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2013.8.31初二物理1.1习题课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燃放鞭炮时,火药爆炸使其周围的而发出了爆炸声;2.上课时,教师的讲话靠振动产生声音,声是通过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3.下列乐器是由弦振动产生声音;是由乐器表面振动产生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①鼓;②小号;③小提琴;④萨克斯;⑤二胡;⑥锣;4.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能够传声。
5.声音的传播需要,固、液、气三态物质都可以传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不能传播声音,声以的形式传播。
为了改善室内的居住环境,建筑师在设计窗户时常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这样做的主要优点是。
6.声音在叫做声速,声速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雷电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米。
7.伏在铁轨上可以及早听到远处开来的火车的声音,这是因为。
8.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9.学习了“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D.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10.小刚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强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小刚听到的声音情况是()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11.敲击一下钟后,钟不再敲,但钟声仍能持续一段时间;在山谷中的人大喊一声,虽不再喊,但喊声也能持续一段时间,对这两种现象的正确理解是()A.前者是因为钟还在振动,后者是回声现象;B.前者是回声现象,后者是钟还在振动;C.两者都是回声现象;D.两者都是发声体在振动;12.小宇同学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他发现小狗在睡觉时总是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对此小宇提出了四种解释,你认为哪个是合理的()A.天比较暖和; B.在夏天比较凉快;C.为了睡得更舒服些; D.可以较早地听到远处传来的脚步声;1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计时应以()A.听到发令枪响开始; B.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C.运动员起跑开始; 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以;14.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空气;15.早晨上学,小明离开家门后,妈妈发现他的物理作业本遗忘在家里,随后追赶,且边跑边喊:小-明,快-停-下,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成0.1m/s ,那么将会出现下列情形中的()A.还和正常情况一样;B.小明什么也听不到;C.妈妈先到小明身旁,过一会儿小明再听到:“小-明,快-停-下”D.妈妈先到小明身旁,过一会儿小明再听到:“下-停-快,明-小”16.音叉是很好的发声器材,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敲击它后不易直接看到它在振动,只能听到它发声,你能想出一种简单的办法来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吗?17.在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小红和小兰做了下面两步实验:⑴.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5篇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注重观察和实验,提倡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1.光反射的规律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实验一: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01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节功第1课时》导学案
编号()课题:11.1 功班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通过观察,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二、自主预习:1、在物理学中,如果,并使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力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 、功等于与的乘积4、功的计算公式W=5、如果F表示,单位;S表示,单位;W表示,单位,简称;三、合作探究(做功的因素)6、阅读课本63页,交流讨论,教材63页中几种情况,各个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图11.1-2甲:用力推车,小车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乙:物体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升高;图11.1-3甲: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乙:用了很大的力搬石头,却没搬动结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2)7、请判断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并说明理由①鹏鹏同学手提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请问鹏鹏同学手的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为什么?②朗朗同学将很重得杠铃举在头顶,很累,也很辛苦,请问此时朗朗同学对这杠铃有没有做功?为什么?③名扬同学将篮球抛出,篮球会向前飞行一段距离。
请问篮球离手后,名扬同学对这球有无做功?为什么?四、功的计算(看课本P64例题,做以下练习)8、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100N的小车前进5m,拉力做的功为多少?重力做的功为多少?9、马拉着质量是2000kg的车在水平路上前进400m,马的水平拉力做了3×105J的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大?五、巩固训练10、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滚动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匀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D.清洁工把一捅水从地上拎起。
2013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3 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导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整体构想】1.认识杠杆。
2.会画力臂。
3.经过研究,认识杠杆的均衡条件。
4.理解杠杆的均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观点、特色及应用。
【预习提示】1.杠杆。
2. 杠杆的因素。
3. 杠杆均衡条件。
3. 杠杆的分类。
【教课流程】一、学生展现1.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转动的硬棒(能够是曲折的)叫做杠杆,这个固定点叫。
的力叫动力,的力叫阻力,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
2.杠杆的均衡条件是:,用公式可表示为。
动力臂 L1 是阻力臂L2 的几倍,动力 F1,就是阻力 F2 的。
3.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这类杠杆,省了,费了。
(2)费劲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这类杠杆,费了,省了。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这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劲。
二、目标定向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以前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挪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三、学生自学认识杠杆察看教材及下面所示的几种工具并亲身做一下。
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色?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因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是到的距离。
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简记: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警告:无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
3.画力臂 ( 如图甲、乙 )步骤:(1)找准支点。
(2)沿力的方向作卖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标卖力臂。
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 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均衡时,动力 _______阻力。
2.等臂杠杆:动力臂 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均衡时,动力 _______阻力。
3.费劲杠杆:动力臂 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均衡时,动力 _______阻力。
人教(RJ)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学案 第1节 杠杆
第1节杠杆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杠杆的相关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三种类别及各自特点。
能列举生活中三种杠杆的实例。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杠杆的相关概念。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P64页内容,认识杠杆及相关要素,知道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习活动2:观察课本上杠杆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描述杠杆的五个要素。
展示评价2:画出用筷子撬动物体杠杆的示意图(要求标出五要素)学习活动3:用钉锤拔钉子,观察钉锤的运动情况,讨论钉锤能否作为杠杆。
展示评价3:画出用钉锤拔钉子时,杠杆的示意图。
(标出五要素)学习活动4:讨论识别生活中的一些杠杆,能找出课桌上的杠杆。
展示评价4: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习活动5: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杠杆平衡。
展示评价5:1、描述所使用杠杆的五要素2、猜想杠杆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活动6:阅读教材P65页,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展示评价6:我的设计方案:学习活动7: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展示评价7:将收集的数据填在下表展示评价8:我总结的结论是:(三)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三种类别及各自特点。
能列举生活中三种杠杆的实例。
学习活动9: 阅读课本杠杆的应用内容,描述三种杠杆的特点,体会说出它们的区别。
展示评价9:列举生活中三种杠杆的实例学习活动10: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展示评价10:我本节课的收获是:三、课堂达标:1、下列工具中:⑴镊子;⑵羊角锤;⑶铡刀;;(4)理发剪刀;(5)裁衣剪刀;(6)天平;(7)大扫帚;(8)筷子;(9)剪铁皮的剪刀;(10)道钉撬;(11)火钳;(12)起重机的起重臂;(13)撬棒;(14)汽车的脚踏板.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等臂杠杆的是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2、筷子是我国和部分国家特有的用餐工具。
2013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2013 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课方案(人教版)第三节【教课目的】知识能力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培育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节教课内容安排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想——考证——结论 { 查验、应用、推理、解说 } ——创建——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涌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添研究物体沉浮的实质的能力,培育察看实验,思虑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以致平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想水平准备认识基础。
让学生初步认识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质应用,参加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就的展现活动,感觉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感1、培育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重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察看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敬事实、擅长怀疑的科学态度。
2、经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良勤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味3、经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实验,激发学习欲念。
发展踊跃研究的精神,获取谋求内部协调一致的成功体验。
【教课重点及施教策略】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施教策略:1、创建新的教课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调;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翱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经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谈论的基础上指引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 FLASH制作动向的受力剖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系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联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课难点及其战胜策略】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战胜策略:经过学生自己实验研究,谈论、沟通、总结得出,加深认识【教课策略】讲堂组织策略:采纳主体参加教课策略。
详细应用:1、创建民主、宽松、和睦的气氛,形成相互尊敬、相信、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建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育学生参加的意识和不停提高他们主动参加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学案
八年级物理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
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3.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学习内容
1.声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等基本概念。
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影响声音音调、响度的因素。
制作简单的乐器,如口琴、笛子等。
2.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基本概念。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自制简易望远镜和显微镜。
3.电学
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制作简单的电路,如LED灯等。
4.力学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
探究力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一定律。
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如简易滑轮等。
三、学习建议
1.提前预习,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2.认真听讲,掌握基础知识,做好课堂笔记。
3.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5.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1节 功学案学案 (精品)(2)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十一章《功》导学案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2、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功的原理。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内容,认识功,知道什么叫功,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功。
学习活动2:观察教材图11.1-1中力做功和11.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展示评价2: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用语言描述做功的二要素。
学习活动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展示评价3: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学习活动4:讨论以下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展示评价4: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B、C、(二)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活动5:阅读课本,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知道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计算?展示评价5:用语言描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学习活动6: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100米,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2、起重机把重为1000牛的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钢绳拉力做了多少功?展示评价6:小组交流解题过程。
学习活动7: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展示评价7:我本节课的收获是:三、课堂达标:1、小明和小亮体重相同,体育课上小明爬绳,小亮爬杆,两个人都爬到了3m高的顶比较两人做的功( )A.小明做功多B.小亮做功多C.两人做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2、一个同学用12N的力,将一个重为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了300J的功B.做了100J的功C.没有做功 D、做了功,条件不足,无法计算3、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W1<W2<W3B. W1<W2=W3C. W1=W2=W3 D. W1=W2<W3四、课后延伸:1、一个质量是50kg的人从一楼走上三楼,他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_____。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及同步课后作业:1.1声音是什么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声波具有能量。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二、预习探学:三、合作互学、交流助学: (一)声音的产生1.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发声的物体共同特征是2.做一做:①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声带的振动?②把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有什么感觉?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信息快递: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议一议:老师讲课时,大家坐在教室各处都能听到,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2.议一议:将两个石头浸没在水桶的水中央互相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提示:石头与人耳之间隔着空气和水。
3.分组活动:①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同桌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②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子的中央,当你的同桌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再由你的同桌敲打,你还能听见衣架发声吗?提示:食指堵住了耳朵,声音靠空气已经不能传播到耳膜。
但此时仍会产生听觉,这是由于声音靠固体(细绳、食指、耳道)传播至耳膜。
结论: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活动: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当然我们不可能把瓶内空气完全抽掉,但我们可以把条件理想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
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能/不能)传声。
(三)声音是一种波1.信息快递:2.结论:声音是一种,我们把它叫做。
(四)声速1.猜一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支持你的猜想?2.想一想:在田径赛场上,你是在看到远处发令枪冒烟的同时听到枪声的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3.读一读:阅读课本P10“读一读”,了解前人测量声速的发展历程。
新人教物理初二八年级上精品学案第1节 透镜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利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清浩瀚宇宙中的星星;利用显微镜我们可看见微小的生物;利用摄像机我们可以留下最美的回忆……有些人因为近视或远视而看不清楚东西,可是戴上眼镜就可以看清楚了,为什么?预习案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此时折射角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3、透镜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叫凸透镜,是凹透镜。
4、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探究案1、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凹透镜:判断是凸透镜,是凹透镜②用透镜看书上的字,会发现什么?学生实验二: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线的偏折作用。
将一束平行光(太阳光)通过凸透镜,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将会发什么现象?将一束平行光(太阳光)通过凹透镜,移动另一侧的光屏,又将会发什么现象?根据现象,请试着画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与凹透镜后光线的大致偏折情况。
总结: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学生活动: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班上很多学生戴的近视眼镜,以及我手上还有一副老花眼镜,你能说出那是哪种透镜吗?你采取的辨别方法是什么?学生总结: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还有别的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好?在刚才的故事里,博士冰磨制的冰块点燃了干草,你知道他利用的什么知识吗?四、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叫光心。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初二物理第1章学案第一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明白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明白15℃的空气中的声速340m/s。
3、能分析回声的形成,能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二、重点难点:重点:1. 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进程的探讨。
2.关于回声的有关计算。
难点:1.设计探讨的实验;2.声现象的分析、说明。
三、学习活动:(一)观看讲义P12四幅图,试探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具有什么一起特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活动:如何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作声音,比比看,谁的方式多,谁的发声方式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起体验:(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若是在振动,你如何证明,可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式。
(3)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可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式吗?(二)声音传播的探讨性活动一、教师讲课声是如何传到耳朵的?2、一个同窗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窗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3、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声如何向别传播的?声音向别传播时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似)5、真空也能传播声音吗?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初二物理学案
初二物理学案课题:运动的力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3. 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及力对物体的作用;2. 掌握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方法;3. 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运动现象,问学生为什么物体能够运动?引出力的概念。
2. 力的概念:解释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计算: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大小可以用力计进行测量,单位为牛顿(N)。
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4. 力的合成:通过实物或图示,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
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等效力,用向量法或平行四边形法计算。
5. 力对运动的影响:讲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如力的大小决定物体的加速度,力的方向决定物体的运动方向等。
6. 实例演练:提供一些力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教学方式:1. 讲授法:介绍力的概念、计算和合成方法;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示演示力的计算和合成过程;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例演练,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2. 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3. 能够正确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2. 阅读相关教材,总结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自行搜索力的应用实例,写出力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
以上为初二物理学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力量。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索:是什么缘由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1、演示试验: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2f表示留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调整光屏找出最清楚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展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比电脑模拟)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u>2fu=2ffu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实像: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可以消失在光屏上。
虚像:争论其特点争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试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博文中学学生课堂学习设计
科目:物理年级:初二三制、初三四制设计人:仇颖时间:2013.9.5
课题: 1.1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习题课课型:习题课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
2.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通过实践,了解刻度尺和秒表用法,并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
4.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的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5.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能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二、重点、难点、考点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
2、正确使用刻度尺,并能准确测量长度和记录数据。
三、自主复习及对应训练
(一)自主复习: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时间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光年是单位。
2、单位换算:
1km= m= mm= um= nm ;
1h= min= s 。
3、刻度尺使用方法:
(1)使用刻度尺要“三看”,即看:零刻度是否;;。
(2)使用时要“四会”即:①会放:放贴;②会看:视线与尺面;
③会读:估读到;④会记:数值和。
4、误差:与之间的差异。
减少误差的方法有:。
(二)对应训练: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4853m=________km=________cm
(2)0.8um=_________mm=_________nm
(3)9×104m=_________km=___________um
(4)0.2h=_________ min=_________s
2.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______ (2)一本物理书长2.67______
(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______ (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______
3. 三位同学分别用三把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出的正确结果分别是52.1厘米,5.210分米,0.52米。
这三把尺子的最小刻度
依次分别是()
A.毫米、分米、厘米 B.厘米、分米、米;
C.毫米、微米、厘米 D.厘米、毫米、分米。
4.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 12.36cm, 12.38cm, 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
5.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四、典型例题、拓展提升
【典型例题1】
下列单位变换中,正确的是()
A.3.5米=3.5×100=350厘米
B.3.5米=3.5米×100=350厘米
C.3.5米=3.5米×100厘米=350厘米
D.3.5米=3.5×100厘米=350厘米
【变式训练1】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2.56 cm=12.56×10-2 m=0.125 m
B.12.56 cm=12.56 cm×10-2 m=0.125 m
C.12.56 cm=12.56÷102 m=0.125 m
D.12.56 cm=12.56×10-2 cm=0.125 m
【典型例题2】 如图所示,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
【变式训练2】
下图是一种测圆筒直径的方法,图中圆筒的外径是____厘米;如果此圆筒的内径是6毫米,则筒壁的厚度是____厘米。
【典型例题3】 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的记录如下: L 1=18.82 cm 、L 2=18.83 cm 、L 3=17.28 cm 、L 4=18.81 cm 、L 5=18.80 cm 、L 6=18.805cm 。
(1) 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 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错了,它是 。
(3) 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4) 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变式训练3】
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厘米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
1.24dm 、1.25dm 、
2.24dm 、1.242dm 、1.24 dm ,求该物体的长度。
【典型例题4】
小平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
示,请指出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 ;
2. ;
甲 乙
12 13 14
3. ;
4. 。
【变式训练4】
如下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五、当堂检测
1.(2010天津模拟)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
2.5 mm,下面物
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A.物理课本的厚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
C.黑板的长度
D.饮水杯的高度
2.第46届世乒赛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的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
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A. 2 um
B. 2mm
C. 2cm
D. 2dm
3.某同学利用柔软棉线测出地图上长江长63.00cm,北京至郑州铁路线长6.95cm。
经查书,长江实际长度为6300km。
则此地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北京至郑州实际铁路线长为___________。
4、用一把学生的三角尺,测得一个物体的高度,共得五组数据如下:
(1)4.57cm;(2)4.56cm;(3)4.44cm;(4)4.58cm;(5)4.59cm.其中有问题的数据是哪个?。
该物体高度比较正确的值应为多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测量中出现错误就有了误差
B.测量中只要仪器精密、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平均值小数位数越多测量值越准确
D.记录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