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作流程以及⽅便⽤户的程序集合。
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Concurrence)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间间隔内发⽣。
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发程序。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段时间间隔内宏观上有多道程序同时运⾏,但在微观上可能是交替
或顺序运⾏的。
并⾏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刻发⽣。
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程序。
并⾏执⾏意即同时执⾏。
并⾏是⼀种物理的、或微观的同时性概念。
并发是⼀种逻辑的、或宏观的同时性概念。
单处理机系统不能实现并⾏,但可实现并发。
多处理机系统既可实现并发,⼜可实现并⾏。
2共享性
是指OS与多个⽤户程序共同使⽤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
资源共享⽅式
互斥共享:指某个资源在⼀段时间内只允许⼀个进程使⽤,这种资源称临界资源。
同时共享:指某个资源在⼀段时间内允许多个进程同时使⽤。
但这⾥的同时的概念是宏观的,微观上则可能
是交替地对资源进⾏访问。
3、虚拟性
虚拟是指将⼀个物理的实体变为若⼲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是⼀种感觉性存在,如虚
存、虚⽹、虚设备、虚⽂件等。
4、异步性⼜称:不确定性:
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以独⽴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为异步运⾏⽅式。
但只要运⾏环境相同,进程虽经多次运⾏,都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注意:并发性和共享性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两者之间⼜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1.6 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
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前三个为基本操作系统)
嵌⼊式操作系统
个⼈计算机操作系统
⽹络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
1.7 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的管理
4、⽂件管理
5、⽤户接⼝
进程是具有独⽴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次运⾏活动,是系统进⾏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单位。
作业:把⼀次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开始到输出结束,⽤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全部⼯作,称为作业
进程状态间转换
在进程运⾏过程中,由于进程⾃⾝进展情况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三种基本状态可以依据⼀定的条件相互转换j 就绪—运⾏
k 运⾏—就绪
l 运⾏—等待
m 等待—就绪
利⽤P、V操作解决同步与互斥问题
1、根据问题描述,列出各进程(实体)要执⾏的程序(⾏为步骤),找出临界资源。
2、为每⼀个临界资源设置信号量。
确定信号量的初值,通常取为临界资源的个数。
3、互斥问题中,在临界区前⾯加P(S),临界区后⾯加V(S)。
4、同步问题中,P、V操作必须在合作进程中成对出现,有⼀个P操作就⼀定有⼀个V操作。
进程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FCFS/FIFO)
该法总是把处理机分配给最先进⼊就绪队列的进程,⼀个进程⼀旦分得处理机,便⼀直执⾏下去,直到该进程完成或阻塞时,才释放处理机。
⼆、最短CPU运⾏期优先调度法(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SCBF--Shortest CPU Burst First)
该法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下⼀个CPU执⾏期”最短的进程,为之分配处理机。
三、基于优先数的调度(HPF—Highest Priority First)
优先选择就绪队列中优先级最⾼的进程投⼊运⾏,优先级根据优先数来决定,优先数越⼩,优先级越⾼。
(HPF—Highest Priority First)
四、时间⽚轮转调度算法(RR—Round Robin)
把CPU时间划分成若⼲时间⽚,并且按顺序赋给就绪队列中的每⼀个进程,进程轮流占有CPU,当时间⽚⽤完时,即使进程未执⾏完毕,系统也剥夺该进程的CPU,将该进程排在就绪队列末尾。
同时系统选择另⼀个进程运⾏。
(RR—Round Robin)
五、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在系统中设置多个就绪队列,并赋予各队列以不同的优先权。
死锁:⼀组进程中,每个进程都⽆限等待被该组进程中另⼀进程所占有的资源,因⽽永远⽆法得到的资源,这种现象称为进程死锁,这⼀组进程就称为死锁进程。
若死锁发⽣,会浪费⼤量系统资源,甚⾄导致系统崩溃。
银⾏家算法中的数据结构:
Available 可利⽤的资源数
Max[i] 进程i需求的最⼤资源数
Allocation[i] 已分配进程i资源数
Need[i] 进程i还需资源数
Request[i] 进程i请求资源数
4.5.1 简单页式(simple paging)
将逻辑地址空间和物理内存划分为固定⼤⼩的页或页框(page or page frame),程序加载时,分配其所需的所有页,这些页不必连续。
需要CPU的硬件⽀持。
在分页存储管理的⽅式中,如果不具备页对换功能,则称为基本的(纯)分页管理⽅式,⼜称静态页式管理。
不具有⽀持实现虚拟存储器的功能,
要么全部调⼊,要么全部不调⼊。
页与物理块
页:将⼀个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若⼲个⼤⼩相等的⽚,称为页。
物理块:把内存空间分成与页相同⼤⼩的若⼲个存储块,称为物理块或页框。
页⼤⼩应是2n,通常为512B—8KB。
⼩->内碎⽚⼩;从⽽减少内存碎⽚的总空间,有利于提⾼内存的利⽤率。
但也会使每个进程占⽤较多的页。
从
⽽导致进程的页表过长。
⼤->页表短,管理开销⼩,交换时对外存I/O效率⾼,却会使页内碎⽚增⼤。
简单段式
简单段式管理的基本原理
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个段(segment),程序加载时,分配其所需的所有段(内存分区),这些段不必连续;
物理内存的管理采⽤动态分区。
需要CPU的硬件⽀持。
设备的独⽴性(Device Independence)也称为设备⽆关性,指⽤户编程时使⽤逻辑设备名,所使⽤的设备与实际使⽤的设备⽆关。
5.1.3 设备的分类
1、按数据传输率分类
①低速设备。
它是指传输速度为每秒中⼏个字节⾄数百个字节的⼀类设备。
②中速设备。
③⾼速设备。
2、按信息交换的单位分类
①块设备(Block Device)—以数据块为单位存储、传输信息,如磁盘,磁带,光盘。
磁盘的基本特征是传输速度较⾼,另⼀特征是可寻址,即可随即地读/写任意⼀块;再⼀个特征是采⽤DMA
⽅式。
②字符设备(Character Device)—以字符为单位存储、传输信息。
如打印机,终端、键盘,⿏标和串⼝设备。
基本特征:①速率较低;②不可寻址;即不能指定输⼊时的源地址及输出时的⽬标地址;③中断I/O⽅式。
3、从设备的共享属性分类
①独占设备—在⼀段时间内只能有⼀个进程使⽤的设备。
(如打印机,磁带等)
②共享设备—在⼀段时间内可有多个进程共同使⽤的设备,多个进程以交叉的⽅式来使⽤设备,其资源利⽤率⾼。
(如硬盘)
③虚拟设备—它是指通过虚拟技术将⼀台独占设备变换为若⼲台逻辑设备,供若⼲个⽤户进程同时使⽤,通常把这种经过虚拟技术处理的设备,称为虚拟设备。
⽬的:将慢速的独占设备改造成多个⽤户可共享的设备,提⾼设备的利⽤率。
实例:Spooling技术,利⽤虚设备技术——⽤硬盘模拟输⼊输出设备。
4、按使⽤特性分类
①存储型设备②输⼊输出型设备(交互型设备)③终端设备④脱机设备
Spooling(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ng On-Line)技术是以通道为基础,在OS的配合下,实现联机情况下输⼊、输出外围操作同时进⾏,也称为假脱机操作。
是OS中统⼀管理信息资源的⼀种软件,管理⽂件的存储、检索、更新,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和保护⼿段,并且⽅便⽤户使⽤。
⽂件:⼀组带标识的在逻辑上有完整意义的信息项的序列,这个标识为⽂件名。
信息项:构成⽂件内容的基本单位。
长度单位:字节。
⽂件内容的意义:由⽂件的建⽴者和使⽤者解释。
⽂件管理系统是指⽂件和对⽂件进⾏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
先来先服务:按访问请求到达的先后次序服务。
优点:简单,公平;
缺点:效率不⾼,相临两次请求可能会造成最内到最外的柱⾯寻道,使磁头反复移动,增加了服务时间,对机械也不利。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优先选择距当前磁头最近的访问请求进⾏服务,主要考虑寻道优先。
优点:改善了磁盘平均服务时间;
缺点:造成某些访问请求长期等待得不到服务。
扫描算法(电梯算法):克服了最短寻道优先的缺点,既考虑了距离,同时⼜考虑了⽅向。
具体做法:
当设备⽆访问请求时,磁头不动;
当有访问请求时,磁头按⼀个⽅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遇到的访问请求进⾏服务,然后判断该⽅向上是否还有访问请求,如果有则继续扫描;
否则改变移动⽅向,并为经过的访问请求服务,如此反复。
进程VS程序
1、进程是由程序和数据两部分组成的
2、进程是动态的,程序是静态的:程序是有序代码的集合;进程是程序的执⾏。
通常进程不可在计算机之间迁移;⽽程序通常对应着⽂件、静态和可以复制。
3、进程是暂时的,有⽣命周期;程序是永久的:进程是⼀个状态变化的过程,程序可长久保存。
4、进程与程序的组成不同:进程的组成包括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即进程状态信息)。
5、进程与程序的对应关系:通过多次执⾏,⼀个程序可对应多个进程;通过调⽤关系,⼀个进程可包括多个程序。
6、进程具有创建其他进程的功能,⽽程序没有。
页式管理VS段式管理
分页是出于系统管理的需要,分段是出于⽤户应⽤的需要。
⼀条指令或⼀个操作数可能会跨越两个页的分界处,⽽不会跨越两个段的分界处。
页⼤⼩是系统固定的,⽽段⼤⼩则通常不固定。
逻辑地址表⽰:
分页是⼀维的,各个模块在链接时必须组织成同⼀个地址空间;
分段是⼆维的,各个模块在链接时可以每个段组织成⼀个地址空间。
通常段⽐页⼤,因⽽段表⽐页表短,可以缩短查找时间,提⾼访问速度。
分页系统分段系统
单⼀地址空间⼆维地址空间
页是物理单位段是逻辑单位
页的⼤⼩固定段的⼤⼩可变
对⽤户透明对⽤户可见
单段式虚拟多段式虚拟
内碎⽚Internal fragmentation :占⽤分区之内未被利⽤的空间。
外碎⽚External fragmentation :占⽤分区之间难以利⽤的空闲分区(通常是⼩空闲分区)
分时系统将处理机运⾏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轮流分配给终端⽤户。
分时系统解决了批处理系统⽤户不能控制程序运⾏问题,⼜解决了⼿⼯阶段计算机效率不⾼问题。
多道程序设计是指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内存并运⾏。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间间隔内发⽣。
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发程序。
并⾏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刻发⽣。
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程序。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运⾏、就绪、等待。
进程控制块(PCB):系统为了管理进程设置的⼀个专门的数据结构,⽤它来记录进程的外部特征,描述进程的运动变化过程。
进程映象由进程基本控制块(proc结构)、正⽂段和数据段组成。
内核:是加在硬件上的第⼀层软件,通过执⾏各种原语操作来实现各种控制和管理功能,具有创建进程、撤消进程、进程通信、资源管理的功能。
系统中某些资源⼀次只允许⼀个进程使⽤,称这样的资源为临界资源或互斥资源或共享变量。
在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代码称为临界区。
进程同步:指系统中⼀些进程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任务。
具体说,⼀个进程运⾏到某⼀点时要求另⼀伙伴进程为它提供消息,在未获得消息之前,该进程处于等待状态,获得消息后被唤醒进⼊就绪态。
线程是进程中的⼀个实体,是被系统独⽴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管道是⼀个共享⽂件,⼜称为pipe⽂件,接收进程从管道中读数据,发送进程向管道写数据。
⽤来对作业进⾏描述的数据结构称为作业控制块
进程调度按⼀定的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中⼀个进程,把CPU的使⽤权交给被选中的进程。
中断是指计算机在执⾏期间,发⽣任何⾮寻常的急需处理的事件,使得CPU暂时终⽌当前正在执⾏的程序⽽转去执⾏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待处理完毕后⼜返回原来终⽌点继续执⾏。
引起中断发⽣的事件称为中断源。
中断源向CPU发出的中断处理信号称为中断请求。
CPU收到中断请求后转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称为中断响应。
中断屏蔽是指在中断请求发⽣之后,系统⽤软件⽅式有选择地封锁部分中断⽽允许其余部分的中断仍能得到响应。
周转时间:作业从提交开始到进⼊停⽌状态的时间。
周转时间=运⾏时间+等待时间
平均周转时间:系统中所有作业周转时间的平均值。
它反映了作业的平均运⾏时间、作业的平均等待时间。
平均周转时
间=平均运⾏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带权周转时间:周转时间与实际运⾏时间的⽐为带权周转时间。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系统中所有作业的带权周转时间的平均值。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越⼩,系统中作业的等待时间越短,同时系统的吞吐量越⼤,系统资源的利⽤率也就越⾼。
响应⽐=响应时间/运⾏时间=1+等待时间/运⾏时间
重定位:在可执⾏⽂件装⼊时需要解决可执⾏⽂件中地址(指令和数据)和内存地址的对应。
内存紧缩:将各个占⽤分区向内存⼀端移动。
使各个空闲分区聚集在另⼀端,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个空闲分区。
编译时⽬标模块的地址(相对地址)从0开始。
可重定位装⼊程序,根据内存当时的使⽤情况,将装⼊模块装⼊到内存中某个位置。
装⼊时对⽬标程序的指令和数据地址进⾏重定位。
地址变换是在装⼊时⼀次完成,以后不再改变,故为静态重定位。
即:装⼊时根据所定位的内存地址去修改每个重定位地址项,添加相应偏移量。
优点:不需硬件⽀持,可以装⼊有限多道程序(如MS DOS中的TSR)。
缺点:⼀个程序通常需要占⽤连续的内存空间,程序装⼊内存后不能移动。
不易实现共享。
动态装⼊:在可执⾏⽂件中记录虚拟内存地址,装⼊和执⾏时通过硬件地址变换机构,完成虚拟地址到实际内存地址的
变换。
(dynamic run-time loading)
优点:
程序可离散存放,可移动,有利于共享。
能够⽀持程序执⾏中产⽣的地址引⽤,如指针变量。
缺点:需要硬件⽀持(通常是CPU),OS实现较复杂。
它是虚拟存储的基础。
最先匹配法(first-fit):按分区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个分区。
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保留了
⾼址部分的⼤空闲区。
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
下次匹配法(next-fit):按分区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分区时再回到开头),找到符合要求
的第⼀个分区。
应设置⼀起始查寻指针,并采⽤循环查找⽅式。
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的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匹配法(best-fit):找到其⼤⼩与要求相差最⼩的空闲分区。
“最佳”的含义是指每次为进程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要求、⼜是最⼩的空闲分区分配给进程,避免了“⼤材
⼩⽤”。
从个别来看,外碎⽚较⼩,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
较⼤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匹配法(worst-fit):找到最⼤的空闲分区
局部理性原来:基本不留下⼩空闲分区,但较⼤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
指程序在执⾏过程中的⼀个较短时期,所执⾏的指令地址和指令的操作数地址,分别局限于⼀定区域。
时间局部性:⼀条指令的⼀次执⾏和下次执⾏,⼀个数据的⼀次访问和下次访问都集中在⼀个较短时期内;
空间局部性:当前指令和邻近的⼏条指令,当前访问的数据和邻近的数据都集中在⼀个较⼩区域内。
最佳算法(opt)选择“未来不再使⽤的”或“在离当前最远位置上出现的”页⾯被置换。
先进先出算法(FIFO)选择居留内存时间最长的页⾯被置换。
最近最久未使⽤算法(LRU) 选择内存中最长时间未使⽤的页⾯被置换。
由于需要记录各页⾯⾃上次访问以来所经历的时间,采⽤软件或硬件⽅式实现,开销⼤,成本⾼。
实现困难。
实际中常采⽤⼀种近似算法。
最不常⽤算法(LFU)选择到当前时间为⽌被访问次数最少的页⾯被置换;
页⾯缓冲算法需要调⼊新的物理页⾯时,将新页⾯内容读⼊到空闲页⾯链表的第⼀项所指的页⾯,然后将第⼀项删除。
抖动:导致系统效率急剧下降的主存和辅存之间的频繁页⾯置换现象。
块设备(Block Device)—以数据块为单位存储、传输信息,如磁盘,磁带,光盘。
字符设备(Character Device)—以字符为单位存储、传输信息。
如打印机,终端、键盘,⿏标和串⼝设备。
设备的独⽴性(Device Independence)也称为设备⽆关性,指⽤户编程时使⽤逻辑设备名,所使⽤的设备与实
际使⽤的设备⽆关。
总线的基本概念
在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系统,如CPU、内存、I/O设备等之间,构建公⽤的信号或数据传输通道,这种可共享连接的传输通道称为总线。
⽂件的逻辑结构:从⽤户⾓度看⽂件,研究⽂件的组织形式。
⽂件的物理结构:是从系统的⾓度来看⽂件,从⽂件在物理介质上的存放⽅式来研究⽂件。
连续(顺序)⽂件:件的信息存放在若⼲连续的物理块中。
链接(串联)⽂件:⼀个⽂件的信息存放在若⼲不连续的物理块中,各块之间通过指针链接,前⼀个物理块指向下⼀个物理块。
索引⽂件:
⾮连续组织的另⼀种⽅法,记录的关键字与地址存在某种关系。
分为直接地址结构⽂件、索引⽂件和散列⽂件。
索引⽂件的信息存放在若⼲不连续物理块中,系统为每个⽂件建⽴⼀个专⽤数据结构--索引表,并将这些块的块号存放在⼀个索引表中。
⼀个索引表就是磁盘块地址数组,其中第i个条⽬指向⽂件的第i块。
⽂件⽬录:⽂件控制块FCB的有序集合。
⽬录项:构成⽂件⽬录的项⽬(就是FCB)。
⽬录⽂件:为了实现对⽂件⽬录的管理,通常将⽂件⽬录以⽂件的形式保存在外存,这个⽂件就叫⽬录⽂件。
⽂件控制块(FCB):是OS为管理⽂件⽽设置的数据结构,存放了为管理⽂件所需的所有有关信息。
FCB是⽂件存在的
标志。
⽂件寻址:根据FCB中⽂件物理地址等信息,求出⽂件的任意记录或字符在存取介质上的地址,称为⽂件寻址。
为了提⾼⽂件检索速度,⽂件系统向⽤户提供了⼀个当前正在使⽤的⽬录,称为当前⽬录。
查找⼀个⽂件可从当前⽬录开始,使⽤部分路径名;当前⽬录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
当前⽬录⼀般存放在内存。
簇:DOS将若⼲个连续扇区作为存储分配的单位, 称为簇。
海量转储:定期将所有⽂件拷贝到后援存储器。
增量转储:只转储修改过的⽂件,即两次备份之间的修改,减少系统开销。
DMA⽅式VS 中断⽅式:
1、中断⽅式是在数据缓冲寄存区满后,发中断请求,CPU进⾏中断处理;DMA⽅式则是在所要求传送的数据块全部传送结束时要求CPU进⾏中断处理,⼤⼤减少了CPU进⾏中断处理的次数。
2、中断⽅式的数据传送是由CPU控制完成的;⽽DMA⽅式则是在DMA控制器的控制下不经过CPU控制完成的。
3、DMA仅限于数据块的输⼊/输出操作,⽽中断⽅式除了⽤于输⼊/输出外,还可⽤于故障诊断等任务,意义⼴泛得多。
4、在DMA过程中,若遇到出错信号或收到新的启动输⼊/输出指令,仍可中断现⾏程序,进⼊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除了可对DMA控制器⼯作前及⼯作后提供处理外,还可通过测试DMA的状态或中断条件,以实施对DMA及有关设备控制器的监控。
可见,DMA和中断是可以并存的。
通道VS DMA控制器:
(1)数据交换实现⽅式:
DMA控制器是借助硬件完成的,⽽通道是执⾏通道程序完成的。
(2)设备控制⽅式:
⼀个DMA控制器只能连接同类外设,且如果是多台同类外设,则它们只能是以串⾏⽅式⼯作。
⼀个通道可以连接多个不同类型的设备控制器,⽽⼀个设备控制器⼜可以管理⼀台或多台外围设备,这就构成了典型的多级层次结构,众多外设均可在通道控制下同时⼯作。
(3)对CPU的依赖程度:
DMA控制器需要CPU对多个外设进⾏初始化(包含DMA控制器本⾝)。
CPU只需发⼀个I/O指令启动通道,由通道⾃⼰完成对外设的初始化。
微内核结构VS强内核结构
微内核结构与强内核结构相⽐具有如下优点:
①灵活性。
微内核短⼩精⼲,仅提供最基本最必要的服务。
②开放性。
操作系统除内核以外的功能都可⽤服务器的形式建⽴在内核之上,可以⽅便地设计、开发、集成⾃⼰的新系统。
③可扩充性。
加⼊和修改⼀个服务不需要停⽌系统和重新引导内核,安装、调试⼀个新系统很容易。
UNIX 是⼀个强内核的操作系统。
Windows NT 微内核与客户/服务器模式结构的操作系统。
进程VS线程
线程具有许多传统进程所具有的特征,故⼜称为轻型进程(Light-Weight.Process)或进程元;⽽把传统的进程称为重型进程(Heavy-Weight.Process),它相当于只有⼀个线程的任务。
在引⼊了线程的OS中,通常⼀个进程都有若⼲个线程,⾄少也需要有⼀个线程。
我们从调度、并发性、系统开销、拥有资
源等⽅⾯,来⽐较线程与进程。
(1)调度
在传统的OS中,拥有资源的基本单位和独⽴调度、分派的基本单位都是进程。
⽽在引⼊线程的OS中,则把线程作为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把进程作为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使传统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从⽽可显著地提⾼系统的并发程度。
在同⼀进程中,线程的切换不会引起进程切换,在由⼀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进程中的线程时,将会引起进程切换。
2)并发性
在引⼊线程的OS中,不仅进程之间可以并发执⾏,⽽且在⼀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并发执⾏,因⽽使OS 具有更好的并发性,从⽽能更有效地使⽤系统资源和提⾼系统吐量。
(3)拥有资源
进程都是拥有资源的⼀个独⽴单位,它可以拥有⾃⼰的资源。
线程⾃⼰不拥有系统资源(也有⼀点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它可
以访问其⾪属进程的资源。
(4)系统开销
创建或撤消进程时,系统都要为之分派资源,OS所付出的开销将显著地⼤于在创建或撤消线程时的开销。
在进⾏进程切换时,涉及到整个当前进程CPU环境的保存以及新被调度运⾏的进程的CPU环境的设置。
⽽线程切换只须保存和设置少量寄存器的内容,并不涉及存储器管理⽅⾯的操作。
进程切换的开销也远⼤于线程切换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