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
第⼀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以及构造变形场
1.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
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
主要研究组成类地⾏星(地球、⽔星、⽕星、⾦星)及其卫星的岩⽯、岩层以及岩体在⼒的作⽤下形成的各种变形(deformation)的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组合型式(structural group patterns)和形成过程(process),以及作⽤⼒的⽅式(mechanism)和⽅向(direction);
2.构造尺度(tectonic scale):主要指构造的规模
1)巨型构造、⼤型构造、中型构造、⼩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构造
2)显微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地构造学、板块构造学、全球构造学等构造地质学⼀般以露头-区域尺度上的中、⼩型构造为主要研究对象
巨型构造(megatectonics):⼭系和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型构造(macrostructure):区域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如川东褶皱带
中型构造(mesoscopic structure):⼀个地段上的褶皱和断层,在1:5万或更⼤⽐例尺上可见其全貌
⼩型构造(minor structure):出露于露头和⼿标本上的构造
微型构造(microstructure):偏光显微镜下显⽰的构造
超微构造(ultrastructure):电⼦显微镜下显⽰的构造
3.构造变形场(tectonic deformation field):某⼀主导构造应⼒作⽤形成的形变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

1) 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如裂⾕、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

2)压缩构造(compressional tectonics):⽔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如褶皱、逆冲推覆构造等。

3)⾛滑构造(strike-slip tectonics):沿直⽴剪切⾯⽔平滑动、位移形成的构造。

如⾛滑断层。

4)升降构造(lifting tectonics):岩⽯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的体现, 表现为地壳上升和下降,隆起造⼭、⾼原;坳陷盆地。

5) 滑动构造(sliding structure):重⼒失稳后引起的正向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型平缓正断层。

6)旋转构造(rotating tectonics):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如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

第⼆节地壳岩⽯圈的层圈结构与构造层次
1.地壳-岩⽯圈的层圈式结构垂向成层,侧向不均⼀
2)构造层次(tectonic level):温压升⾼引起岩⽯⼒学性质变化
1)表构造层:
剪切作⽤和块断作⽤
2)浅构造层:
纵弯褶皱作⽤
3)中构造层:
相似褶皱作⽤和压扁作⽤
4)深构造层:
流变作⽤和深融作⽤
第三节构造观
1. 构造观(tectonic overlook):对全球构造和岩⽯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2. 基本观点:
1)以⽔平运动为主的岩⽯圈构造是⾼度活动的;
2)构造演化是不可逆的渗⼊突变的阶段式发展;
3)构造动⼒主要来⾃地球深部活动和地球旋转;
4)岩⽯圈的圈层式、不均⼀结构;
5)挤压、伸展和剪切作⽤分别或共同铸造了
地壳岩⽯圈中的各类构造;
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
构造解析(structural analysis)是由马杏垣于1983年提出,是⼀种研究变形的正确构造观和⽅法论。

1. 解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加以研究的⽅法。

“拆零”与“组装”建⽴科学的思维⽅式
2.思维⽅式:
研究个体形迹→找出内在联系→组装(构造体系)主要内容:⼏何学-运动学-动⼒学解析。

1)⼏何学学解析(geometry analysis):
认识和测量各类各级构造的形态、产状、⽅位、⼤⼩、构造内部各要素之间及该构造与相关构造的⼏何关系,从⽽建⽴⼀个完整的具有⼏何规律的构造系或型式。

⼏何学分析提供的资料和数据是运动学和动⼒学分析的基础。

2)运动学解析(kinematic analysis):
⽬的在于再现岩⽯形成⾄变形期间所经历的过程和所发⽣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岩⽯或岩层中的原⽣构造,尤其是次⽣构造的分析揭⽰其运动规律,揭⽰改变岩层和岩体的位置、⽅位、⼤⼩和形态的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的组合情况;
3)动⼒学解析(geodynamic analysis):
阐明产⽣构造的⼒、应⼒和⼒学过程,其⽬的是查明引起变形的应⼒性质、⼤⼩和⽅位。

3. 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
1)构造基本变形: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
2)构造尺度:巨-⼤-中-⼩-微-超微型构造
3)构造层次:表-浅-中-深构造层次
4)构造组合(tectonic association):具有内部组合和秩序的许多密切相联系的构造要素的集合体。

包括不同构造变形场中不同层次、尺度和序列的各种构造单元、构造要素和构造单元体的组合,也包括构造-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的组合。

5)构造叠加(tectonic superposition):是指已变形的构造⼜再次变形⽽产⽣的复合现象。

6)构造置换(transposition of structures):岩⽯的⼀种构造经过递进变形过程⽽为另⼀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7)构造继承(tectonic inheritance ):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或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

8)构造新⽣(tectonic reborn):包含两重含义:(1)后期构造不受前期构造的影响或制约,形成⼀套在⽅位、⼏何形态、类型和样式上完全不同的构造;(2)后期构造改造并使前期构造的⼀部分或全部卷⼊到后期构造之中,形成⼀套完全服从后期变形的全新构造。

9)构造世代(generation of structure):不同旋回或不同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

10)构造序列(structural sequences):不同时期的构造按其成⽣顺序构成⼀个完整的系列。

11)岩性介质(lithology mediums):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12)构造位移指向性(kinematic indicator):构造变形的运动学⽅向
13)构造复原(tectonic restoration):恢复构造变形前的原始⾯貌。

14)平衡剖⾯(Balanced cross section):是指可以将剖⾯变形构造通过⼏何原则全部复原的剖⾯。

4. 构造解析的特点
构造解析⽅法的反序性研究特点决定了地质问题的多解性。

地质模型是⽤于描述和解释地质过程的⼀种简化的⼯具,模型与观察到的地质证据之间的⼀致性是必要的,但对于地质证据⽽⾔,模型往往并⾮是唯⼀的。

第五节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态势
1. 定性描述→
定量计算
2. 物理模拟→计算机模拟
3. ⼆维构造-三维构造-四维构造
4.地壳表层→地球深部
5. 区域构造→天体构造
第⼆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V”字形法则及其应⽤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沉积岩层层序的识别
软沉积变形
第⼀节⾯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
1.产状(attitude):⾯状构造或线状构造的⽅位
和空间状态。

1) ⾯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状构造(foliation)的产状是以平⾯在空间的延伸⽅位和倾斜程度来表⽰。

其产状要素包括⾛向(strike),倾向(dip),倾⾓(angle of dip)。

当剖⾯的⽅向与岩层的⾛向不垂直时,我们观测到的岩层倾⾓称之为岩层的视倾⾓(apparent dip)。

2)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线状构造(lineation):由地质作⽤形成的具有线状性质的构造。

例如岩浆岩中的流线构造、断层⾯上的擦痕构造、韧性剪切带中的矿物拉伸线理等。

线状构造的产状⽤倾伏向、倾伏⾓或侧伏向、侧伏⾓来表⽰其要素。

3) 产状的表⽰
⾯状构造的产状⼀般⽤倾向、倾⾓表⽰,或者⽤⾛向、倾⾓以及倾向⽅位表⽰。

线状构造的产状⼀般⽤倾伏向、倾伏⾓表⽰,如⽤侧伏向、侧伏⾓表⽰时,需要予以明确说明,同时需要明确相关⾯的产状和线理的运动⽅向。

第⼆节沉积岩层的原⽣构造
1. 层理及其识别
1) 层理(bedding): 沉积岩的最基本的原⽣构造(primary structure)
构造变形的最基本参考⾯
⾯状构造
原始⽔平
⽰顶构造
沉积岩的层理⼀般可以通过岩⽯的成分、结构、⾊调以及层⾯原⽣构造等进⾏辨别。

1) 成分变化
同⼀岩层的岩性基本⼀致,因此岩层之间物质组成的差异是识别原⽣层理最常见的特征标志之⼀。

2) 颜⾊变化
在成分均⼀、颗粒细⼩,总体不显层理的岩层中,往往会有不同的颜⾊层,这些⾊带往往可以指⽰层理。

3) 结构变化
对于较厚的沉积岩,可以通过其中碎屑颗粒的粒度变化,形状的变化来识别地层的层理。

4) 层⾯原⽣构造
常见层⾯构造有波痕(ripple marks)、⾬痕(rain drops)、泥裂(mud cracks)、槽模(flute casts)等暴露标志。

2.原⽣沉积构造(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
1) ⾯向(stratigraphic facing/ younging direction):
岩层顶⾯法线所指的⽅向,即岩层由⽼到新的⽅向
岩层从下到上,由⽼到新——正常层序,⾯向指向上
岩层从下到上,由新到⽼——倒转层序,⾯向指向下
2) 层序(sequence)是地层由⽼到新排列的顺序。

利⽤各种原⽣沉积构造鉴定岩层的⾯向。

(1) 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
由斜交的纹层组成,纹层与底⾯⼩⾓度相交,与上顶⾯⼤⾓度截切。

(2) 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
每⼀层的底部为粗碎屑,向上逐渐变细,其顶⾯与上⼀层底⾯是突变的,并有明显的界⾯。

(3) 波痕(ripple marks):震荡式浪成波痕尖脊指向顶⾯,圆弧指向底⾯
(4) 层⾯暴露标志
泥裂(mud cracks):张开的裂⼝指⽰顶⾯。

⾬痕(rain drops):有凹坑的⾯为顶⾯。

(5) ⽣物标志(animal tracks)
叠层⽯:纹层凸出的⽅向指⽰顶⾯
⽣物介壳化⽯:凸⾯指⽰岩层顶⾯
(6) 底⾯印膜(sole marks) 有印膜的⾯为底⾯。

(7) 冲刷构造(scour structure/ channel-and-fill structure)
第三节软沉积变形
1. 软沉积变形(soft sedimentary deformation ):
指沉积物尚没有固结成岩时发⽣的变形。

1) 负荷引起的软沉积变形
(1) ⽕焰状构造(flame structures)
(2)球状和枕状构造(ball and pillow structures)
2)滑塌和滑移作⽤
⼀般发育在陆上尤其是⽔下隆起的斜坡上速度(快VS 慢)
3) 孔隙压⼒作⽤(pore pressure)
(1)砂岩墙(clastic dyke):碎屑岩墙的⼀种,是穿插灌⼊于沉积岩等岩⽯中的板状和脉状砂
岩体;
(2)碟状构造(dish structure ):边缘上翘呈碟状,横向上呈断续分布,垂向上互相叠置,⼀般直径为1~50 cm.
(3) 砂⽕⼭(sand volcanoes)
4)软沉积构造特点:
(1)常局限在⼀定层位内;
(2)常局限在沉积盆地⼀定范围,如盆地边缘、⼤陆隆起边缘等;
(3)主要由重⼒作⽤引起,⼀般不显⽰构造应⼒造成的定向性构造。

第四节沉积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沉积岩层的产状类型:
岩层: 具有⼀定岩性内容的层状地质体
根据岩层倾⾓α的⼤⼩,可相对划分为三种类型:
⽔平岩层(horizntal stratum):α<50
倾斜岩层(inclined stratum):50 <α<850
直⽴岩层(vertical stratum):α>850
1)⽔平岩层
未经变动的仍保持成岩后原始状态的沉积岩层。

⽔平岩层的基本特点:
1)上新下⽼,当⽔平岩层未发⽣倒转时,⽼的岩层在下、新的在上,在地形图上⽼的岩层出露于海拔较低处,新的岩层在较⾼处。

2)⽔平岩层的出露形态受地形的控制,界线与等⾼线平⾏或重合并随等⾼线的弯曲⽽弯曲。

其形态与等⾼线相似。

3)⽔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的顶底标⾼之差。

4)⽔平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出露宽度越⼩,反之相反。

2)直⽴岩层
在直⽴岩层分布区,岩层的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在地质图上为⼀直线。

3)倾斜岩层
(1)倾斜岩层的基本特点
倾斜岩层在地表的出露界线称为地质界线,其展布具有⼀定的规律。

在⼭⾕或⼭脊地带,倾斜岩层的地质界线呈V字形弯曲,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正交,V 对称;
斜交,V 不对称;
平⾏,V 不适⽤;
地质界线弯曲与地形坡向存在如下三种基本关系:
相反相同;相同相反;相同相同
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等⾼线的弯曲⽅向相同,但是等⾼线更弯曲
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于坡⾓,岩层的界线与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于坡⾓,岩层的界线与等⾼线的弯曲⽅向相同。

但是岩层的界线更曲。

(2)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
岩层的真厚度—岩层顶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岩层的铅直地层厚度—岩层顶底沿铅直⽅向上的距离
倾斜岩层的真厚度⼩于或等于岩层的铅直地层厚度
岩层的视厚度—当剖⾯不垂直岩层⾛向时,岩层顶底的距离为岩层的视厚度。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α为岩层真倾⾓)
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β为该剖⾯⽅向上的岩层视倾⾓)
岩层的出露宽度是指在垂直岩层⾛向的⽅向上岩层顶底界线在⽔平⾯上的投影距离。

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岩层的厚度、倾向、倾⾓、坡⾓、坡向及岩层倾⾓与坡⾓的差值有关。

第五节地层接触关系
1.地层与地层的接触关系
1)地层(stratum)——是指具有⼀定层位或时代含义的⼀层或⼀组岩层,也就是说,当岩层具有了时代含义后,岩层就成了地层。

2)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在时间上的发展状态与空间上的接触类型。

可分为整合与不整合接触两种。

(1) 整合接触(conformable contact)
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上连续,岩性及所含化⽯⼀致或递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致或平⾏。

整合接触代表了沉积环境连续变化,以沉积为主,⽆间断的过程。

(2)不整合接触(conformable contact)
不整合接触的基本特征为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化⽯突变,缺失(缺——⽆沉积,失——有沉积,但被侵蚀掉)某⼀时代的地层及化⽯,不整合⾯下的⽼地层变质程度、岩浆活动⼀般较⾼,顶部常残留古风化壳,不整合⾯下新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代表了海进序列的开始。

不整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平⾏不整合(disconformity)
⾓度不整合(angular conformity)
平⾏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时代的地层,岩性及所含化⽯不⼀致或突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致或平⾏。

不整合⾯与新⽼地层层⾯平⾏
⾓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时代地层,岩性及所含化⽯不⼀致或突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致。

不整合⾯与上覆新地层平⾏与下伏⽼地层斜切。

(3)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地壳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构造运动?(平⾏和⾓度不整合的区别)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4)研究不整合的意义
不整合是重要的地壳运动标志,⼜是划分构造层的分界⾯。

不整合⾯是划分岩⽯地层单位的依据之⼀,因不整合⾯不是等时⾯,故不能作为年代地层单位划分的依据。

对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研究,可了解地壳运动的不均匀性。

不整合⾯是构造上的薄弱⾯,岩浆及含矿热液易进⼊⽽形成内⽣矿床,同时古风化壳中常有铁、锰、磷、铝等富集⽽成为外⽣矿床。

(5)确定不整合存在的主要标志
地层古⽣物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中所含古⽣物化⽯突变。

沉积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岩性突变及古风化壳、底砾岩的存在等。

构造标志—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通常⽼地层所经历的构造变形较新地层要⾼,其褶皱、断裂更发育,断裂⾯终⽌于不整合⾯。

两套地层的产状不⼀致(⾓度不整合)。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标志—不整合⾯下⽼地层所遭受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较新地层要强。

(6)不整合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变化
⼀次⼤的地壳升降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在区域上具有⼀定的变化规律。

在地壳升降运动最强烈地区形成⾓度不整合、较强地区形成平⾏不整合、不强烈地区形成整合接触。

(7)不整合形成时代的确定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是不整合⾯下最新地层之后与不整合⾯上最⽼地层前。

2.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关系
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关系——是指地层与岩体在时间上的发展状态与空间上的接触类型。

可分为侵⼊接触与沉积接触两种。

1)侵⼊接触(intrusive contact):岩浆岩侵⼊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接触关系。

侵⼊接触关系的特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受热变质,颜⾊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3)与侵⼊岩有关的岩墙、岩脉插⼊到围岩中。

2)沉积接触关系(unconformable contact):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后,⼜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的特征:
1)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

3. 断层接触(fault contact)属构造接触关系,指区域上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地质体以断层相互接触
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分析基础
主应⼒
应⼒场
第⼀节应⼒
1.⾯⼒和体⼒
1)⾯⼒(surface forces): 通过接触作⽤于物体表⾯⼀定⾯积上的⼒;如果⾯积很⼩,可称之为集中⼒;
2) 体⼒(body forces): 不通过接触⽽直接作⽤于物体内部质点的⼒,如重⼒。

2. 外⼒和内⼒
外⼒(External Forces): 研究对象受外部对象的作⽤⼒
内⼒(Internal Forces): 研究对象内部质点之间的相互作⽤⼒
外⼒与内⼒具有相对性
3. 截⾯上的应⼒、正应⼒以及剪应⼒
1)应⼒p (stress): 连续介质⼒学中的基本概念。

由外⼒引起内⼒变化量在单位⾯积上的集度或
单位⾯积上的附加内⼒。

2) 截⾯上的应⼒p 可以分解为
平⾏截⾯的剪应⼒τ(shear stress)与
垂直截⾯的正应⼒σ (normal stress)
应⼒单位:帕斯卡(Pa)Mpa bar
3) 应⼒符号规则
弹性⼒学:参照截⾯的法线与截⾯法线⽅向⼀致为正, ⽅向反之为负
材料⼒学:正应⼒以拉为正,剪应⼒以逆时针转动为正
构造地质学:正应⼒以压为正,剪应⼒以逆时针转动为正
4. ⼀点的应⼒
1)应⼒椭圆和应⼒椭球
应⼒⽮量始终与所在截⾯相关,过⼀个点的所有截⾯上的应⼒状态称为⼀个点的应⼒。

应⼒椭圆(stress ellipse):在⼆维状态下,⼀个点所有截⾯上的应⼒⽮量之⽮端或⽮尾的轨迹构成⼀个椭圆
应⼒椭球(stress ellipsoid):在三维状态下,⼀点的应⼒⽮量之⽮端或⽮尾的轨迹构成⼀个椭球
2)应⼒分量
⼀个点的三个正交截⾯上应⼒对应6个独⽴分量
主应⼒(Principal Stress):当单元体表⾯上的剪应⼒
分量为0时,即三个正交截⾯上没有剪应⼒的作⽤
⽽只有正应⼒的作⽤。

以σ1、σ2、σ3来表⽰,且σ1>σ2>σ3。

主应⼒⽅向称为主⽅向主应⼒轴的⽅向)对应的截⾯称为主平⾯?4) 常见的应⼒状态
3个主应⼒有两个为0时:(σ1>σ2=σ3=0,单轴压缩;σ1=σ2=0>σ3单轴拉伸),称为单轴应⼒(Uniaxial stress)
当有1个为0时,称为双轴应⼒或平⾯应⼒;(σ1>σ2>σ3=0,双轴压缩;σ1>σ2=0
>σ3,平⾯应⼒状态)(Biaxial stress)
均⾮0时为三轴应⼒(Triaxial Stress)
5) 应⼒莫尔圆
应⼒莫尔圆(Mohr Circle) 完整地表⽰了⼀点任意截⾯上正应⼒与剪应⼒分量的应⼒状态。

应⼒莫尔圆上任意⼀点横坐标代表正应⼒,纵坐标代表剪应⼒。

莫尔圆的基本性质
应⼒圆代表了⼀点的应⼒状态。

过这⼀点的任意截⾯上的应⼒分量由应⼒圆上⼀个对应点代表,在物理空间,截⾯逆时针转θ⾓,应⼒圆上按同⼀⽅向转2θ。

两个互相垂直截⾯上的应⼒分量对应于应⼒圆直径
的两个端点:两个互相垂直截⾯上的剪应⼒总是
⼤⼩相等,符号相反,这就剪应⼒互等定理。

两互相垂直截⾯上的正应⼒之和等于常数
莫尔圆的基本性质
相差1800的两个截⾯上的应⼒,对应于应⼒同⼀个点,应⼒分量完全相同。

最⼤剪应⼒就是应⼒圆的半径,它与主应⼒成450⾓,并等于(σ1—σ2)/2。

最⼤和最⼩正应⼒—主应⼒。

应⼒圆与横坐标轴两个交点所对应的截⾯上的剪应⼒为0,这个特殊截⾯上的正应⼒称为主应⼒,它们的⽅向称为主应⼒⽅向或主⽅向。

5. 静⽔应⼒和偏斜应⼒
1)静⽔应⼒(Hydrostatic stress):在平⾯应⼒状态下,表现为各向等值拉应⼒或等值压应⼒状态σm=1/2(σ1+ σ2),
2)偏斜应⼒(Deviatoric stress):在平⾯应⼒状态下,表现为各向不等值的拉、压应⼒状态
σ1 -σm 、σ2-σm(压⼒差)
静⽔应⼒引起物体的体积变化
偏斜应⼒引起物体的形状变化
第⼆节应⼒场
1. 应⼒场(Stress field)
应⼒场:点应⼒状态所占据物体内所有的空间。

构造应⼒场:由构造作⽤形成的应⼒场,⼜称地应⼒场。

定常应⼒场:不随时间变化的应⼒场。

⾮定常应⼒场:随时间⽽变化的应⼒场。

古应⼒场:在地史时期作⽤的应⼒场。

现今应⼒场:现今作⽤的应⼒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