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铀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铀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济体 ,贸易总额 为世界第 三大 国 ,外 汇储备第 一大 国 。中 国对 世 界 经 济增 长 的贡 献 也 日益 加 大 。从 20 0 5年起 ,我 国对 世 界 经济 增 长 的 贡献 占 1%以 4 上 , 逐年 提高 , 次于 美 国而 排世界第 二位 。如果 并 仅 按照 我们 3 年均增 长 率 9 %的速度 计算 ,中国 0年 . 7
创 新 人手 , 晰知 识产 权 的 财产 所 有权 、 益权 , 明 收 确
格尔 ,他们对中国的制度都推崇备 至 。然而随着
14 8 0年鸦 片 战争 中 国战败 ,满 清政 权 闭关 锁 国 、 固
步 自封 , 拒绝 改革 , 拒绝 开放 。 最终 沦为 “ 亚病夫 ” 东 。 释放 发 展动 力 ,是 中 国改 革 开放 的最 终 目的 。 改革 开放 , 从根 本上 讲 , 是唤起 发 展能量 的一系列 制
G DP总量 可 望在 3 后超 过 美 国 位居 世 界 第 一 。 0年

跨世纪 崛起 的奥秘 : 中国特 色 的制度创 新
这一 切 ,都 得益 于改革 开放 。胡 或制 度 变迁 所 制 带来 的发 展机 遇和发 展动力 , 可能是 突 变性 、 越式 跨
的。
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 中说得好 , 只 有社 会 主义才 能救 中国 ; 只有 改革开 放 , 能发展 中 才
国。
历史上 ,中 国在世 界上 曾拥有灿 烂 的文明和卓
人类 文 明史上 , 一个 民族 的崛起 , 必然 体现 为一
个 国家 的强盛 和 国际影响力 的扩展 。崛起 在英 文直
改革开放 : 当代 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是 最快 的 ,中 国为 08 % ,欧 洲为 06 %, 日本 为 . 5 .8 进 , 能简 单 地停 留在放 权 、 励 机 制 的创 新 上 , 不 激 必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原创版3篇】目录(篇1)I.新制度经济学简介1.新制度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II.制度与经济体系的关系3.制度的定义和作用4.制度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关系III.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6.国际贸易与投资7.社会政策与公共管理正文(篇1)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与经济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制度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经济体系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制度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决定经济行为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准则和惯例。

它们通过约束和激励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以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预期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例如,产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保护人们的财产权,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基础。

其次,制度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关系密切。

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决定了其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结果。

例如,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的政策措施往往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还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政府应当通过改革制度来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来促进投资和就业,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一国应当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改革国内制度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政策与公共管理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政府应当关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质量,加强公共部门的建设和管理。

同时,政府也应当改革管理制度和程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制度是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决定了其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制度经济学重点整理

制度经济学重点整理

制度经济学重点整理制度经济学是一门探讨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的学科。

它强调了制度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并关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潜在作用。

本文将对制度经济学的重点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制度概念的解释、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制度是指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规则、制度安排以及相应的执行机构。

制度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资源配置、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制度概念的核心是规则,它包括宪法、法律、习俗、组织和市场等各种规则。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制度的经济功能,并将制度分析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它主张经济制度的性质将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功。

而制度变迁理论关注制度变更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它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关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正常运行,增强经济主体的信用和合作意愿。

其次,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的演化和变迁。

研究表明,制度的变迁是一种动态过程,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制度变迁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制度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建设和。

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不断和创新,以适应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建设和的路径和方法,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制度经济学可以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例如,制度经济学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以确保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制度经济学还强调了法治和自由的重要性。

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个人自由权利的保护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总之,制度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制度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并研究制度的演化、变迁和。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一门研究经济行为规范和制度安排如何影响经济秩序和效率的学科。

与传统的经济学关注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奥斯特洛姆(Douglas North)和科斯等经济学家的研究。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资源和技术的存在,而且还受制于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影响。

例如,私有产权和契约执行能力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政府监管和法律体系是确保市场顺利运行的关键。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制度设计、制度演化和制度改革。

在制度设计方面,研究者试图通过设计和改进制度来提高经济效率和公平性。

例如,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可以保护市场参与者的权益,减少市场不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

在制度演化方面,研究者关注制度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化,并通过解析制度演化的机制来解释经济现象。

最后,在制度改革方面,研究者试图提出改革措施,以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使经济学家对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博弈论和合同理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分析工具。

第三,新制度经济学使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更加紧密,从而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的规范和安排,对市场力量和个体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这可能导致对市场行为的解释不够全面和准确。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过于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过于注重理论模型和抽象分析,缺乏对实证研究的重视。

总的来说,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它从制度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的演化,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从美国萌芽、发展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

此前甚嚣尘上的新自由主义开始遭到怀疑和责难。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以及政府政策主张再次被多国学者所提及。

其政策主张也成为各国政府大肆干预市场的理论依据。

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至今的发展情况来看,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本文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金融危机下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分析,解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指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经济的核心理论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的出版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增加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即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业理论提出的起点就是有效需求理论,即通过有效需求带动就业的增长,因而激活整个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人们的消费倾向,二是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的期望,三是消费者对货币灵活性的偏好。

凯恩斯经济理论在西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该经济政策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无法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理想状态,而且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比较快,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业和生活标准无法达到生产技术本应该达到的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凯恩斯主义在各国救市政策中的运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波及到了很多国家。

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救市政策。

在各国的救市政策中,凯恩斯主义得到了充分体现。

1、美国。

从2007年次贷危机出现苗头到最后全面爆发,美国政府都在尽力采取措施应对危机。

2007年8月,美联储利用3天的时间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 亿美元;2008 年4月,美联储和美国国会再次联手向市场注入900 亿美元资金。

形势与政策开卷必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形势与政策开卷必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第三专题(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二、世界经济何去何从——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步履蹒跚,虽未脱离艰难复苏的轨道,但复苏基础十分脆弱,正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

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可能时有激化;银行金融系统尚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更多的企业因消费疲软减少库存;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决策机制瘫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强等。

如果这些因素进一步恶化,将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

一是欧债危机风险难以消除。

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区、欧盟乃至世界经济前景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风险。

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而且债债危机尚在持续发酵,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震荡。

由于各成员国经济联系紧密、债务链相互交织,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

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将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冲击。

2011年以来,欧洲领导人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危机的蔓延,比如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的作用,由欧洲央行出面购买主权债券,实施欧元区深度整合计划等。

但欧债危机风险远未消除,短期内明显缓解的可能性很小。

欧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恶化到什么程度、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目前难下定论。

若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涉及改革欧洲的治理方式。

欧洲国家解决债务危机问题,不仅仅是救助和财政紧缩的问题,深层次问题是欧元区内在体制的缺陷,需要改革欧元区内在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完善公共援助稳定机制,以及建立严格的财政约束机制等。

在2011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国家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即“财政契约”,同时决定提前至2012年7月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稳定欧洲金融形势。

峰会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欧债危机真正开始治本,是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

各国经济特区比较及我国特区应有的新作为

各国经济特区比较及我国特区应有的新作为

各国经济特区比较及我国特区应有的新作为作者:刘伟丽李楚童来源:《开放导报》2022年第02期[摘要] 成功的经济特区兼顾上层建筑创新与经济发展效率的双轨并行。

随着经济特区尤其是中国深圳的成功崛起,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国家也试图依靠他国发展经验布局特区战略。

从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三大理论视角对世界经济特区的比较来看,各国经济特区均具有相似的发展特点,包括作为国家意志的探索者创造创新制度供给、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内外溢出效应、自发创造内生性动力等。

但各国特区在发展模式上仍有诸多不同之处,发展演进和发展效果也因地而异。

世界各国经济特区发展历程及发展特点启示我们,特区应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推动特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增强发展韧性;推动特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提高发展保障。

[关键词] 经济特区区域协调特区比较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 F1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 02-0101-12[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外经济特区比较研究(16JJD7900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1978-2018)(16ZDA003)。

[作者简介] 刘伟丽,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特区经济;李楚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是主權国家或地区实施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发展机制和政策的特定“飞地”区域。

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到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再到科技型、综合型经济特区的演变过程。

目前全世界约有4300个经济特区,是1970年的200余倍,持续释放着强大的生命力。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

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

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

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

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

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

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

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

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制度经济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制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之上的。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都受制于经济制度,因此,研究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步: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们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制度的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贡献。

制度性变化是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第二步: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产生。

制度性变革能够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效益。

经济制度的创新是进行制度性变革的根本途径。

第三步: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平等是阻碍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个不公平的制度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的发展。

因此,制度的平等重构是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这有利于消除阻碍发展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第四步: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稳定性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制度性变化必须在保持制度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制度稳定能够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第五步: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完善需要优化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强化政府职能,促进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才能更好地完善制度。

政府应当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优化,合理发挥市场的作用,并适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综上所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度,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调整资源配置,消除阻碍发展的障碍,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长远。

(2)中国崛起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张晖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2)中国崛起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张晖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2)中国崛起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张晖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中国崛起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张晖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中国崛起这一现实因素,在旧的范式之下,必定会被重新置于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有利的循环之中。

因此,构建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及政策范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崛起的现实,也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

张晖明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科学学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城市经济发展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七项,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著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企业技术进步与跨越式发展》等;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随着中国政治及经济地位的上升,人们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期望逐渐加大:‘中国本土’强调研究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时代’不仅强调特殊性,而且还要求将其上升为普遍理论;‘中国文化’则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要求将中国的文化精髓融入经济研究,以此重新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有关“中国经济学”的三次大讨论有关“中国经济学”的探讨,总共可以归为三次大讨论。

最初的大讨论始于王亚南先生。

60多年前,他就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大量重要著作。

这是中国的思想先驱,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实下,以及救国图新的实践中,探索建立独立自主经济理论框架的第一次努力。

第二次大讨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以樊纲对“苏联范式”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为代表。

这次讨论,是学者们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现实下,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践中,摒弃陈旧的理论范式,引进西方先进理论方法,构建适合中国现实与实践的理论范式的第二次努力。

第三次大讨论是从本世纪初至今,从林毅夫倡导中国经济学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到程恩富总结中国经济学要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其间出现了研究中国经济学的大量文献。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各国利益交融,宏观经济政策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中,我们学习了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工具和调控措施等。

本文将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际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2016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过剩,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然而,在风险和挑战之中也存在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趋势向好,全球经济预计有所回升,对华出口也将出现企稳回升的趋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工具和调控措施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稳健中性,即保持中等速度和合理幅度的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维护了国家的总体经济平衡。

并在稳健中性中达到调节结构、防范风险的效果。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利率和信贷,在经济下行期间,中央银行可以采取降低政策利率、降低存准率等方式来扩大流动性,增加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减税、增加政府投资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下行期间,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支出来扩大总需求,减轻经济下行压力。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向特定产业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4.区域政策:区域政策通过向重点地区和行业提供财政和产业支持来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体包括:1.结果评估:对政策效果通过正式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来评估。

“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奇迹,首先介绍了中国奇迹的背景和制度相关概念。

接着探讨了中国奇迹的主要特征以及制度经济学对其的解释。

然后分析了中国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探讨了中国奇迹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揭示其中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制度优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奇迹、制度经济学、背景、特征、解释、变革、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展、启示、未来方向。

1. 引言1.1 中国奇迹的背景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

中国奇迹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中国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落后,贫困程度严重。

此时的中国急需一场深刻的经济改革,以摆脱困境。

中国奇迹的背景还包括政府的稳健政策和坚定领导。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仅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领导层的决策和执行力也为中国奇迹的达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2 制度相关概念的介绍制度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制度安排。

而制度经济学则是一门关注制度如何影响经济绩效和个体行为的经济学分支。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

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三个主要的相关概念:制度、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

制度是指规则、规范、习俗等对行为和组织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制度设计是指对制度进行改变或者调整的过程,旨在提高社会经济绩效。

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在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理解这些制度相关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奇迹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近年来进行的制度变迁,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从美 国的次债危 机发 展成 美 国 的经济 危机 ,然后 蔓 延成 欧美 乃至全球 的经 济危机 。现在 , 危机早 就进一 步深 的冬 天已经来 临 了。而此次 发 生在 全球 经济 “ 脏 ” 位 心 部
化和蔓延 , 经济危机 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 , 全球经济 不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 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 时 , 发生经 济危机 。 才会 经济危机 。自12 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 85 世界经济
贾 晶
( 新疆 财经 大学 经 济学 院 , 新疆 乌鲁木 齐 so )  ̄m2
【 摘
要】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 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 有的矛
盾, 但也是 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 求扩张的产物。所 以, 研究经济危机 离不开制度 分析 。从 制度视 角解读经济危机 , 可以
发 现 , 济危 机 虽 然是 伴 随 大 国崛起 的危 难 , 制 度 创 新 却 可 以使 大 国迎 难 而上 , 危 为机 , 住 机 遇 而 崛起 。我 国应 从 制 度 经 但 转 抓
创新入手 , 让利于民; 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 , 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 强化政府干预 , 纠正 市场失灵; 加强 国际合作 。从 而不仅 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 冲击 , 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 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
二、 从历 史来看 经济危机推动大 国的制度创新

般 看来 , 济危 机是 坏事 。然 而 , 事在一 定条 件 经 坏
下 也可 以变为好事 。经济危 机之所 以成 为危机 , 因为 就是
3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失灵 , . 而要让市场从危机中走出来 , 单靠市场 自身不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顾自安(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提示:仅供交流参考,请勿转载或引用。

制度与转型: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题记:任何党派的政客都深信,制度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正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Matthews (1986,p917)1、概述引言:制度经济学共识:制度是重要的分歧:什么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经济学:既有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无涉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用制度因素来解释。

(奥尔森1996,诺斯1998)东欧巨变和转轨10年的结果: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的变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些变数应该用各国的制度质量的差异来解释。

2、理论内容:2.1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意义在于区别与传统的制度主义(范伯仑、康芒斯)旧制度主义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对德国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偏爱导致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理论思路:1。

侧重于特定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不同选择。

试图解决的问题:何时市场交易成本最低?何时企业内部交易会替代市场。

(内涵了市场企业的二分法)2.制度是可变的,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制度变动的内部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问题:是继承了主流的范式,还是只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视的问题,并采用了全新的范式?前者观点的主张者:假设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理性行为,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主题。

后者的主张者:新制度经济学必须完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2基本假设共同的假设:个人主义假设(个人主义的方法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都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可观测的社会经济继续都是个人行为的可预期结果。

法经济学认为: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如果存在的话】以及被合法化的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点。

案例一: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但由于产权不明确,谁都可以随意使用,导致了过度开垦和资源浪费。

农民们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生冲突和纠纷,土地的产出效率也非常低下。

后来,政府对这片土地进行了产权界定,明确了归属权,并制定了相应的使用规则。

归属明确后,土地的所有者开始精心规划和管理土地,采用更科学的种植方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土地的产出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体现了产权制度对于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产权明晰可以为经济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和激励,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知识点:产权的定义、功能及重要性产权是指对财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产权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

激励功能体现在明确的产权能够激励产权所有者更积极地投入资源,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约束功能则是通过法律和规则限制产权所有者的行为,防止滥用权利和损害他人利益。

资源配置功能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更能有效利用它们的产权主体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案例二: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假设一家服装制造企业,原本自己生产布料、加工服装并进行销售。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企业发现自己生产布料的成本很高,而且质量不如专业的布料供应商。

于是,企业决定放弃自己生产布料,转而从市场上购买布料。

通过这一决策,企业减少了在布料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个案例反映了交易成本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当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成本高于从市场上购买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会选择缩小边界,将某些业务外包出去;反之,当内部生产的成本低于交易成本时,企业会选择扩大边界,自己生产。

知识点:交易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学科。

它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各种制度安排的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以下将为您呈现一些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例题,并梳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案例分析例题案例一: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一片公共的森林资源。

由于产权不明确,村民们都可以自由地进入森林砍柴、放牧和狩猎。

结果,森林资源遭到了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村民们的长期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后来,当地政府实施了一项产权制度改革,将森林的产权明确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集体或个人,并制定了相应的使用规则和监管机制。

在新的产权制度下,所有者有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采取了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措施,森林资源逐渐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为所有者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知识点:1、产权的定义和作用:产权是指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权利。

明确的产权能够为经济主体提供激励,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护。

2、公共物品与产权界定:公共物品往往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和过度使用。

通过产权界定,可以将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案例二: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假设有一家制造企业,它需要采购原材料来生产产品。

如果企业自己去市场上寻找供应商、谈判价格、签订合同、监督合同执行等,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可能会选择纵向一体化,即自己生产原材料,或者与少数几个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同约定来规范交易行为。

这样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交易效率。

知识点: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构成: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等。

2、企业的本质: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

经济学热点问题解析

经济学热点问题解析

经济学热点问题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热点问题。

本文将选取几个当前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析。

一、贸易战与经济发展贸易战是当今国际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贸易战的核心是贸易保护主义,即通过限制他国商品进口、提高关税等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

贸易战不仅会导致受到保护的产业竞争力下降,还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崩溃。

因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解析贸易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贸易战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均。

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导致本国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消费市场的发展。

同时,由于贸易战限制了国际贸易,本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进而影响到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贸易战还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贸易战限制了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和技术转移,阻碍了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长期来看,这将阻碍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然而,贸易战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贸易保护主义可有效保护本国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此外,通过对外贸易的限制,可以鼓励本国企业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数字经济与创新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字经济的兴起给各国带来了不少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虽然这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劳动力失业、收入分配不均等。

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民众的技能培训和转岗需求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

旧经济的淘汰和新经济的崛起使得很多企业面临重重挑战。

此时,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引导优势产业发展,同时提供培训和转岗机会,以避免社会不稳定。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3)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6)2.1 经济增长现状 (7)2.2 经济结构调整 (8)2.3 经济周期波动 (10)2.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三、中国经济政策解读 (12)3.1 宏观调控政策 (13)3.2 产业政策 (15)3.3 财政政策 (16)3.4 货币政策 (18)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4.1 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4.2 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2)4.3 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23)4.4 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4)五、案例分析 (26)5.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27)5.2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案例 (28)5.3 新兴产业园区发展案例 (29)六、结论与建议 (30)6.1 研究结论 (31)6.2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33)6.3 对政策制定的建议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这篇论文将对中国经济的当前形势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综述。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时代,表现为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能加快形成。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

这些政策包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

政府还加强了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

中国经济的形势和政策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当前发展趋势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当前发展趋势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当前发展趋势[摘要]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产业结构大调整等经济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基础上将出现新变化;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必将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的进一步规范都将深刻影响21世纪初的国际经济格局出现一些新特征,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

战后存在的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步入了多极化,这种多极化的格局在进入了21世纪后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目前世界经济多极化的特点是一超多强,这种格局打破了以往一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加强了竞争,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需要对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21世纪,当前发展趋势,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一、世界经济格局回顾1.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强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这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两极格局由雅尔塔协定得到肯定,美国和苏联双方也通过雅尔塔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各自的地位。

美国在1949年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与之相抗衡,苏联于1955年组建了华沙条约集团。

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对抗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尖锐对立。

2. 两极格局的解体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面临重重困难,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制度上的原因, 对此,制度经济学有详细的分析。

其次,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追加投入,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是苏联经济结构失衡, 苏联将国内的大量资源投入军事工业和重化工业,导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满情绪激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1-25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贾晶(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

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

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

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

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

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文献标识码]B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3,2010Total No.346[文章编号]1009-6043(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

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

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

试分析如下: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

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

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

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

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危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经济政策错误、原油危机、自然灾祸、金融泡沫破灭等等。

但这些原因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即市场失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激化时,才会发生经济危机。

(二交易费用在经济危机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交易费用是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制度运作和各项交易的费用。

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因此,当交易是有费用时,制度就会起作用。

制度不仅具有分配财富的作用,还具有减少不确定性,为合作创造条件以及节约交易费用等重要功能。

于是,交易费用也就成为经济发展或危机的内在因素。

经济危机的产生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易费用变化及其所引发的制度变迁。

以众所周知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过程为例,我们可以得出,交易费用变化是引发经济危机与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等近代产业,因其资本的内在冲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不可避免地会随着市场交易费用降低,需求扩大而急剧膨胀。

然而,近代产业的资产具有专用性、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难以随着交易费用变化而灵活收缩。

交易费用变化会影响生产规模的膨胀或收缩,激化市场供需矛盾,导致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

所以,交易费用变化是生产规模跳跃式膨胀转为突然收缩的主变量,是解释经济危机的关键。

二、从历史来看经济危机推动大国的制度创新一般看来,经济危机是坏事。

然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为好事。

经济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就是因为市场失灵,而要让市场从危机中走出来,单靠市场自身不3--行。

因此,解决经济危机最终必须依靠政府。

如果政府顺势而上进行制度创新,就可以使国家走出危机而崛起。

反之,如果政府墨守成规,不进行制度创新,那么在危机的打击下,再有实力的大国也可能衰落。

19世纪初、中期的数次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创新已乏力的经济大国英国,使之衰落。

然而,在此期间,德国优先发展科技,建立了劳工保险和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社会经济制度;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发展义务教育、先进科技和工商业,建立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废除农奴制度,以国家立法鼓励专利,创新发展工业,赠地给地方兴办大学发展教育,并赠地给居民发展农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经济安全。

这些国家都经历了经济危机,但却通过制度创新,在l9世纪超越当时最强大的英国而崛起成为经济大国。

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大萧条。

在危机中就任总统的罗斯福果断采取措施,大规模制度创新。

联邦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支持人们获得经济上的自由。

同时,联邦政府迅速通过立法应对经济危机。

比如,颁布《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秩序,颁布《农业调整法》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等等。

因此,虽然经历了战争与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却通过制度创新,在20世纪赶超英国、德国和日本,在困境中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上述事实说明,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

可以说经济危机和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契机。

三、中国经历经济危机而崛起的主要制度创新(一不可低估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包括外资拉动经济的方式遇到挑战。

改革30年以来,内需相对不振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而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则成了中国启动内需、转变增长方式的加速器。

其次,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损失和外汇储备面临贬值的风险。

第三,中国的改革步伐将短时间内会放慢。

这一点在众人瞩目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体现。

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改革开放3O年背景下召开的,海内外一致预测将会有比较大的突破和改革举措出台。

然而最终却以历史上第一次的“三个稳定”: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而结束。

(二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机遇首先,中国面对的国际压力大大减轻,并为今后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高。

毕竟中国近20年来已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

特别是在200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百多年来第一次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

当然,中国所持有的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更是中国在必要时刻参与救援的强大后盾和利器。

如果整个世界真的到了必须中国直接参与救助的时刻,也将是中国彻底成为规则制订者、甚至共享国际话语权的一刻。

最后,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石油价格下降了50%。

这对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有利环境。

(三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创新对策1.出台新政,让利于民。

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生计艰难。

这就促使政府更多地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出台新政,让利于民。

2.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经济危机使得就业问题凸显,因此,促进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目标。

例如,二战后英国政府发表《就业政策白皮书》,承担促进公民就业的责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府相继发表文告,宣布其施政的重要目标是保障公民充分就业;美国则通过《就业法》,宣告政府有责任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发展。

3.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

在经济危机的萧条阶段,面对严重市场失灵,强势政府应运而生。

国家更多地强化政府干预,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来纠正市场失灵,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以防止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比如,大萧条时期美国颁布的《国家产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多项法律,强制性地干预社会经济,使美国经历严重经济危机后快速复苏和繁荣。

再如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加速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发展风险投资制度,增强经济活力。

从1978年至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5个重要立法,创建了全球化的NASDAQ股票交易系统,使其成为全球风险资金的金融交易中心,并培育出微软、戴尔、英特尔等大批全球化的跨国公司。

这为美国经济在21世纪初走出危机,实现复苏繁荣奠定了基础。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具有很强的国际传导性,因而国际合作应对经济危机极为重要。

比如,针对劳工问题,各国通过协商制定《国际劳工公约》,并相继成立国际劳动法协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协调劳动关系。

针对资金问题,各国协商共同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帮助修建道路、港口、码头和其他基础设施,在危机后帮助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

事实证明,经济危机并不可怕,只要应对得当,及时出台反危机措施,保护和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为中国进行制度创新而崛起提供重要契机。

“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所有的船都可以齐驱竞胜。

当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处之泰然”。

大国崛起必然会伴随着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只有大智大勇,勇于并善于应对经济危机,并善于抓住机遇进行制度创新的政府,才能引领国家转危为机,走上大国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l]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55-56[2]冯玫.风险资本市场溯源-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成长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3(7:177-178[3][美]阿尔道·托夫勒/朱志焱.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6[4]宋玉华.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责任编辑:潘洪志]商业经济第2010年第3期SHANGYE JINGJI No.3,2010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