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鄘风·干旄》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鄘风·干旄》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鄘风·干旄》
先秦:佚名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译文】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

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

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

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

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

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很多。

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

干,通“竿”“杆”。

旄,同“牦”,牦牛尾。

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纰(pí):连缀,束丝之法。

在衣冠或
旗帜上镶边。

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

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

姝(shū):美好。

一说顺从貌。

子:贤者。

畀(bì):给,予。

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

《毛传》:“下邑曰都。

”下邑,近城。

组:编织,束丝之法。

予:给予。

旌(jīng):旗的一种。

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

一说厚积之状。

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

一说同“予”。

【鉴赏】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

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
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
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
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

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
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


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
亦无所疑。

”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
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
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

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

“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

“何以畀(予,告)之”,正
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
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
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

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
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

”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
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

三章转益,见其多庶。

《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

’《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
马三匹。

’‘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

’是以马者不必成双,
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
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

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
理可谓妙笔生花。

扩展阅读:《诗经》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个历史阶
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

如《大雅》的《生民》
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
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
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
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
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
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能够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
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
的专一。

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
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
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很多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
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相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

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
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
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

如《天作》记成
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

这些诗章充分表现
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
讴歌祈祷,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
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