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可编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目前,国家在我省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政策试点工作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不仅对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以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为起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能否深化,成果能否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能否确立,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与战斗力,全面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全县共有10个乡镇,98个行政村,此次列入调查的5个乡镇,48个行政村,共有乡村干部620名。

经调查,620名乡村干部中,年龄30岁以下的108人,占17%;31岁至40岁之间的有270人,占43%;41至50岁之间的有190人,占31%;51岁以上的52名,占8.3%。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60人,占58%;中专学历的有120人,占19%;高中学历的有110人,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有30人,占5%。

二通过调查发现,基层干部队伍经过几年整顿,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范文先生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能力得到增强,广大乡村干部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但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发展和小康目标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

目前我县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好于村干部队伍,在一些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改善程度不大。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偏低。

全县村党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绝大多数是函授)文化程度的仅为18名,所占比例仅为17%,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则占83%;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比重较小,而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比重较大,这样的干部队伍结构很难适应农村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

2、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滞后于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

与南方发达地区、先进地区比,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缺少开拓和开放意识,不敢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而是老守田园,安于现状,上边逼一逼,下边动一动,缺少带领群众敢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展机遇的眼光和能力。

金城乡幸福村与正义村经济发展的对比就很说明问题。

幸福村与正义村村挨村、地挨地,自然条件相同,距县城只有5公里,具有地理交通的优势。

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他立足村情,确定围城发展战略,大上棚室蔬菜,扩大奶牛生产规模,使全村很快富起来,人均收入2003年达到3200多元,而正义村党支部书记思想观念陈旧,守摊不创业,对村情、对市场缺乏研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耕作,使村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等不到发挥,结果在他的任期内山河依旧,面貌依旧。

3、政策水平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不能较好地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

有些干部不注意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执行政策坚决,不自觉,群众看着不服,有的干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还有的乡村干部囿于小团体和自身利益,执行政策走样。

用农民的话说是“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

一些村干部政策水平低,不顾国家政策规定,乱摊派,加重了农民负担。

一些干部不仅政策水平低,而且法制意识淡薄,往往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能依法理政,依法治村,有时还激化矛盾,造成群众上访、告状,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4、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有的乡村主要领导民主意识差,搞一言堂,家长制,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有的干部工作中短期行为严重,只求眼前,不顾长远,搞形式主义,干面子活,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一靠骂二靠罚,人为制造一些不安定因素,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5、个别干部在任期内滥用权力,为政不廉,降低了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偏亲向友,仗权种地;有的村干部耍威风,搞特权,贪图享受,腐化堕落,不顾乡情民意,外出雇小车、配手机,出入歌舞餐厅;有的村干部乱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还有的村干部为官几任村貌依旧,村干部住房一个比一个漂亮。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基层干部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从主观上分析,一是多年计划经济沉淀的积弊以及长期的封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制约了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使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有些基层干部轻视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学习,整天忙于事务,自我约束能力差,理想、宗旨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一些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捞取实惠的资本、享乐的依托,由公仆蜕变成老爷。

从客观分析,一是有的乡党委对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往往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

有的乡一年两次调整乡镇主要领导,使得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缺少长远的打算。

二是后备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总觉得人才难找,干部难选,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乡镇抓这项工作的领导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措施还不到位,选拔干部筛来选去,总是局限在几个人身《浅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附送:
浅谈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浅谈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日渐繁荣的农村市场开始出现了营养不良现象,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明显。

最为突出的是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

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常识的匮乏,特别是50年代以前出生的群众在购买商品时只考虑价格,数量,质量就被列在其外,导致农村过期食品,三无产品无所忌惮。

这其中,多多少少有点经济水平决定购买力的原因,一些70年代以后
出生的人从新闻媒体上了解到了一些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但迫于周围的环境,比如,农村5毛小食品横行,特别是学校周边小卖店,一些看上去琳琅满目的小食品冲刺着孩子们的眼球,也侵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另外,消费维权意识较差,在购买到劣质产品时,往往选择不了了之,或者单纯地退换食品。

我曾经在农村做过一项关于食品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问题是当你购买到劣质产品时你怎么办?结果是有80%的人选择与经销商协商,40%的人选择自认倒霉,仅有19%的人选择向在关行政部门反映。

再有,经营者责任感与食品安全意识的不足。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几乎空白。

由于农村分布范围广,监管部门财力,人力有限,往往对于农村的监管只是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才集中整治,小商小贩们也摸透了监管部门的规律,紧的时候收敛点,松的时候照常营业。

这就是一些不法分子将不合格食品转战农村的又一原因。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仅靠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自身素质就够吗?当然不够,还需政府宏观管理,完善监管网络,下大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首先,建立基层监管与服务机构。

建立乡(镇)、村、组三级食品宣传、监管、检测网络,保证到乡(镇)、村、甚至到村以下的各个组都有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

不仅给不法分子起到震慑作用,还需真正让其发挥作用,充当更高一级食品监管部门的前后眼,能够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常识宣传下去,传递正确的食品安全观与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

其次,提高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食品安全工作,不能仅凭眼睛去判断食品的优
劣,更看不出哪些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这就需要定期培训,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来应对瞬息万变的食品安全市场。

再有,执法力度要狠。

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只有19%的人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向相关部门反映,这其中一定有对相关部门不信任的群众。

作为相关部门,树立起群众的信任与依托感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监督要勤,监管要严,处罚要重。

农村食品安全,真需要来一次全面的真正的集中整治,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彻头彻尾地整一次,而后要有人将成果保持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