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华威先生
张天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创作和发表于抗日战争初期。
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政客,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只对限制和控制群众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的国民党文化官僚,一个“领导迷”和“开会迷”。
作品中主要运用了讽刺特色将华威先生这个国民党小官僚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华威先生》是一篇讽刺作品,它的讽刺手段主要体现在:1、漫画式的夸张;2、展现言行的矛盾,前后的矛盾;3、个性化语言的运用;4、还有“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以下就这些方面作一下分析。
漫画式的夸张:作者并不对人物作精雕细琢,而是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粗线条地勾勒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本质。
例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里跑得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像闪电一样快,踏铃不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拉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这是漫画式的夸张,凸现这位党老爷真是威风八面,使封建时代的官老爷也要自叹勿如。
又如,写华威先生到会:照例的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已经等得极不耐烦了,他呢,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意思是通知大家他到会了;他态度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在门口还稍为停一会儿,并且还看着天花板点点头,算是向整个集体打招呼,画出了一幅架子十足,自命不凡的官僚相。
会议主席讲话时,他不断地在那里括火柴点他的雪茄烟,把表放在面前,括了两分钟火柴就跳起来打断主席发言发表他的领导意见。
他常常用食指指着谈话对方的胸脯讲话。
这些细节都有夸张成分在内,从而体现了他的官僚的特征,是一幅幅漫画式的人物速写。
并且这些细节言行都是反复应用在华威身上的。
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某些言行加以反复描写,也是一种夸张的方法。
作者反复地渲染他的“忙”劲,有力揭示了华威性格的核心是强烈的权力欲和极大的投机性。
这种重复的滑稽言行的描写,是粗线条的,富有夸大的漫画味,讽刺也异常有力。
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看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
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看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张天翼与沙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位重要作家,都善于运用讽刺艺术来批判和揭示社会现实。
两位作家的讽刺风格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本文将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两篇小说入手,探讨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
首先,两位作家的讽刺手法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采用了夸张、反转、讽刺和幽默等手法,用尖锐的对比和批判来揭露一些社会问题。
这些讽刺手法都是为了揭示现实问题、讽刺一些荒谬和虚伪的言行,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两位作家在表达讽刺语言上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张天翼的讽刺语言更加通俗易懂,他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幽默的表现手法将一些社会问题直接表达出来,如《华威先生》中通过对华威先生的讽刺来揭示当时中国爱国者们的苦衷和狂热。
而沙汀的讽刺风格则更为激烈,他善于使用刻薄的讽刺语言和冷嘲热讽的情绪来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如《在其香居茶馆里》中对社会和人性扭曲的讽刺。
最后,两位作家对待讽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张天翼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问题,他通过讽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而沙汀则更加关注人性和情感,他通过讽刺来探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道德沦丧,倡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综上所述,张天翼和沙汀虽然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杰出讽刺作家,但他们的讽刺风格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张天翼的讽刺语言通俗易懂,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而沙汀则更加刻薄冷嘲,更加关注人性和情感。
无论是哪种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深入人心,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真相,启迪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思。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一)论述:
1、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华威先生》活化出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客、文化官僚华威的形象。
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
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
作品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党老爷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华威先生形象更有其普遍性意义。
它讽刺了那些只想当领导,而不愿从事具体工作的官僚。
讲套话、空话,泡会议、发指示,热衷于官场应酬,瞎指挥、胡干涉。
凡此种种都并非华威先生那个时代所独有。
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2、分析小说的讽刺特色。
这部小说是一篇讽刺作品。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灵魂。
如表现华威先生的忙,写他为了多赶场子,他坐的黄包车是城里速度最快的;除了忙,作品还赋予它一个行为特点:假。
作家用夸张
的细节将人物自身的虚伪,庸俗暴露无疑。
作品还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小说还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华威先生》解读 (4)
解读华威人物形象写于1938 年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与《速写三篇》(1943 年出版)中的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三篇的主旨都在于揭露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 而其中的《华威先生》是里面最为有名的一篇。
小说篇幅不长,也没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缺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艺术构造。
作家只是通过几个会议片段的描写,就把华威先生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用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段揭露了混迹在抗战队伍中的官僚形象,极富典型意义。
这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其斗争也日趋尖锐。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抗日激情高涨,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地方的军政界的头目却害怕人民动员起来。
作家对后者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一些救亡活动和文化界的统战工作,比较了解这内部的矛盾情况,他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当时的阴暗面,内涵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抗战热情。
关于华威先生的形象塑造,这是历来的评论者所关注到的一个重要话题。
总的来看,他是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中的一个国民党小官僚, 平时不学无术庸俗浅薄但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近乎痴迷的强烈的领袖欲。
从全文的结构安排来看,作家主要是通过华威先生在赶赴各种会议以及在会议上的表现来刻画其性格的,通过这个公共场合让他的丑恶形象自暴于读者面前。
解读作品,华威的外在装扮是“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哪是与群众共同抵御外侮的实干型领导, 分明有着一种“贵族”的味道。
而他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
在这个小城里,他的包车跑得最快: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以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的文化官僚的形象.仅仅写了华威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段,就让人读起来放不下;人物鲜明深刻,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绝妙的讽刺效果。
1.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
华威先生是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的。
他左手无名指上还带着结婚戒指”,他抽雪茄烟,“拿着雪茄烟的时候就叫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多么注重仪表和形象。
但是,当他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猛地跳起来”,“瞪着眼”又开始恐吓威胁,最后,撕下文明的面纱,出口谩骂“混蛋”“妈的”。
原来,他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来唬人的,一旦有一点点威胁到他所谓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他就会丑态毕露、歇斯底里,甚至丧失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2.自身言行的对比。
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是亲戚,“我”尊敬地称他为“华威先生”,他立刻就显出一幅谦虚的样子,心甘情愿地屈尊降为“威弟”或“阿威”。
但谦虚仅此而已,随即开始自我吹嘘:刘主任“硬叫”他修改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等等。
开口一个“硬叫”,闭口一个“硬要”,不外乎想借此表明与他交往的人物都是上层重要人物和他的重要性,一切都要他来领导。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鉴赏《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是一篇典范的讽刺作品,在当时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有力的抨击了他们所奉行的国民党当权派在抗日中竭力防范人民,限制人民,敌视人民的反动路线。
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他虚伪庸俗,极其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对他的上司极尽阿谀奉承迎之能事,而对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加以压制。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张之时,华威先生首先“顺应时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积极抗战的爱国者、领导者,他一边声明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的叫喊着“忙”,但实际上这位“抗战要人”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非但不干,还要千方百计地阻碍别人干,他的“忙”只是为了尽可能地控制各种各样的抗日团体和他们的抗日活动,每日里赶来赶走,蜻蜓点水式地参加每一个抗日团体的会议,发几句空洞干瘪的指示,余下的时间,则全部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了,这就尖锐地揭穿了华威先生的浅薄虚伪和卑劣。
华先生每会必到,不遣余力地鼓吹“一切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显然是针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的形式而发的反动谬论,华先生到处推销这种黑货,适足暴露了他本人就是那个反动领导中心所派遣的一名鹰犬,当革命群众识破了华威先生的阴谋,看透了他的本质,终于摆脱了他的监视,自行成立了救国组织,并且开展了活动的时候,华威先生就凶相必露。
伸出魔爪来镇压了,自己不抗日也不让别人抗日的罪恶行经,不仅表明华威先生这种国民党官僚政客,力图控制一切抗日组织的贪梦的领导欲,而且也暴露了他们对人民抗日力量的仇恨和恐惧心理,更戳穿了他们政治上的反动和精神上的空虚。
小说以华威先生和抗日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为中心,在揭露和讽刺华威先生政治上的反动,灵魂上的丑恶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写出了革命群众抗日的积极要求和力量。
总之华威先生以抗日领导者的身份钳制人民爱国行动的结果,是群众利用“部务会议”的合法手段,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了自己的工作,华威先生在日益壮大的抗日力量面前,既恐惧又空虚,只好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痛苦地倒在沙发上发抖了。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摘要:《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193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讽刺小说,自发表之日起小说就倍受关注。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天翼《华威先生》的研究进行整理,发现这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对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研究、对艺术手法尤其是讽刺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主题的社会学与政治学内容的研究三种。
每一种研究方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威先生》这部作品,但是每一种研究也都有所局限。
关键词:《华威先生》;研究;述评;人物形象;讽刺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华威先生》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十分显功力,鞭辟入里的短篇速写,深刻尖锐,直接针对但又不伤艺术优雅的体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1】全篇仅五千来字,一个人物,几个速写镜头,几乎连矛盾冲突都没有,情节结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却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概括性很强,典型性极高。
【2】《华威先生》这部短篇小说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之初,就因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得小说倍受关注。
笔者收集整理80年代年到2011年共20多年的评论,根据评论文章的共同研究方向将《华威先生》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华威人物形象研究,作品艺术手法(讽刺艺术)研究,作品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研究。
下面笔者就针对每一个研究方向对《华威先生》的研究作具体梳理。
一、华威人物形象研究《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于1938年4月,发表在《文艺阵地》1卷1期上。
小说描写一个叫华威先生的国民党官僚,整体忙忙碌碌,到处开会讲话,装腔作势。
表面上打着抗战的招牌,实际上企图控制所有抗战群众组织和包而不办整个抗日工作。
【3】作者写华威先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的忙,曾有论者戏谑的说“大概是华威先生忙得来不及’自报家门’吧,他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4】的确,此后的论者都在华威先生的“忙”上下功夫,抽丝剥茧后发现,原来“忙碌”的华威先生不过是一个虚伪、庸俗、不务正业、充满权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形象。
于同文在《浅谈华威先生形象塑造》中分析了这一形象,“作者在四千多字的短篇中,极为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国民党小官僚的典型形象一—华威先生,华威先生其人,打着抗日救亡的招牌,在全民族奋起救亡的时代巨浪中,整天整日地闪电般东奔西跑,招摇过市,到处插手争地位,抢领导权,让什么组织都要认定他为“领导中心”一一实际上是在鼓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他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一心想的是谋取私利,竭力压制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反讽在《华威先生》中的艺术魅力
巾 . 们 体 会 到 作 者 的 引 导 意 图 , 穿 r华 威 先 生 的 骄 妄 、 伪 、 我 看 虚
_华威先生_反讽情境下的悖论叙事
一、反讽下的语境反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事实的反叛与消解。
当正面的褒贬已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矛盾与相互矛盾从而超越自我,达成一种心灵上的释放与沟通。
反讽被苏格拉底称为“深思熟虑的伪装”。
维柯也曾经说过:“暗讽当然只有到人能进行反思的时期才能出现,因为暗讽凭反思造成貌似真理的假道理。
”[1]反讽让作者无限夸张放大被讽刺对象的“荒唐”性格,从而也无限缩小了对象与现实的真实距离。
这种距离与落差形成了一层层心灵阻隔,一旦接受者突破阻隔,作者的反讽效应也就产生了。
《华威先生》正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了讽刺的意味。
作者通过两个叙事层次完成故事的聚焦,使其拥有完整的叙事链条。
首先,小说在第一叙事层中通过叙述者“我”的讲诉开始了对华威先生的描述;第二层次是叙述者控制之下的华威先生对于他自我的第二个“我”的陈述。
如果说冷静客观的叙述者“我”———天翼兄的描述具有一般故事第一人称叙述者特征的话,那么小说中的第二个“我”的讲述完全颠覆和背离了这一特征。
华威先生的自述出现了太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以后———你们凡是想到的工作计划,你们可以到我家里去找我商量。
”[2]261“唔,我有别的事。
”[2]262一方面冠冕堂皇豪气十足,另一方面却又信口开河敷衍了事。
华威除了体现出心虚之外,他带给读者更多的是矛盾语言背后那种近乎“诡异”的性格盲点。
我们综观全文发现,这个人很忙,却每次都不参加完会议,参加会议每次总说那么几句话,发言尽量“忽略”自己,但等到真正被忽略时却又拼命争取自己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只有精神非正常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言行,但我们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华威先生并不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
这就让读者感到荒唐、困惑。
这些困惑正是作者通过反讽的叙述方式造成的。
反讽让读者认识了荒唐的华威先生,进而反思这样虚幻的人存在的可能性。
米克说,“反讽既有表面又有深度,既暧昧又透明,即使我们的注意力关注形式层次,又引导它投向内容层次。
讽刺艺术对比
1,《华威先生》与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进行比较,看这两篇小说所显示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是现代作家张天翼所写的一篇讽刺小说,文中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形象。
他自命不凡、刚愎自用、虚伪贪婪而又贫乏空虚、世故庸俗,是一个政客、党棍加文化人的形象,是一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群中的文化野心家。
《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形象。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二是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矛盾。
三是对待他人和事情媚上与欺下的矛盾第二,在情节设置上强化讽刺性。
在《华威先生》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一贯的情节,作者只是选取了主人公对参加的三个会议和两个没有参加的会议的不同态度,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一是详略安排体现了讽刺效果的最优方案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展现戏剧式的场景三是以“我”作为外视点贯穿小说的全篇。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
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语言,特别是借小说中人之口,采用反复的、矛盾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犹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可憎面目。
一是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
二是运用虚假和矛盾三是描写主人公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
的语言加深讽刺效果一、作品内容的喜剧性二. 成功塑造了几类鲜明的讽刺对象三. 作者的讽刺艺术才能,还表现在善于运用讽刺语言它的讽刺特色,不是运用夸张手法,而是用的写实手法,如实描写。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是爱尔兰作家伯纳德·肖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虚伪、自大、道德沦丧等方面的揭露,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该作品的讽刺艺术十分精妙,本文将从其叙述技巧、人物塑造和主题阐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其讽刺艺术的内在逻辑。
一、叙述技巧《华威先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华威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和互动,也加深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肖还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和情节,从而让读者深入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华威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夸大其词,自称“我是个很出色的人”,同时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人生真是多灾多难啊,我比其他人好运一些,不是吗?”这种对比式的表述让读者在愉悦笑声中发现自己的思考盲点,从而引起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人公华威是一个道貌岸然、自大虚伪的上流社会人物。
他生活奢华,爱慕虚荣,经常在社交场合作出种种华丽的姿态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他淳朴的面具下,隐藏着一个铁面无私、自私自利的人,他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并不友善。
华威的人物形象不仅揭露了上层社会的伪装和道德沦丧,也突出了现代人性的扭曲和空虚。
除了哈罗德·华威,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丰富的人物形象,如华威的妻子,银行家,朋友等,都是对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描绘,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三、主题阐发小说的主题是反虚伪和人性扭曲,通过对华威等人物的揭露和讽刺,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华威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他的道貌岸然和自大,以及他的家庭生活中的自私自利和铁面无私,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揭示。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思考,从而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通过其细致的叙述技巧、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阐发,达到了揭示社会、批判人性的目的,同时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与扭曲,启示读者反思社会与人性的本质,使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时隔多年,偶然机会我又重读了上个世纪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在1938年发表的。
这篇讽刺小说很有意思,至今仍然有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叫华威先生,在今天的社会中仿佛还有他的影子。
小说塑造的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虚伪庸俗,极其浅薄却又自命不凡。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之时,他也跟风赶时髦,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抗战积极分子,他一边诉说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地叫喊着忙,时时处处装着很忙的样子,什么事都要蜻蜓点水地插上一杠子,但实际上他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
活脱脱一个到处走穴的不入流演员,走马灯般周游于各大片场,甚至无需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只是挖空心思多出镜头多露脸,幻想着一日成名、一夜暴富。
他的忙纯属是装出来的,煞有介事地到处参加一个个活动,装模作样地讲上几句毫无用处又永远正确的废话,然后就是追风赶月地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了。
这篇小说在创作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每位中国人都应同仇敌忾,全力以赴,共赴国难。
可是,就是这位全靠嘴上功夫的华威先生却整天忙于开会、讲话、赶酒场,他口口声声抗战救国,却迟迟不见有实质性行动,故作居高临下地玩深沉,着迷于会海,热衷于高谈阔论、空喊口号,讲究排场,极善表演,睁着大眼说瞎话,他的言行充满戏剧性,是个典型的戏精。
形上爱国,嘴上救国,实际上是在误国害国。
小说描写的这位大忙人,其实就是瞎忙、假忙,伪装着自己很忙。
如今你我周围还有不少华威先生的身影。
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快节奏已成为生活的主基调,来去匆匆是社会的常态。
应该承认的是,有的人是真忙,忙的是正事、好事、善事,忙的有成效,忙的有意义,忙的有条不紊,这种人的忙是社会的正能量,是向上向善向好的生力军。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尽管看起来整天东跑西颠,上蹿下跳,老是处于亢奋状态,实质上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沉不下心来,像那位华威先生一样畅游在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上,沉浸于表演之中难以自拔,显得很忙,其实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而无功、为忙而忙,甚至陷入了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陷阱。
华威先--张天翼
华威先生张天翼教学目的:1.通过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2.掌握文中主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3.体会作者幽默的讽刺艺术一、作者简介张天翼:原名张元定,生于江苏南京,现代小说家,儿童作家。
代表作品《清明时节》、《鬼土日记》、《大林和小林》。
写作特色:现实人生,大胆揭出弊病,对反动官僚,城市灰色人生和小市民心理,多用幽默手法,写出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极少直接的斥责,却自然具有辛辣的讽刺、批判力量。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写了哪些事件?2.塑造人物用了哪些方法?3.总结人物性格。
三、分析课文内容主要事件:1.不喜欢别人称先生——虚伪2.渲染他的忙碌——吹嘘、炫耀3.用具、饰物——庸俗、浅薄4.黄包车跑得最快——虚张声势5.会上的发言,到会的时间,在难民救济会表现——自大、自命不凡、希望成为中心打断别人谈话:无礼蛮横,不学无术,语言罗嗦,无知,浅薄6.让别人到家里找,自己却不在家——不办实事7.在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拍三下手报信:企图当领导中心,引起众人注意8.文化界抚敌总会:肖像描写:无聊、哗众取宠;语言:对上级趋炎附势、媚态讨好9.联络刘主任,演讲,开会——巴结上级10.当战时保婴会的委员——抓权11.恐吓青年——敌扣置人死地的政治帽子四、塑造人物的方法1.语言描写:罗嗦,空话连篇,自命不凡,不学无术,具体见课文描写,找同学从文中找出句子。
2.肖像描写: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者自命不凡,幽默讽刺手法,夸张其表情。
故作声势伸舌头:哗众取宠,无聊空虚4.用具、饰物描写:包车,挟着公文皮包,黑油油的手杖,结婚戒指,雪茄,是当时官僚表示气派的用具。
华威先生集于一身,表现出他庸俗,神气活现——浅薄5.行为描写:(1)下车时顺便铃:引起别人注意,成为注目的中心。
(2)眼睛并不对着谁,只是看天花板——自大。
自以为是(3)点着雪茄,不高兴地拍三下手板——当领导中心五、人物形象总结及题旨《华威先生》创作于抗战初期,小说集道德喜剧、性格喜剧与意识喜剧于一炉,突出刻画了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的国民党小官僚形象,此人不学无术,庸俗浅薄,但又自命不凡,贪婪,具有强烈的领袖欲,他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种抗日活动,不遗余力地叫喊:“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企图垄断操纵一切群众组织和活动,作品通过抗战时期这样一个“包而不办”“心怀叵测”的官僚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抗战之名反人民的丑恶嘴脸和行径,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张天翼还借这个顽固官僚的喜剧性格,透过表面的政治层次,进行深层的文化心理层次,从而指出一个积弱民族在艰危时势中显出的国民弱点:中名分而忽视实战,不顾民族大局而膨胀一己。
浅析华威先生
浅析《华威先生》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这篇文章短而简小,仅仅用了三个华威先生去开会的片段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惟秒惟肖的“党老爷”典型形象,也深刻的揭露出了反面人物的特征和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战争的罪行。
华威先生表面上好像是很忙为人民解决问题,可实际上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人民,简直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总想着掌控一切。
一、善于“表演”的华威先生为了把一切抗日团体的领导权都抓在自己手里,华威先生要显得重要,要装忙碌如:刘主任起草的县长公余方案要他修改;王委员三次电请去武汉,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成立了,要去领导;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伤兵工作团也得去;要到各学校去演讲等等。
种种事情都显示出了他很忙,好像每一件事情他都得去管,一但哪个会议没有让他去,他就原形毕露。
例如:文中写到,妇女界组织战时保婴会“竟然没有去找他”,他就以“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你们以后的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还相威胁说,要是不能担保,“那不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文界抗敌总会组织日本座谈会,没有找到华威先生请示汇报,他就勃然大怒,巫称那是“秘密行动”,要追查背景,还厉声训斥,“混蛋!”“妈的!”的脏话夺口而出。
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可见华威先生是很虚伪的,还很善于“表演”。
在众人面前总表现得很好,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好像给人一种领导者的风范,所有会议都要他的领导,可实际上他却没有为抗战出谋划策过,没有为天下百姓奉献过。
是一个具有国民党党棍特质的反动官僚。
华威先生就是一个善于“表演”的人。
二、本文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反面的人物,揭示出生活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问题。
在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场面来揭示华威先生的性格。
第一,在难民的救济会上,他的“态度很庄严”、“眼睛并不对准谁”说起话来,满口是每个员工都不能怠慢每一个青年人应该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等等。
第二,在高级的抗敌总会上,他迟到了,态度却截然不同,“他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还对每个人点头”。
非漫画式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讽刺艺术谈
作者: 吴章胜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7页
主题词: 讽刺艺术;《华威先生》;漫画式;张天翼;素描;讽刺作品;讽刺性;保婴会;讽刺对象;讽刺手法
摘要: <正>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文坛上空跃起一颗新星,这颗新星以耀目的光彩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给整个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
这颗新星就是当时被称为“幽默作家”、“讽刺作家”的张天翼。
张天翼是湖南人,一九二八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三天半的梦》,立即受到文坛重视。
从此,创作日丰。
短篇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移行》、《团圆》等,中篇有《鬼土日记》、《清明时节》、《万仞约》、《一年》等。
作者以题材广泛、风格新颖受到极高的评价。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
这一短篇小说发表于抗日战争的第二年——一九三八年。
后来与《新生》、《潭九先生的工作》合成《速写三篇》。
华威先生读后感
读《华威先生》品张天翼的讽刺艺术2012级历史学一班边浩学号:201240259摘要:张天翼的小说显示了独特的讽刺艺术,以其讽刺的现实批判性成功塑造了多种讽刺的典型人物,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把现代讽刺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现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华威先生》来体会他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艺术;现实批判;华威先生在分析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华威先生》及它的作者张天翼,《华威先生》选自《张天翼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小说完成于1938年,国民党官吏华威整天忙碌于开会、演说、吃饭,企图操纵一切群众活动。
其所作所为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抵制,最后,他不得不为此感到害怕。
作品以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而作者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祖籍湖南湘乡。
他的作品多以幽默轻松的笔触展示中国社会中下层的悲剧状态,被鲁迅视为是新文学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
他创作多产,此后十年间完成短篇小说近百篇。
首先在小说内容上,内容看似褒,实则贬。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
华威先生又名阿威。
他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
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
”这是阿威亲口说的。
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
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
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勾魂摄魄鞭辟入里——《华威先生》赏析
作者: 张光昌
出版物刊名: 远程教育杂志
页码: 8-9页
主题词: 《华威先生》;现实主义作家;赏析;鲁迅作品;张天翼;讽刺小说;小说创作;抗战时期
摘要:早在本世纪初叶,当外国朋友正积极翻译、介绍鲁迅作品之时,鲁迅曾表示过如下的意见:“近代的作品,只选我的,未免寂寞。
”他向日本友人增田涉推荐了两位近代作家,一位是郁达夫,另一位则是张天翼。
张天翼是自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以幽默、犀利的文笔著称,尤以讽刺小说见长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张天翼的小说创作中,写于抗战时期的讽刺性短篇《华威先生》自有其特殊的地位。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明暗两线题目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明暗两线题目【原创版】目录一、华威先生的形象概述二、华威先生形象的明暗两线分析1.明线:正义的化身,坚定的信仰2.暗线:孤独的内心,悲剧的人生三、明暗两线交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正文一、华威先生的形象概述华威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笔下的一位人物,出自小说《啼笑因缘》。
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执着追求真理的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
在故事中,他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敢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历经坎坷,不屈不挠。
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挫折。
二、华威先生形象的明暗两线分析1.明线:正义的化身,坚定的信仰华威先生作为一位革命者,他的信仰和正义感是他形象最鲜明的特点。
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身革命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他坚定信仰,毫不动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坚持下去。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使他成为了正义的化身,让人们敬仰和尊敬。
2.暗线:孤独的内心,悲剧的人生然而,在华威先生的光辉形象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剧人生。
在革命的道路上,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坎坷,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
这种孤独,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对信仰产生了动摇。
然而,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华威先生。
三、明暗两线交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的形象,既有正义的化身、坚定的信仰这一明线,也有孤独的内心、悲剧的人生这一暗线。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人们敬仰他的坚定信仰和正义感,同时也同情他的悲剧人生和内心挣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以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的文化官僚的形象.仅仅写了华威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段,就让人读起来放不下;人物鲜明深刻,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绝妙的讽刺效果。
1.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
华威先生是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的。
他左手无名指上还带着结婚戒指”,他抽雪茄烟,“拿着雪茄烟的时候就叫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多么注重仪表和形象。
但是,当他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猛地跳起来”,“瞪着眼”又开始恐吓威胁,最后,撕下文明的面纱,出口谩骂“混蛋”“妈的”。
原来,他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来唬人的,一旦有一点点威胁到他所谓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他就会丑态毕露、歇斯底里,甚至丧失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2.自身言行的对比。
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是亲戚,“我”尊敬地称他为“华威先生”,他立刻就显出一幅谦虚的样子,心甘情愿地屈尊降为“威弟”或“阿威”。
但谦虚仅此而已,随即开始自我吹嘘:刘主任“硬叫”他修改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等等。
开口一个“硬叫”,闭口一个“硬要”,不外乎想借此表明与他交往的人物都是上层重要人物和他的重要性,一切都要他来领导。
他这种自吹自擂,自命不凡的面具,经作者通过对比描写的轻轻一点,立刻掉在了地上。
他在“难民救济会”上的可笑表演,更具讽刺意味。
他迟到了,这已成为惯例。
但他却“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与先前的“匆忙”和“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这个会议,他自称是“不能当主席”,却凌驾于主席之上。
主席报告时,他在那里刮洋火点烟,然后大声插话让主席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他看着表,俩分后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讲话,然后未经允许,自己发表起意见来。
他就讲了两点:一是你们要努力工作,二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
“一个领导中心”就重复了三次。
作者在这里使用重复的
方法,意在揭露华威先生极其险恶的用心的同时,也讽刺了他讲话罗索、没有实际内容和演讲水平。
作者有意通过人物言行的巨大反差,来揭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与内心世界,对人物不加一点评议,而是把强烈的情绪、鲜明的讽刺蕴含在文字深处,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淋漓境界。
3.不同场合不同态度与表现的对比。
“难民救济会”只是个普通的群众组织,所以华威先生在进入会场时表现得很庄严,态度很高傲。
而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他立刻换了另一种态度,另一副嘴脸:脸上堆满了笑容,对每个人点头,一再表示“对不住得很”。
他不再“摆摆手”粗暴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征得主席的同意后,才“点点头站起来”。
说话时先尊称“主席”、“各位先生”,再谦称自己是“兄弟”,并且“腰板微微地一弯”。
完全是不同的态度与表现。
因为他十分清楚,这个“文化界抗敌总会”,到会人员都是上层人物,他不敢造次与轻狂。
傲气收敛,足见其欺下媚上的本质。
作者就是通过不同场合中人物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的鲜明对比,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中,体现出实际上的巧妙构思,达到讽刺与揭露的效果。
二、通过细节描写,进行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文章开头,关于华威先生的描写,就是一段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
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漫画式的简笔勾勒,适度的夸张,使人物虚伪做作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公文包“永远夹着”,既显示了他上层人物的身份,也表示了他是个包不离手的“忙”人;年纪不大却带着手杖,既写出了人物官气十足,又有一种装出来的威严,让人发笑;戴结婚戒指,吸雪茄烟,说明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种描写,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且寓意深刻:当时正是抗战的危急时刻,总是叫喊没有时间,终日奔忙的他,却有如此闲情逸致,故作高雅,岂不发人深省?
典型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比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是全城跑得最快的,脚踏铃不停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让到路边,行人赶快躲避到两旁的店铺里。
就是这漫画式的夸张,凸显出这位国民党官僚真是八面威风,与他后来到会时的从容形成对比,对他所谓的“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揭露。
他微笑时:“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等等,无一不是一幅幅精彩的讽刺漫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细节描写是漫画似地勾勒加上适度的夸张,讽刺辛辣又不动声色,平静的描写蕴含深刻的褒贬。
让人感到自然天成,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