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日益发展
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工人运动的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就是其典型表现,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经济危机给人民尤其是工人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的出现标志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工人运动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②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③工人运动的实践,特别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知道,同时,它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加以批判的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取代;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
1、第一国际的成立
(1)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扩大;②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③马科斯、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进行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2)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
(3)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巴黎公社革命
(1)历史背景:①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②资产阶级先后成立了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军采取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临时政府同德国草签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同时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2)成立过程: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不久,巴黎公社成立。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3)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
(4)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反动势力强大,敌强我弱;从主观上来说,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孤军奋战(具体表现为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以致于造成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造成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5)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④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注意: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19世纪中期以巴黎公社革命为代表的工人运动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自发分散的暴力斗争很难取得胜利;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毕竟诞生不久,在欧洲也只是社会主义流派之一,没有取得主导地位;③当时历史的主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生产力发展并为能达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第二国际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1、第二国际的成立
(1)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工人人数激增,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其具体表现在:①罢工次数激增,规模扩大,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③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法国工人党等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建立起来;
④第二国际的成立
(2)第二国际的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决议。

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
(3)对第二国际的评价:
①第二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党是独立自主的
②第二国际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着各种派别,因政治上的分裂,导致第二国际的破产
注意: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

③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第二国际活动前期的指导。

(2)不同点:①组成不同: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

②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

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③组织形式不同: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组织的上级组织。

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

2、列宁主义的诞生
(1)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 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无产阶级的人数大大增加,开始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② 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普列汉诺夫最早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 20世纪初,列宁做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在列宁的坚持下,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这在当时的第二国际各党中是没有先例的。

这次大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从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从1903年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出现。

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四、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从客观上说,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基本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俄国帝国主义带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也很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的特别突出,在世界范围内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旧政权易于被摧毁,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从主观上说,俄国无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壮大,且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较强,这就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阶级基础;俄国工人阶级的发展促进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此外,俄国革命还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作同盟军
3、革命的催化剂:沙俄参加了一战,各种社会矛盾因而空前激化。

一战的灾难使俄国人民只能从革命中寻找出路;同时,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1、1917年首先爆发了二月革命(注意: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二月革命以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

2、1917年4月,列宁回到国内,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这就是《四月提纲》。

在报告中,列宁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坚持战争政策,逐渐遭到群众唾弃。

七月事件表明临时政府镇压并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了
4、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1917年11月7日,革命爆发,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历史: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历史: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3、对世界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4、对人类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注意:1、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②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一战;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首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②巴黎公社革命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中的广大农民;③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革命的道路上看,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2)从理论的角度看,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从革命的阶段性上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4)从革命的形式上看,十月革命采取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在一战造成的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由于俄国政府参加世界大战而引发的,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发动,发生在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
不同点:①目的方面:前者在于推翻象征封建势力残余的沙皇专制政府;后者在于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②性质方面:前者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③结果方面:前者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后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④影响方面:前者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后者实现了社会性质的变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四)俄国十月革命后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经济上,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这就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

(3)外交上,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等国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推出了大战,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共产国际的成立
(1)背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2)时间:1919年3月
(3)地点:莫斯科
(4)标志: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
(5)性质: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共产国际也称为第三国际,在成立初期,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其错误指导,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

1935年的共产国际七大上确定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确决策,同时,加强了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

在复习中注意结合中国史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历史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原因:敌视无产阶级政权;不满苏维埃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惧怕苏维埃政权回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2)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保卫祖国、捍卫革命成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在经济上推行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
经过三年多的战斗,工农红军将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干涉军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为苏联。

最初组成苏联的国家是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五、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发展-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1)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①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②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③二战使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

(2)在东欧先后出现了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等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其政权性质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2、东欧国家中,除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以外,大多数国家工业不够发达,农村中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余。

1948~1953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东欧确立。

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

但是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始在各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12国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注意:其中不包括南斯拉夫)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注意: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其原因在于苏联推行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造成了社会主义
国家之间的冲突分裂
六、社会主义力量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指的是东欧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东欧剧变的过程
东欧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政治局势激烈动荡—共产党或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把建设“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取得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2、东欧剧变的概况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接着,除罗马尼亚(通过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外的东欧国家,都是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政权更迭以后,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且爆发了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东欧剧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其具体表现如下:
(1)在历史上,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采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经济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这是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
(2)戈尔巴乔夫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以及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这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
注意:东欧剧变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欧各国经济困难,根本原因是各国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二)苏联解体
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

但是其经济实力一直不如美国。

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已经难以支持称霸斗争,为了扭转经济发展颓势,维持大国地位,改革已势在必行。

但改革中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激化了业已存在的各种矛盾,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苏联解体的过程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继续进行改革。

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苏联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各共和国的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2)直接(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苏联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三)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启示
(1)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彻底的革命性必然遭到资本主义多方面的遏制。

这些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的,这是必然规律
(2)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优越性,更大的推动社会发展(3)实践还证明,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应同各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被削弱,相反,它将使社会主义运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之处
(1)原因:都根源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都由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政治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引起的;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2)性质:都是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
(3)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附:20世纪80年代,中苏两国都在探索改革,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苏联政权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解体;中国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苏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原因:
(1)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苏联搞“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是否有正确的发展策略: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对外争霸,搞大国沙文主义;中国集中力量抓住经济建设,实行多边、务实、灵活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3)是否有正确的民族政策:苏联搞大俄罗斯主义;中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共同繁荣(4)是否有正确的思想路线:苏共破坏民主法制,没有改变旧体制;中共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几个认识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