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一
贵州电大文科部
第一章省情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认识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如何认识贵州省情
3、了解贵州省情的认识过程
4、重点掌握贵州省情基本特点
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第一节认识省情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实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按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只有从调查研究入手,全面认识省情,才能为制定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省之间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必须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照套。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的方针政策比较符合省情,什么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二、是培训各级干部和教育各族人民的需要
贵州的各级干部是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只有当他们从本质上认识了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贯彻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项决策,率领贵州人民投身于贵州的现代化建设。
贵州各族人民是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只有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了贵州,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央和贵州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地接受和完成各自的具体工作和任务,并为贵州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才能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三、是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需要
过去,贵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留下“夜郎自大”的典故。
解放后虽然增加了与外界的交往,但是封闭状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不仅贵州对外界知之甚少,而且外界对贵州也了解不多。
因此要扩大贵州的对内对外开放,就必须去了解世界,也必须让外界认识贵州,把贵州介绍给世界。
第二节如何认识省情
一、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研究和认识省情
1、要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
因为省情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只有全方位地考察它的自然、
经济、民族、文化等各个要素,才能认识其基本特点、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
2、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省情
省情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虽然区位是相对静止的,但经济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如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时代,国家的战略重点就不同。
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所以认识省情要认识它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
3、要用辨证的观点去认识省情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利条件隐藏着不利因素,不利条件也包含有利因素。
认识省情既要看到它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坏的一面,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基本特点,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决策措施时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优势,避免劣势。
二、要把一个省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考察
每一个省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要受到全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军事、法制、外交等方面,甚至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认识省情,决不能离开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要站在更高的层次认识省情。
三、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和把握省情
本质,是省情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任何现象都是要素内部联系的外在表现。
特点,是事物的本质反映。
省情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能在现象上就是论事,只有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地分析,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反复比较,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基本特点。
四、注重省力的研究
省力,就是一个省的发展能力,最基本的是一个省的社会生产力。
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才能得以利用和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财富,所以研究省情的重点是社会生产力。
省力在本质上决定省情。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
要准确把握省情的基本特点,首先要从定量分析入手,用统计的方法获取基本数据,把普查资料与典型调查结合起来,再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行定性分析,才能把握省情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贵州省情的认识过程
早在宋元时期,对贵州的研究就有记载。
但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只知道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来形容贵州。
到了近代,对贵州的认识逐渐从地面的木材、药材到地下的煤、铁等30多种矿藏。
解放后,对贵州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周恩来总理在考察贵州后指出“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
1958 ~ 1978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忽略了对贵州省情的研究,使经济发展遭受较大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专家、学者对贵州进行了系统考察,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贵州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组合匹配良好,有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煤水组合的资源有利于建立煤电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开发体系;能源资源与铝、磷、锰多种资源组合,有利于建立特色原材料工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认识到贵州南下入南海,北上入长江,西出是云南边境的重要区位,而且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九五”时期以后,充分认识了贵州在西南乃至全国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贵州的资
源组合态势、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等,提出了建设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及陆路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宏伟规划。
第四节贵州省基本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自然条件
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贵州位于东经103º36´~109º35´、北纬24º34´~29º13´之间,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贵州总面积17616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 ,山间小盆地占7.5%。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
贵州的有利自然条件:
(一)多种土地资源与多种气候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
全省面积耕地占26.68%,林地占43.55%,草地占9.38%,水域占1.17%,其他用地占3.62%,未利用地15.6%。
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全省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日照相对较少,但雨热同季,再与土地资源组合,十分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发育。
(二)受地形影响,沟壑纵横,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较丰富,与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形成了水火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
全省水能蕴藏量1874.5万千瓦,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占全国第6位。
煤炭资源总量超过2400亿吨,保有储量492.27亿吨,占全国第5位。
(三)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础。
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铝、磷、锰等76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41种。
(四)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光水色、岩溶洞穴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
全省约2/3为碳酸盐类岩石覆盖,溶洞、瀑布、天生桥、石林、峡谷相映成趣,发展旅游十分有利。
贵州的不利自然条件:
(一)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我省基本处于受侵蚀、剥蚀和融蚀的蚀源区,山多坡陡、土层浅薄,植物一旦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
而且碳酸盐类岩石风化慢,土壤冲走后很难恢复。
(二)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
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9亩,低于全国1.57亩的水平。
且一等地仅占22%,二等地占42%,三等地占36%。
中、西部是主要河源地,地形较平,耕地面积较大,但水资源分布较少。
东、南部和北部河谷深切,水资源丰富,但田高水低,利用困难。
(三)灾害性天气较多,对农业威胁较大。
干旱,秋风,凌冻,冰雹是贵州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倒春寒、秋季绵雨、夏季暴雨和大风也有一定影响。
(四)层峦叠嶂,河谷深切,极不利用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贵州由于地势原因,每修一公里公路或铁路,每架设一千米通信线路,其投资都比平原地区高出若干倍,至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展缓慢。
二、多民族团结合作的社会环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省
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
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7.8%。
贵州民族的交错杂居和相对聚居,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至2003年,全省已建立3个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1个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另外还有253个民族乡。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至2001年全省少数民族干部有二十七万四千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33.9%。
(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
2002年少数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365.62亿元,地方财政达20.42亿元,科教文化事业相应发展。
(四)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多次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发展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
解放以来,贵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356.11亿元,比1949年增长39.3倍,财政总收入达236.64亿元,比1950年增长844倍。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文化和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贵州经济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落后;农业基础脆弱,贫困面积大;城市化水平低;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科学教育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较快,待业人口较多。
贵州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贵州地处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结合部,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有利于与东西部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
其次贵州自然资源丰富,组合匹配良好,且具备一定开发能力。
再次贵州面临国际国内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贵州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能;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为贵州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支持。
近来贵州发展潜力逐步显现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南方能源基地迈出重大步伐;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生活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在国民经济战略调整中,贵州正在形成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二章贵州地理
教学要求:
1、掌握贵州的自然环境
2、掌握贵州的自然资源
3、掌握贵州的行政区划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貌
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贵州地势可分为三级阶梯: 西部大方、织金、普安等地以西,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东部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是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中间广大地区为第二级阶梯。
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黎平水河口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贵州除赤水、雷山、榕江三个县(市)外均为碳酸岩发育的喀斯特地貌,面积10.91万平方公里,占贵州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在全省87个县(市、区、特区)中,喀斯特地貌面积达到一半以上的占79.3%,达到90%以上的占10.3%。
(二)地貌类型:贵州地貌主要是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北部是大娄山,有娄山关海拔1444米,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
东北部是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
西部有乌蒙山,最高峰韭菜坪2901米,是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中部有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是长江水系和乌江水系的分水岭。
(三)地貌区域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
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势东高西低。
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适宜发展农业,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
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势南高北低。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有零星分布。
适宜发展林业,但河水和地下水较难利用。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
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镇宁、惠水以北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又从中部向南、北倾斜。
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
是贵州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4、南部山地河谷区。
包括苗岭中段以南地区。
地势北高南低。
地貌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林木。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
包括普安以南,望漠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地貌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横谷为主,有部分中低山河谷和峰丛山地,岩溶湖分布较多。
适宜农、林、牧业发展,南部河谷区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是全省最高地,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这里林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水土流失严重。
二、气候
气候是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东部是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西部处于无明显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和有明显干湿季区分的西南季风过度地带。
(一)气温。
贵州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8 ~ 20ºC,南部、东部和北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
南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ºC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
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2ºC 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地区,包括东北部梵净山顶部,年平均气温在8ºC以下。
贵州气候
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3~6ºC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在22~26ºC 之间。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5º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ºC。
(二)降水量。
贵州距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地带,雨水较多。
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
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东南坡,降水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最少的是赫章,仅854.1毫米。
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正值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
贵州阴雨多,日照少。
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相对而言,日照西多东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
(四)地域差异及类型。
贵州由于地面起伏较大,又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影响,使得气候的地域差异较大。
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
南亚热带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农作物可一年三熟,适宜喜温亚热带经济作物。
中亚热带在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
北亚热带在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区,冬暖夏凉。
暖温带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而夏凉。
中温带在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长冬无夏。
(五)气象灾害。
主要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
还有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
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气候,夏旱突出,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次之,主要发生在西部和北部。
秋风是8~9月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秋风危害。
凌冻和冰雹在贵州常有发生,前者主要在高海拔地区。
三、河流
是指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
贵州河流纵横,河网密度较大。
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包括南、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贵州地下河也较多,有1097条。
贵州的主要河流有七条:1、赤水河,发源于云南,干流进入贵州毕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习水、赤水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378公里。
2、乌江,是贵州最大的一条河流。
发源于威宁香炉山,流经水城、六枝、纳雍、普定、织金、平坝、黔西、修文、遵义、熄烽、开阳、瓮安、余庆、思南、德江、沿河后在重庆入长江,长1037公里,境内889公里。
3、綦江,是长江上游南岸较小的一级支流,流经贵州北部大娄山区。
4、清水江,是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沅江的上源,其流域面积贵州占三分之一。
5、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流经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三江口,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是滇黔两省界河,贵州境内长263公里。
6、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西南部,境内长352公里,流域内矿产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
7、都柳江,是西江水系左岸支流柳江的上游,发源于贵州独山县,流入广西,干流长330公里。
四、土壤
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其中黄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24.4%,其它还有红壤、黄棕壤、山地灌木草甸土、砖红壤性红壤和水稻土。
1、黄壤。
分布于黔中、黔北、黔东海拔700~1400米和黔西南海拔900~1800米之间
地带。
适宜杉树、油菜、茶树等酸性植物生长,垦耕后适种玉米、油菜、小麦、烤烟等作物。
2、石灰土。
广泛于石灰岩地区,以黔中、黔南分布最广。
适宜柏树、乌桕、杜仲等生长,垦耕后适种性广,特别是玉米、豆类。
3、红壤,主要分布于铜仁、黔东南海拔700米以上和黔南,黔西南海拔450~900米之间地带。
适宜松、杉、油菜、油桐、亚热带果木及经济作物生长。
4、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湿热地区,垦耕后适种玉米、甘蔗和油菜。
5、黄棕壤,主要分布于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垦耕后适种马铃薯、玉米、荞子等。
6、山地灌木草甸土,可适当放牧。
五、植被
是指覆盖地面的植物及群落的泛称。
贵州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
1、常绿阔叶林。
有樟科、山茶科、冬青科、杜鹃花科等,多分布在梵净山、雷公山等地下部。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的有多脉青冈等,落叶的有水青冈等,一般在梵净山、雷公山等山体上部。
3、落叶阔叶林。
在中高山山体上部有原生落叶阔叶林,在丘陵山地有次生落叶阔叶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落叶阔叶林。
4、针叶林。
是以松柏类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
贵州有杉木林、马尾松林、华山松林等,是重要用材林。
5、竹林,贵州以毛竹林最重要,在赤水河及支流河谷有大面积分布。
6、灌丛和灌草丛。
山顶和温度较低地方生长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第二节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
一、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陆地、水域等形式存在的资源。
贵州土地资源的特征:1、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土地类型多样。
2、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特征明显。
3、山高坡陡,中低等土地比重大。
4、林牧地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铜仁等地。
二、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可以利用、可更新恢复,供永久开发使用的水源。
贵州水资源特征:1、资源丰富。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九位。
2、时空分布不均衡。
时间上,5~7月为丰水期,冬春季节为枯水期。
空间上,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趋势。
3、岩溶水分布广、水量丰富。
地下水及岩溶泉十分发育,地下水约占贵州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
4、贵州地表水天然水质良好。
多数河流是微硬水,偏碱性。
东部河流为软水。
但城镇工矿区河湖污染较大。
三、生物资源
是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具有生命的物体。
(一)植物资源
1、森林资源。
贵州森林覆盖率为25.1%,加上灌木等覆盖率为32.6%。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2、草地资源。
各类草山草坡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3%。
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3、野生植物资源。
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芳香植物、鞣料植物、花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等。
贵州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65种,占全国保护植物总数的21.9%,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钟萼木、贵州苏铁、珙桐、银杉、红豆杉等14种。
(二)动物资源
饲养畜禽有牛、马、猪、羊、鸡、鸭等30多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996个品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豹、云豹、白鹳、黑鹤、黑颈鹤等15个品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四、能源资源
是指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能产生能量的物质。
1、煤炭资源。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全省煤炭总储量超过2400亿吨,已探明储量535亿吨,居全国第五位。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煤。
2、水能资源。
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总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
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贵州每平方米1069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五、矿产资源
是地壳中有开采价值的物质。
贵州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矿种众多、门类比较齐全。
已标明的矿产有12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76种,有41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全国前10位。
1、铝土矿。
已探明储量达4.13亿吨,占全国铝土矿储量的17%,居第二位。
主要分布在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
矿石质佳,铝硅比多在6以上。
2、磷矿。
贵州是全国三大磷矿产区之一。
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磷矿储量近27亿吨,保有储量26.2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富矿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
主要分布于开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县。
贵州磷矿分布广泛、富矿集中、露头矿多,具大型矿山强化开采的有利条件。
3、重晶石。
贵州有30多个县有重晶石,保有储量达1.2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第一位。
主要分布在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
矿石质量优良,硫酸铝含量多在90%以上,且有害杂质低。
4、黄金。
探明储量超过159吨,保有储量148吨,居全国第10位。
主要分布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的十多个县。
5、水泥原料。
贵州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有41个县市都有分布,储量达16亿吨以上,且多为1、2级品。
大中型规模分布的主要在铁路和公路沿线和地州市县城镇附近,便于开采和运输。
六、自然风光资源
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观赏价值,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形态。
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山石、水景、洞穴等自然风景十分秀丽。
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全省石林景观有黄果树天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