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蚕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
作者:陈李叶
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9期
陈李叶
(海南省琼中县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海南琼中 572900)
摘要海南省委、省政府向来高度重视琼中生态保护问题,也充分认识到该地区发展滞后的事实,一直以来始终把该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农业发
展的道路。
桑蚕产业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引进到海南琼中发展,该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推动当地
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桑蚕产业;农民增收;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18 ) 09 - 01 - 03
桑蚕产业在我国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产业,有着悠长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桑蚕产业
的发展无论在古代、现代社会都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发展的文明,文化底蕴深厚,市
场前景广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民族特色产业,也是我国极具资源垄断性优势的外向型产业。
蚕桑产业在培育民智、农民增收、扩大就业、生态保护、繁荣市场、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以及
外贸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南中西部地区具有发展蚕桑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不可多得发展桑蚕产业最好的地区之一,发展桑蚕产
业也符合海南省创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布局,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促
进区域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能起积极推动作用。
但海南发展桑蚕产业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特别是像海南这样一个热带地区发展桑
蚕产业更具有挑战性,海南省琼中从 2006 年 11 月份开始引进桑蚕产业发展,经过 10多年
的生产实践和探索,整体来看,现已被许多群众所接受,应该说形势喜优参半,一些用心去
发展管理的群众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对拉动农民增收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就桑蚕产
业对琼中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及发展对策提出几点探讨意见。
1 琼中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定位
(1)蚕桑产业是一个生命力旺盛,能够做大做强的产业。
主要体现在:一是历史悠久。
蚕桑产业发源于中国,作为农业种养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其旺盛的生
命力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的蚕丝产量占世界的 70 %以上,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的 75 %以上,绸缎出口量占世界的 50 %以上,处于国际主导地位。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丝绸消费也在快速增长,从国内外茧丝绸消费市场需求看,发展
蚕桑产业大有可为;三是发展空间巨大。
原传统重点蚕桑产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
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已逐步放弃了蚕桑生产,转向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更具气候资源优
势的南部地区,这为琼中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四是桑树对土地要求不高。
在鼓
励桑蚕下水田,同时,还可以利用房前屋后、五边地、旱坡地、丢荒田种植桑树。
(2)蚕桑产业是一个投入少、周期短,能够快速见效、长期收益的产业。
如海南种植桑园亩桑投入成本 1783.5 元/年,效益 7420 元/年,利润 5636.5 元/年。
桑园一般可以收益在
20 年以上,不需象水稻、果菜一样反复耕作;二是种桑养蚕见效快。
农民当年种桑,可当年养蚕,当年见效;三是生产周期短、来钱快。
即养蚕时间短,一般蚕从蚕卵孵化到上蔟结茧需
22~25 d,采用小蚕共育生产模式,小蚕统一饲养到 4 龄起蚕后才将蚕苗发放给农民饲养,
农民仅需饲养 10~13 d 就可采茧上市,用工 6~8 个,海南地区俗称“八个工,一张蚕,一十二天见现钱” ,可以做到“家有五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 、“年养十张蚕,几年盖洋房” ;四是全年养蚕期长。
海南一年的养蚕时间可达 10 个月以上,比江、浙地区多出二倍以上,比广东、广西还要长一个多月,海南生产的蚕茧是全国最早上市、也是最晚收市的,土地和劳动力能得到充分利用,为全国最高。
今后,海南的桑蚕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全国的蚕茧收购价格睛雨表就可能看海南的;五是对劳动力使用的余地比较大。
只要桑园建成投产,不一定非要强壮劳力,老人、妇女、儿童都可以从事养蚕生产;六是农民的收入相对稳定。
与其它经济作物比,桑树还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如我们海南琼中每年都会有台风,橡胶受灾后需要 3 ~ 5 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而桑树受灾,即使割掉重来也只需 40 ~ 50 d时间就可恢复,发展种桑养蚕对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会相对提高;七是经济效益好,农民增收稳定。
经过十年的发展,该地区桑蚕生产没有出现大的生产问题,这得益于我们积极的应对和采取的措施,从目前的生产情况看,一亩桑园,在土地条件与水肥管理好、蚕房匹配、农民养蚕技术基本过关的正常情况下,保守测算纯收入约 5636.5 元以上,与琼中县当前主推的传统橡胶、槟榔产业对比,对拉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八是生态效益好。
由于桑树根系发达,生长快,枝叶茂盛,保土保水功能好,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应。
(3)蚕桑产业可以培育民智,提升当地的人文环境。
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发展蚕桑产业还可以为琼中下一步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蚕桑产业计划性强,农民必须根据桑叶长势情况有计划地订种养蚕,否则会直接影响当批乃至全年的收入及效益;二是可以培养农民刻苦耐劳的品性,一旦开始养蚕,无论刮风下雨、感冒发烧,养蚕劳作就不能停止,否则就会影响收成;三是可以直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蚕桑产业横跨植物、动物两大学科,不仅仅是“种” ,关键还要“养” ,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农民要想有稳定的收入,就必须参加培训、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种养技术水平;四是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种桑养蚕的产品蚕茧是一种商品,价格随市场有一定的波动幅度,对蚕茧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农民必须注重“高产、优质”才能提高自己的劳动收益。
由此可见,蚕桑产业不仅是一个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优势产业,还是一个农村培育民智的载体,非常适宜在琼中这样一个生态核心区发展。
2 今后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路和规划目标
为贯彻落实省领导提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抓好琼中试点,积极探索适合中部山区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有效带动农民实现长期、稳定增收”的指示精神,全面打造我县蚕桑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平台,促进中部山区经济的发展。
发展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部门联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优质蚕茧工程建设和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蚕业技术推广网络和产业保障体系。
走“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经营模式,实现“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 ,全面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努力延伸产业链,不断巩固蚕桑特色产业地位,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规划目标:力争 2020 年种桑面积达到 5 万亩,蚕茧产量达到 12.5 万担,带动农户5000 户以上,实现工农业年产值 5 亿元。
3 琼中县今后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
海南发展蚕桑产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强化
措施、化劣为优,加大力度,才能加快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一个机制、重点抓好九个
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一个“四方”合作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蚕桑产业规律,要建立蚕桑生产机制,从“县部门、乡镇、企业、农户”四个层面,建立政策撬动、部门推动、政企联动、群众行动的“四轮驱动”机制,
使蚕桑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2 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1)抓种桑,扩大产业生产规模。
要做大蚕桑产业,首先要做大种养规模。
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原则,选择综合条件好的村庄、农户,新建一批高
标准、高质量、上规模的蚕桑基地,海南每年新发展桑园 2 万亩,力争 2020 年桑园面积达到10 万亩,实现上述发展规划目标。
对于一些土地较少的农户,要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可采取成立合作社或互助社以土地入股、租赁、出租等形式,将土地少的农户组合起来,以最大
限度地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效益。
(2)抓管理,提高桑园效率。
在抓好新建桑园的同时,加强桑园排灌等基本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加强桑园管理工作,建设高标准丰产桑园。
要把新种桑任务层层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和农户,做到“种植面积、管护、按进度养蚕”三落实,确保新种桑当年顺利投产,尽快发挥效益。
全面提高桑园管理水平,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和利用率,力求把80 %以上的桑园都能建成
优质高产的丰产桑园,为提高养蚕数量提供保障。
(3)抓养蚕,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种桑的目的是为了养蚕产茧,养蚕产茧的数量直接体现产业的效益。
因此,要把养蚕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提高养蚕产茧数量上下功夫,着重
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蚕房配套建设,为规模养蚕提供设施条件。
各乡镇、村、农户要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落实好蚕房的配套建设,一般 1 亩桑园要有 15 m2 左右的
配套蚕房,要选取地势平坦、不积水、便于消毒防病和通风的地点,并要求有储桑室,各村
还要统一规划,建设好蚕沙集运池,杜绝蚕沙等废弃物对村容村貌、种养环境的不良影响,实
现集中统一处理和综合利用;二是加强小蚕共育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蚕种(小蚕)生产质量,鼓励种养技术好的农户发展小蚕共育,全面推广蚕桑新品种和种养新技术,提高养蚕效益;三
是加强农民种养技术培训,搞好蚕病防治,确保养蚕的成功率,确保养蚕产茧数量的提高,
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和养蚕综合效益。
(4)抓投入,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从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扶持、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企业和群众筹集资金投入为
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产业发展的格局。
一是设立县级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特别是带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扶持力度;二是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落实好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保护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保障能力。
(5)抓培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选择 1 ~ 2 个大中专院校开办与蚕桑、茧丝绸有
关的专业课程,加强产业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二是要设立产业发展农民培训专项基金,
加大对种桑养蚕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生产技能,确保养蚕成功率;三是
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快构建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服务机构,抓紧配备专职蚕桑技术
人员,加强蚕桑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民技术辅导员的选聘,加强对种桑养蚕的技术指导,做到县、乡镇有专职蚕桑技术员、村有蚕桑辅导员为蚕农提供指导服务。
(6)抓科技,提升产业技术含量。
一是要加大对科技兴蚕、科技兴业的扶持力度。
如蚕、桑新品种的研究,新型高效适用种养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设施蚕业、三高蚕业的开发,良繁
体系建设等行业发展的技术引进、研究与推广;二是要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全面实施良种良法,抓好蚕、桑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新型适用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消毒防病、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新型蔟具推广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三是要重点扶持海南琼中茧丝绸科技园这一科技创新中心平台项目的建设。
着重建设好桑
蚕品种改良中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桑蚕茧丝绸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实现“省力化高效种养、良种良法产业化”发展新模式,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7)抓大户,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培育典型,发挥能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要倾斜资金技术,每年扶持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种桑养蚕的重点乡镇、专业村和能人大户,并及时总结和大力宣传推广这些先进典型,让事实说话,用典型引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发群众种桑养蚕大办产业的热情。
(8)抓龙头,提升产业化水平。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户,是产业链条中的关键链环。
从一定意义上讲,龙头企业办得好坏,决定产业的兴衰成败。
必须高度重视
龙头企业建设,首先要优化服务,排忧解难,积极扶持海南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好龙头带
动作用;其次是在龙头企业建设需要进行征地、租地和完善服务设施等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不断加大对蚕种场、优质小蚕共育示范点建设的扶持力度,确保蚕种、小蚕的质量与足量供应;支持优良蚕、桑品种繁育,提高蚕种冷藏催青、小蚕共育、鲜茧收烘储运等关键生产环节的技
术装备水平;支持缫丝厂的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节能减排;大力扶持蚕桑产业化发展,推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的建立,使龙头企业成为推动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最后要
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蚕种场、科技园、小蚕共育基地、蚕茧收购站点、缫丝厂等产业配套,积极打造蚕桑茧丝绸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加快我县蚕桑产业由政
府主导型向企业带动型转变,努力提高蚕桑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
和综合效益,做到产业互促互动,各方共赢,形成“龙头带产业、产业促龙头和企农互动”的良好格局。
(9)抓服务,加大行政推动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强化领导,制定规划,落实责任。
建议在设立县级桑蚕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提升组织机构行使好对产业发展的
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和检查监督等职责;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激励机制,乡镇党政主要领
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围绕中心任务,各负其责,共促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
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迎难而上,做好宣传,加强引导。
要切实找准制约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发展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及时将蚕桑产
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到户,正确引导群众对产业的认识,帮助群众分析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市
场风险,鼓励群众勇于调整产业结构,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激励约束并举,督办考核推动。
县级部门要加大督办、考核力度,要把产业发展阶段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具体
效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挂钩。
每年年初要将种桑面积、基础配套建设、技术培训、小蚕发放量、产茧产质量、农户经济增收等指标列入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常态化管理,切实抓
好组织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