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9学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Word版,8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其适应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中的地球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培养关爱生物的情感。
2.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3. 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运动方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教学重点:培养关爱生物、观察、实验、探索宇宙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生物标本、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标本、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播放地球自转、公转动画,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
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以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为例,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
结合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观察记录表,加深对生物、植物、动物的认识。
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动物观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观察地球自转、公转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特征、生存环境2.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4. 地球的自转、公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根据生物的特征,将下列生物归类。
植物生长观察题: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在观察表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原创作者李想第一单元光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光和光的特性已有一些知识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
所以本节课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能判断哪些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如果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任何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黑色箱子、红苹果、有窗帘的教室、活动手册。
学生准备手电筒、镜子。
一、聚焦(3分钟)1.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清晨,当太阳升起,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万物恢复了生机。
2.引发思考:当你看到光时,想到了什么?3.利用气泡图梳理学生已有认知。
4.聚焦本课研究主题:光从哪里来?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光的前概念和认知水平。
二、探索(20分钟)活动:探索光源。
1.用课件展示有关光的各种图片:如太阳光、日光灯、月光、星光、烛光、萤火虫、发光鱼等。
思考:你在生活中都见过这些光吗?如何给这些光进行分类?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2.小组讨论并分类。
3.汇报研讨,引出光源的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物的生存环境2. 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生殖方式生物的发育过程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人体的生长发育4.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状态变化能量的转换和守恒5.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形成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发育过程,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3. 了解人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关注人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人体的器官和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生物的繁殖与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画图工具、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的多样性、人体器官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学生观察、讨论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b. 学生分享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认识。
2. 新课讲解:a. 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存环境。
b. 讲解生物的繁殖方式、发育过程。
c. 讲解人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d. 讲解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守恒。
3. 例题讲解:a. 解析生物分类的例题。
b. 分析生物繁殖与发育的例题。
c. 举例说明人体的器官和系统。
d. 演示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实验。
4. 随堂练习:a. 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b. 学生绘制生物发育过程图。
c. 学生观察人体器官模型,描述其功能。
d. 学生进行能量转换实验。
a.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特征、生存环境。
2. 生物的繁殖方式、发育过程。
3. 人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4.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守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分类练习题。
答案:略b. 生物发育过程简答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的奥秘;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5. 地球与宇宙;6. 环境与生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生物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生物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点的掌握。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环保材料等;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答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一个生物细胞结构图;(2)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三种不同的植物,并描述其生长特点;(3)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短文。
2. 答案:(1)细胞结构图: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2)植物生长特点:如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繁殖方式等;(3)地球运动科普短文: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密码——DNA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水与地球4. 磁铁与电5. 光与色彩6. 岩石与矿物详细内容如下:1. 生命的密码——DNA: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概念及其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花开花落等。
3. 水与地球: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地球水资源分布及保护。
4. 磁铁与电:掌握磁铁的性质,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学习电路的组成。
5. 光与色彩: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彩的形成及三原色。
6. 岩石与矿物: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遗传作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的三态变化,磁铁与电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DNA模型,植物种子,水、冰、水蒸气实验器材,磁铁、电池、导线,光实验器材,岩石、矿物标本。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种子,实验记录本,画笔、颜料,岩石、矿物识别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水的三态变化等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DNA的结构、植物生长过程、磁铁与电等知识。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绘制DNA结构图,解释基因的遗传作用。
(2)观察种子发芽,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3)制作简单电路,了解磁铁与电的关系。
(4)进行光的实验,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5)识别岩石、矿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密码——DNA:DNA结构、基因、遗传作用。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株生长、花开花落。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使用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册书共分为6个单元,分别为《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探究》、《技术与设计》。
每个单元都包含多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1. 《生物与环境》单元: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 《物质与能量》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转化与变化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 《人体的奥秘》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健康与保护4. 《地球与宇宙》单元: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宇宙的组成与探索5. 《科学与探究》单元: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探究的技能与要求科学探究的实践与反思6. 《技术与设计》单元: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与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技术与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探究、技术与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常识 2. 生活常识与科技常识 3. 实验活动科学常识1.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2.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生活常识与科技常识1.学习生活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2.科技常识是指与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了解科技常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科技。
实验活动1.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学习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
三、教学步骤1.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课文预习本节课内容。
2.理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实验活动:根据课程设置的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4.归纳: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延伸:教师通过举例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6.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所学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等内容。
2.平时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实验设备和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针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安排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2019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2019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教案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讨论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计划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二、配备实验装置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三、猜测实验结果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课题三:从实验中获得的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引入让学生说说记录到了哪些数据二、处理数据各小组汇报各组数据对比看看各自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生物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细胞培养等技术 手段,实现疾病治疗、农业生产
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举例
智能家居
通过智能设备实现家庭自动化 ,如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 能家电等,提高生活便利性和
安全性。
在线教育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教 学和在线学习,打破了地域限 制,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资 源。
物质性质测试及分类
3. 利用化学反应测试物质的化 学性质,如与酸、碱的反应等 。
4. 根据测试结果,将物质按照 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
分类结果:根据物质的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金属、非金属、 酸、碱、盐等不同类别。
实践活动:制作物质变化报告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能力。
实验材料
冰块、热水、温度计、烧杯、铁 架台、酒精灯等。
物质状态变化实验
实验步骤
1.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测量并记录冰块 的初始温度。
2. 将烧杯放置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 热冰块,观察冰块状态的变化。
物质状态变化实验
3. 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测量并记 录水的温度。
实验结论:物质状态变化需要一定的 条件,如温度等。冰块在加热条件下 由固态变为液态,继续加热则液态水 会变为气态。
活动成果:完成一份关于物质变 化的实验报告,加深对物质变化
的理解和认识。
05
地球运动与天文现象观察
地球自转和公转原理讲解
01
02
03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 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 动,周期为365.25天,形 成四季变化。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第1节: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的适应性2. 简单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3.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节:地球的内部力量第2节:地球的外部力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适应性。
2. 学习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原理,简单电路的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手操作简单电路,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2. 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等;3. 地球仪、地形图、地质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适应性、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适应原理。
(2)分组进行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
(3)观察地球仪和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针对生物适应性,讲解相关例题。
(2)针对简单电路,讲解如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3)针对地球表面变化,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适应性现象。
(2)让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简单电路。
(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原理。
2. 简单电路:电路组成、电路连接方法。
3. 地球表面变化:内部力量、外部力量。
七、作业设计(1)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2)如何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的适应性答案示例: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等。
2019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
2019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502班和504班,每班学生均为5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概念2. 力与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3. 声音与音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乐的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认识音乐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声音的传播原理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力的合成与分解演示装置、简单机械模型声音传播实验器材、音乐乐器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生态系统图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简单机械制作材料声音传播实验包、音乐练习谱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播放音乐,引发学生对声音与音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让学生了解其应用。
以声音传播实验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 随堂练习:设计生物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布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理解。
分组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课堂小结:强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归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2. 力与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3. 声音与音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乐基础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手抄报。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编写一篇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验报告。
2. 答案:生物多样性手抄报: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定义、保护措施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命的多样性和共同特征生物的分类和进化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习性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分类和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中的星系、恒星和行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共同特征,认识到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特征、分类及生长过程的认知,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及特征地球与宇宙的知识2. 教学重点:生命的多样性和共同特征生物的分类和进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挂图、实物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本彩色笔、剪刀、胶水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它们是如何分类的?”2. 例题讲解:以动物分类为例,讲解如何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以植物光合作用为例,解释植物的生长过程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特征对动物和植物进行分类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拓展讨论:生物进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生命生命的多样性和共同特征生物的分类和进化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习性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分类和生长过程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中的星系、恒星和行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生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征。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方法。
(3)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答案:(1)生物的多样性体现在生物的种类、形态、习性等方面,共同特征包括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繁殖等。
(2)动物可以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植物可以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题目: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的一天》、《细胞和组织》、《固体与液体》、《力与机械》、《电》、《风与天气》。
针对每个单元,我们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新的一天》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时间、季节、天象及仪器的使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日常使用的计时工具。
教学设计:1. 利用观察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四季的特点、草木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天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让学生亲自体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细胞和组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不同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
教学设计:1. 通过展示显微镜图片和实物细胞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并了解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2. 利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的纹理和动物细胞的活动性。
3. 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固体与液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及其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固体与液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教学设计:1.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触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 利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的变化。
3. 进行常见物质的变化实验,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汽化等,加深学生对固体与液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理解。
四、《力与机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力的作用及机械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设计:1. 利用拉、push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3.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3. 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子秤、导电材料等);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不同物质(如木桌、铁椅、水泥地等),并描述它们的性质。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展示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验观察: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性质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5. 变化分析:讲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物质世界——物质的结构1.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你周围的环境,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观察环节,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进行加强。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调查不同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下节课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引言: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教学工作,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案的内容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生物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物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三章:能量本章主要介绍了能量的常见形式和转化。
通过实验和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重要性和转化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四章:地球与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成和环境保护。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环境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天文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星空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天文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科学探究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通过选取生物、物质、能量、地球与环境、天文和科学探究等主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案中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们将在科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提前走向科学的殿堂。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资料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究。
4. 课堂实践:(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小组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5.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解答其他科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实验设计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结论3.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树叶变色是由于季节变化,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显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莲都区天宁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集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始业教育课【教学目标】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教学过程】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
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