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引言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独特的心学思想,对于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的角度出发,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一、个体成长与自我认知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具备良知,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方式,可以实现自我成长和了解自我。

在当代社会,个人发展和自我认知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和自我认知是人类个体发展和幸福感的关键要素。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此背景下,为当代人提供了探索自我内心世界和实现个体成长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王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强调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理念,也可以指导当代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网络。

当代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心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三、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王阳明心学在美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主张“致良知”可以通过美的欣赏和体验来培养,从而提高个体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当代社会中,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越来越缺乏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体验。

王阳明心学提供了一种审美和情感的新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四、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王阳明心学强调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人都有责任去行善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当代社会,常常出现着道德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在于提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知行合一”的践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王阳明,明朝末年著名哲学家、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非凡的实践家。

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阳明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开放性、革新性和现代性的一种哲学体系。

王阳明是一个勇敢、正义、豁达、慷慨的人,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个人感情。

他的精神特质是自信、果断、有为,并且具有爱国、民主、平等、公正等人道主义情感和社会理念。

王阳明坚持“知行合一”的思想,表现出人格力量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于面对自己,坦诚面对真相。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心学、实践哲学、环境哲学和天道哲学。

心学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主张“致良知”,强调实践与反思、经验与理性的统一,强调“抱一”的精神价值,提出“知行合一”反对空洞的学究哲学,主张“理直、事实、道法相合”,强调实践是实现哲学的真正途径。

实践哲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的一切认识和改造都是通过实践来达成的,同时他也强调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否则就会变成一种盲目而无效的行动。

环境哲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另一个内容,他坚持了“物我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为了维护人的心灵健康,必须营造适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天道哲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顶峰与终点,他认为人可以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实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性的自我完备、自我建构和自我接受。

王阳明认为天道是道德的终极标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天道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人们确定道德的标准和方向。

总的来说,王阳明哲学包含了心学、实践哲学、环境哲学和天道哲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心学是其核心,实践哲学和环境哲学是其基础,天道哲学是其顶峰,四者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哲学体系。

王阳明推崇实践,注重及时行动,倡导人的心灵自我塑造,鼓励人们实践“良知在心,行而不离”、“众善之长,孝悌之本”等原则,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姜璠/文摘要:王阳明家训思想是王阳明立足阳明心学,对子孙晚辈的训导和教诲,意蕴深远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发出诸多社会问题。

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章以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为重点深入分析王阳明家训的思想内涵,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探究王阳明家训思想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家训思想当代价值一、引言家训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树德教子等方面的训诫,要求世代传承且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

家训思想往往具有强制性,使家庭成员自觉地接受家训的教化。

而且由于祖辈的自身经历、身份地位的不同,家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王阳明作为中国明代极具影响力的全能大儒,一生文韬武略俱称于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

他将其对晚辈的关怀与教育,以及其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都深刻地融入对晚辈的劝诫教导中。

其家训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仅对家族后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对后世人格的培养、家风的塑造、社会道德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和腐败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对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会进一步威胁和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毒害人们的思想道德,尤其会对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谈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谈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1272-1329年)是中国古典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受到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重视和追随。

王阳明有着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要以自然为根据,教育要以弘扬真善美为目标,要以亲师友善为方式。

在他看来,德行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教育学生恪守道德,学生才能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来行事,这是共创美好社会的前提。

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

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侵略行为、滥用政治权力,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恪守道德为前提。

其次,我们要坚持把弘扬真善美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此外,亲师友善也是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老师和家长应当用亲切的态度,使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去实现道德的追求。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当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一种道德自律的新准则,推动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总之,王阳明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其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将王阳明的
道德教育思想落实到实践之中,才能建立起一个秩序良好、和谐和睦的社会。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吴光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2,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由明代学者王阳明创立。

它主张人的心即天下心,强调心与道的合一。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框架有一定的关联,这对于理解和应用现代心理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阳明心学如何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一、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人本取向的影响阳明心学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自我意识,这与当代心理学的人本取向有相似之处。

在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取向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阳明心学强调人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个人发展和社会互动能力,从而符合当代心理学的人本取向。

二、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动机与意义的研究的影响阳明心学关注人的动机和意义,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

当代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意义心理学也重视解释人的动机和意义的作用。

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当代心理学在动机和意义的研究中更加注重个体的选择、目标设定和自我实现,更加强调人的内在驱动和意义感的追求。

三、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智慧的影响阳明心学强调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调节,在当代心理学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智慧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中,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来管理和调整情绪状态。

阳明心学提出的“知情达理”的理念,即通过理解情感的产生原因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情感的调节和管理。

这与当代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相契合,为当代心理学的情绪智力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阳明心学对当代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的影响阳明心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把人的自我实现和他人关系结合起来。

在当代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中,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阳明心学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主张,可以为现代心理学理解和促进人际关系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与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着密切的关联。

【精品】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_毕业论文设计

【精品】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_毕业论文设计

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摘要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思想理论体系有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心学”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但是作为实践哲学,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运用。

“心学”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强调道德对人的言行举止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很重大的意义。

“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素质的提高;“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心学”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等。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大学生;道德素质;修身论;人生论Wang Yangming "psychology"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college studentsAbstractWang founded by "psychology" theoretical system has its far-reaching impact. "Psychology" Although idealist philosophy, but as a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factors that can be applied. "Mind,"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ing morality of human demeanor restraints, such restraints to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very great significanc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Rende; "psychology" in favo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h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morality;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Blacki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justic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ocial mor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so on.Key words:Wang Yangming ;"psychology" ;University Student;moral anomie;The Theory of accomplishment;Belives of lif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第一章引言 (1)1.1选题的意义 (1)1.2研究现状 (1)1.3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 (3)1.4重点和难点 (3)1.5创新与不足之处 (4)1.6研究方法 (4)第二章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5)2.1求仁和无我 (5)2.2修孝和行孝 (5)2.3去傲和改过 (6)2.4为善最乐和不计毁誉 (7)2.5超俗即俗和出处之道 (7)2.6生死之道 (8)第三章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 (10)3.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10)3.2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乏 (10)3.3社会公德缺失 (11)3.4大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冲突 (12)3.5情感缺失 (12)第四章“心学”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 (15)4.1“心学”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德”素质的提高 (15) (16)4.3“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17)4.4“心学”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8)4.5“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19)4.6 “心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 (20)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第一章引言1.1 选题的意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虽然属于唯心主义,但是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本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简体版)》序言节选。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2,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我心目中的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我心目中的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想讲三点 : 我心 目中的王 阳明其人 、 其学 , 以及 王阳明及 “ 心学 ” 的当代意义 。


我 心 目中的王 阳明其 人
我从 三个方面来理解 、 释读王 阳明先生 : 处 于何世 , 是个何人 , 有何经历 。
( 一) 处 于 何世
王 阳明所处 身的明朝 中期 , 是一个与今 日大不 同的时代 。
第二 时段是成人后 的经历 。我归纳为 : 反刘谨而获罪 , 处困厄而悟道 , 再 出山而立功。
王 阳明反对 的刘瑾 , 是历史上著名 巨贪 。据介绍 , 《 亚洲华尔街 E l 报》 千年最富 5 0人 中, 就有此人 ; 而赵翼《 廿二史 札记》 称: 刘瑾被诛 时 , 家藏 黄金 2 5 0万两 , 白银 5 0 0 0 余 万
养一批鹰犬来维持社会治安 , 并进一步加大 官僚 体系权力 的强度 ; 专权 又必然导致 贪腐 ; 分封的王爷又乘乱 觊觎皇位 ……恶性循环 , 雪上加霜 。 这时 , 人们谋生 的秩序和心灵的秩序也 出现大变化 : 明中期 商品经济初 现 、 金钱开 始 霸道 , 关 于商 品经济 、 金钱货币如何影 响人 的心性 , 马克思揭示 已多 , 在此不赘言。因此适 应农业环境 的传统道德很是乏力 。张锡勤等人编写 的《 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 稿》 列举 出 :
我 心 目中 的王 阳 明 、 “ 心学 " 及 其 当 代 意 义


摘 要 : 本 文从 时代 、 个性、 经历 等方 面 分析 了王 阳明其 人 ; 从心 即理 、 知行 合 一 、 致 良知 三方面 分析 王 阳明 的心 学 ; 最后, 指 出心 学应 该 与主流 意识 形态 相 融 , 与民众 集
少年王 阳明具有别样 的高阔心胸 。这一点从他 1 2岁时与老 师的对话 中看 出来 : “ 何 谓第一等事? ” “ 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 。 ” “ 第一等事恐 怕不是读 书登第 , 应该是 读书学做

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实践

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实践

引言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立者。

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他强调,真正的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

他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即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本善,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力。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发掘和培养良知,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他提出“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即良知与天理是统一的。

3. “格物致知”王阳明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诠释。

他认为,格物不是指对事物的外在观察,而是指对内心世界的探究。

通过格物,人们可以认识自己的良知,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4. “教化为本”王阳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以教化为本,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王阳明教育实践的探索1. “良知教育”王阳明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知。

他提倡“致良知”教育,通过道德修养、修身养性等方式,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实践教育”王阳明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他提倡“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民主教育”王阳明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4. “生活教育”王阳明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他提倡“生活教育”,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三、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1. 丰富了中国教育思想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摘要:明朝中期很多有志之士想冲破朱学的形格势禁,不想再做拘泥守常的虚假知识分子。

明朝自武宗后,国民贫困,豺狗当道,忧时之士对于忘国之音颇为不解,找不到世风下滑的根源,于就是便归为人心之不正,而人心不正又归于圣学不明。

思想界的巨擘—阳明先生便应势而生,她通时达务、揣时度力,一面在学业中获得突围,一面积极梳理朱学的脉络,意欲重新评估她的价值。

这位学名昭昭、武学赫赫的大儒扛起圣学振兴的旗帜,把儒学内圣之道发挥到极致,将儒家的明伦之学诠释到顶峰。

关键词:王阳明明朝心学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人伦之外无学理解影响现代教育启示一、王阳明的生平与心学思想的由来(一)阳明先生的生平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

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二十八岁入仕,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驿丞、知县、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世卿等等。

可以说她就是文官掌管兵符,她出兵时度力、拘神捕将,她征战借风使船、伏虎降龙。

可惜功高震主,遭人罗织陷害,唯有将讲学授业作为自己心中真正的志业。

从贵州龙场驿的开门授徒到绍兴、余姚书院的重建,她的一生始终与学问相随,与讲学相伴;后在领军受命的归程中病逝。

(二)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的由来阳明讲学起初也信奉程朱理学,但就是对当时的学者乐于空谈“义理”颇为不满,她发现与空谈伴生的就就是轻视道德践履,她将这个根源归结为“义理”与“吾心”的割裂,以及“知”与“行”的割裂。

后来社会之不治成为学者的共识,然而“社会之不治”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阳明认为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为“士风衰落”,二为“学术不明”。

阳明渴望做独步当世的豪杰之士,以其殊勋绩创立一套有别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理论,去引领人们“诚意”、“正心”与“去人欲、存天理”,提升世人的道德修养,改造士风衰落的气象与学术不明的现状,最终达到挽救天下不治的目的。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

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

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

他文韬武略,是治世能臣。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

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与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王阳明无论在从政,在军旅中,还是丁忧居家时,都不忘兴学讲学,足迹遍及贵州、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王阳明身为文臣,资兼武略,治军严明,娴于韬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明史》称:“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他主张,恩信慰抚,重视战后重建,关注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出杰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终身致力于封建时代和谐社会的杰出人物。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

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

王阳明的教育

王阳明的教育

王阳明的教育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通过内在的道德自觉来实现人的教育和自我完善。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强调教育与修身的关系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善良的本性需要通过自我修身来表现出来。

他强调修身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需要通过内心的认识和实践来实现。

他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和自我修身,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人格的升华。

二、重视实践教育王阳明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行动能力。

他认为,通过实践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强调个性化教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还注重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教育。

他强调教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指导。

四、强调情感教育王阳明认为,人的情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他认为,在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和成长。

总之,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与修身的关系、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良好人格,通过修身、实践、个性化和情感教育来实现人的内在升华。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工作者具有启示意义。

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结课论文题目:浅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课程教师:摘要: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与他的生平和经历有着无法忽视的关系。

他在龙场顿悟后所创立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阳明学是与程朱理学的不同的儒学思想,阳明先生教育思想的本质是明人伦,他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内容现代意义儒家所言之圣学的本义,是相对于道德的本质,自觉地作道德的实践,最终建立功行圆满的道德人格,这是由儒学传统揭示的成圣成贤之路。

圣学的关键在于内圣即内在于个人,自觉地作圣贤的修养功夫。

在儒家内圣之学的感召下,王阳明依循儒学的一贯工夫,走出了与朱子学不同的成圣之路。

一、王阳明生平及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

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的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为阳明先生。

由他创立的学派称阳明学派。

该学派与朱子学派背驰,别立宗旨,门徒遍天下,流传久远,影响海内外,是一个体系庞大、结构复杂、派系众多、思想活跃的新儒家学派。

王阳明自十七岁到三十七岁,是其人生观和思想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时期。

从王阳明个人心路历程来看,尽管他从十多岁起就有了成圣成贤的生命志向,但却长期驰骋于辞章诗文之中,他也按照宋儒“尊德性”的要求,不断以向外“格物”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有花费七日的功夫来格竹子的道理,但是结果却加重了“圣人情结”引起的内在焦虑,使生命处于有限与无限极度对立的紧张之中,以致于感慨“圣贤是做不到的”。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反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驿坐落在万山丛中,瘴疠遍地,毒蛇野兽甚烈,使王阳明感到忧惧恐怖。

“天理”与“人欲”,在现实痛苦生活中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王阳明这位出生宦绅之家的子弟,向来怀才任性,志向远大,感情丰富,而今身落天涯,居夷处困,备受艰辛,在此时此境不觉感叹人生短促,年华流水,一去无回。

王阳明对现代教育启示的思考

王阳明对现代教育启示的思考

王阳明对现代教育启示的思考王阳明对现代教育启示的思考引言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其观点和理解。

1. 王阳明的教育理念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只需要激发和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心育人,通过感悟自己内心的悟性来实现全面的人格培养。

2. 探索内心的自我认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对内心的自我认识。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内心,达到对自身的全面认知。

这种自我认识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认识,还包括对自己善恶判断能力的认识。

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的实践,人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

3. 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王阳明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关键。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真假、善恶,并善于提出质疑。

只有锻炼过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4. 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强调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培养。

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实际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面对挑战,从而培养学生的勇气、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5.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王阳明主张个性化教育,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兴趣,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结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致良知理念强调教育应该以心育人,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和启发学生内心的良知。

他的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观点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深入探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与道德人格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与道德人格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与道德人格王阳明是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和道德人格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王阳明的思想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致良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三个重要方面。

1. “致良知”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本能,即“良知”,同时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调适自己的情感、决策,从而把这种自在和排斥士绅文化,是王守仁讲“致良知”干预天士的思考(洛阳书院系列十部,2008)自我“致良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 “格物致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认知和了解世界,进而开拓心灵,提高自我的认识和素养。

在他看来,理解外物和改造自己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与外物的交流与感悟,才能触发自己内在潜能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素养。

3.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将自己的知识和行动相结合。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思考上,而要将理论付诸实践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人格魅力。

二、王阳明的道德人格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道德性格。

他认为一个人的学问和功名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应该衡量其人格和道德。

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时刻注重着自己的道德品质,不仅要求自己在理论上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且要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自己的道德追求。

1. 清廉正直王阳明拒绝了官场的平庸和黑暗,他提倡“贞明”的政治理念,强调刚直的品质是一位官员最基本的品德。

他要求自己在官场上时刻维护清正廉洁的形象,从不为个人私利和名利而妥协和低头。

2. 独立思考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只有独立地思考和判断,才有可能真正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他反对墨守成规和教条主义,要求自己时刻维护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为外界的舆论和权势左右自己的思想和决策。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扰。

教师的“点化”也是需要的,教师的作用是指点迷津,使之自我
解化。王阳明指出: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启发式的指点,可以让学生“自家解化”,解化之后便可举一反三
,一了百当。
三、王阳明德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在提法上从来都将德育排在第一位,国家的
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其次是“勤学”,王阳明指出: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第三是“改过”,王阳明指出: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第四是“责善”,王阳明说: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知”,而是本心裁定是非善恶之标准,即是人所具有的道德理知,这
就是知善、行善的是非之心。

王阳明指出,作为德性本原的良知,人人具有,不管你是圣人还是
愚夫愚妇。
何为“致良知”?

良知虽然是人人具有的道德本源,但是,在人生与社会现实的经验
层面,良知本体的明觉呈现往往会被小己私欲遮蔽,良知本体的自然运
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立志”是德育的根本

王阳明的 “致良知”思想,首先就要求学生“立志”,志向的确
立是进德修业的根本。有了向善修德的志向,才有坚定的意志去克服自
身的缺点,革除不良的习气。通过勤学、改过、责善等实践环节,逐渐
获得光明敞亮的心性,不仅知善知恶,还能行善去恶。

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讲稿

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讲稿

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讲稿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王德峰是中国现代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传承并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阳明心学强调心之理解,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在王阳明的理论中,每个人都有良知的本能,只要真正明了自己的内心,就能实现内心与外部行为的统一,实现真正的道德行为。

王德峰深入研究并运用王阳明心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精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王德峰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提出了“方法掌握、知识自主、能力拓宽”的教学理念。

他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来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来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王阳明心学强调内心的反思和自觉,提醒人们不断探索内心的真相。

在现代社会,人们容易被外部物质的诱惑所迷惑,忽视了内心的深层需求。

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关注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王德峰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王德峰的精深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最后,王阳明心学强调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道德危机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成为问题。

王阳明心学提倡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内心,提醒我们要在行为和言谈中体现出道德的品质和责任感。

总之,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界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学习和传承王德峰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王阳明心学中宝贵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体现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阳明美育;大学生;人格建构一、引言当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越来越紧迫,探求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首先要解决“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再次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方能取得成效。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阳明,他的心学中具有丰富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都是重要的美育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者,人总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他的重知行合一,对后来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早期就受到王阳明的影响。

本文从阳明美育的来源及其实践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求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建构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阳明美育思想溯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探源溯流,作为儒家思想的阳明心学,受到了先秦孟子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佛老思想的扬弃,也成为王阳明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王阳明之前,儒家思想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开始,历经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

隋唐的佛学和宋明理学等阶段。

从思想体系来看,王阳明美育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美育思想,特别是孟子对其的影响,更为直接。

孟子直接继承孔子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其心性之学,他在美学方面强调的是人格美育,填补了孔子人格理论的缺失,孟子明确地把人格精神、道德上的善良与审美愉悦联系起来,比如他论到“乐”时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李泽厚认为,孟子的“乐”就是“乐”仁义(事亲从兄),而且达到手舞足蹈的地步,这就明显与审美愉悦联在一起。

[1]实际上,孟子的“乐”与人的内在的精神上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认为人性本善,也讲得是道德情感是个体的内在的要求。

既然是内在的要求,孟子认为通向“善”之途,自觉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经过努力是很难体现出个体人格美的,例如,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滕文公上》“待文王而兴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凡天下未平治天下也,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一种浩然开阔,敢于承担的精神,个体以天下为己任,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伟大传统。

个体的善,在孟子看来十分重要,他又提出了“养气说”,即“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可以说,孟子的心性之学以“尽心”、“知性”、“知天”填补了孔子的美学理论的缺失。

孟子的“心性说”到了王阳明那里。

具体可以概括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三者蕴涵了深刻的美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和人性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阳明美育思想的内涵阳明心学创立是对朱熹理学的批判继承,早年他对朱子深信不疑,并按照朱子的“即物穷理”的理论“格”竹子,结果“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2]后来失败,便确立了“心即理”的立场。

“心即理”是其美育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在这基础上,又有了实践其美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致良知”),阳明的实践美育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1.人格境界。

“传统美育与人格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

”儒家的美育思想的焦点一直投注在对人格塑造的问题上。

[3] “成圣成贤”是儒家学者的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理想。

王阳明少年时即以成为圣人作为人生的第一等事事见《年谱》成化十八条)。

弘治二年(1489)年,携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江西广信时,他特地拜访名儒娄谅,相互谈及宋儒格物之学,后者告之以“圣人必可学而至”[4]什么是圣人?这是阳明心学必须要明晰的问题。

“圣”本为聪明之士,成圣是儒家的最高目标。

儒家思想认为“仁且智”具备才是圣人。

在阳明心学里,王阳明将圣人的标准单一规定为“内圣”,即德性,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欲。

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

”[5]可见“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是阳明心学圣人观的终极标准和根据,然而何谓天理?在宋明理学那里,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代表正义的、光明的,都是天理,反过来都是人欲。

“心即理”是说这些规范本身就存在于人的心中,这明显地继承了孟子的“心性论”。

孟子没有把“心”确立为主宰地位,而阳明心学的“心”是被确立为人的主宰地位的“本心”基础。

同时“心即理”又是对陆氏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心之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是具是理。

”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阳明心学的人格之境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天地境界”。

这种境界是审美的,是人的最高理想。

这也正是阳明心学中有光芒的部分。

2.主体性价值的体现在阳明心学看来,一切价值都是离不开主体存在,他反对朱熹抛开主体去谈价值的做法。

“心之体。

性也,性即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忠之心即无忠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外于吾心耶?”(《传习录上》)“理”在朱熹那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也就是理是宇宙和万物的法则。

因此,朱熹在“理”的自然规律和价值两种意义之间不断摇摆。

“理”对于王阳明来说,不具有自然意义,它表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意义。

如:忠君、孝顺等。

他认为在心之外都不能作为理的源泉,因为自然规律不可能产生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都凸显了阳明心学的价值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在价值评价中体现。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云:“朱子所谓…格物‟云者。

在即物而穷理也。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

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

求孝之理在于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与?”上文中的“理”,一个是客观事实之理(朱子);另外一种即是阳明心学之“理”,即道德之“理”,道德体现价值的存在,因此,阳明心学之“理”,体现了伦理价值,也彰显主体性的需要。

主体性或者说主动性,是阳明美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失去了主体性,便无美育可言,因为美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而主体性是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的养成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更具备现实精神的部分,即是他的创新意识和关怀的态度。

没有批判创新,就不可能产生阳明心学,明朝初年,理学的独尊地位已经确立,到了明中叶,社会危机加剧,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朱子理学受到了批判,于是人们就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理论弥补缺失,阳明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这里体现了阳明的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关怀意识即为同情意识或者怜悯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将孟子的恻隐之心放大到宇宙中间。

他在《大学问》中提出:“大人只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自顾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而有憷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

”[6]人类具有普遍的同情性,从人到物,谁也无法否认,这也是人类的天性,阳明美育思想中,利用了这一点,为他的万物一体之仁做出了十分有力的论证。

四、阳明美育的实践途径研究阳明美育思想,首先在于认知,目的在于实践,在于更好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上文提到的阳明美育思想的起源和内涵,也是为实践阳明美育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阳明美育思想具体到大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建构中,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首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途径中“致”的作用。

阳明美育思想中,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他的美育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致”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有新的含义,“致”除了“至”的含义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理解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思想上的差异,能够更好领会“致”的内涵。

朱子的“格物致知”思想主要缺点在于“即物”,阳明“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格物就等于致知。

可窥,“致”是诚意和正心的统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

在主体人格建构中,情感因素在人格美育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阳明认为,“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

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

”[7]鲁洁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8]阳明美育思想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都会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联系到格物和致知,都是在认知的前提下,达到明事理,达到人格的境界。

第二、实践途径中的重要因素。

在“格物”的基础上,关键在于道德实践,因为道德实践决定了道德认知存在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无论多么好的人生哲学或者生命哲学,“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阳明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9]从文中可以看出,阳明美育思想强调实践作用,但也强调要达到人格境界,也要树立理想,也就是要立志,只有“立志贵专一”,才能真正地做到“人皆可为尧舜”,否则便是一句空话。

居敬存养是阳明美育思想中的首要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去思考实现这种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居敬”在阳明人格美育中,就确定了标高。

“事上磨练”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挫折)来磨练自己。

也就说,居敬相当于静态的思索,而“磨练”即是动态的砥砺。

结合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居敬”不足,他们不能很好思考自己要做怎样的人,德育课也以理论教育为主,缺少十分必要的“居敬”阶段,“居敬”可以去出昏蔽,破除旧的成见,养成宽容的性格。

而“事上磨练”也是人建构人格境界的重要条件,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都是必经之途。

阳明实践美育中,他还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每个人的天赋才能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因材施教不仅用于知识的传授,用在道德实践中也颇为贴切。

人的无知,有时是认知上的,有时则是道德上,认知上的无知往往使人产生狭隘,愚昧,而道德上的无知,使人行为乖戾,甚至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影响或者危害。

五、结语阳明美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