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复习会热点重点分析——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热点一:聚焦“三农”,关注民生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1.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俄国1861年改革“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
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历史高考有关民生问题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知识链接】
一、以民为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与治国实践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提出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2)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6.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成功:
(1)建国初:
①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三大改造。剥削制度的消灭,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
(2)十年探索、十年“文革”期间:
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和谐社会
【热点点睛】
一、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热点预测05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 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 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 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 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 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 分析。
3.(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 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 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 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 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故选C。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热点二:民生问题
解析 题干中孙中山评价新经济政策“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 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并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采用经济手段,有利于 改善民生,故选 B 项;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苏俄,巩固工农联盟,排 除 A 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 C 项;孙中山 的侧重点是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有相同之处,说明有利于改善民生,且新三 民主义的节制资本带有抑制垄断的意图,排除 D 项。
返回目录
二、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 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 的土地政策。 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 原则相近的内容,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 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 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 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热点三 和谐中国: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10张ppt)
寡民”,主张“无为”。③墨家:以爱无差别为梦想,倡导“兼爱、
非攻和尚贤”。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2.中国近现代的和谐社会观
(1)和谐社会模式 (或设想):①太平天国:建立一个“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天国。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资产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 1.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观 (1)古代和谐思想:①儒家“民本”思想:孔子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提出“民 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②墨子主 张“兼爱”,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任人唯贤。③统治者的“民本”思 想: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 励精图治。 (2)古代各家各派勾画的和谐社会模式:①儒家:描述的“大同社 会”,代表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②道家:倡导“小国
等等。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 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 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3)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 (4)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热点三] 和谐中国: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1 . 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
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30热点二关注“三农”和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热点背景】
热点二 关注“三农”和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背景
【素材1】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素材2】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2014):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高考热点05 关注民生,和谐共生(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 列项中,反映孔子古民代本民本思思想想的是(
C 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1、A儒.家无:为而治
D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相生相胜”
)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①孔C.子:反“对仁”苛主政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
【探究拓展】古代中国开发江南过程?
①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②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
南移打下了基础。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
③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新,北上方千转款模移板到选南择总方有,一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
民生问题出现原因
(1)列强入侵导致近代中 国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自然经济受到破坏, 手工业者破产,民众生计 出现问题;不平等条约签 订,巨额赔款转嫁到民众 身上,加剧了民众的负担。 (2)近代的通货膨胀问题: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 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 命打击,也给民众的生活 带来极大的不便。
②孟子:“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
根据材料“‘仁无者为爱而人治’是的道思家想老体子现的在思政想治,伦主理张上顺就是民 “ 民 于暴本减本 政 当 政民”轻思 以 关”意人想 德 注“识民,负虐” , 人虽担民结 抨 民然,”合 击 的“根改。战 而 “所 残 疾兼应 治本善(复国 相作学 暴 苦爱上民自理末 生始为知 统 和”是生然封的期 相识 治 需“为。建,观的 胜可 认 求了)非社不邹 ”点巩知 为 ,攻会求解衍固, “ 尽”的有统用释统孔 苛 力是所治历五治子 政 满战,作行史思主 猛 足国但为想发相张 于 人时很,而展生“ 虎 民多期儒使相现措仁 ” 的墨家天象克施者 , 利子思下在、,想爱 认 益的得客即终普人 为 ,观到遍” 君 反上含, 王 对有有为 应 苛利“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热点主题训练(三)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含解析)
热点主题训练(三) 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传统的社日活动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观点()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D.强调了宗法血缘关系3.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4.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增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5.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6.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于日趋穷困和痛苦。
最新高考历史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2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1.(2018·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三市二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代耕”的新式耕地工具,农业普遍使用简单机械,如筒车、龙骨水车等,还有人将当时传入的西方技术,即所谓的“泰西水法”引进农业。
而且,当时人已知道对不同土壤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有些地方农民还懂得使用砒霜拌种防治病虫害。
通过稻麦参种、棉麦套种、粮豆间作、粮菜间作来提高复种指数,是明代农业的一个特点。
这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可能提高。
除了传统粮食作物,这一时期还从国外传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其中主要有玉米、红薯、花生等,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食品结构。
此外,明朝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玉祥《明朝简史》材料二16世纪,英国许多土地所有者为了增加现金收入,开始试验改进耕作方法和牲畜饲养方法。
他们多施肥,引进新的农具,引进新的作物,采取更科学的轮作制。
但只要土地仍由众多的贫困而守旧的小农在耕作,投资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因此,议会便通过数以百计的“圈地令”,准许用栅栏、围墙或树篱去圈占往昔的公有土地和自由牧场。
这样,土地便处于私有制的支配之下,由个人加以经营。
同时,由于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如当地治安官一样广泛的权力,他们要使那些小土地所有者卖光土地,或者采取各种方式把他们驱逐出去,就更容易了。
结果,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被大大地提高了。
英国的食物供应在不断增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却在减少。
这被称为是英国的农业革命。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中、英两国农业发展中的异同点。
高中历史热点聚焦
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
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5)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 毛泽东思想发展等等。 2.改革开放时期:(1978 年以来) (1)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
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 年“双百”方
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 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 交基础。 (3)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4)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
(2)具体表现 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
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
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 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1978 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 3.新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
(1)失误 ①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解决民生问题 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生产力遭到破坏。 ② “文化大革命”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混乱。
(2)成功的探索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到 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B.三大改造使中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 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十年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 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把我国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总任务。 B.1960 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历史高考复习会热点重点分析——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2)唐太宗:完善科举制,体现了任人唯贤(“尚贤”)的 思想;推行开明的治国政策(如“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德政““兼爱”的思想, 以此建立安定统一的国家。
3)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认为美德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021/6/18
8
2、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3、西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本思想
1)、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从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3)、启蒙运动:认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成立国家的目
的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
2021/6/18
5
一、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建设
1、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1)、太平天国: 2)、中华民国: 3)、建国初期: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与成功 失误: 成功: A、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
2021/6/18
10
问题解答?
一、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
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举措四:社会保障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全国130
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
中央2财021政/6/拟18 安排3185亿元。……
黄宗羲将民本思想其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从四个方面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君害论、公天下论、 “工商皆
本20”21/6论/18、“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4
2、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统治者对其态度
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问题,每年“两会”的热点都有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考点链接】一、公平与和谐思想(一)中国史部分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制天命而用之”、5、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天与人“不相胜”。
6、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二)世界史部分1、智者学派:把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3、欧洲宗教改革:反对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
4、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独立考虑、理性判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一辈子来就有的权利。
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一)中国史部分1、中国古代:(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奖励耕战。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制度自信”让生活更美好共28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关注民 生—构建和谐社会“制度自信”让生
活更美好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历史上曾有的不和谐声音
1)17-19世纪列强的殖民扩张;
2)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古代社会中的和谐理念
1、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和谐理念:
1)孔子:提出“仁”“德”“礼”“教”的主张,主张以 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兼爱、非攻。 2)唐太宗:完善科举制,体现了任人唯贤(“尚贤”)的 思想;推行开明的治国政策(如“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德政““兼爱”的思想, 以此建立安定统一的国家。
2、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统治者对其态度
1)、春秋战国时期:不为统治者所接受
2)、唐朝(太宗):接受民本思想,强调“存百姓”
3)、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压制政策。
3、西方的民本思想
1)、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从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3)、启蒙运动:认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成立国家的目
3)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认为美德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道德修养方面: D、积极的入世态度,
批判和继承
(三)二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1、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的努力; 2、国际社会:联合国、反战和平运动;
的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
一、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建设
1、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1)、太平天国:
2)、中华民国: 3)、建国初期: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与成功 失误:
成功:
A、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
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二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四)历史上曾有的不和谐声音
一、关注民生——民本思想
1、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内容: 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 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 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 代表人物及主张: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 思想;董仲舒的“尊君重民”思想 ; 黄宗羲将民本思想其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从四个方面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君害论、公天下论、 “工商皆 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热点知识结构
1、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关 注 民 生 (一)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统治者对其态度 3、西方的民本思想 (二)民生问题 的改善和建设 1、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2、近现代西方社会民生问题的建设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
(二)古代社会中的和谐理念
背景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民生新举措: 举措一:“三农”方面: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 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举措二:就业方面: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 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武专业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 举措三:教育抓紧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抓好五个方面; 一、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 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举措四:社会保障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全国 130 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 10%, 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
B、党和政府高度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践(经济、政治、教育)
2、近现代西方社会民生问题的建设
1)、美国罗斯福新政:
2)、苏联(战时共产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从中国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
二、构建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 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人与 自然之间,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和平相处,共 同发展。
历史高考复习会
热点重点分析——关注民生与和谐
社会
背景材料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的 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所以,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 题为核心。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