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检测考点9《外力作用与地貌》附答案详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检测
考点9《外力作用与地貌》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云南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据图回答1~2题。

1.[考向河流堆积地貌]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也可以是海洋。

2.[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 B
解析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考向外力作用]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
A.侵蚀、侵蚀B.侵蚀、堆积C.堆积、侵蚀D.堆积、堆积
答案 B
解析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应是沙丘地貌。

根据海拔及等高线分布情况,推测甲区域为风蚀坑,乙区域位于沙丘东侧,甲侧海拔低,等高线较密集,坡度陡,主要风力作用为侵蚀。

乙侧海拔高,等高线
较稀疏,坡度缓,主要风力作用是堆积,B项正确。

4.[考向外力作用]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答案 C
解析沙丘地貌形态与风向有关,侵蚀侧为迎风地带,堆积侧为背风地带。

读图可知,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结合指向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C项正确。

(2018·安徽A10联盟开年考)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5~7题。

5.[考向外力作用]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读材料可知,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说明壶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贵州绥阳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故壶穴形成的季节是夏季。

6.[考向外力作用]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
答案 C
解析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乙图壶穴为“碟”型,甲图壶穴为倒“Ω”型,丙图壶穴为“锅”型。

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

7.[考向外力作用]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
答案 A
解析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降水量、地势、基岩性质关系密切,与气温关系较小。

(2019·浙江绍兴诊断性考试)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考向外力作用的判断]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
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
答案 C
解析甲位于祁连山北侧,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故排除A、B两项;乙位于祁连山南侧,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岩石中水分容易冻结,以冻融侵蚀为主,故排除D项;丙位于甘肃东南部,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为主,故C项正确。

9.[考向影响外力作用的因素]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
A.高纬平原地区B.极地高原地区C.冰川覆盖山地D.山地雪线下侧
答案 D
解析冻融侵蚀由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组成,高纬平原区,气温低,很有可能无法出现消融过程,A 项错误;极地高原地区以永久冰川为主,不属于冻融侵蚀,B项错误;冰川覆盖的山地,多为永久性冰川,没有消融过程,C项错误;山地雪线以上为永久冰川,雪线下侧为季节性积雪,气温低时出现冻结,气温
升高时出现消融,最容易出现冻融侵蚀,D项正确。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0~12题。

10.[考向河流堆积地貌]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答案 C
解析据图,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

11.[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速度较慢,携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颗粒大小,①④错误。

所以B项正确。

12.[考向河流地貌的特点]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 B
解析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沉积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

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

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项错误。

(2018·广东肇庆第一次统一检测)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

据此完成13~15题。

13.[考向外力作用]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原因是()
A.祁连山后退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D.河流堆积作用减弱
答案 B
解析读题干可知,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水流减缓,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故河流的搬运作用减弱,会导致洪积扇后退,B项正确。

14.[考向外力作用]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缺乏土层C.光照不足D.降水稀少
答案 B
解析“新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说明缺乏土层,这是该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B 项正确。

15.[考向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在古冲积扇上,酒泉成为聚落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气候凉爽B.降水丰富C.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
答案 C
解析该地区降水稀少,水源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原因,酒泉紧靠河流布局,水源相对充足。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6~18题。

16.[考向海水堆积地貌]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

故C项正确。

17.[考向堆积地貌]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答案 B
解析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 项正确。

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新的海岸线与贝壳堤大致平行,而不会形成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两项错误。

18.[考向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D
解析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故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

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图一,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图二),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

据此完成19~21题。

19.[考向风沙地貌的形成]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
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
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
D.沙丘向湖心移动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青海湖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东岸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A项正确;湖泊东部没有河流注入,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无关,B项错误;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西坡是迎风坡,坡度缓,沙丘东坡是背风坡,坡度陡,C项错误;沙丘向湖岸移动,D项错误。

20.[考向风沙地貌的形成]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
①西北风②湖陆风③地壳隆起④河流⑤地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
答案 C
解析据图二推测,图示西岸沙丘的西北部有黑山阻挡西北风,阻挡西北风将堆积泥沙吹向湖泊,西北风不是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①错误,⑤正确;湖陆风中湖风吹向陆地,将湖泊中泥沙吹上岸边堆积形成,②正确;地壳隆起影响整体区域,不仅影响西岸,③错误;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是主要沙源,④正确。

故C项正确。

21.[考向人类活动与地貌]推测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B
解析青海省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主要人类活动是利用草场资源放牧。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河流含沙量增大,故B项正确。

(2019·大象天成大联考)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

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

下图为冰劈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22~24题。

22.[考向外力作用判断]冰劈过程属于()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3.[考向风化地貌的形成]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A.有层理B.有裂隙C.密度大D.导热慢
答案 B
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24.[考向风化地貌的形成]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A.南极大陆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D.塔里木盆地
答案 B
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9·山西部分学校联考)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

读图,完成25~27题。

25.[考向地质作用]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抬升D.间歇性下降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就是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形成的,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26.[考向外力作用]面积仍在扩大的河流阶地是()
A.一级阶地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D.四级阶地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不同阶地堆积的河流沉积物不同,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河漫滩地区,可判断河漫滩地区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第一级阶地的面积仍会扩大。

27.[考向外力作用]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
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B.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
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高原河段,该河段自高纬流向低纬,无凌汛。

河水漫过河漫滩说明此时处在丰水期,即黄土高原处在夏季多暴雨的时期,此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2019·山西榆社中学大联考)巢湖湖岸的组成岩性成分可分为基岩石质湖岸、砂土质湖岸、粘土质湖岸三种类型。

基岩石质湖岸岩石坚硬;砂土质湖岸土质疏松,多湖滩地;粘土质湖岸具有较强的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多裂隙。

读巢湖湖岸线崩塌区域(如图中粗线部分)分布图,完成28~30题。

28.[考向地貌类型的判断]图示崩塌湖岸线的湖岸类型主要为()
A.基岩石质湖岸B.砂土质湖岸
C.粘土质湖岸D.冲积扇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基岩石质湖岸岩石坚硬,因而能够阻挡湖浪的侵蚀,抗蚀能力强,不易形成崩塌,排除A项;砂土质湖岸土质疏松、透水性强,经湖浪的冲刷,易形成宽阔的浅滩,不易形成崩塌,排除B项;粘土质湖岸由于具有较强的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多裂隙的特性,湖岸陡峻,一旦受到高水位的湖浪冲刷或雨水浸透之后,易引发大块崩塌,或因自身重力作用发生滑落,形成陡直的崩塌湖岸地貌,所以崩塌主要发生在粘土质湖岸中,故C项正确;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不属于巢湖湖岸类型,故D项错误。

29.[考向外力作用的判断]造成湖岸崩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溶蚀B.季节性冻融
C.风力侵蚀D.湖浪侵蚀
答案 D
解析流水溶蚀是通过化学反应侵蚀的,标志性地貌是喀斯特地貌,排除A项;巢湖位于我国南方,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 ℃,没有季节性冻融现象发生,排除B项;巢湖湖岸崩塌主要是湖浪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影响小,C项错误,D项正确。

30.[考向影响地貌的因素]①②两处湖岸较其他各处湖岸崩塌严重的气象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风向D.风速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①处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②处地处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受盛行风的影响,①②两处湖浪较大,湖浪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强,故C项正确。

(共3题,共4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31.(2018·河北衡水月考)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4分)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4分)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
答案(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或答左(F)岸堆积]。

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AB截面河谷深邃,呈“V”型;由图示可看出,河谷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顶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形成很深的谷地。

第(2)题,图示CD截面河流弯曲,应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由于流速较缓,泥沙易沉积,河床抬升;为防洪涝,人为加高堤坝,形成“地上河”。

第(3)题,EF截面在河流的下游,河道宽阔,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河水右偏冲刷右岸,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左(F)岸泥沙堆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32.(2018·河南郑州模拟)读华北平原主要冲积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说出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8分)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

(6分)
(3)近年来,图示地区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增长变缓,试分析原因。

(6分)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

成因: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靠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

(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流水侵蚀能力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中上游水库增多,拦截泥沙增多,入海泥沙减少;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的影响,河流水量减少,搬运泥沙能力减弱。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洪积扇)形成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流速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冲积扇。

第(2)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地貌、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
题,三角洲增长变缓,说明入海泥沙减少。

造成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主要从植被、水库、水量等方面分析。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8分)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2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4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沙丘的沙源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由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一是由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到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

第(2)题,学会从题干的信息获得答案,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的强度,一是减小风的强度。

当地形有利于风通过时,风力加强;当地形阻挡风通过时,风力减弱。

由题中春冬季节可得,该地风力强劲主要是受冬季风影响,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

第(3)题,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应从该事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去思考,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观点分析。

但要注意观点与依据应有必然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