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一)

一、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

其实在家庭教育这一问题上每个家长都可以讲上2个小时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是说一万个家庭有一万个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这一领域他表面上变幻莫测,实际深层上是有规律可言的。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箭头代表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亲子关系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空间,它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和同学打了架或闯了祸……也就是说,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是良性的,正面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之间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孩子知道感恩,知道体谅家长,如果双方是这样的那这个孩子一定会顺利发展,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扭曲了,变形了,也就是说家长扮演警察,孩子扮演小偷,家长不断监视孩子,家长扮演监狱长,孩子扮演囚犯,家长每天看这孩子做作业,读书.家长扮演领导,孩子扮演下属,每天说上句,来领导孩子,家长扮演的是奴隶主,孩子扮演的是奴隶,他是我的孩子,我想怎样就怎样。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的关系是敌视,敌对,相互之间猜忌、关系冷漠,甚至仇恨,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是这样,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会出问题。根据董博士的研究发现,家长与孩子之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的生存空间.在这个问题上我门中国家长遇到了一个误区,我们教育孩子的思维参照模型是家长把自己放在“正确”这把椅子上,把孩子放在“错误”的椅子上。我们单纯的是家长来教育孩子,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错,我们没有想到孩子的各种行为偏差只是他的外在表现,而原因在家长这里。也就是说,孩子有问题那百分之百家长有问题,(体验)家长没有用互动式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事实上孩子的的行为是外在果,我们家长是因。家长的行为和

孩子的行为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是我们的某些行为导致孩子心理变形,导致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又反过来导致家长的行为。应该说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7

岁以前爱孩子的,欣赏孩子的,和孩子有情感表达,有亲密的关系。可是一旦上了小学,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把我们的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盯在学习成绩上后我们就会不断的叮嘱他好好学习,我们的出发点固然是可贵的,但这样一来,我们不厌其烦的逼迫他好好学习,但这个时候我们忘了应该与孩子之间有情感流动,我门不再无条件接纳孩子,欣赏孩子,不再拥抱孩子,抚摩孩子,我们单纯的变成了警察、监狱长、奴隶主来看住他们,是我们先变了,孩子在心灵上找不到家园,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所以他的行为开始变形,开始跟家长顶撞、开始有了逆反心理。所以说,如果你想把孩子教育好,当你看到孩子出项问题时,你首先意识到是自己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是自己心态出了问题,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才导致孩子出了问题.如果想把孩子的行为调整好,那首先要改变是我们自己。

二、做一个无条件的精神供养者

看亲子关系图管道代表生命能量、精神的流动。形象地比喻象一根脐带。脐带的作用是给孩子输入物质的养分,而这条脐带是为孩子输入精神养分。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一个物质的人,一个精神的人。物质的我们给他吃、穿、喝,他经过发育二十年后会发育成一个成人。我们很少有家长有意识地想到承载在这个肉体里的那个精神上的人也一样需要养分,甚至说更需要养分的滋养他才能发展成一个人,我们说一个人是成功人还是杰出的人,说得不是他的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对与孩子来说精神上的人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的第一天相当于一粒种子一样,这粒种子必须给他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芽、成长.如果不给予养分,那么精神上的人就会处于蒙昧状态或者发育变形。(举例—狼孩)从这个管道可以看出,家长作为一个精神供养者,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最初几年,必须有一个提拱精神

养分的人,而且是至少有一个成长在背后无条件的接纳他、欣赏他、鼓励他、表扬他、确认他的自身价值,不断的告诉他你是最棒的、你是聪明、你很好,你被爱着,这样就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在背后给他拿一个管道不断的输入养分,他那个精神的人的种子开始发芽成长,家长的这些行为让孩子在心灵上找到一种心理学上说的“自我价值",就是孩子感觉到我很好,我被爱着,他消除了恐惧感,产生了安全感,这样他开始向外扩张,有了这些这个孩子才开始学习,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上家长的角色最重要的不是那个物质供养者,而是精神供养者。家长应为孩子供应13大精神养分:1、爱2、接纳3、欣赏4、承认5、鼓励6、表扬7、尊重(3岁以后尊重比关爱更重要) 8、理解9、信任10、陪伴11、被需要(小孩买药)12、被重视(远距离的关注知道孩子每一次的进步,不能近距离的看住_监视)13、自由

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发育没有这些,那孩子的精神发育一定会变形,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无法与人正常互动,有一些心理学家把他理解成多动,所谓的儿童多动实际上是他的心理上缺乏爱,他会不断的防范,会用各种各样的动作来消除自己因为缺乏关爱所导致的心理价值缺失,这是根本的原因.例:美国的孤儿院、对母亲过分的依恋

中国教育孩子的观念:七、八十年代,家长的教育任务是把孩子拉扯大,能有吃、有穿就行。而现在的家长60%的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的身体发育上,第二是往孩子大脑中输入知识.第三就是要有特长.如果把一个人比做一棵书的话、树冠我们比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事)树干是身体(只要提供必需的营养就能发育),树根是心灵,家庭教育的真正工作重点在于心灵之根的塑造,如果一棵书的树根离地只有10厘米那么深,他绝对长不成参天大树,(举例大树)这和人的生长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之根扎不下,他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材的,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

养成杰出的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受人尊敬的人,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成为别人的楷模,如果我们希望把人培养成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你想单纯集中在树冠上是断然做不到的,而集中在他身体的培养上也是做不到的。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这六大生命之根必须在他童年塑造完毕。我们要在孩子身上完成这六大生命之根的塑造,而不是对其进行琴棋书画的培养、也不是数理化知识的灌输,那有庞大的学校和社会体系在支撑,而我们家长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家长和孩子在一个空间生活,互动,家长给予孩子关爱、帮助、欣赏,使孩子具有这些人格特质,如果这些培养好了这个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第一个特质——自尊心,所谓自尊心可以这样讲是他与自己的关系,每一个人这一生都要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第一、你与自己的关系,你在内心深处,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不是漂亮的,能干的,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基本观念。第二、你与别人的关系.第三、你与上帝的关系,这个上帝代表生命意义,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他才有活下去的。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必须在他生命中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好的,自己是聪明的.他必须有一些自我明晰的观念,通过家长与孩子互动,通过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孩子,鼓励孩子,欣赏孩子,在孩子内心深处找到一些自我尊重的感觉,这种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自我价值,当一个人有了自我尊重后,他才有可能尊重别人,自尊心是一个人精神的脊梁骨,那么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精神的脊梁骨后他才从趴在地上的状态站起来,自尊心后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才收敛自己的行为,自尊心这个树根他下面又有了两个深层的树根,一个是羞耻心,一个叫上进心.自尊心如果不好理解,你反过来一想就豁然开朗,自尊心的反面叫没皮没脸,这是中国人的土话。当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心后他就不按人类社会规范、人类道德规范来行为了。我们中国的家长们,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说:“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就突出反映出这种文化内涵。今天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