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1《师说》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 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思想上, 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 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他 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 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理解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1)道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做法)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道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动词,存在)
(2)存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动词,慰问)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动词,存在)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 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比“论”随意。初中 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即 “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读准字音
加点字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者,……也:判断句。而:第一个是则,就;第二个是转
折连词。其:那。为惑:存在的难题。为,动词,做,存在。 生 乎吾前 ,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 而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 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 道 也 亦先乎吾,吾 从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 果 作 用
一 今之众人

组 古之圣人

二 于其子

组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


士大夫之族



通过正反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①耻学于师 ②从师而问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择 师而教之 ⑤耻学于师 ⑥小学而大遗 ⑦不耻相师 ⑧群聚而 笑之 ⑨君子之智乃反不能及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一、理理文章思路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 则的论说文。作者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 导从师而学的良好风气,体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不顾世】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 而》)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 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逸,勤勉做 事,说话小心谨慎,接近有道德的 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做到这里, 就算是好学了!
【知义明理】 这句话是孔子对 喜好学习的人提出的生活和学 习要求,也可以看成孔子的自我 勉励。生活上要不贪图奢侈,不 追求安逸;学习上要勤勉尽职, 谨言慎行,向有学问、有道德的 人虚心请教,并及时改正自身的 缺点错误。
小的方面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的学校
不 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师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 需要
古 文
年十七,好古.文.
秦汉的散文,与“韵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
文”相对
统称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六、明察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句式特点:判断句 (2)而耻学于师。 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不知句子的停顿,解决不了疑惑。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3.第2段在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 后,用三层对比展开论证,这三层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还是逐层深入 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是逐层深入的关系。这三层对比,一层深于一层地揭 露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作者抓住这三层文字 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
4.第3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阐述了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第3段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的言行,证明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 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
道受 业解 惑
也。人非 生 而
授道、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

之者,孰能无 惑
? 惑而 不从
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 师 ,其 为惑也 , 终 不 解 矣。 古:古时候,指
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两汉以前。之: 结构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组成名词 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 (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业: 指儒 家经典。惑:名词,疑难问题。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4.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段文字与文章的中心观点有联系 吗?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说明了作《师说》的原因。是继第3段引“古 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对后辈李蟠的勉励,也是对当时求学 之人的号召。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五、区别古今
例句
古义
学 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所 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 用来……的 业解惑也
从 而
吾从.而.师之
跟随并且
众 人
今之众.人.
一般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大家,许多人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例句
古义
今义
小 学
小.学.而大遗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5)不拘于时。 翻译:不受时俗的限制。 句式特点:被动句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七、积累名句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 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四、辨明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疑难问题)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5)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庸.知
yōng
谀.

苌.弘 郯.子
cháng tán
老聃.
dān
李蟠.
pán

解.惑 jiě 押解. jiè

择.师 zé 择.菜 zhái

句读. dòu 读.书 dú

经传. zhuàn 流传. chuán
二、分清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们) 郯子之徒(代词,这类、这些) 古之学者(助词,的) (5)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指“六艺经传”)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他) (6)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猜测)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
提示可以结合文章论证思路,分析这两句话之间的内在关系,阐 述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观点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 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 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 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 的内容、范围。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 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 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 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了,改 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 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 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观点二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 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人可 以为师的标准不清,正是“耻学于师”“师道之不复”这种 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 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 论证结构。
【任务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可圈可点之处,统观全文,作者采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2.第2段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 时的社会风气。请根据提示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一】把握文章的论述层次 1.这篇文章第1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 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 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参考答案:本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 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 明从师的必要性。 3.第3段举孔子从师的实例和言行,其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以孔子从师为范例,既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又进一 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
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
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
乎? 乎:介词,于。其:代词,他。闻:知道,懂得。固:
之后呢? 副词,本来。从:跟从。师之:以之为师。夫:语首
观点三
“人要从师”说。文章四段文字,行文正反相间,紧紧扣住 “从师”二字,第 1 段讲从师态度,第 2 段讲士大夫耻师, 第 3 段讲圣人乐于从师,第 4 段讲李蟠从师。全文都是 围绕“人要从师”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我的观点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师者, 所以传
吾从而师之(动词,跟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 跟随) (3)从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介词,由)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动词,听从)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彼与彼年相若也(动词,像)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连词,如果) (4)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代词,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