城为例,公交枢纽就像是区域的心脏,不仅通过地铁、巴士等交通方式有效解决区域18万居民的出行需求,而且在规划之初就把整个卫星城主要的商业设施集中在枢纽周边用地,合理引导区内居民利用方便的接驳巴士出行和消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交通组织困难、管理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
3、枢纽功能布局清晰,“动、静分离”在新加坡,换乘枢纽与商业物业是紧密连接的,但即使商业区域人头涌动、交易活跃,也不会影响换乘枢纽的正常运作;在换乘枢纽内部,就算同时多辆巴士落客、上客,都不会相互干扰。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提要旧城改造(又称城市更新、市区重建)是当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国家,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花园城市,其旧城改造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新加坡旧城改造过程中有关概念规划、旧城改造管理、融资、城市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并得出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加坡;概念规划一、引言独立前的新加坡(20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的失业、社会动乱等问题的存在,其城市问题已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新加坡政府从概念规划开始做了一系列使土地使用最优、保持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的工作,到目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城市国家,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增长,1971年人均GDP为1,972美元,到2003年上升为39,270美元(1995年不变价格)。
尽管新加坡的建筑物占到国土面积的50%,加上占国土面积11%的道路,但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使用面积),且空气洁净,环境良好,是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和“花园”城市。
新加坡旧城改造的成功,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结合旧城改造项目的难点,从新加坡旧城改造管理、概念规划及其执行、融资等方面来介绍其经验。
二、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分析(一)城市更新管理部门。
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经历多次的演变,从SIT(改良信托局)到URA(城市更新局)。
其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具体职能部门是URA,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开发商,来落实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
1、1960年之前,SIT(改良信托局)根据1952年通过的新加坡发展条例进行初级岛屿规划及诊断调查,制定总体规划和开发方针。
2、1960年HDB建屋发展局综合二次开发(重建更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和规划局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承担SIT的规划职能。
学习新加坡城市建设理念
学习新加坡城市建设理念秦淮区副区长高洪秦淮区老城南地区作为南京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团,如何定好位、布好局、着好色,是我们城建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合这次到新加坡的学习和培训,我谈点个人粗浅体会认识。
几点收获(一)高起点修编规划,高标准执行规划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之初,就通过立法,坚持把建设“花园城市”这一愿景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先后颁发了规划法令、土地法令和土地租金限制法,这三部法令强有力地保证了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在规划和建设上,强调整体布局,同步运作,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综合考虑。
这种通盘谋划、全面推进的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减少了重复建设和浪费,确保了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保持高水准,为新加坡实现环球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水平建设城市,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高起点的城市规划,为新加坡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的总体规划与交通发展规划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土地开发与交通建设一体化实施。
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新加坡处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地铁站出口均设置在大的商业中心和人群密集区,方便购物和出行;校园区内的人行道斑马线建成拱型,只要行人一踏上人行道,各种车辆就给人让道,保证了出行的安全。
花园城市是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显著特征。
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名享誉全球,“花园城市”的建设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人们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居者有其屋,国民安居乐业得到保障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住房和生活环境,成立了建屋发展局,要使全国人民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建屋发展局按照“统一规划、自成体系、科学管理”的原则,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90多万间的政府组屋,为87%的居民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对于特困居民,建屋局还为他们提供了政府补贴的租赁组屋,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4 期
詹正茂 田
蕾: 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629·
转 型以 前, 虽然 新 加坡 的高技术 制 造 业 已有 迅 , 猛发展 但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 主要借助跨国企业 投资 引 进 、 模仿 和 改 进现 有 技术。 随 着 来 自 中 国 和 印度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新加坡政府逐渐意识到,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 增 长, 减少 世 界 外 部 环境 不 确定 性的影响, 就必须 从 单 一 生 产 环 节 向 产 业价值链 高 端转 移, 如 研 发、 品 牌、 设 计、 营 销 等, 或 加大 基 础 研 发投入, 或开发商业服务业, 提高产业竞争力。 2000 年 以 来新 加坡 的高技术 制 造 业部 门 发 展 策略大致可以分为 两 部 分: 一是 利 用 优 惠 税 收 等 政 策继续巩固 现 有 的 效率 为 导向 的 政 策 ( 如, 吸引跨 国企业投资、 保持高效基础设施等成本竞争优势、 引 进新技术和开 发 新 市 场 等 ) , 营造“即 插 即 用 ” 的商 务环境, 为制造业、 研发活动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全 方位高 效 支 持。 与 世 界 其 他 创 新 型城市 ( 波 士 顿、 纽约、 伦敦) 相比, 新 加坡 的 成 本 竞争 优 势 依 然 遥遥 领先( 表 1 ) 。
第 29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文章编号: 1003 - 2053 ( 2011 ) 04 - 0627 - 07
科 学 学 研 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 29 No. 4 Apr. 2011
新 加坡创 新 型城市建设 经 验及其对中 国的 启示
市的发展, 为新加坡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即成为 知识密集产业和人才的汇聚中心。 “全球化、 以发展 创 新 化、 多元化” 经济为 目 标, 围绕提升城市竞争 能 力, 新 加坡 政府 制 定 了一 套 创 新政策。与之前的两个五年规划( 1990 - 1995 ; 1996 - 2000 ) 相 比, 这 一 阶 段 的 创 新 政 策着 眼 于 长 期 战 略, 不仅局限于技术密集的制造业, 还拓展到知识密 ( the creative 集的服务业创新, 尤 其 是“创 意 产 业① ” industry) ; 从偏重技术应用转 向 研 发 新技术, 加大 基 础研发投入; 不仅针对跨国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 而 ; 且将中小企业创 新 成 为 重点 帮 扶 对 象 不 但 注 重 研 发投入, 而且重视企业 家 精 神 培 育 和 社会 创 新 观念 导向。新加坡政府 的 这 一 套 创 新 政 策, 以培育创新 人才和激励创新活动为出发点, 涵盖管理机构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 中 小 企业发 展 和 创 新基 础 设 施 建设 方方面面, 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2. 1 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 2002 年经济 评 论 委 员 会 ( ERC ) 提出 的报 告 中 明确提到, 新加坡 将并 举 制 造 业 和 服 务 业 为经济 增 长引擎, 其中, 具有更 大创 新 潜 力 的高技术 制 造 业 ( high - tech sector) 、 知识密集商业服务业( KIBS ) 和 创意产业 ( the creative industry ) 被列 为 重点 战 略 产 [3 ] 业 。2001 年至 2005 年期 间, 新 加坡 政府 投 入 70 亿美元: 基础和应用研究 50 亿, 以应用研究为主, 资 助公 共 研究 院 和 大 学研究 项 目; 20 亿 用 于 风险 投 资、 技术 转 移 和 创 新 创业。2006 年 4 月, 新 加坡 政 府宣布将在未来 5 年内投入 8. 8 亿美元重点推 动生 物医药、 环境与水处理以及互动、 数字媒体等三大战 略领域的科研 发 展。 尽 管 长 久 以 来, 创新政策一直 为制造业专享, 但随着服务业经济地位的攀升, 知识 密集型商业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也开始逐渐享受到创 新政策的保驾护航。新加坡则是较早重视服务业创 新政策的国家之一。 ( 1 ) 高 技 术 制 造 业 ( High - 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李林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第04期有着“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社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先进的国际机场、快捷的地铁和轻轨、便利的公共交通、先进的智能交通、三网合一和无线覆盖的通信设施、花园式的城市卫生环境、世界第一繁忙的港口。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城市,但它在城市供电、供气、供水方面的设施和能力堪称世界第一。
举个例子,新加坡是一个没有淡水资源的国家,城市供水只有三个渠道:天上的雨水、从海水中提炼淡水,还有就是从马来西亚买水。
新加坡把从马来西亚买来的淡水,生产、加工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饮用水后再卖给马来西亚。
每个家庭水龙头放出来的自来水,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而且没有任何异味,可以直接饮用。
“创造花园城市”是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宏观定位。
在落实这个定位时,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拟定长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策划新加坡岛建设的未来。
新加坡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不追求短期、侥幸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城市的共同利益从长计议,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多样化、高素质,有低、中、高密度的国家,一个世界级花园城市以及生机勃勃的大都会。
这是新加坡建设的落脚点。
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特别在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转换枢纽、供排节水设施、电力与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厂、城市管道等关系民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建设和投入的力度与资金。
新加坡一直注重发展大交通建设,在完善路网的同时,配套公交、地铁、轻轨,方便大多数居民出行。
当年,针对是否要在新加坡如此小的地方开通地铁曾展开过争论。
新加坡政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思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将公交、地铁、轻轨整合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使得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
具体的做法是建立大型交通转换枢纽,使公交、地铁、轻轨通过交通转换站实现乘客在换乘时无缝连接,基本做到换乘“零距离”。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326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建国之初,新加坡面临的城市困境非常突出。
1965年建国时,国土面积只有581.5平方公里,没有腹地,缺乏天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中倒数第二。
此外,中心人口过度拥挤,贫民区问题非常严重,住房及卫生设备等问题极为突出。
建国后,新加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特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前后历经40年,从一个“脏乱差”的国家一跃而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花园城市”,成为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连续16年蝉联全球最适宜亚洲人居住城市首位,每年吸引外来游客相当于全国人口的2.7倍。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学习的典范。
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与特征进入新加坡的城市展览馆首先看到的是概念规划。
与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不同,概念规划是一个战略性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用于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发展。
受制于国土面积,概念规划主要用于平衡土地用途的需求,并且每隔十年审查一次,确保有足够的土地满足长期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为国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概念规划并非法定规划,主要用于表达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
由于概念规划要考虑所有的土地需求,因此由国家发展部属下的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和市区重建局负责,共涉及40多个政府部门。
第一个概念规划制定于1971年,为全国的新市镇、交通设施等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此后,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于1991年、2001年、2011年对概念规划进行了审查和修订,主要是调整人口增长、人才需求和土地需求等内容。
每一次的审查和修订概念规划,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都会提出一个战略愿景。
比如,1991年概念规划的愿景是“创建一个平衡工作和娱乐,文化和商业的海岛城市”;2001年概念规划的愿景是“在21世纪建立一个蓬勃发展的世界级城市”;2011年概念规划的愿景是“到2030年提供维持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香港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历程与启示
香港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历程与启示陈坚;潘国庆;李和平;王超深【摘要】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条件.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都市,在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协调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引导和支撑新城发展方面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相互关系视角将香港新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分析香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的基础上,梳理香港轨道交通的管理经营模式.系统归纳香港轨道交通近期、中长期规划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协调策略.最后,总结提出香港轨道交通规划引领新城布局、建设综合开发、运营共享互通等经验启示.【期刊名称】《城市交通》【年(卷),期】2018(016)004【总页数】8页(P43-50)【关键词】轨道交通;大都市区;新城;协调发展;经营模式;香港【作者】陈坚;潘国庆;李和平;王超深【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20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新城成为大都市区重要地域单元和功能中心。
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背景下[1-2],轨道交通因其快速、准时、安全、大容量等特点成为新城与中心区之间连接的首选。
如何通过轨道交通实现旧城的功能疏解,以及在大都市区背景下区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协调分工,是中国大都市区城市与交通规划面临的紧迫问题。
与纽约、巴黎、东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大都市相比,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区新城采用规模有限的轨道交通为支撑的空间组织模式[3]。
但由于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的整合不足以及轨道交通系统内各种制式(区域铁路、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等)的规划定位、管理模式不协调,导致中心区在人口、交通上的压力并没有因为新城建设而得到根本解决,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失衡现象严重,出现大量卧城[4]。
新加坡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启示作者:徐东海来源:《群众》2013年第02期新加坡是“小国中的大国”,也是享誉全球的世界花园城市国家。
其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在苏北工作的同志借鉴。
“三高”经验新加坡城市现代化建设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与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一、高视界的城市规划。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严格执行,真正地把规划和执行作为“发展城市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立国伊始,就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从20世纪60年代起,该国充分吸收当时刚刚萌芽的生态经济理论,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确立狭小国土的合理容量和终极布局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超越了单纯美观、美化的范畴,用一种发展的眼光谋划未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比如,在新加坡可以见到不少的街道是用很宽的绿化带隔开的,这是为以后建设高架桥预留的用地,有了这些超前的规划,就少了以后征地拆迁的麻烦。
新加坡的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每2年调整一次。
二、高品质的城市建设。
5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这在绿化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加强了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色彩艳丽、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坚持不懈,使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的先进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现实。
不光如此,新加坡也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将约15%的国土面积用来修路,构筑了由普通公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组成的四级交通体系。
新加坡城市规划启示..
(1)科学性: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2)长远性:注重谋划城市未来,努 力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要求 (3)权威性: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 刚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任何部
门、机构及个人不能随意更改
2、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秉持高效、便捷、以人为本的原则。
(2)提高立体化空间的利用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非工程功能的挖掘
3、完善管理体制
目前,我们居住的城市道路的地下一 般埋有大量的各种管道,包括给排水、 燃气、电力、通讯等依附于城市道 路的各种地下管网,各种管网分属各 部门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易造成重复开挖建设和资源浪费。 应设置一部门筹建和管理各种管网 的模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网设施系 统的共建共享,有效解决了重复开挖、 重复建设等浪费资源的问题,有效降 低理厂规模的合理化
新加坡典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阴沟隧道工程,为节约用地,新加坡政
府耗资36亿新元,用2000年至2008年九年时间建造了深隧道阴沟系统,该
系统将原有六个污水系统的污水由10一50m深、60km长的污水隧道主 干网进行统一收集,输送至新建的樟宜废水净化厂(规模达到80万m3/日), 从而将原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的用地置换作为他用。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1 城市交通“推、拉”策略1967—1971年,新加坡城市规划部门对岛内的自然资源开发进行了一次概念规划,指出“必须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上保持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
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两种极端的方法发展交通:“拉动(PULL)”策略——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和“推动(PUSH)”策略——限制小汽车使用(包括拥车证制度、道路拥挤收费制度等)。
1996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交通发展白皮书——建设世界一流的陆路交通系统》,提出4项基本策略: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交通需求管理、路网建设与提高通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推、拉”策略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战略指导地位。
同时指出,要实现远期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的目标,努力做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受制于有限的空间和资源。
2 公共交通发展历程1) 自由发展时期——政府管制失效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有轨电车于1905年开始运营。
1925年成立的新加坡动力公司(STC)接管了有轨电车运营业务,成为主要的公共交通运营公司,而政府很少关注公交事务。
在郊区,有一些个体户经营很多零散的公共汽车业务,后来逐渐发展为11家由华人运营的小型公交公司。
二战以后,新加坡公交线路不断增加。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既有的公交服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优化调整时期——政府强力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有11家公交公司经营117条线路。
每家公司服务于不同区域,没有任何票价、路线或时间表的统一规定,公交服务质量非常落后。
由于认识到公交服务提高的重要性和私人小企业经营公交业务的困难,政府开始干预公交发展事务,选派政府官员介入以克服管理障碍,并努力改善公交财政状况。
1971年政府制定了“新加坡重组汽车运输服务”白皮书,强制性地将11家小型公交公司合并成为3家大公司。
1973年,政府进一步将这3家公司整合,成立了新加坡巴士公司(SBS),并于1978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启示与思考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启示与思考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学习新加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新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管理的独特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认真总结和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一、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及规划管理具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1965年建国后就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未来4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战略指导。
新加坡无论是概念性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都体现了先进的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区域生态经济、城市意象等规划理论,有效引导了“花园城市”个性特色的塑造。
二是长远性。
新加坡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比如,新加坡自60年代就把地铁规划出来,把所有的管线都规划到地下,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了这些长远的规划,就避免了各类管线铺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
三是权威性。
新加坡城市概念规划、城市景观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都不得随意修改。
在规划的调整上,概念性规划期限为40—50年,每10年修订一次;景观规15年,每5年修订一次。
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的稳定性、连续性,划期限为10—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四是可操作性。
新加坡政府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每个住宅小区都规划有服务功能齐全的商业区,居民步行5分钟均可到达商业区。
每个规划都集思广益,进行公示,征求多方意见。
五是和谐性。
新加坡的规划特别注重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
从散布于公路旁的鸟类庇护所,可以看到新加坡人尊重、崇尚自然的思想。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启示与思考摘要:本文总结和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启示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Singapore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asic experience, for us to broaden our horizons, update concepts, improve work, raise the city management level, will rise to promote action.Key words:SingaporeCity Planning AdministrationEnlightenment一、新加坡概况新加坡位于赤道以北137公里,北与马来半岛隔柔佛海峡,南与印尼诸岛相隔,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99.1平方公里。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融和的国家,人口为442万,其中76.9%的是华人,14%的是马来人,7.7%的是印度人,1.4%的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
二、新加坡规划历程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明显地受到英国影响。
早在1827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就绘制了城镇发展图。
从1856年开始,殖民当局规定任何建造活动都必须事先告知市政当局。
受到英国本土的公共卫生立法运动的影响,在1887年、1896年和1913年,殖民当局颁布了市政法令,先后制定了有关公共卫生的建筑法规,包括建筑通风、垃圾处置、街道宽度、建筑高度、等控制要求。
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体系,分别是概念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
概念规划是制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
开发指导规划的核心是用途区划,作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案例——新加坡规划理念与借鉴
2.2 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分阶段城市建设重点
2.2.1 阶段一(1961-1970):工业园区化
• 这一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 1961年政府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
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 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 同年6月,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 国其它各工业区,推动工业园区化工作。1968年底,JTC已平整土地达 662公顷。到60年代末,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 同时, 基础设施建设展开,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 • 由建屋发展局(HDB)主导的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在这一时期完 成了11.7万个住房单位的建设,人民的居住和工作渐渐得到妥善安排, 社会趋于稳定。
3. 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并建设全球商业服务中心。继续发展高附加 值、高科技产业以及更灵活的商业服务产业。
4. 建设更加密集的轨道网络。为适应建设全球商业、金融中心的需 要,继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铁路线将由94公里增加至500公里。
5. 更强调各地区的特色。保留遗产建筑,新建更加紧凑和个性化的 城镇以及独特的城镇中心。
带城市和引人入胜的岛国,并建设成为国际投资中心。规划体
现了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着重于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规划要点
1. 在滨海(Marina)湾修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扩大新加坡在国际 商业中心的地位,将滨海湾建成世界级城区。
2. 构建四个自给自足、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分别相当于80万 人口的中型城市,并且各具特色。
3. 建设技术走廊,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4. 建设商业园。 5. 扩大公屋建设,投入巨资提供更多的低层和高层公屋。 6. 扩展交通运输系统。当人口达400万时,42个地铁车站和轻轨车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2012-02-10内容摘要: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发展。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精心规划和努力。
本报告结合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经验,启示,新加坡2009年11月~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第二届(2009年度)中国-新加坡中高级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连瀛洲纪念奖学金)”中方访问学者的有关活动,多次赴新加坡参观访问,前后共计3个多月。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经验(一)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从花园城市到宜居城市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迈进。
新加坡面积仅有71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五环以内的市区面积),人口499万,密度高达7028人/平方公里(北京6个中心城区约为52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高达100%。
然而,在新加坡,人们并没有一般大城市那种人口、建筑和交通十分拥挤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走出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
这个道路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上,采取的是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将人口和城市建筑有机地(城市功能分散组团)分散到中心城区和各新镇之中,既有区域功能分工,又有适度的综合发展;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避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通需求过度问题,避免了人口和城市建筑过度集中于主城区,有效地防止了“大城市病”的产生。
二是在居住和产业空间布局上,采取高层高密度的组屋居住小区开发模式和集约式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工业园区、集中的商业街区和港口、金融集中服务区等)。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
最具有借鉴意义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一流规划引领新加坡走向世界宜居城市。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
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
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2001年的概念总蓝图费时4年,提出了在熟悉的地方建新住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休闲选择、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区域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注重认同感等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国家认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国55个分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数值,如土地使用、发展密度、高度、交通组织、历史保护和开发等。
可以说,概念总蓝图是新加坡人的梦想,而总体规划图则是实现梦想的方式。
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规划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规划当局“禁止一切非法用途的权力”,明确“当土地或建筑物的用途不按规划而被滥用,有关当局可对物主或使用者采取强制执法措施”,违法者将被处3000新币罚款域不超过3个月的监禁,或者二者兼施。
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
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最终方案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
主要是通过专业团体对话以及举办公众展览让社会广泛参与。
在规划方案的过程中,由规划专业人员先行收集资料并分析,拟定初步设计方案,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然后按照征求的意见改进方案内容,上报规划委员会。
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后,再到社区举办公开展览,如对住宅的改造规划要在该区举办展览会,区内70%的住户同意规划方案后方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