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基础培训资料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节重新认识SPC
内容主要有:过程的概念;过程变差;
过程能力分析;
计量型控制图(X—R图,X—S图等);
计数型控制图(p图,np图,c图,u图等);
第二章节SPC应用的基础
2.1数据与质量特性值
●质量数据
1.数据的特点:①波动性;
②规律性;
2.质量特性:反映产品特定性质之内容;
(如:尺寸、重量、硬度、力度、电阻值、丝印寿命、外观等)
3.质量特性数据:测量质量特性所得的数据;
(如:“力度150g”、“力度偏重20g”、“力度偏重5pcs”)
4.数据分类:
①计量值数据:(如单位为“mm、g、℃、Ω”的数据)
②计数值数据:(如单位为“PCS、箱、桶、罐”的数据)
●数据参数
1.数据表达式:公式中一般用X1 X2……Xn表示一组数据中n个数据。

2.频数:同一记录中同一数据出现的数据。

公式中一般用n1 n2 n3…ni表示个数。

3.平均数:所有数据的和与总数和商。

4.百分率:单项数据与所有数据总和的商的百分值。

5.累计百分率:顺序排列中,第1项的累计百分率,等于前N-1项百分率的和。

标准方差:
6.
●数据的分层
1.概念:将数据依照使用目的,按其性质,来源,影响等进行分类,把性质相同,在同一
生产条件下收集到的质量特性数据归并在一起的方法;
2.作用:分层的目的是为有利于查找生产质量问题的原因。

3.分层方法:
①操作人员:按个人分,按现场分,按班次分,按经验分;
②机床设备:按机器分,按工夹刀具分;
③材料:按供应单位分,按品种分,按进厂批分
④加工方法:按不同的加工、装配、测量、检验等方法分,按工作条件分;
⑤时间:按上、下午分,按年、月、日分,按季节分;
⑥环境:按气象情况分,按室内环境分,按电场、磁场影响分;
⑦其他:按发生情况分,按发生位置分等。

4.两点原则:
作频数分布表时要确定组距、组数和组的边界值。

例:某零件的一个长度尺寸的测量值(mm )共100个,测量单位为0.01mm
①从数据中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这时应去掉相差悬殊的异常数据.
最大值为42.44,最小值为42.27
②用测量单位的1、2、5倍除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并将所有得值取整数.
极差=42.44-42.27=0.17mm
已知测量单位为0.01mm,为了求出组距,可用0.01mm 的1、2、5的倍数除以极差0.17mm.
0.17÷0.01=17 0.17÷0.02=8.5(取整数为9) 0.17÷0.05=3.4(取整数
为3)
数据为④确定分组组界时,可把数据中的最小值分在第一组的中部,并把分组组界定在最小测量单
位的1/2处,以避免测量值恰好落在边界上。

这样就确定了第一组的下界,然后依次加上组距,直至确定它包括最大值的未一组的上界为止。

组号组距组中值频数符号频数
1 2 3 4 5 6 7 8 9 42.265~42.285
42.285~42.305
42.305~42.325
42.325~42.345
42.345~42.365
42.365~42.385
42.385~42.405
42.405~42.425
42.425~42.445
42.275
42.295
42.315
42.335
42.355
42.375
42.395
42.415
42.435
2
8
18
22
27
14
6
2
1
合计100
2.3直方图
用横坐标标注质量特性的测量值的分组值,纵坐标标注频数值,各组的频数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这样就作出了直方图;
直方图不能清楚地表明每个产品的状况.但可以非常清楚地刻画出整批产品的情况,并直观地表示出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及分散幅度的大小.
直方图的分布状态由于直方图并不十分精确,而且通过直方图所要了解的不是所取数值本身的分布,而是所取数据所代表的生产过程的分布.所以应从整个直方图的大体形状着眼.首先观察总体分布的状态,判别是属于正常型还是异常型.如属于异常型,还要进一步判别它属于哪种异常,以便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2.4排列图(pareto)
作用: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计算表:
分析原则: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
ABC 3类分析方法
A
主要
或关键问题
累计在0~80%左右
B 次要问题累计在80~95%左右
C 更次要问题累计在95~100%左

2.5因果图(鱼刺图,特征要因图)
a.作用:用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各种原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b.图形:
2.6调查表
调查表就是一种很好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它的特点:
a).规格统一,使用简单方便;b)自行整理数据,提高效率;c)填表过程中的差错事后无法发现;
序号存在问题对策负责人备注
1 操作不认真 1.加强劳动纪律
2.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
2 温度偏高 1.更换发热管
2.启用辅助冷却系统
×××
第三章节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控制
一. 预防与检测
●检测一通过生产来制造产品,通过质量控制来检查最终产品并剔除不符合规范的产品;
在管理部门则经常靠检查或重新检查工作来找出错误;
●预防一在第一步就可以避免生产无用的输出,从而避免浪费的更有效的方法;
二. 过程控制
●可以称为一个反馈系统;
过程; 有关性能的信息; 对过程采取措施; 对输出采取措施.
产生输出的供方(人机法料环)与使用输出分析过程输出所获得
的与过程实际性能有
关的信息;
对重要的特性(过程或输出)为
避免偏离目标值太远的行动;
当输出不能满足顾
客的要求时,所进
行的检测并纠正不
三. 变差的普通及特殊原因
一批产品特性之间的差距总是存在的;
过程中有些变差造成短期的.零件间的差异;
有些变差的原因仅经过较长的时期后对输出造成影响;
虽然位于公差范围的是可接受的,但在管理任何一个过程减少变差时,都必须追究造成变差的原因;
五. 过程控制和过程能力
⏹过程在统计控制下运行指的是仅存在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
⏹一个可接收的过程必须是处于受统计控制状态的且其固有变差(能力)必须小于图
纸的公差;
⏹过程能力由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来确定,通常代表过程本身的最佳性能,在处于统
计控制状态下的运行过程,数据收集到后就能证明过程能力,而不考虑规范相对于过程分布的位置和/或宽度的状态如何;
⏹然而,内外部的顾问更关心过程的输出以及与他们的要求(定义为规范)的关系如何,
而不考虑过程的变差如何;
⏹每个过程可以根据其能力和是否受控进行分类:
满足要求控制受控控制不受控
可接收1类(理想)
过程受统计控制;
有能力满足要求;
3类(有条件接收)
过程符合要求,可接受;
不是受控过程,需要识别变差的特
殊原因并消除它;
不可接收2类(常见)
过程符合要求,可接受;
是受控过程,普通原因造成的
过大的变差必须消除它;
4类(不易接收)
过程符合要求,不可接受;
不是受控过程,必须减少变差的特
殊原因和普通原因;`
●对第3类的有条件情况及有条件如下:
有可能情况有可能的要求
顾客对规范要求之内的变差不敏感;
对特殊原因采取措施所发生的成本比任何所有顾客得到的利益大;
特别原因已被识别,其记录表明具有一致性和可预见性; 该过程是成熟的;
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在已知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产生稳定的后果;
过程控制计划有效运行,可确保所有的过程输出符合规范并能防止出别的特殊原因或与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不稳定的其它原因;
●能力指数可分成两类:
短期能力长期能力
以从一个操作循环中获取的测量为基础的; 这些数据用控制图分析后判定过程为统计控制状态,且没有发现特殊原因;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测量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收集数据;
这些数据用控制图分析后判定过程为统计控制状态,且没有发现特殊原因;
通常用于首批产品;
用来验证一个新的或经过修改的过程的实际性能是否符合工程参数; 用来描述一个过程在很长一个时间内包括很多可能变差原因出现后能否满足顾客的要求的能力;
六.过程改进循环及过程控制
1.分析过程
本过程应做些什么?
会出现什么错误?
一-本过程会有那些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本过程的什么变差?
---哪些参数受变差的影响大?
本过程正在做什么?
---本过程是否在生产废品或需要返工的产品?
---本过程的生产的产品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
---本过程是否有能力?
---本过程是否可靠?
达到统计控制状态?
确定能力;
2.维护过程
监查过程性能;
查找变差的特殊原因并采取措施;
3.改进过程
改变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普通原因变差;
减少普通原因变差;
当新的过程参数确定后这种循环便回转到分析过程;
由于进行了某些改变,应重新确定过程稳定性;
过程便不断围绕过程改进循环运转;
第四章节工序能力分析
一.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是:
a)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b)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
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c)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得的工序能力是没有任何意
义的。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下进行的。

●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b)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

●在稳定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总合结果近似地
服从正态分布,为了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可以3σ原则来确定其分布范围。

当分布范围取为μ±3σ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
99.7%,接近于1。

●以土3σ,即6σ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
良好的经济性的。

于是,取工序能力为6σ。

●生产过程中,主要影响工序能力的有以下一些因素:
a)该工序所使用的设备、工装、辅具、刀具、量具等的适用
性、精度和可靠性等;
b)该工序使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等;
c)该工序选择的工艺方法、工艺规范及操作程序等的正确性
和严格性等;
d)该工序的操作人员、辅助人员的思想状况和技术水平等;
e)该工序所处环境的恰当性等。

二.工序能力指数
因为工序能力的定义仅是一个变化范围的描述,为了了解其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关系,对工序能力常用一个指数来表示其大小,这就是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既定的规格标准与工序能力(产品数量特性的分布范围6σ)的比值,记为Cp;
双侧公差单侧上限公差单侧下限公差
计量值 C P =(Tu-Tl)/(6S) C P =(Tu-X)/(3S) C P =(X-Tl)/(3S)
计件值 C P =(Qu-Q)/(3S) 计点值
C P =(Cu-C)/(3S)
三.修正工序能力指数
当质量标准规格值的中心值Td=(Tu+Tl)/2与分布中心X 不致时,需用CPK 来计算工序能力
Tu-Tl (Tu-Tl)-2| Td-X | C PK =(1-K)--------- = ----------------
6S 6S
单侧公差情况下,C PK =C P
工序能力指数 等级
工序能力评价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
Cp >1.67 特级 工序能力过高
1.减少偏移量,尽量做到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重合.
2.缩小分散程度,使6σ减小.具体有:
2.1改进生产工艺; 2.2改良生产设备; 2.3定期维护保养设备; 2.4做好环境保护; 2.5搞好现场控制; 2.6开展QC 活动;
2.7加强培训,增强质量意识;
3.修定标准.
1.33<Cp <1.67
一级 工序能力充足
1.00<Cp <1.33
二级 工序能力尚可
0.67<Cp <1.00 三级 工序能力不充足
Cp <0.67
四级 工序能力太低
第五章节控制图---过程控制的工具
一. 控制图的概述
●经验表明:当出现变差的特殊原因时,控制图能有效地引起人们注意,它们在系统或过
程改进要求减少普通原因变差时控制图能反映其大小;
●控制限是解释用于统计控制数据的基础;
●当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控制限可用来解释过程能力;
●控制限并不是规范限或目标,而是基于过程的自然变化性和抽样计划:
●如果一个过程处于稳态且控制限计算正确,过程错误地产生超出控制的机会是相同
的,与控制间的距离无关;
●一旦经过合适的计算,并且如果过程中普通原因变差不发生改变,则控制限就是合理
的;
●出现偏差的特殊原因的信号不需要重新计算控制限;
●用于长期分析的控制图,最好是尽可能少重新计算控制限,但需要根据过程本身情况
来决定;
●摩托罗拉公司流行的一段话:
●如果你无法以量化的数据来表达你所了解的事,那就表示你不是真正的了解它;
如果你对它不是很很了解,你就无法控制它;
如果无法控制它那只有靠运气了;
二. 控制图的益处
供正在进行过程控制的操作者使用;
有助于过程在质量上和成本上能持续地,可预测地保持下去;
使过程达到:
---更高的质量;
---更低的单件成本;
---更高的有效能力;
为讨论过程的性能提供共同的语言:
区分变差的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作为采取局部措施或对系统采取措施的指南;
三. 控制图的种类及界限值计算公式
控制图通用三线计算公式为: UCL=X平均数+3S
CL=X平均数
UCL=X平均数-3S
四. 控制图的选择流程图
分析用控制图控制用控制图
1.连续25点中没能一点在限外;
连续35点中最多一点在限外
连续100点中最多有二点在限外
2.点在控制限内随机波动,无明显的规则或顺序性;
3.多数点在中心线附近,少数点在控制线的附近; 1)点落在控制线内(或界限上);
2)点在控制限内随机波动,无明显的规则或顺序性;
3)多数点在中心线附近,少数点在控制线的附近;
六. 控制图的分析与判定
控制图异常现象的分析
异常现象引起因素
1)有点或数点超出控制限测量系统有变化(测量人员调整量具更换);
对R图超出点在UCL上方,表示波动增加;
超出点在UCL下方,表示过程变好;
对X图可能是孤立的事件或局部因素引起.
异常现象引起因素
2)连续7点或7点以上在中心线的同一侧,说明有特殊波动源存在,7点连续在一侧的概率为:(1/2)7=0.0078; 测量系统有变化(量具飘浮,偏差);
对R图连续7点在中心线上侧,表明有较大的散布,可能是过程输入有变化(设备故障,夹具松动,原料不均匀);
连续7点在中心线下侧,散布减少,要及时研究生产条件,供以后使用和过程改善,也可能测量系统有问题,掩盖了真实的变化;对X图,过程均值有位移,可能是变速,高调整所致,也可能是环境变化所致;
异常现象引起因素
3)连续7点呈上升或下降趋势测量系统有变化;
对R图:7点上升散布逐渐增大,可能是过程输入有变
化;7点下降散布逐渐减少,要及时总结,改善过程;
对X过程均值在逐渐增或减,愈来愈偏离中心线,可能
是设备老化,刀具磨损等问题,应及时调整或更换;
异常现象引起因素
4)点出现在控制限附近
将上下控制限先分为三等分为A、B、C ,连续3点中有2点在A上或A下;
连续5点中有4点在A上B下或A下B 上;
明显多于2/3点在C(如有90%的点在C 中);
明显少于2/3点在C(如25点中有40%的点在C中);每个样本中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过程测量值;数量不真实;
测量过程分辨力不足;
当点子比较集中时,如果测量系统的分辨力足够,则说明此过程得到改是,应查明原因,并保持之。

异常现象引起因素
5)点的排列显示周期性变动存在周期性变动的因素,应查找并加以处理;
七. 控制图的分析与实施步骤
八.分析用控制图与过程用控制图
第六章节SPC应用的若干实际问题
一. SPC认识误区及重要观点
1.SPC不仅是品质部门的事,SPC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
SPC是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所以取样数据采集,描图等工作一般需要现场的生产人员负责执行与参与,出现异常又需要现场生产人员及时处理。

控制图的分析和对策是产品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品质控制。

要分析变差的内在原因,需要技术工程部门和设备管理方面的人员参与。

2.SPC主要是发现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控制图可以及时发现过程的异常,可以分析过程的变差,但是它不能告诉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去消除,这些异常和变差,这时必须结合品质管理的其他工具,如排列图,因果图,FMEA等,并使用专业的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称之为"知识积累,然后实现品质突破"
3.SPC要纳入整个品质体系
SPC的实施应与品质管理整体协调一致,应在品质体系(如IS09000体系或TQM模式)加予定位。

利用IS09000(或TQM)的体系机制维持SPC运行,具体方法是:
A.一些成熟的SPC方案,应制定成底三级文件(WI);
B.控制图的数据取样,计算描述,分析应在过程控制,IPQC的相关程序和工作
文件中规定;
C.SPC的分析对策应纳入IS09000纠正预防措施。

D.SPC的整体规划要体现在4.20统计技术中。

4.急功近利和形式注意是SPC的大敌
实施SPC关键要持之以恒,不要期望SPC能在几天大见效果。

5.有管理图就是在推动SPC
这张管理图是否有意义?
它所管制的参数真的对产品品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吗?
管制界限订的有意义吗?
这张管制图是否受到应有的重视?是否己照规定执行追踪与研判?
这些问题经过推敲之后才能帮助我们对SPC作更深入的了解
6.有了可控制的制程参数就是SPC
制程参数的确是SPC的焦点,但是我们应深入探究一
为什么挑出了这些制程参数?
这些制程参数的控制条件是如何决定的?
这些制程参数与成品品质问有因果关系可循吗?
二. 控制图的认识误区
1.控制图应用到什么程度?
问题:"根据为一个单一的质量特性而建立和维持一张单一的控制图所需要的人力和费用,在一个具有许多零件和众多工序的工厂中,控制图究竟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回答:"控制图只有在经济上需要而实际上可能是才予以应用。

"只有对重要的质量特性才宜于设立控制图。

只有在顾客对质量的满意和成本这两方面都直接接受工序的明显影响,才宜于在这一工序设立控制图。

控制于只不过是许多质量控制工具的一种:试图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控制图说成是一种"功能齐全"的质量控制大纲的说法,显然是不妥的。

2.用好控制图的心理作用可能大于技术作用,特别是应用百分率控制图时;
在对百分率控制界限是否满足经济要求作出初步判断时,管理当局在质量控制人员的协助下可能会选择该工序的既定控制界限目标作为标准。

按照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的经验,这些控制界限是可以达到的:除非出现强有力的相反的证据,否则这些界限总是会被批准的。

这种做法(连同正确的判断)往往非常成功。

在人际关系因素比技术因素更重要的许多工作中,以及仅仅是选择控制界限为目标就可以产生质量改进的心理效果的场合,这种成功尤为显著。

象这样的做法正式创立工厂用的控制图体系的完全合理的组成部分,经验证明,归根结底,如果工厂控制图手段的支持者们能全力以赴去宣扬控制图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而非只是企图去大力推行控制图专门技术或格式,那么他们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3.实施控制图监控时,要考虑测量系统的变差带来的控制图判断上的风险;
4.一旦过程的因素发生变化,或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后,要重新分析过程,计算控制图界限;
5.不要过分人为地去解释控制图上的数据,以免造成过度调整;
三. SPC实施经验介绍
1意识准备阶段〈1-2个月〉
1):进行广泛深入的SPC意识培训。

必须灌输以下几点:
SPC意味着转向品质预防
SPC是将责任和使命下放到企业最底层的新型管理方法
SPC是建立过程能力的途径
关于过程变差的观点
团对工作形式和项目化管理是实施SPC的重要方式
2)建立SPC的实施组织
在企业领导层成立SPC推行委员会,下面再组成若干个"过程行动小组"(Process actions teams )。

简称PAT。

PAT是实施SPC成功的关键,参加PAT不仅有工程师,也要有现场操作员。

2.试点实施阶段〈6个月左右〉
SPC推行委员会挑选部分工序进行SPC试点实施,试点实施的工序(过程)最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是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过程(值得研究)
2).:过程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但应易于描述和量化,不应特别复杂〉
3).针对这个过程易组织强有力的PAT
3扩大实施阶段〈一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应选择更多的重要过程实施SPC。

成立更多的PATS,逐步覆盖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应在更大的范围开展SPC培训,公司力量不够,可以考虑聘请专家顾问帮助。

4全面质量体系实施阶段意识准备阶段〈持续改进〉
当需要控制的过程都实施SPC后,PAST解散,转为日常监控和改进。

在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任务:
1).把SPC纳入品质体系的文静中,利用品质体系(如IS09000)的机制推动SPC的实行:
2).成立SPC攻关小组,实质性重点提高过程能力。

注意:第4阶段是一个长期延续,不断改进的过程
第七章节计数值改善范例
1.确认制程改善的问题
一地区性的冷冻水果浓缩制造厂,将浓缩冷冻桔子汁包装于12-OUNCE 纸板罐头,这些罐头由事先印制好的纸板以机器成型并加上金属盖.当充装后,这容器由检验员仔细检验下列缺点:
盖子断带标签皱纹
盖子折叠充装不足
重叠底部封闭不良
品管部第一天每半小时自制程取样n=50罐检验,记录其不良数np及缺点次数,共30组,其结果如下.
品管部以3/3数据绘制np管制图并计算P=0.232,不良率很高,以柏拉图分析,缺点以充装不良最严重,应以此为改善优先.
2.成立改善小组
品管部与生技合组小组进行要因分析及对策.
3.说明制造流程(略)
4.数据可能原因(略)
5.提出改善对策
充装不足的原因,经检查充装制程,发现其充装是以时间为计算方法,非常不精确.因为充装容器果汁满的时候压力大,充装时是满的,但是当容器里面果汁少的时候压力小,就自然充装压力不足.因此,品管部建议生技部设计以重量感应器监控,当重量到达12OUNCE时罐头就自动移至下一工程.经施工完成后,品管部再收集一天的数据,记录如下:
品管部以3/16数据绘制np管制图并计算P=0.102,不良率降低的一半,以柏拉图分析,比较改善前后,充装不良显著降低,盖子断带仍未见降低,下次改善应以此为优先对策.品管部检讨盖子断带的问题,结果发现塑胶制的带子最近是从另一家较便宜的供应商采购,采购部门没有检讨便宜货对品质的影响.品管部测试其强度,证实强度不足,以此建议采购将剩料退回并向原供应商进货.除此之外,
标签发生皱纹的原因亦进行调查,发现作业员安装印制好的纸板时并不熟悉,没有定位的标准,经现场领班实验后,订定安装纸板的SOP并将作业员实施教育训练直到熟悉为止.
6.执行改善对策(略)
7.效益评估
为了证实改善对策效益,品管部再收集一天3/18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其效果,结果如下。

品管部以3/18数据绘制np管制图及柏拉图并计算p=0.02,充装不足没有再发生,盖子断带几乎没有,其他的缺点也显著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