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方案计划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3)分析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运用文本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其现实意义;(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理解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2)孟子观点的深度剖析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儒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性;(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词语,解释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孟子观点的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观点的合理性;(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深度剖析:(1)详细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孟子观点;(2)强调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在其他篇章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4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的内涵和含义。
2.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把握作者意图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学习相关的文言文课文。
3. 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4.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等。
5. 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评论等。
6. 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课文:选择经典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的思想内涵。
3. 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教授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基本技巧,如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等。
5. 文言文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如仿写、扩写、评论等,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和评估:1.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课文和辅导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的概念和思想。
2. 设计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练习题,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通过学生的文言文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建议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每周安排1-2节课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寡人之于国也精选4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意义;3. 学习鉴赏《琵琶行》中的诗歌艺术和情感表达。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优秀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明确:民之加多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明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孟子的民本思想,认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分析并欣赏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证观点的方法和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分析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孟子论证观点的方法和技巧,如从比喻、对比的角度进行论证。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掌握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词汇、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程度以及孟子民本思想的把握。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4篇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2、以主客问答形式进行观点论说这一写作模式的初步感知。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特别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1、重点字词标记:弃甲曳(yè)兵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莩)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啊(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无(无w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ì(悌)之义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孟子及其思想主张;(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背景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3)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过程;(2)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3)掌握文本分析法、历史背景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1)孟子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式的理解;(2)孟子民本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3)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主张;(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性;(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及论证方法;(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合作探讨成果。
4. 深入解读:(1)运用文本分析法,剖析课文内容;(2)结合历史背景法,揭示课文背后的社会意义;(3)比较分析法,探讨孟子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博大精深;(2)联系现实生活,弘扬正能量;(3)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寡人之于国也》;3. 选择一篇与《寡人之于国也》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理解文章的政论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3)提高个人品德,努力成为有道德、有才华、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理解文章的政论性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 将古文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认识。
6. 总结拓展:(1)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孟子其他作品,深入研究其思想。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3. 选择一篇孟子其他作品进行阅读,简要介绍其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
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
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
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
“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
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略)二、导入课文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
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明确:不会。
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
)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
“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
因为他“好战”。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
“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
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
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
显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2.理解孟子心中的“民”思考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能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吗?谁可以招致天下之民呢?(明确:可以,孟子。
孟子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思考二:孟子心中“民”与梁惠王心中的“民”的内涵是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
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要广,概念要清。
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体而明确。
在孟子心中,“民”初步分为“老人”和“青、少年”,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
正是因为二者对“民”的理解不一样,才有不同的行为主张。
)思考三:孟子言下的“民”对梁惠王有何益处呢?(明确:孟子所言之民,指天下百姓,包括老人、小孩以及青壮年。
老人和小孩是青壮年的牵挂,青壮年是老人、小孩的依靠。
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需要青壮年服兵役,最起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这样他们才肯在战场上为君王卖力、效忠。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可以发现孟子的“全民”思想才真正有利于国家的稳固与长治久安的。
)四、二读课文,析“道”理(体会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探讨一:孟子的哪些构想是你期望看到的?(明确:首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是物质生产。
它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能够保证百姓活下去。
这也就是首先保证了老百姓的生存权。
其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实际上要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活得好。
能够让百姓也要享受到富贵人所能享受到的“帛”和“肉”,这实际上就是身份平等权。
第三,“谨庠序之教,审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是在物质基础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活得有品位。
这保证了百姓受教育权。
孟子的这些构想足以让百姓不仅活下去,还能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有品位。
他能让百姓不仅享有生存权,而且享有身份平等权、受教育权。
这些都是“民”的应拥有的权利,同时也是梁惠王推行“王道”的重要办法。
)注意文言实词“胜”是“尽”的意思,“树之以桑”中“树”是“种植”的意思,“审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状语后置句。
“审”是“宣扬”的意思,“颁”通“斑”。
探讨二: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什么?(明确: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
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感。
“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
孟子曾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朱熹说:“此言尽法制品节之详,极财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
”)探讨三:“王道”与“民本”有怎样的关系?(孟子虽然提出推行“王道”的思想,但落脚点是“民本”思想。
只不过,他借助“王道”到达“经世济民”的目的。
“王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拥有天下,而是利于天下百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匡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
他心忧天下,胸怀博大。
在这一点上,他穿越千年历史,照亮夜空,悬在我们头顶的永远是那伟大的灵魂。
)读课文第四段“不违农时”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要读出气势,让人感受到圣人的那份巨大的感召力)注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称王”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
五、三读课文、品“战喻”(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品评一:孟子可以跟梁惠王直接讲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为什么还要用“战喻”?(明确: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立刻明白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无外乎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都是一样的。
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诸侯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
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或者说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
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他能激发梁惠王听的兴趣。
这是其一。
其二,“战喻”可以直捣问题的实质。
)品评二:“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中“此”指代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此”指代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在这里,为什么不是“零步笑五十步”而是“五十步笑百步”呢?逃五十步者和逃百步者他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而逃零步者与逃五十步者他们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一个逃了,一个没有逃。
如果跟“移民”政策对应着比较的话,很容易看出,邻国也曾有“移民”政策。
可见,当时诸侯各国基本上都采用的是相同的应对灾荒策略。
因此可以更进一步看出,当时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争霸作为强国的方针。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诸侯王只认识到武力争夺这一点的话,要想战胜邻国基本上也是无望的。
这就需要谋求新的道路。
这道路就是孟子的“王道”思想。
这主要就是在“民”上下功夫。
首先应该认识到“民”的丰富内涵,从而形成“民本”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先养民,再教民,从而构筑和谐的社会。
从这里,我们看见一位政论家的风采:在宣扬自己政治思想主张的过程中,步步引入,层层逼近,让人心悦诚服。
)六、四读课文,谈“现实”(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话题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反映了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话题二:孟子的论辩术对我们的论辩有什么借鉴意义?七、课堂小结: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读到那颗博大仁爱的心,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读出“千年亚圣”孟子的思想精髓,他凿凿言辞中浸染着的“经世济民”社会立场。
我们读经典,我们感受到古圣人那穿梭历史夜空的灵魂。
他在人类的头顶周旋,用犀利的目光逼视着后人向人性看齐,向道德看齐。
板书设计:养民活下去生存权(梁惠王)民民(孟子)活得好身份平等权教民活得有品位受教育权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首先应该考虑文言文教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教“文”与“言”。
教“言”是为了读懂“文”,读“文”是为了了解或感受传统文化。
“文”与“言”两者不可偏废。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基本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
所以,体悟“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怎样在课堂上呈现这个教学内容?选好课堂教学切入点很重要。
本堂课主要从“民”入手,抓住梁惠王与孟子对“民”的不同理解,进而抓住二者思想观念的分歧,在对比中明确孟子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