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
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热量
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
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
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
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
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
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南北延伸),按经度
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16.纬向地带性: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
向的分化更替。

17.地带段性:地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18.地带谱:水平地带的交替方式。

19.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0.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21.树线: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树线。

树线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与温度和降水。

22.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23.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地带普完整程度的标志。

24.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
域分异规律性。

25.土地: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
及人类活动对他们作用的后果.是一种自然综合体,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

26.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

即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
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27.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
种小气候、一种土壤变种、一种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28.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
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其范围内,物质迁移特点具有一致性。

29.环节:雏形限区,从相到限区的过渡环节。

30.地方: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31.土地分类:是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主要根据积温条件、土类的相似性和地形的相似性。

32.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
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33.综合自然区划:(指导:)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
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方法:)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34.类型单位的定义:根据质的相似性,由多种低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分类单位。

35.区域单位的定义:根据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将地域上连片的简单的低级单位,合并成复杂的高级分类单位。

第一二章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分别是什么?
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任务:
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
的研究.
5)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二、简述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的作用.
三分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综合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人文(经济、自然)地理学、部门人文(经济、自然)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这三者相互交叉和重叠,构成了地理学科结构的一个立体系统。

该系统清晰的反映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和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和综合区域研究。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有何区别和联系?他们为什么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皆属于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区域研究,涉及区域自然地理学的范畴.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自然地理学的整体。

所以,二者无法替代.
第三章
一、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
划分边界的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来联系显著减弱;
太阳能的作用显著;
生命物质的集中存在。

二、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试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基本要素:气候、地貌、水文、植物、动物、土壤;
2)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额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三、地貌、气象要素分别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并举例说明
地貌影响气候:地表大起伏:热浪,寒流,焚风,垂直气候带,局部小气候
海陆分异: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
地貌影响水文:低洼地形成海洋,陆地水
对河流流向、流量的影响
地貌影响生物:全球:澳大利亚由于海洋的阻挡,当地生物与其他地方的生物很难进行交流。

中尺度:平原:生物较易交流
山地:成为一些古老植物、动物生长的地方,阻碍各种渗透,生物种类较多.
局部:秦岭南、北侧的作物不同,因为热量、温度不同。

地貌影响土壤:1)海拔高度、方位: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2)支配地表径流影响土层厚薄
3)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下形成土壤,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

气候影响水文:水文网分布湿润河网密集,水流相对充沛,干旱河网稀疏
水源的补给: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雨水补给为主
秦淮以北,东北,青藏高原东部——雨水融水补给
西北,内蒙古西北角,西北部山体——融水,雨水补给
气候影响动植物:
动物:热带——雨林、稀疏草原、季雨林、红树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草原
寒带——苔藓、草本、地衣、矮小灌木、苔原
气候影响土壤:
从低伟到高纬:砖红壤——红黄壤——棕壤—-硅化土——冰沼土
气候影响地貌;
冷干(高纬):冰川地貌
温湿:流水地貌较突兀
湿热:流水地貌较和缓
干旱:风沙地貌
第四章
一、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1)行星因素是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转和公转等行星特性,这些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使得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想象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

而其大小使得大气圈层得以存在,从而保存了地表的水分,进而调节地表水热平衡,并保护生物有机体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当太阳辐射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由于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南半球相反.这一个结果对气团、洋流、河岸地貌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潮汐变成潮汐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时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3)地球公转产生四季交替,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以年为周期,地球公转使得自然地带形
成,从而形成各自然带特有的地球特征。

二、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是什么?
1)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是外来的。

2)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3)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两者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三什么是熵?它的定量表达式是什么?
熵是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的物理量.当一个物体的绝对温度为T时,若加进热量△Q,则△Q/T就是该物体熵的增量△S。

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反映该物体的状态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向那个方向变化。

公式:S=Klog(1/w)其中K(波尔兹曼常数)
四、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解释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矛盾?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是怎样解释这对矛盾?
A 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系统中孤立系统中自发过程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熵的增加表示系统向无序状态发展,最终达到远离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熵为最大值。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表明地球表层的熵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无论是自然界或者人类本身一直都处于不断进化和发展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进化发展,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通过涨落形成了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两者形成矛盾。

B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欲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的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按熵定律不可避免的熵的增加,称熵产生(diS);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引起的熵的变化,称熵流(deS)。

开放系统的总熵变(dS)为熵产生于熵流之和,即: dS=diS+deS
1)孤立系统:deS=0(没有外部熵的输入,为孤立系统)
2)开放系统:dS=diS+deS deS≠0
当deS>0
当deS<0
可以抵消系统内部的diS,甚至可以超过它
那末,在开放系统dS就不一定是正值,可以是零、负值。

A、deS<0 |deS |<diS dS>0 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B、deS<0 | deS |= diS dS=0 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C、deS<0 | deS |>diS dS<0 系统复杂化或生长新的系统
五、一般系统的熵变化是怎样构成的?各部分各起着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开放系统的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按熵定律不可避免的熵的增加,称熵产生(diS);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引起的熵的变化,称熵流(deS)。

例如:地球表面吸收太阳的各种辐射,使地球表面熵发生变化,因为熵产生总为正值,故当熵流为负值时,若二者之和为负值,则系统的总熵为负,若二者之和为正值,则系统的总熵为正。

六、耗散结构系统的形成需要有哪些必要条件?自然地理系统是如何满足它的?
1)自然地理系统是个开放系统(a太阳能的负熵流作用:太阳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基础。

b 自然地理系统中其他负熵流的表现:地球内能,引潮力,大气环流
2)自然地理系统是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系统。

3)自然地理系统中存在非线性动力过程
a输入系统的能源方向不一致
b 系统内部不均一
c自然界发展有渐变、也有突变。

(火山爆发、地震)
七、简述太阳能的负熵流作用
1)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有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其中太阳能辐射是主要的能源,占总输入总能量的99。

98%。

2)进入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由于量子的能量值与波长成反比,因此光量子的能量高,也就是熵低。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层后不断做功,以热辐射的形式逸出地球表层,热辐射是长波辐射,热量子的能量低,是熵高。

因此,太阳在自然地理环境内形成了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系统的总熵变降低.
3)正是自然地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能量与物质交换,构成了强大的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系统内部形成了具有整体组织,又存在地域差异的空间有序性;既具有周期重复,又不断旋回前进的时间有序性;既进行能量、物质流通股,又保持着稳定动态的功能有序性.
第五章
一、简述人们对整体性认识的三个阶段
①.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
其实就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去认识整体性。

1、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1)概念: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

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流通渠道。

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2)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A.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切相关。

B.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结构。

2、系统的整体性
1)按照系统论观点,整体性是由于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流通,使要素之间的联系、制约加强而形成的。

2)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约化为以下表达式:
2V1+1或2.〉1+1(优化组合)
2=1+1(合理组合)
2<1+1(内耗占统治地位)这是系统论最基本定律.
3、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表现
首先表现为其组成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其次为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不具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要素的单独作用和作为自然地理系统整体的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完全不同。

③.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地理耗散结构
其实就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来认识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特点--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强调进化中的随机性、不可逆性远离平衡和不稳定性.
耗散结构理论作用——人们不能控制其发展方向,但可以影响其进化进程,故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给予解决。

系统的进化可以约化为以下模式:
“初级耗散结构→对称破缺(分叉)→混沌(远离平衡态)→涨落放大→高级耗散结构……"
解释:开放的有序系统在环境达到一定的“阀”之前是稳定的,而对称性总是和稳定性联系在一起,
运动变化则经常通过对称性的破缺反映出来。

二、地表元素迁移是由哪些自然条件造成的?这些条件分别是怎样影响地表元素的迁移?
①气候条件——主要驱动力(光热条件、热量分布、气流变化)
②基质特征——区分景观地球化学类型的主要依据(地貌类型),主要物质来源(矿物组成)
③生物作用——生物是化学元素的载体,向环境释放酸碱物质,影响地球化学环境
④人为影响——脱胎于生物
a不能完全脱离生物,仍有载体功能
b利用有用资源,进行分配迁移
c人为污染化学物质
三、我国地表元素迁移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怎样体现的?
以土壤为例,在北部地区,土壤元素(Cu、Cr、Ni等)是自东向西逐渐地递增的(粟钙土→黑钙土→荒漠土);在东部地区,华北区。

>华中〉华南区(=东北区)(暗棕壤、针叶林壤→黄壤、褐壤→红
壤)
四、辐射干燥指数是如何揭示自然地理的水平结构的?
辐射干燥指数=R/(Lr)
式中:R 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水总量
这一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本质上这是一个反映干燥度的指标。

对于不同纬度,R与r为一相关变量,因此在同一经线方向可以出现干燥指数相同的地区。

对于一定的(R相同)纬度带,由于大陆西岸、内陆及东岸的r值不同,因此在同一纬线方向又可出现辐射干燥指数不同的地区.这样,根据地面辐射平衡R值可以确定纬向自然地带,根据辐射干燥指数R/Lr可以确定经向自然地带,整个地表便可以组成一个由R值与R/Lr值构成的水平网络结构.这个水平网络结构较理想地反映出实际的水平结构。

五、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
一个整体效应。

②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③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时不可分割的。

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第六章
第六章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周期性节律。

答:1)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它主要发生在一定地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周期基础上,前者为昼夜节律,后者称季节节律。

2)昼夜节律:地表水体的温度在白天升高,在夜间下降。

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以积累自身物质为主的光合作用,在晚上则进行以消耗自身物质为主的呼吸作用。

3)季节节律:气候的夏热冬冷,夏雨冬雪,季风进退.
4)另外,潮汐的周日变化也是一种周期性节律。

海洋中很多动物觅食的时间安排同潮汐的节律一致.如牡蛎等生物,涨潮的时候就积极觅食,而落潮的时候就躲在禁闭的硬壳内。

2.如何表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因果反馈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1)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反馈有正反之分,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就是负反馈.
2)表示方法:(1)因果关系键a.正因果关系b.负因果关系
(2)因果反馈环a。

正反馈环b。

负反馈环c。

正负反馈环的结合
第七章
一、热力分带性和海陆对比性各有何表现?
热力分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

它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要要素或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我们把地球表面分为4个热力地带:
热能基础—辐射净值R<35,为寒带:35>R<50,为温带;50>R<75,为亚热带;R>75,为热带。

海陆对比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

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要素或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表现:1)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和七个大陆,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

它表现海洋与大陆的强烈对比,构成两种明显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2)海陆分异造成海陆的强烈对比性,使得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在海洋和大陆都有强烈的差异,因而造成不同的陆地自然综合体和海洋自然综合体.
3)海陆配置,如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非洲大陆间的大西洋及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澳洲大陆间的太平洋,都加强了海陆对比性。

二、简述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经省性规律,以及各自对应的区划单位?
(1)、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纬线延伸,南北更替)(见课本P92 补充材料P110)
(2)、经省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更替)
①、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别。

②、大陆内部与东西两岸在气候、土壤、植被方面的差别及整个景观的差别.
在大陆范围内可以划分自然大区,例如:
欧亚大陆:大西洋大区→欧亚草原荒漠大区→东亚季风大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