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
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
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
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
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
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学科课程的优点:学科课程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便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学科课程的缺点: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的经验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于内在动力;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注重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

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活动课程的优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他们的个人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修养,尤其有利于低年级儿童的个性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得到了发展。

它给强迫命令、被动静听、机械死板的传统教学弊病一致命一击,给课程改革开启了新路注入了活力
缺点: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试试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
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并兼取二者职场,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应有的最佳的整体效果。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课程的一元化: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
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

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样化:课程反映各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程的基本因素的三要素:社会、知识、学生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博比特主张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
泰勒论述了课程目标设计的具体化与概括性问题
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而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

因此,应当使两方个面保持适当平衡。

2.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有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最终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才能对课程实施其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

斯腾豪斯认为,学校教育是由四个不同的过程构成的,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获得、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

布卢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研究强调,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人际技能学习领域等方面来设计目标。

(三)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结果性目标,就是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体验性目标,就是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表现性目标,就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程度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

1.课程内容与教材
教材是是指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反映一定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用书。

但教材不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表现的。

2.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课程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直接经验形态的东西。

把课程内容等同于学习活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1.间接经验的选择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
2.直接经验的选择与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泰勒提出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课程内容组织成在逻辑上前后联系,前后的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
横向组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比较地看,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传统教育派主张)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派主张)心理顺序是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第三节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二)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改革的具体目标:
1.转变课程功能
2.优化课程结构
3.更新课程内容
4.转变学习方式
5.改革考试评价
6.深化课程管理改革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