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疾病基本病理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弛张热
℃ 40
一般为39℃以上
高热,一日间的
39
体温波动范围超
过2℃,常见于
败血症、风温热、
38
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间歇热

40
体温急骤上升达
39℃以上,持续
39
数小时或更长,
然后下降至正常。
经数小时或数日
38
2. 坏死的种类:
1) 生理性坏死:指因正常的生理原因出现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如表皮的角化脱落,脾脏对老化血细胞的清理等。
2) 病理性坏死:指因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3.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稽留热

40
体温恒定地维持
在39-40℃左右,
39
一天之内波动范
围不超过1℃,
且持续时间长可
38
延续多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大
37
叶性肺炎等
36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3. 栓塞:指血栓碎片离开血管壁或异物进入血管内,从而阻塞血流流通
的现象。
五、水肿
1. 定义:
1) 水肿:细胞或组织间隙内贮留的等渗性液体过多称为水肿。 2) 浮肿:皮下组织内贮留大量的液体称为浮肿。 3) 积水:腔道内积存了大量液体称为积水。
2. 引起水肿的原因:
1)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2) 淋巴回流受阻; 3)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 组织渗透压升高; 5)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发热原因与机制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非感染性发热
• 无菌性坏死组织的吸收: 如大手术后、内出血、
大面积烧伤等
• 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心力衰竭等 • 变态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等 •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
脱水等
• 其他: 中暑、惊厥、癫痫状态等
致热原
致热原: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
第五章 疾病基本病理变化
重点内容
基本概念:出血、炎症、发热、休克等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的特点 了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一节 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
组织和细胞常见的物质代谢障碍有萎缩、变性和坏死等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指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体积
四、肥大与增生
1. 肥大:指因细胞增大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细胞数量不变) 2. 增生:指因细胞增多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大小不变)
五、再生
定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坏死后,由残存的同类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而补充
缺损的现象。
六、修复
定义:指机体细胞、组织死亡后进行补偿恢复的过程。
七、肉芽组织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发热、白细胞增多 难看、痛苦、危险、死亡
第四节 发热
定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 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以口腔温度为准,临床上
• 不超过 38℃为低热 • 38.1 ~ 39℃为中度发热 • 39.1 ~ 41℃为高热 • ≥41.1℃为超高热
第三节 炎症
1. 炎症的定义:指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病刺激物引起损害作用而表
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2. 作用:1) 抵御和消灭入侵病原;
2) 修复病原造成的组织损伤。
一、变质性炎症 特征: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严重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性炎症 特征:液体成分及有形成分从血管中渗出,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变
质和增生
印象
缩、神经性萎缩
二、变性
1. 定义:指组织细胞因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程度较轻的变质性变化
变性通常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2. 变性的种类:
1) 颗粒变性:又称浊肿,是肿大的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蛋白质微
细颗粒,使细胞和病变器官出现浑的现象 在急性传染病、中毒和缺氧时常在肾脏和肝等组织中见到该变性。
2) 空泡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空泡状水泡的现象
B. 按性质来分:
1) 生理性充血:如激烈运动时,肌肉的血液增多 2) 病理性充血:致病因素引起的充血,如病原诱发的炎症常伴充血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
1)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表或体外的现象 2) 内出血:血液流到组织或腔隙内的现象
42 C










37C
体温 正常
体温 上升期
高热
体温
持续期 下降期
发热时机体的改变
代谢改变:产热增多,代谢加强
生理功能改变
• 循环系统:心率加快,血压变化不明显 • 呼吸系统:呼吸加快 •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 •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惊厥
热型及临床意义
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 单上,再将各体温的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 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3) 透明变性:在细胞和间质中出现均质、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4) 粘液变性:是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内粘液物质增加的一种病变。
5) 脂肪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游离性脂肪滴的病变。
脂肪变性常伴有机体氧化过程不足等疾病,如全身性贫血等
三、坏死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不可恢复的变化,是不可逆变性发展的最后阶段
回归热

40
高热持续一定时
间后退热,高热
39
又再次出现,如
此反复数次,见
于回归热、淋巴
38
瘤、周期热等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不规则热

40
发热的体温曲线
无一定规律,可
39
见于结核病、风
湿热、支气管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如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内毒素
是常见的外源性致热原,分子量大,不易透 过血脑屏障,耐高温,干热160℃、2h才能 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 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 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 发热反应逐渐下降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
缩小和功能减退的现象。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1) 生理性萎缩:指生物机体由于正常的生理原因而出现的组织或 器官体积的缩小和功能的衰退。
2) 病理性萎缩: a. 全身性萎缩:如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减小 b. 局部性萎缩: 主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
四、血栓形成
1. 定义: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析出、聚集形成血凝块的过程。其中的血凝块称血栓。
2. 血栓形成的原因:
1) 心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受损后内壁粗糙,血小板易沉积,引起血栓 2) 血流减慢:血流减慢后使血小板易于粘附于血管壁,形成血栓。 3)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升高。
的间歇又再次升
高,如此反复发
37
作,常见于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等
36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波状热

40
体温逐渐上升,
达高峰后又逐渐
39
下降,下降至一
定程度后又逐渐
上升,如此反复,
38
温度曲线是波浪
型,见于布氏杆
37
菌病等
36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 外源性致热原 •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如生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 合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质等
•外源性致热原主要是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
细胞,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而发挥作用
• 内源性致热原 •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
节中枢,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六、梗死
1. 定义:
1) 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 2)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阻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坏死。
2. 引起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1) 动脉阻塞; 2) 动脉痉挛; 3) 动脉受压;
七、栓塞
定义:循环系统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
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个体、 液体或气体。
B. 按出血方式来分:
1) 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2) 渗出性出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而引起的血液流出。
3.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时,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
1)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死亡速度红细胞生成速度; 2) 出血性贫血:因出血造成的血量减少或红细胞伤失。 3) 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吸虫类等引起的血量减少 4) 营养性贫血: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引起的贫血。如缺铁,VB12等 5)造血组织疾病:如肾脏和脾脏被病原感染后引起的贫血。
发热的处理原则
对于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当发热的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时应及时解热 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 病因治疗 •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定义:指充满毛细血管的未成熟的结缔组织。
Leabharlann Baidu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 2. 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
1) 动脉性充血:动脉流进的血液超过正常值而引起的充血 2) 静脉性充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一般又称为“淤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