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子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子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子赏析如下: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题目所示,写的是两个天地的生活,两个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百草园有这样一句叙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或者会被指为不合逻辑。

然而,这是鲁迅特意使用的;如此用法在别的
作品里也出现过,比如小说《孔乙己》的结末有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的确死了”是说孔乙己在他被打折了腿的困境中必死无疑,“大约”指的是并未得到确证或实信,全句意为:估计孔乙己一定是死了。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句,亦与此仿佛。

“似乎”一词,用来说明离开百草园已经多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隔了七八年”,恐怕记忆不真;“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用来表述百草园留在记忆里的印象确实如此。

这样说,没有
什么违反逻辑之处,正像“诸事齐备只欠东风”的说法并不受逻辑的指摘一样。

既然在记忆里它“只有一些野草”,并没有引人入胜之处,为什么又说“那时却是我
的乐园”呢?
这里,千万不要看漏了“那时”两字。

“那时”自然是童年时期。

但是,我们如果据
此说,从儿童的眼光来看,百草园是富于生活乐趣的,那不免是一偏之见。

让今天的儿童
到百草园去,大约不会感到乐了。

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就因为“那时”是鲁
迅的孩提时代。

“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在
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那时,按照“读书人家的家教”,“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


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

”《忽然想到》在这种状况下,宅子的后面有个百草园,虽则是荒园,也就成为幼年鲁迅流连忘返的乐园了。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下文所作的描写里,还叙及见到过不
少昆虫,还有飞鸟。

“只有一些野草”之说,是否失之于偏狭了呢?不是的。

所谓百草,
是相对于百花而言的,这个园原是荒园,只是任其生长野草,并不种植花木,更无名花异卉,因此不以花园为名,而称之为百草园。

至于园内有昆虫飞鸟,那是流动出没其间,并
非固定不变的。

说它“只有一些野草”,示其不植花木,说明荒园的特点而已。

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关于这篇散文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应当怎样理解,曾有种种说法,大别之,则
可分为无寓意、有寓意两类。

有的研究文章说,它并没有什么意思,只是童年事情的记实,记长妈妈用一个迷信故事来吓唬小孩,好让他不要到“长的草里”去玩。

如果真是这样实
叙“吓唬”,何以写了三个自然段、四百多字,占了写百草园那部分文字的三分之一?鲁
迅惜墨如金,该不会把文笔花在这样的枝蔓上吧。

有的研究者认为故事有“深刻的寓意”,说:“这个故事给他很深的印象,启发他认识‘做人之险’。

这都是从童年的心理写出的,
与后面对照,突出了给他深刻印象和教益的,是劳动人民讲的民间故事传说,而不是书中
的封建教条。

”教益何在?据说是在于它“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
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

但又说,美女蛇之终于未见,说明着“‘教训’也
不可靠”。

上海师大中文系编写组:《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第198页、第202页,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如此一来,“深刻的寓意”有也若无,那末这个故事又何必写进
去呢?说者曰:“‘飞蜈蚣’得不到,‘教训’也不可靠,这对前述故事中的迷信成分含
有批判之意。

”见前书第202、203页说“深刻的寓意”在于批判“迷信成分”,固然不
失为一种见解,可惜这位研究者又自己否定了:“童年的鲁迅还不可能对之进行正确的分
析和批判,这样做也不是本文的任务。

”我们当然不会强令“童年的鲁迅”进行什么“正
确的分析和批判”,但是既然“这样做也不是本文的任务”,鲁迅又怎么会把批判迷信的“深刻寓意”贯注于本文之中呢?搜寻寓意,结果未能自圆其说。

我们不必从美女蛇故事本身去研究它的寓意,而应当从鲁迅何以要把长妈妈讲美女蛇
故事记在回忆性散文里来作探索。

长妈妈不识字,当然没有看过什么书,但她把听来的故事,讲给童年的鲁迅听,而入塾以后的鲁迅,极想了解“怪哉”的来历,塾师却怒而不说。

这是一个对比:三味书屋只让学生读四书五经,连古书上有记载的“怪哉”故事也不许问,由此反衬出不识字的长妈妈倒是懂得小孩子好听故事的心理的。

自然,长妈妈所讲的故事,并不见得有多少积极意义。

不仅美女蛇故事,《阿长和
〈山海经〉》里所记的故事也是如此。

鲁迅只是挑一个与本文记载的百草园、三味书
屋有关的写在这里罢了。

然而,长妈妈所知道的,无非是这样的东西,我们又何能苛求?
若说美女蛇故事有消极成份,则“怪哉”还有因果报应呢,鲁迅却辑入了《古小说钩沉》。

是的,《古小说钩沉》是辑录小说研究史料的书,并非儿童读物,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对象要比《古小说钩沉》宽得多。

但是鲁迅已经说了:“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二十四孝图》,我们可以仿此而说:鲁迅那时有什么故事可听呢?——我们看鲁迅
介绍百草园的时候,不能忽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看四百多字的美女蛇故事时,也
同样不能忽略那时“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研究者不可忽略具体的时间、地点
和人物。

3、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的塾师,在散文中不书姓名,只称“先生”。

介绍这位先生时,说:“他是
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根据这“极方正,质朴,博学”几个字,有一些人判定这先生为“维护封建教育制度
的腐儒”,并被指为用的是“反语”。

如果真是“反语”,我们就得问一问:这是谁使用
的“反语”?依文章看,不外乎两者:一是鲁迅“听到”别人用,因此也这样记了下来。

然而,记下别人的“反语”,又不表示自己的态度,这种“反语”所要表达的正面意思该
怎样使读者领会?二是鲁迅自己在使用“反语”。

可是借别人的评论来作自己的“反语”,也得有所暗示,否则读者也难以明白。

何况,对一位塾师,用“反语”进行讽刺,在当时
也毫无忌讳,何以要曲折到令人看不出它的“反”来?我们知道,把鲁迅的一些比较难理
解的话,甚至把他的一些不合今之评论者意见的话,加上“反语”两字,是极为省力的做法,然而这样做恰恰也“省力”地破坏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不是反语,就是正面的说法,于是有人便从颂扬的角度来理解。

鄙见以为,颂扬自然
是有一些的,但并不完全是颂扬。

我们不能以今例古,把这句话理解为政治品质、道德作风、学识之美的崇高规范。

鲁迅闻之于别人,也许别人是有如此归美之意,但鲁迅使用时,却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来说的。

先看“方正”一词。

这个词,与明初的方孝孺有点关系。

明太祖在位时,方孝孺被蜀
王世子聘为师傅,讲的都是儒学。

蜀王把他的书室题作“正学”,所以后人称他为“方正学”。

明成祖夺了皇帝位,方孝孺不肯为他草拟诏书,结果被杀,还连诛十族。

方孝孺的
方正,特点也就是硬气到迂不可及的程度。

说及方孝孺的方正,当然不是说凡以方正论人必与方孝孺相同。

但人们使用这个词时,也总是包含了“方正学”中的某一意思,比如“不知圆通”之义,或者还有谨守规矩之类
的意义。

鲁迅使用的“方正”,并非褒义词,当然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质朴”之有褒义,是不必怀疑的。

“博学”,一般说,自然是学识丰富之谓。

但因人们所“博”的“学”各不相同,未
必全有称誉的意思。

鲁迅说:“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三味书屋塾师博学之称,原
因亦不会超出“空手点完了‘四书’”之类。

即使如此,这样的塾师在当时已经是不可多得了。

我们固不应诬之以恶,也不该随便
加上溢美之词。

4、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入学时行礼如仪而又别无一物。

“扁和鹿”本是书房中间的陈设,并非专备学生行礼而设。

因此,就不能说,这幅画是用来代替“孔子牌位”、教育学
生求禄的。

这样的教育内容未必没有,但不在这幅画上。

把这画看作专门教具,乃是出于
某些评论者的想象。

总之,我们不必对此去探求什么微言大义。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不能任意变易
事实,只能从记忆里抄出来,如实叙说。

也许有人要问:散文也有取舍,鲁迅为什么对这
些东西取而不舍呢?答曰:鲁迅要写出清末的书塾生活,略去了这些东西,也就减弱了对
书塾生活的写实了。

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在三味书屋里,学生念书的时候,“先生自己也念书”。

文中记下的是“铁如意,指
挥倜傥……”几句。

鲁迅紧接着写道:“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原先大家都不知道这位塾师读的是什么文章,近年才有人查出,是清末刘翰的《李克
用置酒三垂岗赋》,编入江苏江阴南菁书院出版的《清嘉集初编》。

于是,就有人探究这
一篇是否称得上“极好的文章”。

也就是说,鲁迅在这里有没有讽刺的意思。

有的同志认为,“先生”不读八股,而读辞赋,可见他漠视利禄。

有的同志发出驳难,说:“他读的律赋,虽不是清代规定的科举试体,却曾是唐代的
考试项目。

更重要的是,所谓‘豪情胜概’,不过是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李克用,在争权
夺利的混战中凯旋而归时的得意忘形的情景罢了,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呢?……他对这样的
语句如此神往心醉,怎么能说明他对功名富贵全然不放在心上呢?”孙慎之:《读〈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见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鲁迅作品教学初探》第25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这种驳难,未免责之过苛。

就说律赋是“唐代的考试项目”吧,我们很难相信清末的
寒儒读了律赋准备去应唐代的考试。

如果说,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不把清末当作唐朝,那么
在另一点上则要避免把清末看成现代。

清末有人写了李克用在唐末“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凯旋”、置酒高会,就要一笔抹煞这样的作品吗?老塾师对刘翰的赋读得入神,就判定他有“立场感情”问题,恐怕是以今天的要求来苛责前人吧。

要知道那时中国连《天演论》也
尚未出版呢。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是就“先生读书入神”而言的,不必把它看作讽刺语,也
不必把它看成赞扬语,总之,我们不必看得太实。

6、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这些话,写出了封建教育不能束缚住儿童的兴趣爱好。

影写绣像之外,“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这些,当然令人想到前
文记叙的溜到书塾的一个小园里去“捉了苍蝇喂蚂蚁”。

然而这种不是游戏的游戏,却被
称为小园里的“最好的工作”。

书塾里偷得片刻闲暇,却只有这样的活动,岂不使人摇头!相比之下,室内的影写绣像、做指戏便是“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二十四孝图》的
行为了。

鲁迅写这一些,也如同《二十四孝图》里所说,如此“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乃是“给我们记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品原文赏析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
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
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
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
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
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
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
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
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
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
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
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
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
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但直到现在,总
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
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
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
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
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
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
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
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
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
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
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
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
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
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
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
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
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
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
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
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
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
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
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