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水。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
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
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
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
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
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
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
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
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
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
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
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
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
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
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
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
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
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
过
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
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
问题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
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1】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2】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
【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达古的春天
阿来
①春天了,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回乡。
如今城乡疏隔,即便很近,回乡也需要理由,高原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好理由。
②高原的春天来得晚。
在成都,繁花开过,眼看就是绿色深浓的夏天,家乡那边才传来春的消息。
达古的朋友来信说,高山柳开花了,落叶松和桦树发芽了,你教我们认得的苣叶报春和龙胆都开了。
所有这些消息,都在诱惑着我。
③大雪山的北麓山路上,遥遥可见达古那些依山而建的藏寨,红蓝多色,错落有致。
在达古这个不受外人打扰的村庄,核桃树刚刚绽出新叶,像一团绿褐色的云雾,笼罩在村寨上面。
浅浅的褐色,是树叶的新芽,一条条肥厚的花序,从枝头悬垂下来,那就是核桃树浅绿色的花。
轻轻捋下嫩长的核桃花,焯了水拌好后,什么味道?是清新无比的洁净山野的味道!是苏醒的大地的味道!
④春到岷江正当时。
峡谷公路两边槐树正密密地开着白花,河谷台地上,寨里的桃树丛丛翠绿,野樱桃也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
而河谷两岸干旱的山坡上,灌木丛依然一派枯黄。
但我知道,这些枯瘦的灌木丛里一定有早开的花朵。
其中有一种开满细小黄花的带刺的灌木丛,叫做堆花小檗。
米粒大的小黄花一簇簇拥挤在一起,抢在绿色叶片展开前怒放。
还有耐旱耐瘠薄的带刺灌丛沙生槐也开出了密集的蓝色花。
我一次次半蹲半趴地摁着快门,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
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
人们在世界上都力图明白,而我宁愿常常感受很多的不明白。
⑤这一天,我们还要去的便是这雪山群中两座从未被人逾越的雪山——有冰川群的雪山主峰和洛格斯神山。
湖水映着碧蓝天空,阳光下融雪时的滋润气息带着松杉的芳香。
走到雪野中,抬头远看,群山变成了波浪,在眼前奔涌,而洛格斯神山厚雪加身,冰清玉洁,莹光逼眼,如同一个戴着水晶冠冕的神者。
峡谷尽头壁立而起的达古冰川群上的雪山主峰熠熠闪光,直插幽深蓝空,仿佛一个未知的庞然大物。
山体上是深雪,雪下,才是冰川。
这道冰川每年只有七、八月积雪融化时才可看见。
但那冰川的力量却随时可以看见,它在这雪山之巅造就了地貌杰作:相互错落在云幕下金字塔一般的锥形峰顶、锋利峭薄的山脊、被冰川从对面山体上剥离又搬运到面前来的巨大岩石。
我们脚底的深雪下,就是冰川挖掘出的巨大的冰斗,夏天时,是一湖碧水,湖水的上方,劲风猎猎,被阳光照耀,亮得晃眼的云团翻滚在天空,也翻涌在湖中,而现在冻成了一块坚硬的冰。
⑥我总觉得,达古冰川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体味自然之美的课堂。
虽然时兴的国学热中,常有人说中国人如何有天人合一观,如何取法自然,但在实际情形中,却是自然界大面积的退缩与毁败,是中国人与大自然日甚一日的隔膜与疏远。
⑦大家散去的时候,有人问我,这个地方你觉得如何?我只想说一句话:它是最近的遥远。
(有删改)
【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特色。
【2】请理解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第⑤段中,达古的雪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作者为什么认为达古是“最近的遥远”?请加以探究。
三、其他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习惯,笔顺其中的重点之一,对笔顺的研究会逐渐加深人们对汉字历史和文化
认同。
书法中的书写顺序都是按照古人法帖中的墨迹推寻得来,而我国对汉字笔顺的规范,则最早来自196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A.虽然还便是墨守成规
B.不仅还还是墨守成规
C.虽然更还是约定俗成
D.不仅更便是约定俗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新增的一幅幅插图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
B.对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
可学生的回答却是五光十色,千奇百怪。
C.随着鸟的啼叫声逐渐由弱转强,春天的暖流势不可挡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D.这条主干道被开膛破肚好长时间也不加紧修复,市民怨声载道,有关部门却无动于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得以思维和交际,不但传递和保存着文明,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在语言中发展、生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它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
C.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才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D.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用话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频繁。
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
5.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
蝉答道:“吃露水。
”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A.要理性分析自身的条件。
B.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C.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对象。
D.要掌握变通的学习方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
可栖至,则喜曰:“是
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
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
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
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
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
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①纤悉,忘十年之久,以
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
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
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
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
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园有籍于尚书籍:户籍
B.而即其处立寝庐即:靠近
C.期月而用以足期:整、满(年、月)
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则:表转折,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
(2)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4】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友人
黄滔①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②,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③。
梦魂空系潇湘④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注:①黄滔:晚唐诗人。
②停举: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
③边沙:借指边地。
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④潇湘:相传舜帝南巡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
⑴一二两联中,诗人产生“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⑵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⑶尾联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六、默写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水。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清心如湖
一把盐撒入杯中,仍是苦涩难耐;更多的盐撒入湖中,却有了甘甜的滋味。
盐始终是盐,只是因为湖水之大稀释了咸涩。
禅师所言,看似生活小事,实则人生至理。
人生痛楚长生难灭,始终胶着一杯之中,不免苦水翻腾,不得正果。
清心如湖,胸怀包容,水天一色之美便尽在眼前。
胸怀广博,有容乃大,一湖亦可笑纳百川。
胸中既有浩浩汤汤之气,坐卧便见吞吐天下之势。
大开大阖之间,万古苦痛尽付流水东去,又怎会挂碍不通,郁结于心。
包容天下,便可为常人难为之事,成常人难成之功。
战国乱世,天下大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唯有秦国自铁血洪流之中崛起大出,正以秦孝公之包容善纳。
秦公包容诸侯卑秦之丑,包容先君战死之痛,更包容青史不显之隐。
方有商君变法,方有秦国强盛,方有渭水之滨掀起的惊天巨浪。
若是秦公胶着抱怨,锱铢必较,则不免大事难成,甚至亡国灭种,徒为天下笑耳。
胸怀广博以容纳,更需一颗清心以净化。
苦痛长生,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林林总总此消彼长。
哀大心死,如死海之心湖可还有甘甜之水么?人生之甘美,便在于饱经一路荆棘之后,仍有一颗清心,愿意追求湖光山色之美。
国内首部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作者车洪才先生正是如此。
在他面前的,是视力和听力衰退的苦恼,是受命运左右的无奈,更是三十六年的遗忘与等待。
即便如此,他仍怀着一颗清心,在苦痛之中,日积月累,兢兢业业。
最终成就了二百多万字的巨著,也成就了一代学人的丰碑。
清心如湖,湖光山色之美便有了时光的雕刻。
清心如湖,包容而博大,坚守而宁静。
然而人生并非只有苦痛充斥,亦如庖厨之中并非只有咸盐调味。
世上本无事,唯庸人自扰之。
何必过分在意苦涩,甘甜又何尝不是引人奋发的力量。
即便在苦痛之中,仍要保持对未的美好期望。
孝公心中的天下,车老心中的事业,不都是引领他们苦尽甘的灯塔么。
放眼生活之中,身边也不乏如弟子般满心埋怨之人。
但生活本就光影交错,明暗共生。
只需一点包容、一颗清心、一丝甘美,人人都可是点化自我与他人的禅师,人人都可轻而易举地积蓄生活中的正能量。
清心如湖,胸怀包容,向着美景,去见证水天一色。
【解析】
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审题时考生只需抓住关键词“盐、杯水、湖水”,找出它们
对应的寓意就可以。
“盐”指的是“人生的痛苦”,“杯水”“湖水”指的是“人的胸怀”,根据盐与水的关系,找出最准确的
立意:(1)人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去化解人生的痛苦;(2)正确地对待人生的痛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
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
是智慧。
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
己一无所知。
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
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
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
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
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
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
明分给别人一些。
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
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
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
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
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
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
再问干什么?答案
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
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
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
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
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
从汉代到近代,全中
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
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
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
过
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
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
问题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
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1】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答案】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 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
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
一剂苦口良药,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这既是考查句子的
含义,又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对“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的理解,一是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近
指代词“这”,明确“这”指代什么;“某种偏向”,指的是什么偏向;“解毒剂”,比喻什么。
二是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突
破这几个关键词语。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在文章中第一段中的未尾。
因此,可确定本句话的具体语
境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
根据这样具体的语境,可知“这”指代苏格拉底到智慧的理解;“某种偏向”就
是指“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解毒剂”
就是说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是一服良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2】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
【答案】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呼吁跳出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这是一道考查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作用”,作用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就是内容+结构。
就内容而言,须要结合议论文
这一文体特点。
对此,我们要首先明确马克吐温故事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论述什么问题时引用这一故事的。
问题定位在文章第三段,注意阅读故事后的相关文字,就可看出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从而来说明作者要阐述的问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
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
是中间段落。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本题答题主
要从内容和结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