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文明的野蛮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惕“文明的野蛮人”
警惕“文明的野蛮人”
□王周生
打开电脑,跳出一条新闻,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逝世,我的心顿时一沉。
脑子里跳出她说过的词——文明的野蛮人。
1993年5月,多丽丝·莱辛唯一一次中国之行,她从北京来到上海,在社科院与文学研究人员和作家座谈。
那年莱辛74岁,她穿着简朴,非常优雅。
她说话不多,同行的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和她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说了不少话。
莱辛直到最后才发言。
她说,我们通过沟通交流,能学到对方的长处。
我要提醒你们,如今在西方出现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有高学历,甚至有几个学位,他们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然后利用科学知识去满足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
掌握了文明,却造成了野蛮的后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民族冲突、性别歧视、国家对立、战争灾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等。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你们必须另辟蹊径。
为莱辛翻译这段发言的是文学研究所的瞿世镜先生,他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研究并拜访过多丽丝·莱辛,是他促成了莱辛那次对中国的访问。
瞿世镜先生说莱辛很独特,他接待过许多外宾,很少有人不想看上海风光,只有莱辛对他提出不想看风景,她要去参观孙中山故居,因为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先驱,中国的解放首先从孙中山开始。
莱辛确实独特。
2007年,88岁的莱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那一天,她为儿子买药回家,看见屋外围着许多人,扛着“长枪短炮”,她以为又是在拍电视剧,嘴里嘟囔着往里走,却被这些人堵住去路。
她这才知道,这些人为她而来,自己获了诺贝尔奖!获奖当然很开心,可是接下来,她对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辞,却很不以为然。
诺奖评委着眼于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本》,这本书被认为是《第二性》的姐妹篇,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视该书为开路先锋,“它属于为数
不多的诠释20世纪男女关系观念的杰作之一”,评委称赞她是一位表述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
当诺奖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询问她对授奖辞的看法时,莱辛回答说:“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你说对不?”她反对给自己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她不希望女权运动把她的书揽为成果,她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
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一个新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时——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乎其微,离奇古怪”。
正是莱辛比女权主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避免陷入各种名目的女权理论的局限之中。
早年参加过英国共产党的莱辛,有着对所有弱势群体最深切的同情。
她并不仅仅关注性别问题,她还关注种族问题、贫富问题、殖民地问题等国际性问题。
她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涉及尖锐的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白人农场主之妻玛丽与黑人男仆摩西斯之间有了私情。
这一关系使黑与白,主与仆的矛盾暂时被消解。
然而,这种建立在欲望之上的关系极其脆弱,当接管农场的英国青年马斯顿发觉之后,愤怒斥责黑人男仆并要他滚开,玛丽竟也违心加入。
男仆摩西斯的尊严受到重创,绝望中他杀了玛丽,自己坦然受刑。
小说中,莱辛对男仆摩西斯的命运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因而对这个“分裂的世界,断裂的文明”深深地担忧。
莱辛的小说没有风花雪月,她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
她毕生都在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社会问题。
甚至,她在给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中,还在继续这个话题——《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
她说,获奖的文学家都受过教育,博览群书,从古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文学宝库中获取营养。
但这世界有一道鸿沟,在非洲津巴布韦穷乡僻壤,破破烂烂的学校里,没有地图册、没有教科书、
没有练习本,教师把粉笔放在口袋里,免得被人偷光。
人们渴望受教育、渴望读书。
在一个村庄里,人们已经断炊三天,还在议论如何才能弄到一些书……
这段获奖感言,令人动容。
这位慈祥的祖母级作家,始终站在世界这道鸿沟旁,思考这被分裂的世界,这断裂的文明。
一晃20年过去。
莱辛来了又走了,莱辛获诺贝尔奖了,莱辛去世了!世事如过眼烟云,唯独“文明的野蛮人”这段话深印脑海,如果说当时我的震惊是因为她的尖锐,如今我的震惊是因为她准确的预见。
文明是什么?野蛮是什么?谁制造了“文明的野蛮人”?作家的思考有多深,作品意义就有多深;作家的视野有多广,作品的内涵就有多广。
思考是作家的重任。
我在书橱里找出莱辛那本签过名的英文版《金色笔记本》,封面的底色是沉稳的金黄,插图上的笔记本金光闪亮。
20年过去了,书页已经陈旧,沉甸甸的。
莱辛说,在没有书的屋子里,产生不了写作和作家。
可是即便像我有这么多书的屋子里,也不见得能产生写作和作家。
世事纷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先得时时警惕,不要成为“文明的野蛮人”,然后,才是埋头读书和写作。
2013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