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带伏旱天气剖析

合集下载

我国的干旱灾害PPT课件

我国的干旱灾害PPT课件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 春季是本区农作物 加强,但雨季未到 生长关键期,需水
量大
7、8月雨带北移, 作物生长期、水电、 本区受副高控制,高 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温晴朗
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 农作物生长旺盛 形成的锋面雨未到
【探究活动】
▪ 阅读 “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回 答问题:
暖暖暖空暖空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
北方
南方
注意观察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我国de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冷气流
注意五观月察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我国de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南和西南旱灾区:
南岭以南的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
长江中下游旱灾区:湘赣南部; 东北旱灾区: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
(3)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 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 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 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 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据报道:1949-1980年全球因自 然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 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我国每 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 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7%;我国每年 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 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40%。
台风
(分布、时间、成因或条件、 危害、措施等)
旱灾
梅雨

伏旱知识点总结

伏旱知识点总结

伏旱知识点总结一、伏旱的定义和特征1. 伏旱的定义:伏旱是指在夏季高温和强热的条件下,气温持续偏高、降水缺乏或不足的情况。

伏旱通常发生在5月至8月的夏季,属于气候干旱的一种形式。

2. 特征:伏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范围广泛的高温干旱。

其特点包括气温高、雨量少、蒸发大、土壤湿度降低、作物生长受阻。

二、伏旱的影响1. 农业生产影响:伏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包括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引起农作物大面积死亡。

2. 生态环境影响:伏旱会导致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严重危害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 社会影响:伏旱可能引发粮食短缺、物价上涨、人口流动、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伏旱的成因1. 大气环流:中纬度带持续高层槽、副热带高压加强等大气环流形势,导致伏旱时段中浓梅雨期东移迟滞、降水集中度小。

2. 地表特征:地表环境要素差异和变化,如土壤水分不足、地表温度升高、植被减少等因素,容易导致伏旱的发生。

3. 人类活动:人类过度开发、滥伐林木、滥挖泥土、过度放牧、耕地滥用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伏旱的发生程度。

四、伏旱的监测与预警1. 气象监测:通过遥感卫星、气象雷达、气象站点等手段,监测大气环流、空气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及时发现伏旱的发生和演变趋势。

2. 植被监测:通过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监测植被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以预测伏旱对植被的影响。

3. 土壤湿度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观测手段,监测土壤湿度的变化情况,以评估土壤干旱程度。

4. 水文监测:通过监测地表水位、地下水位、河流径流量等水文要素,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对伏旱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测。

五、伏旱的缓解与应对1.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灌溉效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2. 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旱品种、抗旱作物,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对降水的依赖。

3. 增加防灾减灾投入:完善伏旱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伏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热点 _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高考地理热点 _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背景材料 自8月12日以来,安徽省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导致部分河道和水库干涸,居民供水紧张。

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荣喜介绍,自8月12日以来,该省面均雨量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降雨持续偏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安徽已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加强蓄水保水。

热点解读 干旱是一种气象灾害,虽然全国卷中选考题目取消自然灾害,但就不代表高考不考查自然灾害,而是将自然灾害放在了必考内容中,其考查的频率升高。

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

干旱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从高考题目看,主要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干旱对农业的影响,缓解旱灾的措施。

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考点链接 一、干旱与旱灾 1、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干旱可导致供水水源匮乏,除可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可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酿成旱灾。

3、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从受灾体的特性看,气候湿润但降水不稳定,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

4、特点及成因干旱旱灾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渐发性形成原因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两个限制条件:①较长时间内降水少,产生干旱现象;②给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干旱与旱灾的类型与分布干旱旱灾发生地区发生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地区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我国面临的气象灾害日益增多,影响范围和强度均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以期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气象灾害概述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低温冷冻等。

这些灾害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暴雨与洪涝灾害近30年来,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呈现出频发、强度增强、影响范围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在夏季,暴雨和洪涝灾害往往给城市和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些灾害往往伴随着地形、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2. 干旱灾害干旱是我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更为突出。

近30年来,干旱灾害的频发和强度增强,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延长。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台风数量和强度呈现出上升趋势,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台风还会引发风暴潮等次生灾害,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4. 低温冷冻灾害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近30年来呈现出频发、范围广、强度大的特点。

这些灾害往往伴随着大雪、冰冻等天气现象,给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气象灾害的分布和影响范围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区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而平原地区则容易发生洪涝等灾害。

3.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程度。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容易导致暴雨洪涝灾害加重。

五、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气象监测精度和预警时效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指的是随着季节变化,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带南北移动的规律。

具体过程如下:
1. 春季:
- 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期间,雨带主要位于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雨带开始缓慢向北推进。

2. 梅雨季节:
- 到了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进一步北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江西北部等地),这一时期被称为“梅雨期”,特征是连续的阴雨天气,有时会持续到7月上旬末。

3. 长江中下游伏旱期:
- 7月上旬或7月中旬,雨带继续北移至黄河流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往往会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4. 华北、东北雨季:
- 7月底至8月初,雨带抵达华北、东北一带,这些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5. 雨带南撤:
- 8月底至9月上旬,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开始快速南撤,华北、东北雨季结束,而华南地区可能再次迎来雨季。

6. 秋季雨季:
- 9月份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活动,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较强降雨。

7. 雨季结束:
- 到10月上旬,雨带基本退回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标志着一年雨带推移活动的结束。

气象科普梅雨和伏旱的形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象科普梅雨和伏旱的形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伏旱 伏旱的形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写作 技 巧 气象科技论文写作技巧
.
概念
梅雨
影响
成因1
(南下冷空气与北上冷空气相遇)
.
成因2
(副热带高压带)
梅雨
概念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 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 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 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
伏旱
影响
梅雨过后,就会出现伏旱。伏旱,顾名思义, 就是伏天发生的干旱。伏,分为初伏、中伏、 末伏,俗称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从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 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它们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单一气团控制,气流 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 气。
.
梅雨
影响(对生活的影响) 黄梅季节温度高,湿气重,但昼夜温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不注意保暖,稍不留意就会着凉。此外,梅雨季节 最适宜霉菌的生长繁殖,霉菌毒素可以引起人体急性中 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以及使体内遗传物质发生 突变等。在饮食上,市民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 叉感染,日常饮食一定要烧熟煮透,隔夜餐须回锅加热, 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它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单一气团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精选课件16伏旱影响这时夏季农作物如水稻等生长很不利比春旱更严重故称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梅雨和伏旱的形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目录
梅雨 梅雨的形成以及梅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概念
伏旱
影响

重要天气过程分析报告

重要天气过程分析报告

重要天气过程分析报告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区的天气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天气状况的变化更是显著,经常出现一些重要天气过程。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境内近期发生的重要天气过程,以期提供参考和对策。

西南地区连续高温和干旱问题西南地区是我国干旱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连续高温和干旱问题日益严重。

高温和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稀少和高温天气的持续存在。

长时间的高温和干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困扰,水源供应紧张,农田和草原干旱严重,农作物减产和林火灾害频发。

因此,西南地区应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改进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加强森林火灾预警和防范工作,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东部沿海地区频繁的台风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较为频繁,尤其是夏秋交替季节。

近年来,台风登陆的频次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这些台风登陆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台风来袭时,常常伴有强风暴雨和大浪等,导致沿海地区的交通中断、农田和基础设施受损、民众生活受影响等问题。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应对台风的能力。

同时,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海难避风港和防风护岸等防灾设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北方地区持续低温和大风天气我国北方地区在冬季经常受到持续低温和大风天气的影响。

低温和大风给北方地区的交通、农业、能源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困难。

低温天气会导致冰冻河流,增加冰毁桥梁和航道的风险,大风天气会引发结冰、被吹倒的树木等,威胁人民的安全。

因此,北方地区应加强冬季保暖工作,加强对重要交通干线和桥梁等的巡查和维修,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同时,加强对能源设施的保护,特别是电力设施,以确保供应的稳定性。

西北地区短时强降水和泥石流灾害西北地区经常发生短时强降水和泥石流灾害,这些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短时强降水容易引发山洪暴发和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

概念解析:寒潮、沙尘暴、梅雨、伏旱、台风

概念解析:寒潮、沙尘暴、梅雨、伏旱、台风

概念解析:寒潮、沙尘暴、梅雨、伏旱、台风【寒潮】就是一股强冷空气。

入侵我国的寒潮,大部分来自西伯利亚北部和蒙古高原一带。

这些地区,一年里获得太阳光热很少。

尤其是在冬季:白昼短促,黑夜却很长,这样,空气就不断变冷,空气密度越来越大,气压越来越高。

当冷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便会大规模地爆发南下,形成寒潮。

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发生霜冻。

在北方,还会引起沙尘暴,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寒潮受冷高压控制。

【沙尘暴】一般而言,沙尘暴的起因是地面剧烈升温。

经太阳长期暴晒,沙地以上的空气变热后上升,致使气压和温度参差。

较冷的空气为填补空间而拥至,形成强风,其风力足以移动沙丘。

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冬季风南下多发生沙尘暴天气。

【梅雨】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是锋面雨带移动过程中的时间段,雨区影响江淮地区。

【伏旱】顾名思义,就是伏天发生的干旱。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从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

伏旱是盛夏伏天期间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干旱。

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形成的。

伏旱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它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单一气团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气,这时夏季农作物(如水稻等)生长很不利,比春旱更严重,故称"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当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副热带高压位置没有按常规由南向北推进时,有些地区会出现严重的伏旱。

伏旱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台风】又称为热带风暴,是产生于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近年来,中国频繁出现了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降水、极端高温、暴风雪等,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于深度了解其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有助于科学应对和适应将来的气候变化。

一、降水极端事件的趋势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以干旱为主的国家之一,而降水极端事件对中国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其重要。

近几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若干次大规模的暴雨洪涝事件,暴雨日数、降水强度和洪水频次明显增加。

在华北地区,暴雨日数呈递增趋势,且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和范围也在增加。

降水强度方面,强降水事件的次数和强度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极端事件也在上升,尤其是2003年、2007年和2010年出现的三次特大洪涝灾难就是典型案例。

二、高温极端事件的趋势特征近年来,中国频繁出现高温极端事件,极端高温日数大幅增加,高温强度也明显提升。

这些高温极端事件对农业、电力供应和大众健康产生了严峻的影响。

在华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逐年上升。

尤以广东、福建、江西等省份最为明显。

而在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高温强度和高温日数都大幅增加。

2008年新疆新源、巴音布鲁克旗等地出现了极端高温,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困扰。

三、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特征中国地广人众,东西南北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华北地区,冬季暴风雪频繁出现,造成交通瘫痪、农林灾难等严峻后果。

而西南地区的雨雪冷冻灾难则更多发生在夏秋季,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影响。

在华东地区,夏季台风频发,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农田带来了重大损失。

四、极端气候事件的原因解析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然而详尽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使得降水和温度分布出现了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行轻忽,如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环境破坏对气候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一、引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不仅担负着丰富的水资源供给任务,也承载着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重任。

然而,近年来长江流域连续出现了屡次干旱事件,给当地经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峻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干旱事件的特征与成因,本文将对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干旱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的成因。

二、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干旱特征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降雨量偏少:相比往年同期,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降雨量明显偏少。

特殊是在6月和7月,降雨量仅为历年同期降雨量的40%左右。

这导致了长江流域多个流域内的水库和河流水位下降明显,严峻影响了浇灌、发电等行业的正常运行。

2. 水文干旱严峻:除了降雨量偏少外,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还出现了水文干旱的状况。

水文干旱是指地下水位、河流流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水文条件严峻不足的状态。

在夏季,长江流域许多重要河流的水位相继下降到历史低位,甚至发生了枯竭的状况。

这给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供应带来了严峻恐吓。

3. 生态环境恶化:长江流域干旱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水资源供应不足,湿地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必要的水分供应,导致湿地植被枯萎、水生生物死亡等问题。

同时,干旱还引发了植被火险和沙尘暴等自然灾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破坏。

三、长江流域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长江流域夏季干旱的成因分外复杂,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表遮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造成长江流域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了长江流域蒸发量增加,降雨量缩减的趋势。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长江流域的季风活动也发生了变化,降雨分布不匀称,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降雨缺口。

2. 大标准环流异常: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大标准环流异常,如冬夏风强度的改变、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等。

这些异常环流使得长江流域处于一个较为干燥的大气环境之中,有利于干旱的形成和进步。

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知识点

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知识点

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2我国的干旱、洪涝解析

2.2我国的干旱、洪涝解析

5.防御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 跨流域调水 在干旱多发区选择耐旱作物 营造防护林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遥感监测预警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实践活动】P35
阅读“1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 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能 反映出来的我 国干旱灾害的 特征有哪些? 出现次数多、 影响范围广。
(2)找出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区域。
华北旱灾区 华南和西南旱灾区
长江中下游旱灾区 东北旱灾区
【小结】干旱成因综合分析
结合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我国水资源分布以及我 国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分 旱灾类型 旱灾成因 区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 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 东北 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 春旱为主 发旺盛,而雨季未到, 华北 降水稀少 关键期,需水量大 7.8月份,雨带北移, 作物生长期,且城 长江 该地受副高控制,出 市用水需求量大 伏旱为主 以南 现高温晴朗天气 华南 冬春连 和西 旱为主 南地 区
观点一:正确。由于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 观点二:正确。由于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为解决人多地少 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 小。 观点三:正确。由于人口增长,使耕地不足、薪柴不足,导致大 量植被的破坏。 观点四:正确。由于气候的异常,导致长时间持续暴雨成灾。
【图表分析】
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表,分 析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哪些流域,发生在哪个季 节。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
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 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1.时间分布特点: 春、夏、秋季均有洪涝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讲义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在中国,干旱的分布范围广泛,华北地区常常出现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伏旱,西南地区易发生冬春连旱。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二)洪涝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而引发的灾害;雨涝灾害则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影响交通运输,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入侵时,会带来急剧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北方地区受其影响较大。

寒潮可能会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畜牧业生产,还会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五)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

沙尘暴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洪涝灾害(一)形成原因1、气候因素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

《2024年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范文

《2024年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范文

《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天气气候特征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2022年,我国经历了多种天气气候现象,既有极端天气的频发,也有区域性、季节性的气候特点。

本文将就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气候研究和应对提供参考。

二、夏季气候特征1. 高温热浪2022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特别是南方地区。

多地气温屡破历史极值,给人们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电力供应带来严峻挑战。

2. 暴雨洪涝夏季也是暴雨洪涝的多发季节。

我国多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秋季气候特征1. 寒潮与冷空气活动进入秋季后,寒潮与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

北方地区出现多次寒潮天气,气温骤降,给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等方面带来影响。

2. 秋旱与连阴雨秋季也是旱情与连阴雨的多发季节。

部分地区出现秋旱,导致农作物受灾;而部分地区则出现连阴雨天气,影响农业生产与交通运输。

四、冬季气候特征1. 降雪与冰冻天气冬季,我国多地出现降雪与冰冻天气。

北方地区降雪量大,导致道路结冰、交通受阻;南方地区则出现雨雪冰冻混合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困难。

2. 寒潮降温对农业影响显著寒潮与低温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

部分地区出现蔬菜大棚冻坏、作物受冻等情况,导致农产品供应受影响。

五、其他季节性及区域性气候特点1. 春旱与沙尘暴:春季部分地区出现春旱现象,导致土地干旱、植被受损;同时,沙尘暴天气也时有发生,影响空气质量。

2. 南方台风:南方地区台风活动频繁,给沿海地区带来强风、暴雨等灾害。

台风带来的降水也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起到了缓解作用。

3. 干旱与草原火灾:部分内陆地区遭遇干旱,草原火灾频发,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六、应对策略及建议针对我国复杂的天气气候特点,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及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中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中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郝云龙摘要: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降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加之人口众多,受水旱灾害威胁的土地不断利用,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水旱灾害历来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其频繁发生的原因概括的说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关键词:水旱灾害、自然因素、人为因素China More Than The Cause Analysis Of Flood AndDroughtAbstract:Our country special geography and climate conditions, decided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years differentials, annual luffing is very big, together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by flood and drought threat of land use continuously, frequent floods and drought. Flood and drought has always been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on natural disasters, its frequent reason in summary,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Key words: Flood and drought、Natural factor、Anthropic factor 我国是水旱灾害的多发区,水旱灾害每年都对我国造成极大地破坏,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自然因素方面来讲,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我国旱灾分布及原因

我国旱灾分布及原因

江淮地区伏旱1 长江中下游流域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2 每年的3,4月份,在南方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即雨带)开始北移,我国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当雨带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时,一般在5,6月份,此时是梅雨时节,俗称"黄霉"天,之后雨带继续北移,当到达淮河以北地区时,一般在7,8月分,由于雨带的北移,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方成了雨区的"真空地带",同时又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会持续近2个月的高温晴好天气,这就是你想知道的"伏旱"成因.由于地球公转的周期性,每年的7,8月都会出现伏旱天,到了8月以后,由于雨带的南下回归,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也就宣告结束3 在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副热带高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在南北纬30度附近,但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副高也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在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天气炎热干燥。

由于地表不是均一的,尤其是北半球,大陆多,海洋少,带状的副高被破坏,只保留在海洋上。

当夏季北太平洋上的副高增强并北移时,它的西端正好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炎热干燥,不能形成降水,因为这种现象出现在伏天,所以人们称之为伏旱。

长江中下游流域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简单说,伏旱就是三伏天干旱.它是副热带高压北移西进,控制淮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来讲,它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需要通过灌溉工程来缓解旱情,有时台风上岸也能缓和一下.这一题你如果想更深入了解,需要更好的理解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如副高强,北涝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等知识.春旱: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

长江中下游大旱原因有哪些气候特点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大旱原因有哪些气候特点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大旱原因有哪些气候特点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受反气旋控制,气候炎热降水较少,如果台风等活动较少的话,蒸发量会大于降水量,形成伏旱。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

长江中下游大旱原因有哪些
(1)季风气候不稳定,东南季风偏弱,带来的降水少;
(2)气温升高,蒸发量大;
(3)农作物需水期,农业用水量大;
(4)工业发达,工业用水量大;
(5)城市众多,人口密度大,生活用水量大;
(6)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夏季风为东南风,冬季风为西北风。

最冷月平均气温介于0-15度之间。

农作物可越冬,一年两熟至三熟。

充沛的降水(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旱情的台风雨)使当地适合发展水田——种植水稻。

我国锋面雨带与副高

我国锋面雨带与副高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份
冷气流
春旱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六月份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 雨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七八月份
七月、八月华北、东北地区
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九月份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小结
现 梅雨 天气。
(3)图中C、D丙两地区较易 出现春旱的是 C 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
的原因是 冬季积雪融水
(4)A地区夏季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锋面雨 雨
和 台风雨
雨。
(5)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我国往往会造成 北涝南旱(灾害),
而夏季风势力较弱的年份则会造成 南涝北旱(灾害)。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 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绘制的是副高对我国天气影 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两跳”分别是从南部沿 海一带跳到江淮地区(一 般在5、6月间),从江淮 地区再跳到东北、华北地 区(一般在7月中旬)。 “二退”是指9月份雨带 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 迅速退到长江以南;10月 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5月份 雨带在南__部__沿__海_登陆( 华南 准静止锋) 华北出现_春__旱_ 6月份 雨带北移到_长_江__中__下__游__地__区_(“梅__雨__”) 江淮 准静止锋
7、8月份 雨带北移到东__北__、__华__北_一带(北方夏季的暴雨) _快_行__冷__锋_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__旱___”(副热带高压 控制下形成)

伏旱有哪些天气特点

伏旱有哪些天气特点

伏旱有哪些天气特点
说起伏天我们都知道是非常热的,但是如果要是在伏天赶上了干旱,这就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多加了解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解决这方面的事情,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成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中国长江流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

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夏)旱虽不及春旱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的分布规律。 (3)造成等温线从城市 中心向四周变化的因素是什 么?
(2)城区高,四周低(或由市区向郊区递减)
(3)人类活动因素
分析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分布的基本特点:
1.海洋地区较小,内陆地区较大。 2.高山、盆地地区较小,平原地区较大。
3.城市、湖泊地区较小,乡野郊外地区较大。
4.森林、草地地区较小,沙漠、戈壁地区较大。
A图是 冬季 季节(冬、夏)
影响因素

A图
海陆因素
B图是 夏季 季节(冬、夏) 影响因素 海陆因素
30℃ 27℃ 24℃

B图
A
B
1.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影响A段等温线走向 的因素和B段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0℃等温线: 东段呈东西走向,纬度因素。 西段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因素。
0℃~~10℃
5.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
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①等温线向低值弯曲: 洋流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 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 纬,为暖流。 ②等温线向高值弯曲:
24℃ 22℃ 20℃
洋流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
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 纬,为寒流。
4、下图所示北半球某区域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a>b>c,据 此回答 假如E所在的区域为陆地,F所在的区域为海洋,等值线为等温 线,则( ) A、 此图为冬季等温线 B、此图为夏季等温线 C 、此时,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风 D、 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
等温线图是反映某一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从数值、走向、弯曲、闭合、疏密等入手。
一、等温线的判读原理
1)等温线的走向:
【思考】从总体来看,地球上水平气温的分布自低纬向高
纬有何变化特征? 有如何的表现?
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这一特征如果用等温线来加以表现,等温线的走向应该
等温线的走向大体与纬线平行
要求:
(1)在图中补绘35.0℃ 、35.5℃的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市此时气
温的分布规律。 (3)造成等温线从城市 中心向四周变化的因素是什 么?
例.图10表示某研究小组 实测的上海市某日14时气 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
要求:
(1)在图中初绘35.0℃ 、35.5℃的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市此时气
(3)判断南北半球
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向北递减→北半球
向南递减→南半球
25 23 21
北半球
南半球
2、等温线的走向:
①等温线较平直,且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即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即 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大体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即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冬季大陆 夏季海洋
夏季海洋
A 气
温 低
12℃
B
14℃
16℃
大陆
3、等温线的弯曲
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 →
冬季大陆 夏季海洋 寒流经过
A 气寒
流 温经 过 低
10℃
B
12℃
14℃
海洋
4.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
陆地
一陆南、洋北 七陆北、洋南 A
1月
B


北 半 25℃ 球
28℃ 28℃ 南
C
D
海洋
25℃
半 球
1月份 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
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
4.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
陆地A 一陆南、洋北 七陆北、洋南 赤 道
7月
B
北 25℃ 半 28℃ 球
28℃
C
D 海洋
南 25℃ 半 球
7月份 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
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
A图
B图
A图中,A、C等温线是 1 (1月或7月)。 A图中,B、D等温线是 7 (1月或7月)。 B图反映的是 南 (南北)半球 冬 图中P点气温为: 季节(冬、夏)。 。
A
B
2.该图为 北 半球(南、北)?判断依据?
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 3.若该图为我国方向大体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影响因素:洋流因素。
即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10℃
暖 流
寒 流
温度自北而南递增 15℃ 此图为北半球
20℃
20℃
温度自北而南递减 此图为南半球
陆地较密 海洋较稀 山地较密 平原较稀
北半球较密 南半球较稀
小结: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洋流因素 5、人类活动
3、等温线的弯曲
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
规律:高温向高纬凸,低温向低纬凸
高纬
气A 温
低纬
B
21℃ 23℃ 25℃

3、等温线的弯曲
寒 流
暖 流
15℃
10℃
读图回答:
A
A 北 半球, 暖 B 北 半球, 寒
B
(寒、暖)流。 (寒、暖)流。
C
D
C 南 半球, 暖
D 南 半球, 寒
(寒、暖)流。
(寒、暖)流。
④等温线由城市中心向周围递减:
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例.右图表示某研究小组
实测的上海市某日14时气 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
副热带高压---伏旱
雨带在副高的北侧
福州的气温降水量图
2014年全国∏卷 43题(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 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 自然原因。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 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 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 减少。
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
规律:高温向高纬凸,低温向低纬凸
高纬
气A 温 高
B
21℃ 23℃ 25℃
低纬
3、等温线的弯曲
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 →
冬季大陆
冬季大陆
-4℃
A 气
温 低
B
-2℃
0℃
海洋
3、等温线的弯曲
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 →
5.暖流影响地区较小,寒流影响地区较大。
6.赤道地区较小,中、高纬度地区较大。
等温线的疏密与温差
总原则 密集规律 冬季较密 温带较密 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则温差较大 稀疏规律 影响因素 夏季较稀 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 对气温的影响程度不同 热带较稀 热带终年太阳高度较大,变化 幅度小 陆地性质较海洋更为复杂 山地较平原起伏大,性质复杂 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