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新解以《示众》为主要视点
参考内容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原型 批评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原型批评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与《汤姆·索亚历 险记》相承一脉。两部作品都以少年为主角,描述了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 故事。然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主题、技巧和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独特 之处,使得这部小说成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群文阅读教学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备受的教育理念。 它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深度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次演 示将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群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背景概述
一、背景概述
《示众》是鲁迅的一部经典小说,其故事情节虽然简洁,但其中所蕴含的深 刻含义却一直被人们深思。小说中,主人公通过观察街头“示众”这一社会现象, 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人性的各种病态。而其中的“看客”,则是鲁 迅在这篇小说中精心塑造的一群形象。
二、深入分析:《示众》中的 “看客”形象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看客的存在。他们围观别人的不幸和 痛苦,却不愿意伸出援手。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我们深刻反 思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对这种冷漠和麻木视而不见,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 改变这种现状。
内容摘要
总之,《示众》和《呼兰河传》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 和麻木。这种冷漠和麻木不仅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中,也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行为,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冷漠和麻木的束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096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 感 激 ; 救 国 者 的 言 论 成 为 “ 疯 话 ”; 连 自 己 的 母 亲 都 不 能 理解他的革命行为,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他们虽处于社会 的最底层,但安于现状,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 思想毒害,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 念。
095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姑来,先言语调戏、摸头皮,继而拧脸颊,使小尼姑陷入 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很大原因是为了取 悦 路 边 酒 店 里 的 热 心 “ 粉 丝 ”, 这 些 “ 热 心 ” 看 客 们 也 以 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当他们看到弱者受 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 威。最后,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 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 一把。
结论
1 《孔乙己》 一酒客 孔乙己 偷丁举人家的书,被打断了腿 活该
2 《药》
康大叔 夏三爷 举报夏瑜造反,得赏钱
乖角儿
3 《药》
康大叔 夏瑜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疯话、贱骨头
4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祝福之夜冻饿而死 谬种
5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被抢回去
可恶,然而有理
灭人欲,灭的是同情心、恻隐之心;存天理,存的是 封建礼教吃人的那套歪理,甚至出现了以祥林嫂二婚事件 为 代 表 的 “以 理 杀 人 ”事 件 。 “君 要 臣 死 ,臣 不 得 不 死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人犯 事,满门 抄斩”这 些 “天理”都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极端漠视的基础上,当人 与人没有了真诚的帮助和温情,只有赤裸裸的威迫和利害 算计,那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不信任。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一)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我见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我见摘要:“看客”形象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意和教育教育的启示意义,不仅能给予当下学生宝贵的精神思考和启迪,也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立人”的目的。
关键词:看客;鲁迅;语文教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文章退出初中语文教材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大争议,直到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问世,才以铁定的事实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
事实证明,鲁迅的文章不仅没有被删除,而且增加了其分量,选文由原人教54版的6篇变成了7篇,每一本教材里都至少有一篇鲁迅的文章,且这7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里都是精读课文。
除此之外,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必读十二本名著之一.五本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编选鲁迅文章一共有3篇,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甚至直接编选了一本《鲁迅作品选读》作为学生的选修教材.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在中学教材中这样的重要度,我国现当代作家极少能与之媲美。
在这众多篇目之中,当下对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解读和在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值得一线教师深究。
一、教材中“看客”形象的体现“看客”形象可以说是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
“看客”旧时称为观众,有进步的和落后的之分,进步的观众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身观看的行为和思想是积极和有意义的;落后的观众则是为了看而看,本身观看的行为和思想则反之。
在鲁迅笔下,后者是远远多于前者的。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被放在了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很显然,这个单元将人物置于具体事件中分析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论文关键词:看客麻木国民劣根性人性毁灭反抗论文摘要:本文重在分析中学课本所选取的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毁灭并追根求源,进而感受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作为一代文豪兼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看客”这一群体形象。
对于这些看客,先生是深恶痛绝的,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
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在编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看客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
很难想像这群围观的看客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然而先生内心的悲哀却是无法形容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围观的看客,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最终促使鲁迅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再来看《孔乙己》一文:无论是年龄最小的伙计,还是见多识广的掌柜,都只是把孔乙己当作茶余饭后取乐的对象,尤其是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面对着“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而且己不成样子的孔乙己,掌柜竟然毫无恻隐之心,反而取笑孔乙己又偷东西。
如果说掌柜的取笑只是一个个例的话,那么周围为数众多的酒客和围观者的嘲笑则足以说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百姓大都是一群冷漠市侩、毫无同情心的人,孔乙己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伙计的存在似乎更印证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连孩子们都耳濡目染,带上了有色的眼镜,身上一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侩。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写⼩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
通过看客的⾏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中学语⽂教材中,鲁迅先⽣的作品有好⼏篇⼊选。
陈建忠先⽣将《药》《孔⼄⼰》《阿Q正传》《狂⼈⽇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家之⾔。
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章。
在鲁迅⼩说的⼈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鲁迅收⼊《呐喊》《彷徨》的25篇⼩说中⼏乎三分之⼆的⼩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个看客群体,具有深⼴的揭⽰意义。
他们是⼀群病态⽽特殊的国民:⼀⾯受到别⼈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觉不⾃觉地甚⾄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和“被吃”两⾯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鲁迅通过揭⽰这类⼈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的⾁体摧残,更是“对⼈的灵魂的咀嚼”。
因此鲁迅⼩说以其独特的视⾓来关注病态社会⾥⼈的精神病苦,采取对⼈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灵魂拷问的⽬的,使鲁迅⼩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和灵魂揭⽰的深刻性,显⽰了他⼩说的现代性。
下⾯通过看客的⾏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透视看客的⾏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重点就⼀个“看”字。
这些⼈没有相貌,不管男⼥⽼少,只有⼀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事”为⼈⽣乐事。
“看”是他们给⼈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为特征。
然⽽他们⼀⾯看别⼈,⼀⾯⼜被别⼈看。
“看与被看”构成了⽆聊看客们的⽣活本质。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在以下两个⽅⾯: (1)发⽣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们的反应:“⼥⼈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刻改换了鄙薄的神⽓,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 ,在塑造阿 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 ,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
“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
鲁迅看客和闲人,写出严酷的现实,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儿子病危,无人关心,埋葬宝儿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 ,“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 ,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因为剪了辫子,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除八一嫂外,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 ,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
《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
对他们来说,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第一篇: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 悲剧“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
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
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
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
她们“特意寻来”,为的便是看戏。
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
苦得多了,心便 1 [1]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
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关键词:鲁迅,探析,看客,笔下,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简介:众所周知,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放弃了“学医”,而是选择了从文,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东欧国家迟钝迟钝的灵魂,促进他们清醒,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除此之外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清国留学生愚钝的脾性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寄托国家的希望。
鲁迅先生以大师的风范,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内容:众所周知,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 放弃了“学医”, 而是选择了从文,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麻木麻木的灵魂, 促进他们清醒, 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 学生清国留学生的愚钝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 作为一名年轻人, 应该寄托国家的坚信。
老舍先生以大师的风范, 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的冷漠, 等于精神一体故事情节的群体人物形象。
一、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看客”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看”, 哪里有热络就是在哪里看, 看热闹成为了他们一种外在行为。
热衷于看, 但是非常的麻木, 在喜剧中扮演者看客的角色。
例如, 《孔已己》中, 一帮看客聚集在咸亨酒店, 孔乙己秀才怎样与他们没有关系, 逐步解决自身的失意与苦闷;但是在很多时候, 他们不如孔乙己, 他们不配与他坐着喝酒, 但是却发现了孔乙己的不好, 使得人们得到了安慰, 酒店内充满了愉快的氛围。
在《药》作品中, 体现看客表演:在一个清晨, 砍志士的头颅这一举动, 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对这些看客观看杀人较为, 革命烈士的死亡与这些人们麻木成形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先生这些描绘中会, 凝聚了内心多年的悲痛。
《祝福》中“看客”观望祥林嫂的命运宿命是如此的悲剧, 似乎也没有顺便看望阿Q的想法, 这群看客是在灰暗颓废的光阴下或进行观赏, 品味卖花女内在的悲哀, 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对此将媒体报道向外扩散, 增加了“观赏”乐趣, 然后并且对此开展嘲笑。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鲁迅,笔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翻译、杂文等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形象——看客。
那么,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旁观者,他们站在一旁,目睹着社会或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不作为。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昙花是一名看客,他看到了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但是他并没有去阻止医生的荒唐行径,反而对自己身上的病态失去了信任。
在《狂人日记》中,则有一段描写:“有些人看到乞丐,就可以高声喝骂;有些人看到赌徒,就可以揭穿他的底细;有些人看到毛贼,就可以领奖金把他缉拿;有些人看到穷人,就可以用刀子鞭打他……”这些人都是看客,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看”的而已。
其次,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有阶级性或者政治性的。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阿Q的死,主角阿Q最终死在了看守所里,而旁观者——执法者则以一种客观和非人性化的方式回应了他的死,完全没有对他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或者愤怒。
这些执法者,在阶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并且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协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除此之外,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角色——群众。
在鲁迅的作品里,被剥夺了人性的群众被视为一种听从命令和被支配的存在。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怀疑性、无神论者的姿态,阐述了人类之间尤其是信仰关系的本质。
他为群众们刻画出悲哀、悲壮的形象,时常挥之于一叶三舟之间,甚至于人类的世界之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象征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他们一方面是旁观者,他们看到了社会和历史中的某些事情,但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并且扮演着协助或者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同时,群众这一看似忽略的角色,也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耐人寻味,充满深意。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尤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看客的形象,字里行间都传递着对民族对国民的深沉思考和深刻反省。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鲁迅本想学医来救人救国,但在仙台求学时,学校放映日俄战争的画片时,“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于是鲁迅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民族的忧患与个人的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是鲁迅先生笔伐的对象,凝聚成鲁迅先生巨大的艺术结晶,这一形象也成为他小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鲁迅笔下看客们的形象,而这些看客又是些什么人呢?《祝福》中听祥林嫂故事的“善女人”柳妈、没趣的男人、陪出眼泪的女人、好奇的老女人;《药》中吃“人血馒头”的华家、嘲笑夏瑜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阿Q正传》中未庄里的酒店内九分得意的笑的“鉴赏家”们……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和那些“示众的材料”一样身份卑微,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罢了,但却乐于在别人伤口上撒盐,津津有味地赏玩着别人的痛苦,这不得不让人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那么这些看客为什么会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呢?他们又都看到了什么呢?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doc
浅中学教材中迅笔下的看客(一 )文关:看客麻木国民劣根性人性反抗文摘要:本文重在分析中学本所取的迅作品中的看客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并追根求源,而感受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作一代文豪兼思想家,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了“看客” 一群体形象。
于些看客,先生是深痛的,正如他在《(喊 )自序》中所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人格,“以引起救的注意”,而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成了迅先生的生追求。
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了先生所有的心。
在入中学本的多迅作品中,我都能看客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了一群中国人:“ 俄国人做探,被日本人捕,要了,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竟然无于衷,就像在看一般。
很想像群的看客心里在想些什么?然而先生内心的悲哀却是无法形容的 !可以正是些的看客,最初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了迅先生的“ 救”意,使他到“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他的精神”,于是最促使迅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再来看《孔乙己》一文:无是年最小的伙,是多广的掌柜,都只是把孔乙己当作茶余后取的象,尤其是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面着“穿着一件破,着两腿,下面一个蒲包,用草在肩上挂住”而且己不成子的孔乙己,掌柜竟然毫无之心,反而取笑孔乙己又西。
如果掌柜的取笑只是一个个例的,那么周数众多的酒客和者的嘲笑足以明生活在个社会的百姓大都是一群冷漠市、毫无同情心的人,孔乙己的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伙的存在似乎更印着:几千年的封建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孩子都耳濡目染,上了有色的眼,身上一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
面百无 -EIb 且愁潦倒的孔乙己,周的人或取笑他西,或拿他考秀才笑,都无非借此打。
殊不知些人的快都是建立在人的痛苦之上的。
深入文本 解读看客
深入文本解读看客学习目标:1.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2.借“看客”形象解读鲁迅作品。
一、课前导入:翻开鲁迅的小说,“看客”无处不在。
他们在夏瑜就义的刑场上三三两两鬼似的徘徊,在老栓的小茶馆里眉飞色舞的议论,在咸亨酒店对孔乙己嘲弄取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作品,去品味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二、讲授新课:活动1:片段阅读,初探看客的丑态(一)概念界定看客,也叫旁观者围观者,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吃瓜群众”。
“看客”这个词曾出现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
学生首先阅读相关片段,找出鲁迅先生对看客概念的界定。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呐喊》自序明确:看客即在体格上也许是健全的,但在精神上却是愚弱的。
(二)总结特征学生阅读《孔乙己》和《药》的相关片段,找出文段中的看客和他们的看点,并说出不同的看客看待不同的被看之人时的态度。
文段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文段2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阅读文段后,学生总结。
文段1中的看客即酒客。
他们的看点是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
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冷嘲热讽。
“叫道”是故意大声,生怕别人听不到,说明酒客是抱着取笑孔乙己的态度和他对话的。
文段2中的看客即丁字街的人。
他们的看点是看刽子手如何杀人。
一堆人紧赶着伸长了脖子聚精会神的看,生怕错过了这杀人的“盛举”。
他们不问杀头的人是谁,他们只是“看”。
他们看待杀人的态度是冷漠,麻木。
活动2:比较阅读,梳理看客的共同特征。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孔乙己》和《药》这两篇小说,找出其中的看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尤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看客的形象,字里行间都传递着对民族对国民的深沉思考和深刻反省。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鲁迅本想学医来救人救国,但在仙台求学时,学校放映日俄战争的画片时,“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于是鲁迅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民族的忧患与个人的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是鲁迅先生笔伐的对象,凝聚成鲁迅先生巨大的艺术结晶,这一形象也成为他小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鲁迅笔下看客们的形象,而这些看客又是些什么人呢?《祝福》中听祥林嫂故事的“善女人”柳妈、没趣的男人、陪出眼泪的女人、好奇的老女人;《药》中吃“人血馒头”的华家、嘲笑夏瑜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阿Q正传》中未庄里的酒店内九分得意的笑的“鉴赏家”们……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和那些“示众的材料”一样身份卑微,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罢了,但却乐于在别人伤口上撒盐,津津有味地赏玩着别人的痛苦,这不得不让人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那么这些看客为什么会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呢?他们又都看到了什么呢?
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如果说,这些听故事的鲁镇人尤其是那些女人,也有天性中对失子母亲的同情,这种痛苦对女人们来说本来是最易相通的,但他们对祥林嫂的故事发生的极大兴趣,是仅用“同情心”无法解释的,因为那种回忆每一次都是饱含着深度痛悔的创口撕裂。
她们在同情心的展览中,隐藏着的潜在动机是刺激的快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
或者说,祥林嫂丧子的不幸只是成为了他们自己“有幸”的证实,并通过不幸的反复展示和咀嚼,来加强和增大自己存在的幸福感。
我们再来看《阿Q正传》中阿Q欺侮小尼姑之后的一个片段: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从他们的两次大笑声中可以感受,他们完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们以鉴赏家的态度去咀嚼他人的痛苦。
酒店里的人的九分得意,并不是说他们还有对小尼姑的一分同情,而是他们认为阿Q调戏得还不够,或者说自己没有亲手去调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那肮脏、冷漠的灵魂,
他们对小尼姑毫无怜悯之心。
这又是一群冷漠无情的看客,是一群缺乏人性的毫无怜悯之心的看客。
总之,看革命者夏瑜被杀也好,看阿Q被官府砍脑袋也罢,这些看客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幸灾乐祸,爱凑热闹的低级趣味,暴露出来的是他们的愚昧无知、欺软怕硬,他们辨不清正邪善恶;又是不负责的,他们在分不清善恶的情况下,在势力交锋中见风使舵,选择强者,明哲保身。
看客,是可怕而可悲的。
落井下石,耻笑失败者、弱势者、处于困境中的人。
可他们想过没有,如果自己也成了被人耻笑的对象,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和酸楚。
阿Q他是当时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如此的无知,如此的没有自尊和骨气,他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革命党人被杀,看到白举人的秘密等,但是即使他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反而被那些地主所警惕,所陷害,最后反倒落得个被看的下场。
他虽然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看到的不同,但结果甚至比他们还惨,看的原因都是出于好奇,但结果都是无奈的任人宰割。
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的中国人的下场。
鲁迅先生说他“揭出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将国民的劣根性公诸于众,决心让国民自己去品咂,去反思,并热切希望国民从他的呐喊声中去领会,去日省三身,去洗心革面。
但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了,先生笔下的看客们仍然赤裸裸的存在着,他们看轻生女子跳楼,看讨薪民工自杀……依然是里三层外三层,依然是兴高采烈,依然是无肝无肺,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再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而是满面红光,锦帽貂裘。
如今,我们在感慨那一群翘首仰望急不可耐的看客时,不妨对照着先生笔下的看客们仔细的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及时改正,只希望有一天,鲁迅笔下的看客渐渐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