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集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电厂集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措施
摘要:我国的电厂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勇于改革和创新技术,引进先进生
产设备,满足了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

在我国的火电厂中,主要采用的集控运
行模式。

集控运行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扩大生产效率,缺点则是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影响生产的安全和可靠性,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
实际情况出发,讨论火电厂集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对策,希望能
够促进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火电厂;集控运行;问题;对策
1.火电厂集控运行概述
1.1概念
小型火电厂与大中型火电厂的管理控制方式不同,一般采
用母管制。

大中型火电厂采用单元制机组,实现发电机、锅炉与汽轮机的一体化
管理。

在该机组中,除了必备设备,还有固定的组长和组员,每个岗位不可或缺,上下一体负责进行相应的管理。

每个机组相对独立,一般情况下一个主控室控制
两个机组,这样就实现了集控运行。

为了实现实时监督,要求值班人员不间断轮
流工作,确保机组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在600mw火电厂中的集控运行过程中,一
旦某个机组出现事故,就可以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会影响其他机组的正常
工作。

尽管集控运行与设备维修关系较为疏远,但并不意味着其不承担检修方面
的工作内容。

需要设置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辅助控制运行工作[1]。

1.2控制方式
(1)分散式。

分散式控制方式与集中运行并不矛盾。

其分
散重在对机组进行分层次管理,结合分散式控制系统将故障降到最低点,提高了
控制效率。

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机组而言,集中控制并不见得是最佳选择,一旦
发生问题,有可能导致的就是连锁反应,这样就会大大提高维修成本。

分散式控
制就是基于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将机组分别管理,达到有效分散事故、确保机组
正常运行的目的。

(2)分级式。

将系统按照层次进行划分,进行分层次管理。

这种控制方式以化整为零为原则,充分结合火电厂实际情况,分部门、分层次开
展管理,互为独立,互相辅助。

(3)综合控制。

综合控制的方式主要结合了先进的通信技术,将集控系统与通信系统相结合,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传递,提高集控运行
的效率[2]。

2.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控制模式分析
2.1分散式控制模式
火电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建立较早的火电厂机组设
备一般会延用分散式控制的管控模式。

因为这些早期的火电厂机组设备使用周期
较长,如果使用集控运行技术的话,系统和机组无法实现协调运行,容易产生运
行故障甚至风险事故。

因此,在传统火电厂中分散式控制模式还是主要的管控方式,各设备和机组之间分散运行、管控,从而确保设备机组安全运行。

分散式控
制模式对于传统的火电企业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但是随着当前技术进步
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控制模式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将逐步缩小。

2.2分级式控制模式
现阶段,为了着重体现系统实际控制力,必须基于电厂的
实际运行条件进行总体分析,并分层次规划控制系统。

分层规划,即在每个层次
上布置不同的管理部门,并且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

各个管理部门在
实际工作过程中既相互对立也共同联系,从而能够使得各个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
得到有效提升。

2.3综合性控制模式
除了分散式控制模式与分级式控制模式,火电厂集控运行系统使用的控制模式最为普遍的就是综合性控制模式。

这种模式与前面两中控制模式相比,不论是运行原理还是工作性能都大为不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火电厂也逐渐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运行管控。

综合性控制模式就是通过通讯技术对火电厂的管理、运行、监控等各工作端口进行系统化地管理。

这种管控模式对于提高火电企业信息化水平,改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3]。

3.火电厂集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过热气温系统的控制问题
超临界机组的过热气温系统进行调节,主要是对煤水比进行调节,微调和细调都是通过减温水。

过热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给水温度、过剩空气系数、火焰高度、燃水比等。

过热气温系统自身具备较强理论性,但是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相应问题,由于实际设计过程不够完善会导致生产环节出现各类故障,最终限制系统控制质量的有效提升,除了诸多外部影响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考虑各项参数拟定。

3.2对再热汽温系统进行控制
如果对火电厂集控运行系统进行分析,就会发展再热温度系统对整个集控运行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再热温度系统如果运行不平稳就会导致集控运行系统的不平稳。

在实际生产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再热气温系统进行调节的难度比较大。

有一些火电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会对再热气温系统进行一些不合理的调节方式,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是却对整个集控运行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会导致各种故障的产生,有时不得不进行停工维修,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3压力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多数火电厂均普遍使用的是直接能力平衡公式,特别是在主汽压力系统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从当前协调控制程序来看,其中使
用的能力平衡系统相对较多,这就导致在系统协调退出时,对压力进行控制的还
是主要通过能量平衡公式基本理论来达到,压力系统为更好实现压力控制,多数
情况下会选择使用对炉膛中的煤炭量进行控制的方式,这对火电厂其他运行系统
运行的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大。

4.火电厂集控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4.1强化集控系统运行技术管理
集控系统主要包含有变送器,测量开关、硬件,电缆、软
件等组成,整体的组成相对复杂,在火电厂运行过程中集控系统若出现部分故障
的问题,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集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
管理,确保各个组成部分均能够长期稳定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集控系统包
含有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大部分,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集控系统稳定运行
需要软件和硬件共同支撑,但较为复杂的是软件部分完成的,因此在日常维护中,加强对软件的维护。

4.2加强集控运行系统的相关培训
无论是多先进的设备与系统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操作。


有对设备采取正确的操作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和高效运行。

在实际生产中,虽然
很多火电厂都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是员工对于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
不能完全掌握,这就给生产带来了隐患。

因此,要加强员工对于集控运行系统的
培训。

培训可以分为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可以让技术人员了解集
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实践培训可以让员工熟练地操作设备防止出现事故。

4.3对火电厂提供运行模式进行调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先进的技术在火电厂集控
运行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较好提升了集控系统和电厂监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与稳定性。

特别是监控管理系统中传输的监控信号与集控理念非常符合,朝着更
加人性化容、易操作的方向正在加速发展。

,在确保电厂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
提下进一步降低了人工作业量,同时减少了设备的检修次数,在未来发展时期,
标准化无人值守的电站运行模式必将在发电行业大规模推行。

目前我国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尚且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集控运行的整体效率以及电厂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效率等。

4.4改善集控系统的环境条件
集控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电子室和控制室的环境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不间断电源和仪用气源等,集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受到这些设备状况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机组的过程中,由于抢工期等原因,这些设备容易被忽视。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由于只有一套空调系统供电子室和控制室共同使用,而电子室空调不调湿只调温,这样在空气湿度大的季节,模件上容易结露;气候干燥的季节容易产生静电;2)集控系统没有合理的电缆屏蔽和良好的接地系统,容易受到干扰,导致系统误发信号;3)UPS电源供电方式和切换时间是否满足要求;4)某些气动执行机构气源管暴露在外边,气候寒冷的时候容易结冰,导致执行机构出现拒动或误动现象。

工作人员在集控系统运行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上面提到的容易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故障中断火电厂的正常运转。

4.5提高安全管理质量
加强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将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即使发生事故,也可以根据井然有序的安全管理使故障及时得到控制。

电力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培训,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做好防范的准备,化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只有真正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提高防范的意识。

建立一支对工作认真负责、高度专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队伍,优化安全管理。

人为因素对变电运行的影响很大,企业要切实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各项机制。

总结
未来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与电力的需求会继续增多,火电厂的发展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目前在满足
火电厂运行质量的前提下,需要对集控运行的各项问题进行处理,全面提升集控的整体水平,确保火电厂的安全稳定生产。

参考文献
[1]李泽超.火电厂集控运行现状及有效应对策略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9(13):31.
[2]魏光.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相关问题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9(04):142.
[3]李峰.浅析火电厂集控运行策略[J].通讯世
界,2019(04):8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