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英语的普及及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鑫翻硕201121005001
英语的普及及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英语毫无疑问是最为普及和最有影响力的语言,这不仅体现在东西方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于当代大学生英语普及的程度上,然而这与我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言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全球文化交互的大背景之下,英语以其特有的跨区域的强势已经普遍为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使用人数仅次于汉语的第二大语言.
我国的英语教育体系涵盖了包括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和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等教育。现在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成为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同时,英语的早期教育也越发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纷纷以英语或者是双语命名。这股浩浩荡荡的英语热潮,还在进一步升温。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英语的孩子越来越小.
不仅如此,社会力量办学由此兴起并反过来给与其很大的助推力。它的发展与就业、职称、出国、考研、考级、考证等社会需求挂钩,使得英语学习已经成为追求更好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它为社会各层次人员提供非学历的英语教育与培训,满足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不同需求。据调查,在学习消费热点中,英语学习消费居于榜首,英语教育市场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相关服务市场。为什么学英语这么“热”呢?大部分人认为这样有利于将来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合资、外资企业增多,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英语已经进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认识到,只要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是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整个国家到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全民英语的普及程度。WTO、NBA、MBA、E—mail、KFC等早已为市民们耳熟能详.中国成功加入WTO和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为英语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当今中国的英语教育改变了紧紧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传统模式,已经从精英人才的培养向大众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教育市场.然而,和火热的英语普及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我国本土的传统教育正在慢慢缺失。
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令人堪忧。有的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有的则是知道与否无所谓,很少有了解传统文化并以此而自豪的.大部分的学生也只是能够背出一些在中学时代已经背过的诗词、散文之类,而那也是因为要参加考试才背诵的.不止如此,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西方的节日来的重要。就拿最近的圣诞节来说吧,早在十二月初的时候,各大超市、百货商店就已经打出圣诞大采购的海报,网上购物更是疯狂,各网站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为的就只是顾客们的手指轻轻一点.等到圣诞节真的来临的时候,人们会去大型商场聚集区彻夜的购物、狂欢.欢乐之余,不免会想到这些年的春节,越过越没有年味儿了:再没有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盼着春节晚会谁会出现,再也没有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晚上不睡觉熬年夜,再也不会有大家坐在一起分享这一年得到了什么.。。至少我只知道,节日对于成人来说,就两个字:麻烦-—年前要打扫卫生、办年货、买新衣服之类;过年的那些天里,每天就是不断的接待客人,走不出的厨房,毫无意义的对话;年后则又是很快回到繁忙的工作学习当中。。。春节尚如此,其他节日就更不必说了,我只知道二月十四号的时候,身边的女生会受到玫瑰花巧克力之类,却不见七月初七的时候那些小伙子们有什么动静儿.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礼尚往来”的传统,更使得一些节日变成很制式的送礼回礼,接触到的这些人里面会觉得过节就是花钱找麻烦,而没有任何单纯的快乐而言。平时,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大学生在诵读涉及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文学时味同嚼蜡。有的同学甚至不认识Mencius(孟子),而翻译成门修斯,以上这种传统文化的淡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更是明显,令人堪忧.
即使是英语专业的我们,无论英语教材还是英语课堂,都是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而且很强调要想学好英语,了解文化很重要。然而,在加强对英语各层面文化的介绍的同时,实际上是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再难的英语学术讲座我们都能听懂,我们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可以聊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等,却无法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元典"教学严重缺失,对其的翻译和运用更是一片空白。中国儒家的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具有“元典"意义的文本,不仅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深的社会意义。然而,我们这些受过中国高等英语教育的人不仅不能谙熟中国传统的经典,甚至连孔子、孟子的翻译也是笑话百出。为数不少的中国学者居然不
知道令西方人也很崇敬的孔老夫子的英文名字是Confucius.
我想是因为在英语教育中,中国化的意识十分淡薄,连我们编书的人都很排斥中国化的东西,只为了极力创造一种完全西化的环境。我们要求学习掌握标准的英式或者是美式音标,但却忽略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能力.殊不知,久而久之,对中国文化的忽略和排斥将导致人们对自己文化自信的消减。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熏陶”下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连一些常识都不了解.所以我们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到日常的实践当中去。当然也不是要对所有西方的东西说不,我们还是可以过圣诞节、吃西餐,只是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真正去尊重并努力去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及历史,热爱自己的文化氛围,让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得到大家重新的认同。
让我们以一种客观的、学习的态度来看待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软侵略.由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处于弱势,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再加上互联网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西方国家是如何在本土进行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播的:西方很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保留大量的十六七世纪的建筑物、文化书籍,本身政府也很重视文化的发展;媒体的发展一大部分的节目设置都是关于科普类的,如BBC纪录片,而看看我们国内的广播电视市场,各种低质量娱乐节目充斥,这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就连电影的制作也是精益求精,国内的学者们总是在讲西方文化软实力入侵,但是大家却避忌不谈为什么大家会选择看迪士尼拍的《花木兰》,而不愿看国内拍的一些反映传统历史文化的影片。与其抱怨另一种文化的入侵,不如好好思考本国文化发普及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是吸取那些文化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们应当追求一种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英语教育,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的精华,提供文化素质,但是前提是一定要有一个贯穿的主线-—自身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属。在英语教育中,要进行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文化导入,在不丧失自己本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想如何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例如将我们的课程多设置一些中英文化在风俗习惯、社交禁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方面的对比,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课堂教学毕竟有限,教师还可以考虑将教学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信息。例如学院间可以交流,或者是开设一些讲座,邀请有造诣的学者、专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中英文化的课程教育。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作品,如《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考试还是最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列入考试范围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程度,还应该增加涉及本土文化现象的英语解释,如,让学生们解释“Confucianism" “Daoism”等。除了书面测试之外,还可以口头测试,让学生用英语阐释某一种文化现象,从多个层面促进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无法阻挡,外来文化的输入也不能完全排斥,面对这些文化的挑战,一味的反对只能是与我们对外开放的国策相违背,而全盘西化则导致我们本土文化的缺失。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包容性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中精髓的部分,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参与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寻求更宽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