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介绍
当代科学活动的重大特点之一,是以方法论问题作为形成科学各种崭新思想的必要条件,方法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公认。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体育院校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综观我国体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其创新主要体现在“推进学术观点的创新、学科体系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三个方面,在这三种创新中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基础,没有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学术观点和学科体系的创新。

一、课程发展简史
“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也一样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和比较成熟的过程。

回顾体育科学研究走过的历程,其课程与教材建设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初期
我国大学教材建设一直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拌而行。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大量引进前苏联高校教材,翻译、参考前苏联教材,教材编写也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材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初创时期解决了教材有无的问题,为建国初期培养大量高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院校的教材建设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1958年9月前国家体委下发《六个体育学院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关于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问题;1960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关于全国体育学院、体育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科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初步具有进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2];1961年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首次编辑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系列讲义,对于学生科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课及专业技术课中。

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邓小平同志在百废待兴之时亲自抓教育,抓教材建设,很快克服了十年动乱造成的“书荒”,开始按他提出的“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指示去做。

1978年7月前国家体委在《关于认真
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中提出了“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的意见,并要求在1980前编审出版一套质量较高的通用教材以及相当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1980年前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试行体育学院体育系教学计划和体育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将体育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课程学时设定为200学时,占当时教学计划总学时的 6.54%。

与此同时,各体育院系把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列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就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建设而言,许多编著者汲取国内相关学科教材编写的内容和体系,结合我国体育院校办学及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内部与公开出版了一些教材与自编讲义(表1)。

该时期代表性的教材和著作是王义润、田麦久编著的《体育科学研究程序与方法》及黄明教等编著的《体育科研与科研量化》,这些教材与著作初步形成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材体系,但在当时的阶段体育科研方法还没有普遍进入本科学生的课堂。

表1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及自编讲义主要编著者教材及讲义名称出版或编辑单位出版年份备注叶培基、习云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成都体育学院1984年内部出版
孙长林、刘玉、林珍俞《体育科学研究基础知
识与方法》
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
育学院教务处
1985年内部出版
陈安槐、张耀辉《体育科研方法教程》上海体育学院函授部、
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
1986年内部出版
黄明教,等《体育科研与科研量
化》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
王义润、田麦久《体育科学研究程序与
方法》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
孙长林、于波《学校体育科研方法》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1989年内部出版杨世勇《体育科研方法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2.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成熟期
至“七五”教材建设末,我国累积出版高校教材万余种,高校教材体系基本形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要求高校教材具有“先进性”,有的教材要走向世界,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1994年原国家教委出台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221大项,985个子项目,一万多名教授参加了该项目的改革和研究。

随后,高等师范教育也出台了同样的改革计划,两个计划的目标是出版100个左右的改革方案和1000本左右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个学科专业教材体系和内容的创新力度都很大。

原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3]和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均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列为必修课程[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了包括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内的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该时期由于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调整,多数院系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设置为必修课程,其教材建设可谓是硕果累累,部分院校自编了一些教材和讲义,以供教学的急需。

同时,随着研究生、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更新了教材机制,扩充了教材内涵,其代表性的、教材体系比较成熟有黄汉升、容仕霖主编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周登嵩编著的《体育科研概论》,张颂歧、罗跃兵编著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表2)。

表2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及著作主要编著者教材及著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备注王崇喜,等《体育科学研究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全国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函授教

胡亦海,等《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杨迺军,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陈融,等《体育科研方法导论》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容仕霖、张贵敏等《体育科学技术研究理论
与方法》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张颂歧、罗跃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何敏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黄汉升、容仕霖主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高等学
校教材
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发展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产品,以全球为背景。

大学教育必须围绕知识经济的特征来考虑,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实施了全方位的改革。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需要的教材体系,即包括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品种系列配套的体系。

”[5]各个院校及学科专业纷纷出台了“十五”教材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突出“精品教材”意识,使我国高校教材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成为高等体育类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有创新特点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该时期代表性的教材或著作有张力为编著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郑旗、李吉慧编著的《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表3)。

其主要特点是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写进了教材,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较为完善,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上有了突破,各出版社在编辑、出版、印刷等环节上,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提升了著作的水平和教材的实用性。

表3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及著作主要编著者教材及著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备注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
与方法》
王爱丰、王正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小蓉《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
武雲化《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二、课程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把“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因此,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自主
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总目标是:
1.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事宜做好准备。

三、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该课程建设从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注重学生科研的实际需求,重视内容的实用性,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
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收集一切有用的信息材料,努力完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吸收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注重教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支持的原则
教材编写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提供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及可能,应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探索精神列为教材目标。

3.系统性和重点突出的原则
课程与教材要体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在结构特点、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系统知识问题,又要考虑到重点内容突出的问题,力争做到系统性和重点突出的高度统一。

4.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要求在课程与教材内容上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又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有必要渗透科学学、人文科学素养、学术道德、科技伦理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四、课程内容结构
该课程内容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
1.研究方法论
主要包括方法论的基础知识、逻辑学基础知识、对体育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想等。

2.研究方式
研究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形式、具体类型和操作方式、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研究方式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类型,如社会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质的研究等。

3.具体方法与技术
指研究中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如量表编制的技术、比赛的技术与战术统计、问卷信度、效度检验的技术、数据处理的技术等。

课程结合科学基础方法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相统一。

五、课程教学与学习的要求
1.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不仅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科研方法的说明和现代科研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学中要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加强科研方法的可操作性,避免面面俱到。

教学中要重视各种方法的本质特点、应用条件、方法论基础、内在局限性。

在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讲授时,一定要结合实例进行。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和具体方法使用这两部分。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具体方法讲授时,可把教育实验与社会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研究方法的统计学内容上,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将统计方法与研究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3.教学建议
(1)本课程属于方法工具性课程,建议教学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2)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相关学科开设的情况。

(3)本课程体系主要部分是实证研究的方法学,教学中一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该课程的前后联系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学习后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毕业论文设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