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竟有一位洋义父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历史趣谈大清康熙皇帝为何由外国人汤若望推举继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清康熙皇帝为何由外国人汤若望推举继位导语:顺治皇帝福临临死时,可能确实想要报复自己的这位母后。
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
这样,孝庄顺治皇帝福临临死时,可能确实想要报复自己的这位母后。
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
这样,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将会在新皇帝继位后立即被边缘化,为新皇帝的母亲所取而代之。
这是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此时,她很清楚,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
甚至,就像顺治皇帝临死都不愿意看见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妃一样,福临可能也同样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
因此,皇太后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满汉大臣们,轮番前去劝告皇帝改变心意,终无效果。
于是,孝庄皇太后请出了深受皇帝敬重的洋神父——汤若望。
汤若望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士,可能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时发挥过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曾经以天文历算方面的精湛技艺,令帝国的同行们相形见绌,从而,不但获准在帝国首都内城宣武门旁建起一座耸立至今的教堂,还荣任帝国钦天监监正。
这个职位与今天国家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局局长不同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根据天文、气象的变化,解释上天的意志,供皇帝在进行重大国是决策时参考。
因此,他对皇帝的影响不可小觑。
汤若望曾经对大明帝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他奉大明皇帝之命,为帝国政府撰写过一本制造、维护、使用红夷大炮的小册子,因此,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业绩中,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多尔衮进京后,不但没有人追究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他可能还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并深受多尔衮欣赏。
多尔衮所颁布的第一份大清历生活常识分享。
传教士汤若望冤案始末
汤若望,德国人,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明朝和清朝的钦天监任职。
在中国生活的47年中,他在皇宫先当官享受恩宠,后被判分尸酷刑,继而神奇获救。
这个经历,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是使所有好莱坞采用过的有关中国的题材都黯然失色的电影素材”。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的贵族之家,在欧洲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天文、数学都有研究。
1619年受耶稣会派遣,于明朝天启二年到达北京,1630年再次进京,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制造天文系。
顺治皇帝曾亲切地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语:可亲可敬的长者,爷爷),这个“玛法”可以随时进宫去见皇帝,而且顺治皇帝也多次亲临汤若望的居住地与之畅谈,求教西方的历法,仅顺治十三年、十四年两年内,顺治皇帝就亲自登门造访了24次。
然而,到了1661年,顺治驾崩,八岁的康熙登基,朝政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中。
这四人比较保守,甚至反对西洋学说。
康熙三年的时候,力推回回历的钦天监官员杨光先上疏,控告汤若望等“为职官谋造反,造传妖书惑众”,如不现在扫除他,后患无穷。
在这个上疏中,除大力贬斥天主教教义和新的历法之外,杨光先还抓住荣亲王葬期择日一事。
当时为了确定荣亲王哪天下葬比较好,有关人员找汤若望去讨教,结果汤若望选择的葬期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被指责很不吉利,以致连累了荣亲王的母亲和顺治皇帝先后去世。
这就形成涉及重大问题的大案了。
当时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也对顺治生前的政策早有不满,这次就利用杨光先的上疏下令礼部和吏部要会审汤若望。
康熙三年,鳌拜废除了新历,同时逮捕关押了已经中风瘫痪的汤若望,判其绞刑。
同时被打入狱中的还有一些传教士,以及钦天监一些中国人,像李祖白、许之渐这些经徐光启培养的学者。
之后,朝中又做了一次实验,由中国、回回和西洋三种历法来观测,同时预测日食时间。
结果,传教士南怀仁等人根据西洋历法预测的日食时间和事实相符,最为准确。
按说这件事应该给汤若望带来好运,但结果反而加重了他的刑法,由绞刑变成了最残酷的凌迟。
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二)
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二)-法律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二)陶诗秀孝庄接受了太祖、太宗未立嗣子的历史教训,当顺治帝病重时,即与之商立继承人。
顺治想立次子福全,可是孝庄坚持要立第三子玄烨。
征询“通玄教师”汤若望的意见,他也建议立玄烨,理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获得了终身免疫力。
最后顺治遵从母命,在遗诏中宣布由八岁的玄烨继承皇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内大臣”辅政。
玄烨的母亲佟佳氏是汉人,当初地位不高,玄烨成为皇帝后,她才被尊为慈和皇太后。
可是孝庄喜欢她。
据传,有一天她到孝庄房中问安,孝庄仿佛见到有几条龙盘旋在这个年轻女人的外衣上,为之惊讶不已,并说当年自己怀顺治帝时,也出现过这种非凡景象。
于是她向儿媳预言说,异日生子,“必膺大福”。
尽管这类传说不足凭信,却表明孝庄从一开始就对玄烨抱有好感。
玄烨十岁时,生母病逝(谥孝康),此后他就由祖母教养,正如其日后所述,祖母从他幼年起就不遗余力地培育他,对他严加管教。
他追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
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因而,祖孙二人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孝庄经常向康熙讲述一些她所理解的治国安邦之道。
据说康熙即位不久,一次孝庄问他作为皇帝有何抱负,他回答说:“卜无他欲,惟愿天下治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孝庄听罢大悦。
据《清史稿》记载,虽然“太后不预政”,但“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许多政务的处理与孝庄的意旨是分不开的。
她曾教导康熙说:“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
”有时还形诸笔墨,以书面形式对他训诫:“自古称为君难。
苍生至众,天予以一身君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
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成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
”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专权。
他广植死党,排除异己,“相好者荐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文武各官,尽出伊门”,而且横暴妄为,忤己者辄置之死地。
不朽的汤若望
他是一个外 国传教士 , 在明末清初时期对 中国的科学事业作 出了重要贡献 。 甚至在 清顺治朝 官居一 品, 连皇 太后也认他 为 “ 义父 ” 。 然而在鳌拜专 制时代 , 他却遭受了保守愚昧官员莫须 有的污蔑和攻击, 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情, 汤若望传播的先进西学及所造的 坚兵利器最终没能帮助崇祯挽救大明 王朝。1 6 4 4 年, 崇祯自缢于万岁山。 对此 , 汤若望感到十分遗憾, 对于想
做 中兴之主、 却 成 了亡 国之 君 的 崇
皇帝的顾问。
一
位金发碧眼的西方传教士, 竟
非同小可, 孝庄除了给予他许多赏赐 之外 , 还表示愿做他的 “ 义女” 。 既然 被皇太后尊为 “ 义 父” , 那 么顺治便 顺理成章成了汤的 “ 义孙” , 这就是顺
她突生重病, 多方医治均无效。 孝庄
便想 到 了博 学多才 的汤若 望 , 遂派 内 官 向其 求 药, 且 没有透 露病 人 身份。
1 6 5 3 年, 被赐 号 “ 通玄教师” , 加俸
一
倍; 1 6 5 5 年, 授为通政使, 赐 二 品 自设 计、 主持 修 建 的南堂 ( 宣武 门教
天 之内被加封三个头衔 , 即 通 议
领工匠为崇祯造出了2 0 尊大炮 ̄ D 5 0 0 门轻型、 易于携带且有足够威 力的小 炮, 并完成一部关于火攻知识的权威 著作一一 《 火攻挈要 》( 又名 《 则 克 录》 ) 。
然而 , 历 史 总是 充 满 了无 奈与悲
大夫、 太 仆寺卿 、 太 常寺卿 , 正三 品;
唐太宗, 一个言者无罪, 一个闻者足
戒。
顺治将汤若望的这些奏疏珍视 为一种精神财富, 会从中选出~部分
历史趣谈: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清朝顺治皇帝的“洋爷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清朝顺治皇帝的“洋爷爷”导语:顺治帝信仰复杂,他信奉两种宗教。
亲政开始的前七年,他信奉天主教,而后四年,他信奉佛教。
这在清朝的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
顺治帝宠信天顺治帝信仰复杂,他信奉两种宗教。
亲政开始的前七年,他信奉天主教,而后四年,他信奉佛教。
这在清朝的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
顺治帝宠信天主教,主要受他母亲孝庄的影响。
还在顺治帝亲政之始,他的母后孝庄患病,是德国的一位名叫汤若望的传教士给治好了。
不仅如此,汤若望还神奇地治好了顺治帝的未婚妻博尔济吉特氏的病,所以,汤若望被破例邀请参加顺治帝的大婚典礼。
更为重要的是,皇太后尊称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帝则尊称他为“玛法”。
汤若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以什么功德而成为一名受人青睐的皇室成员?汤若望(15911666),字道未,原名亚当沙尔,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天主教神父,耶稣会修士、学者、传教士,中国明清两朝官员。
汤若望于1618年前往中国传教,1620年到达澳门,在那里学习中文。
1623年来到北京,开始他漫长的北京生涯。
期间,明朝政府为阻止清军入关,他曾受明朝廷命令制造火炮。
清军入关后,投归清朝,被御封为钦天监监正。
1644年清兵占领北京,需要颁布新的历法,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历书”获得颁行,即《时宪历》。
汤若望深得顺治帝的信任,顺治十二年(1655)受封为通政使,晋一品,封赠三代。
就是这样一位洋人,因他的医术、天文知识而获得了顺治帝的信任。
仅仅凭借这些,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汤若望参与了清朝的政治生活,得到了顺治帝的高度信任。
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有一个故事。
多尔衮专制时代,人们只知道有摄政王,不知道有当今天子。
多尔生活常识分享。
顺治帝不想传位康熙,传教士夸饰推荐大功,却忘了一个女人的图谋
孝庄太后在顺治诸蒙古后妃无生育的情势下,毅然早早地选择了汉军正蓝旗都统佟图赖之女佟氏庶妃所生的皇三子玄烨精心培育,并安排自己从科尔沁娘家带来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做他的启蒙老师,教授国书。
后来,成为康熙帝的玄烨回忆道:“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圣祖御制文二集》卷四十《庭训》)康熙帝把自己的有成就,归结为“圣祖母”孝庄太后从他一两岁起的教养之大功。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与康熙孝庄太后的深谋远虑,为玄烨以庶子的身份顺利即位,开道铺路。
至于顺治帝已明确属意的储君人选——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四月而殇,是感染了当时京师冬春季节流行的痘疹。
在他死前,孝庄染患痘疹,董鄂妃为了改善婆媳关系,或是为赢得孝庄的好感与谅解,在新生儿刚满月后忍痛前往南苑为孝庄侍疾,成就了后来被顺治帝为之御制行状时说“朝夕侍奉废寝食”的孝道与贤德。
孝庄病好了,“皇太后安之”(《清史稿·孝献皇后传》),但,顺治属意的皇四子却无命富贵。
顺治帝哀痛不已,追封荣亲王,修建新地宫,而且对于没有按时安葬的礼部官员处以拟斩监候的重罚。
本想学习汉人继承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顺治帝,心烦意乱,没有再从剩余的诸皇子中择取储嗣。
一、他还很年轻,二十岁左右。
即便他如后人乾隆所神话,亲自为自己选好了陵寝之地,但他还年富力强,无需储君来分割正在集中和强化的皇权。
二、他还期待心爱的董鄂妃,为之再次生育。
却不意董鄂妃痛子心切,一病不起,很快病逝。
虽然董鄂妃的病重没有使之禁欲,使其他妃嫔受孕,但董鄂妃的死却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顺治帝的等待计划落空,而其继承者康熙帝和传教士汤若望,却各有说法。
《清圣祖实录》卷一记载:顺治十六年,玄烨“六岁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
皇五子甫三龄未对,皇二子以愿为贤王对”。
玄烨回答:“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
历史趣谈顺治帝临死前 为何与洋人商议皇位继承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顺治帝临死前为何与洋人商议皇位继承人?
导语:熟悉清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顺治帝身边有一位非常得宠的洋人官员,不仅允许他可以随时进入皇宫,而且就连自己临死前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也与
熟悉清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顺治帝身边有一位非常得宠的洋人官员,不仅允许他可以随时进入皇宫,而且就连自己临死前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也与此人进行了商议。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汤若望。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只知道汤若望是一位西洋传教士和科学家,对于他的政治身份却很少了解。
其实,早在顺治元年的时候,汤若望就受皇命协助皇家修改历法,并因此而被顺治帝封为太常寺少卿,正式成为了清朝的一位官员。
之后,汤若望还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医术,为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未婚妻博尔济吉特氏治好了疑难疾病,深得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喜欢。
故而,在顺治帝和博尔济吉特氏大婚的时候,孝庄太后特意邀请来了汤若望。
此后,顺治帝不仅在天文、历法、宗教等问题上请教汤若望,就连一些治国理政方面的问题,也时常会找汤若望来商议。
而汤若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随和的性格,也深得顺治帝喜欢。
所以,两人的关系相处的相当融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远了君臣关系。
随后,顺治帝给了汤若望一种满族大臣都很少会得到的一种特权——可以随时进入皇宫,不必事先得到自己的许可。
顺治十一年的时候,顺治帝竟然给了汤若望一个极高的官位——正一品的光禄大夫。
生活常识分享。
《董妃行状》考证
《董妃行状》考证作者:于春海赵乐来源:《东疆学刊》2012年第01期[摘要]《董妃行状》是清代文学中著名的悼亡古文。
由顺治亲作,并以此纪念爱妃董鄂氏,笔意隐微,致使董鄂妃的来历与董小宛的去向迷离恍惚,历来多有疑者。
通过对《董妃行状》作伪手法的揭示,可以对董鄂妃的来历和董小宛的去向进行新的探讨。
[关键词]《董妃行状》;董鄂妃;董小宛;作伪[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37-06顺治十七年(1660),与顺治相伴仅仅4个春秋的董鄂妃与世长辞。
顺治心痛不已,亲作4500字的《董妃行状》来纪念董鄂妃。
《董妃行状》是我国文学史上悼亡文学的名篇,也是一篇备受关注的具有一定文史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
然而,对于这篇作品内容的研究,尤其是文中所述董鄂妃的身世描述惝恍迷离,令研究者莫衷一是。
由于董鄂妃的身世,与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之妾董小宛的死因与去向联系在一起,成为谜中之谜,历来文史大家如孟森、陈垣、钱仲联等皆有专文论述,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对《董妃行状》一文以及与其有关之文献加以进一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董鄂妃入宫、封妃之事扑朔迷离,疑信参半,在顺治当时便有许多蛛丝马迹,给后人留下了破绽。
一、对《董妃行状》的历史考辩这里有两件事值得深入考辨。
先谈其一。
据《清实录》载,顺治先有两位皇后,帝、后感情不合。
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系孝庄皇太后之侄女,大婚之后仅两年,顺治便以这位皇后“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伊始,即与朕意志不协,宫阃参商。
”为理由,废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第二位皇后为前皇后的从侄女。
这两位皇后都是蒙古科尔沁女,是孝庄皇太后的娘家人。
如果说册立第一位皇后时,顺治年仅十四岁,是出于政治目的,为多尔衮和皇太后所包办,那么第二次选立皇后,则是顺治亲自选中的。
可是大婚不久,便又与皇后发生龃龉,对她加以冷落。
甚至命礼部收回册宝,停止对她应行的各种礼仪,不准她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
汤若望
康熙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清廷“会审汤若望,以及钦天监官员,翌年三月十六日,廷议将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等皆凌迟处死。已故刘有庆子刘必远,贾良琦子贾文郁,宋可成子宋哲,李祖白子李实,汤若望义子潘尽孝俱斩立决。”
然而而到了满清统治下,他却连一本象样的著述都没有。用《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之学》一书的作者尚智丛的话说“从1644年到1663年,汤若望再没有创造性的著述”。
[编辑本段]7.其他
汤若望的墓碑竖立在北京阜城门外车公庄三塔寺北京市委党校院内,这里旧称栅栏墓地。现在,在汤的德国科隆故乡,也为其竖立了一座汉白玉全身像,还成立了汤若望协会,研究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
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后,先后授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并赐号“通玄教师”(康熙帝时为避讳,改“通微教师”)。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对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后上奏章三百余封。顺治帝临终议立嗣皇,曾征求汤若望意见。
[编辑本段]3.历狱
中西历法之争,由来已久,吴明煊早在顺治十六年便上疏举报汤若望天算错误,结果反落了个“诈不以实”的罪名,险些被判了死刑。1661年,顺治病逝,八岁的康熙登基,辅政大臣鳌拜等反对西洋学说,大臣杨光先,言汤若望等传教士有罪三条: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崇祯九年,汤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20门。为谋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十一年奏请崇祯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悬挂。
历史趣谈传教士汤若望冤案始末 验证日食获胜反被判凌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传教士汤若望冤案始末验证日食获胜反被判凌迟
导语:明末清初这些传教士他们在中国主要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比如,为了传教还学习中国的汉语,把中国的文化往西方介绍,把西方的文化往中国来
明末清初这些传教士他们在中国主要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比如,为了传教还学习中国的汉语,把中国的文化往西方介绍,把西方的文化往中国来介绍,这起了一个交流的作用。
汤若望,德国人,明末清初活跃在北京政治舞台上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明朝和清朝的钦天监任职,顺治皇帝还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因其所制历法遭到朝中保守大臣的反对,遭诬陷而下狱致死。
康熙亲政后重新审理了此案,为汤若望平了反,通过汤若望这个冤案,我们可以窥见清朝初年朝政的跌宕起伏。
●传教士在京●
■在众多的来华耶稣会教士中,以利玛窦和汤若望最为著名
■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制造天文系
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北京的活动。
元朝时,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发明都传到了西方,西方的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但为数不多,如马可·波罗。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一直到清初耶稣会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但规模也不大,几十号人。
他们这些人用劝说和教义来教诲人们,扩散其影响。
在众多的来华耶稣会教士中,以利玛窦和汤若望最为著名。
利玛窦是明末清初来中国的第一个有名的传教士,这个人加入耶稣会后曾接受东方传教的培训,对中国儒学有所了解。
来到中国后,他把传教和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尽量地中国化。
他了解士大夫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为了博得他们的信任,他用十五年的时间钻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汤若望是谁?汤若望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汤若望是谁?汤若望是怎么死的?
导语:汤若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在两朝政府间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获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青睐。
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德
汤若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在两朝政府间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获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青睐。
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德国人,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JohannAdam Schall vonBell),来到中国后,为了更好的传教,入乡随俗的汤若望不仅身穿儒服,并且依据自己的名字改名汤若望,字“道未”(“道未”二字出自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
汤若望在明崇祯年间来到中国,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在中国生活47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汤若望以其丰富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才能,获得明清两朝上位者的欣赏,在中国传教四十多年的历史中,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指得一提的是,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公元1592年,汤若望在德国科隆出生,后就读于耶稣会所创办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学,在这个严苛的学校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后来科隆城内流行瘟疫,三王冕中学被迫停办。
16岁的汤若望被当地耶稣会教区推荐到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
公元1610年,汤若望在德意志学院学完了哲学、古典文学、数理天文学等全部课程,并于第二年加入了耶稣会,宣誓终生安贫、贞洁、。
汤若望:影响清初政坛的德国传教士
汤若望:影响清初政坛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1592—1666),一位德国传教士,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封·白尔(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明万历末年来到中国。
他的初衷是来中国传教,但他真正能够得到官方的认可,是因为他通晓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机械等。
明崇祯三年(1630年),汤若望因礼部尚书徐光启的推荐,入钦天监供职,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天象。
1642年,汤若望曾受命监制火炮,以防御清军。
清军入关后,汤若望积极与清朝统治者沟通,其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一次测算日食的活动中,汤若望按照西洋新法推算,其时刻分秒及方位,均与事实十分吻合。
而当时盛行的大统、回回两历,均差时刻。
汤若望由此得到重用,多尔衮授予他钦天监监正的职位,命令他修历法、编“时宪历”。
钦天监监正不过是正五品的官职,但汤若望却享有不少特权。
清廷特免其参加每日的朝会,允许他在私人住宅中办理钦天监监务。
汤若望本人则成为许多权贵的座上客。
不少满族权贵认为,像汤若望这样通晓天文地理的人物,是带着神秘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
其中,代善便将汤若望待若上宾。
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很有好感。
多尔衮曾试图不惜财力为顺治建一座新城,以此将顺治变相囚禁起来。
对于这一狂妄的举措,满朝文武无人敢厝一词,只有汤若望公开进劝,指出“因天象与各地方不顺利的情形,应即停止新城阙之建筑工作”。
多尔衮开始非常愤怒,但后来竟然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
对此前因后果,顺治皇帝了然于心。
顺治亲政后,有一次曾非常感激地在朝臣们面前提及汤若望,认为汤若望使他注意到他的皇叔的专权跋扈,而且预言了他的皇叔的早死。
顺治三年,汤若望奏报天象的揭帖顺治八年(1651年)三月,汤若望还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件,成为孝庄极为敬重的人物。
一天,汤若望的馆舍里突然来了三位满族妇女。
她们声称,她们是汤若望所认识的一位亲王的眷属。
她们府邸中的郡主患上重病。
清朝皇帝的洋老师
清朝皇帝的洋老师传教士凭借与皇室的良好关系开始担任皇帝的老师1919年3月4日,在紫禁城的毓庆宫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清王朝的废帝溥仪端坐在毓庆宫西厢书房的龙椅上,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朝他深鞠一躬,用十分流利的中国话说:“臣雷湛奈尔德·约翰·费莱明·庄士敦给皇上恭请圣安!”溥仪欠身与庄士敦握握手,重新落座。
庄士敦退后一步,又深深一鞠躬,然后退出门去。
稍后,庄士敦再度进门时,溥仪已换了常服等候。
这时,庄士敦就由外国臣民变成帝师了。
溥仪向他也鞠了一躬,完成了拜师礼。
这位庄士敦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外国教师,但并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宫廷里的外国教师。
早在满族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统治时期,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就凭借着与皇室良好的关系,入宫担任皇帝的教师了。
据史料记载,汤若望能成为顺治皇帝的“通玄教师”非常偶然。
汤若望本是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来华,1629年开始帮助明朝修订历书,监制各种仪器,督造战炮等。
满族入关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因具有天文方面的才能,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礼遇。
据说汤若望曾经治好了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病,太后认他作义父,顺治皇帝更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
有了这层关系,汤若望就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成为清王室的座上宾。
在与顺治皇帝频繁的交往中,他向皇帝传授天主教教义以及西方科学知识,顺理成章地成为清廷内第一位外国教师。
汤若望利用与满清皇室的良好关系,向清廷推荐更多的传教士。
这些谙熟天文、力学、音乐的传教士们先是在钦天监任职,到了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统治时期,聪明好学的康熙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选择法国传教士南怀仁等学有专长的传教士任帝师。
康熙皇帝为了多了解欧洲的科学,命南怀仁写信回国,邀传教士来华。
南怀仁在信中说:“凡擅长于天文、光学、力学等物质科学的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康熙皇帝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是诸侯们也得不到的,他们常住宫中,经常能和皇帝见面交谈。
上苍阴影下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上苍阴影下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作者:袁志英来源:《全国新书目》2011年第12期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影响最大,留华时间最长者当属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 vorlBell,1592~1666)。
2000年乌利·弗兰茨与其生活伴侣阿坦德拉·克斯特尔所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在上苍的阴影下》在德国出版,随即便引起巨大反响。
德国科隆报纸予以连载,很快便先后译成多种文字。
弗兰茨,1949年生于德国科隆,是自由作家,在西方被公认为中国问题专家,曾在中国德文版的《北京周报》工作多年,还做过多年的驻华记者,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和文章。
他所撰写的《邓小平传》被译成七种语言。
为写《在上苍的阴影下》,他曾重走了汤若望的来华之路,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我在德国波恩大学任教时,他曾登门造访,预约我承担译成汉语的任务。
汤若望是耶稣会传教士,从明末到康熙年,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七年,曾是中国钦天监的第一个洋监正,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光禄大夫;各种著述和译著近四十种,涉及宗教书算、天文地理、大炮制造等。
曾几何时,身陷囹圄,九链加身,险被凌迟处死。
后又平反昭雪,被康熙称为“鞠躬尽瘁之臣子”。
汤若望这个曰尔曼奇人伟人是中德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人生的诡谲在他身上也演绎得淋漓尽致。
德国人对他索有好感和兴趣,所以书一出版,评论如潮,好评如潮。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科隆的贵族之家,性格活跃,曾就读于远近闻名的三王冕贵族中学。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被保送罗马的日尔曼学院。
欧洲中世纪,造纸、印刷并不发达,知识传授要靠讲述和记忆;所谓知识一般理解为宗教、神学、哲学、天文学等,而这些学科都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他们享有无上尊荣,这也是当时许多精英效力教会的原因之一。
宗教改革后旧教抑或天主教处于低潮。
为对付改革后的基督教一一新教,一些信德昭著的司铎便采取各种举措。
其中一个叫罗耀拉(I.Loyola)的西班牙人更是于1540年创立了耶稣会。
孝庄太后竟有一位洋义父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孝庄太后竟有一位洋义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导语:孝庄皇太后无疑是彪炳清史的第一位政治女强人,这位为大清朝站稳脚跟立下不世功勋的“清代国母”,竟然称一个西洋人为义父,这在中国历史上孝庄皇太后无疑是彪炳清史的第一位政治女强人,这位为大清朝站稳脚跟立下不世功勋的“清代国母”,竟然称一个西洋人为义父,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西洋人叫汤若望。
他治好了孝庄侄女的病,即后来顺治皇帝的皇后(也有资料说医治的是顺治本人)。
孝庄让顺治称汤若望为“玛法”,在满语中,“玛法”为爷爷,“阿玛”为父亲。
这样,论辈分汤若望跟努尔哈赤同辈,比孝庄高一辈分。
也有另一个说法,孝庄对汤若望所传播的西洋教义很感兴趣,成为他的信徒,拜他为教父(另一说义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打进北京城,汤若望上书请求保护。
多尔衮早就耳闻这个洋人是位天文学家,还精通火炮的制作。
于是多尔衮对其予以特别的重视和优礼,他的教堂、三千卷书籍以及为明祟祯皇帝修订的《崇祯历书》刻版得到妥善安置。
其后,汤若望几次入宫讲解历法,还献上了天文仪器和世界地图。
改朝换代,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日历。
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他多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
因为汤若望曾帮助明朝制造红衣大炮对付清军,所以这期间不断有满族亲贵大臣进行阻挠。
多尔衮不为所动,让坚持用大统历和回回历的钦天监官员,与汤若望共同对同年八月日食时间进行测定,并派大学士冯铨监督。
统历和回回历都出现偏差,只有“西洋新法”的测算历法结果丝毫不差。
于是,汤若望制作的新历得以颁行施行,清廷将新历书命名时宪历。
不久任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台长。
多尔衮十分尊重他的意见,特别优待他不必每日朝见,并由内廷准备三餐。
清廷制造红衣大炮,汤若望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顺治四年(1647年),汤若望官升至四品。
顺治六年,特赐北京宜武门内建立建西洋教堂并赐银一千两以供建设所需。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有什么本事让顺治称其为爷爷?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有什么本事让顺治称其为爷爷?谁是历史上在中国做了高官的欧洲人呢?是汤若望。
顺治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甚至直呼他为爷爷。
怎么会是这这样呢?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 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
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
在科隆有他的故居,塑有雕像。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继承了利马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
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对于清 ... 来说,老汤背景特别复杂,首先他是个异教徒,清廷对基督教并不感冒,态度上敬而远之。
其次,他有严重的历史问题。
1630(崇祯三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 ... 仪器。
1634(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 ... 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哉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1636(崇祯九年),汤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20门。
这第二点问题严重,曾经事敌,并且铸大炮20门,打谁呢?当然是要用来打清人的。
然而,当汤若望踏着明朝废墟走进清朝大殿的时候,他却受到了非凡的礼遇,顺治帝居然放下九五之尊,称他为老师,甚至称他为玛法满语祖父之意,并且授他二品高官,并请他参政议政,甚至可以批评教育自己,逝世后追赠一品。
顺治皇帝为何称一位德国人为爷爷?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大神级的西洋人,就连当时的大清顺治皇帝都喊他叫爷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西洋人就是汤若望,他原本只是从德国来的一个传教士,但是他凭借自己从西方带来的天文学知识,向当时的皇帝毛遂自荐,当上了大清钦天监的领导。
在当时,钦天监不仅仅是个研究天文科学的机构,我们大家都知道,皇帝贵为天子,自然对于天道的重视超乎寻常,很多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大事都需要天文历法的指导。
因此,汤若望这个天文台的台长对皇帝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可影响再怎么大,汤若望也只是一个普通官员呀,又怎么成了皇帝的爷爷呢?
当年顺治登基的时候,皇权并不在自己手里,大清实际掌权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一直都有篡权的野心,他曾经一度企图在北京郊外建造一座宫殿,要把顺治母子赶到郊外的宫殿居住。
因为当时的多尔衮手掌大权,朝中大臣惧怕多尔管都束手无策。
而正在此时,汤若望向多尔衮上书称,现在天生异象,在郊外建宫殿多有不妥,这恐是不祥的征兆。
汤若望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尔衮的决策,使得多尔衮最终撤销了建造新宫殿,驱逐顺治母子的计划。
其实自从顺治登基后,顺治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淫威之下,他对这个摄政王是敢怒不敢言。
而生活在大清宫廷中的汤若望,选择了站在顺治这边。
通晓西方医学的他,掌握了多尔衮的健康状况,他准确预言了多尔衮将不久于人世。
后来多尔衮死后,顺治掌握了实权,此时汤若望的地位自然是无人能及,他被顺治尊称为玛法,这个词语在满语里就是爷爷的意思。
顺治帝的这位德国爷爷,一共在中国生活了47年,再有没有回过故土,而他在中国历法的基础上编纂的《时宪历》一直沿用到今天,而这就是和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都有着紧密联系的农历。
汤若望是康熙恩人,康熙为什么要下令处死他?
汤若望是康熙恩人,康熙为什么要下令处死他?本文导读:康熙能继位当皇帝,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可以说功不可没。
为何康熙即位后,却下达了对汤若望凌迟处死的诏令呢?汤若望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汤若望是德国贵族,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都很有研究。
不过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一个广传福音的传教士。
汤若望在神学院学习时,对曾在中国宣传天主教的利玛窦极为崇拜。
因此,在成为神父后,汤若望漂洋过海抵达中国,希望能成为像利玛窦一样的传教士。
当时正是明末乱世,再加上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非常激进,他们不允许中国信众祭祀祖先,拜孔子……因此导致百姓反感,发生了南京教案,天主教成为众矢之的。
汤若望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城的。
为了能打开僵局,汤若望先是向明廷进呈了天文学方面的书籍。
同时,他又在住所中摆满了各种科学仪器,邀请官员们前来参观。
随后,汤若望凭着两次预算出月食,介绍望远镜和精算北京子午圈等成就,得到了明廷的赏识。
崇祯继位后,汤若望因为帮助明廷修正历法,得到了在钦天监供职的机会。
当时,明朝已是暮年,战事频发,明廷岌岌可危。
汤若望受朝廷之命,督造大炮。
汤若望不辱使命,设厂铸炮,两年间造了20门大炮。
可惜再多的大炮,也阻挡不了明朝的灭亡。
很快李自成打进北京城。
接着,清军入关,再次占领北京城。
汤若望随即将修改的《时宪历》,呈给多尔衮和顺治帝,并向他们陈述了新历法的优点。
再加上他准确地预算出了当年的日食,因此得到了清廷的优待,继续留任钦天监。
而他编就的《时宪历》则由清廷下令,在全国推行。
早先,多尔衮有意在北京城外建一处府邸,想把顺治和孝庄皇后迁出宫外。
汤若望以“上天警示”为由,劝阻了多尔衮,保护了顺治和孝庄太后。
后来,汤若望见多尔衮专权擅政,又数次提醒顺治。
种种原因再加上汤若望博学多才,工作出色,顺治帝对他非常器重,以至于亲政的吉日,都让他决定。
顺治帝还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语中爷爷的意思),并批准他可随时入宫叙事,不用太监传唤,也不用行叩见大礼。
德裔汤若望在华的传奇故事
德裔汤若望在华的传奇故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天主教》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今年,德国政府特别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纪念在中国任最高天文官达二十年之久、被清朝皇帝册封为正一品光禄大夫的德裔人汤若望四百周年诞辰。
他是使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对中国的影响至深。
汤若望一六二二年始进入中国内地。
一六三一年,崇祯帝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征召汤若望至历局任职。
【总页数】1页(P37-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
【相关文献】
1.明末清初汤若望在华情报交流的软障碍简析 [J], 李兵
2.在华外国人的现状及治理——以广州市非洲裔外国人群体为例 [J], 王亮
3.并非易同化的德裔移民:论美国德裔移民的同化(1865-1914) [J], 伍斌
4.汤若望在华传教之得与失 [J], 安双成
5.耶稣會士汤若望在华恩荣考 [J], 黄一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孝庄太后竟有一位洋义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导语:孝庄皇太后无疑是彪炳清史的第一位政治女强人,这位为大清朝站稳脚跟立下不世功勋的“清代国母”,竟然称一个西洋人为义父,这在中国历史上
孝庄皇太后无疑是彪炳清史的第一位政治女强人,这位为大清朝站稳脚跟立下不世功勋的“清代国母”,竟然称一个西洋人为义父,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这个西洋人叫汤若望。
他治好了孝庄侄女的病,即后来顺治皇帝的皇后(也有资料说医治的是顺治本人)。
孝庄让顺治称汤若望为“玛法”,在满语中,“玛法”为爷爷,“阿玛”为父亲。
这样,论辈分汤若望跟努尔哈赤同辈,比孝庄高一辈分。
也有另一个说法,孝庄对汤若望所传播的西洋教义很感兴趣,成为他的信徒,拜他为教父(另一说义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打进北京城,汤若望上书请求保护。
多尔衮早就耳闻这个洋人是位天文学家,还精通火炮的制作。
于是多尔衮对其予以特别的重视和优礼,他的教堂、三千卷书籍以及为明祟祯皇帝修订的《崇祯历书》刻版得到妥善安置。
其后,汤若望几次入宫讲解历法,还献上了天文仪器和世界地图。
改朝换代,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日历。
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他多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
因为汤若望曾帮助明朝制造红衣大炮对付清军,所以这期间不断有满族亲贵大臣进行阻挠。
多尔衮不为所动,让坚持用大统历和回回历的钦天监官员,与汤若望共同对同年八月日食时间进行测定,并派大学士冯铨监督。
统历和回回历都出现偏差,只有“西洋新法”的测算历法结果丝毫不差。
于是,汤若望制作的新历得以颁行施行,清廷将新历书命名时宪历。
不久任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