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表解析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表解析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表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云南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云南省。

黎族海南省。

傈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云南省。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云南省。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四川省。

布朗族云南省。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云南省。

普米族云南省。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云南省。

喜马拉雅山脊上的伤痕——藏地边陲县错那:“麦克马洪线”东段的秘密档案

喜马拉雅山脊上的伤痕——藏地边陲县错那:“麦克马洪线”东段的秘密档案

: -≥ ≥ l j; 鼍 ?≤ 乏 ≥ ≤誓 ≤
i



爨熬 默@ 蜘 蛹 鲻 篱●


j
暑 懋
勇 黪






■ 氧: 0
j

j




鼻 寥 . . 一
黪膏
’ 。
j
。 j 。
鼍毒 ” 0 蠢掌

0




f

:= j ■!!! 算蠢

_
= ●
-

■ ■■_臣

-


: E 日

薏爨 篓器嚣 二警乎


阅尽 沧

每 棵 沙 棘树 仿佛都 有


个深 不 见 底 的灵 魂

树 干 道劲 沉 稳地拔地 而 起
围也 达 到 4 5 米


最 高 约长到 了 1 5 米




放眼望去

整 片沙 棘 林 呈 现 出
种馕 b 动 魄 的 美感
自 己 延 伸 出去

而 根根瘦 硬 的树 枝 则有 力地 将
热 泉 的水 四 季 不 断地流过 曲卓木 乡 乡 民 生 活的
环球 人 文地 理
53
村庄

在 村 庄 内形 成 了

条河 流


而 村 民世 代 都将

温 泉含 有丰 富异 常 的矿 物 质

对 治疗 关 节 炎 等病症

跨界民族

跨界民族

卷首语:被一条线分开的兄弟姐妹——跨界民族 2010-08-04 13:03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8月撰文/单之蔷手机看杂志门巴族、珞巴族是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民族,遗憾的是,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这两个民族的分布区中穿过。

珞巴族99%以上的人口以及约85%的门巴族都生活在这条线以南、我国国境线以北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

然而那里目前却被印度非法占据着。

给藏东南的地名寻找意义的人——郝晓光一天,朋友郝晓光来了,带来了一篇论文《中国地图上的藏南地名补白研究》。

他正在研究藏东南麦克马洪线以南被印度非法占领的一些地方的地名。

譬如对鲁巴这个地名,他这样写道:藏语鲁巴意为“冶炼人”,在西藏不止一个地方叫做“鲁巴”,阿里的札达县也有鲁巴。

历史上这个地方以精于冶炼和制造金银器而闻名,尤以制造佛像最为精良。

因此他的结论是鲁巴这个地名显然是来自藏族。

“但是那个地区居住的是门巴和珞巴族啊,为什么地名是藏语?”我问。

“门巴和珞巴族居住的地区早在公元7世纪就接受了来自西藏的吐蕃王朝的统治。

门巴、珞巴语中有30%多藏语的词汇。

”他说。

由这件事我想到了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解决领土争端中,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越深,对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帮助越大。

“看来珞巴、门巴族虽然人数少,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很重要。

”我说。

“我要纠正你的一个错误说法,珞巴族人数并不少。

很多书中说,珞巴族仅余2300多人,是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

其实珞巴族人口多达60余万,99%的珞巴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度非法占领区内。

门巴族也是如此。

”郝晓光临走时这样说。

伴随着沙俄侵占自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的大片领土,靠渔猎为生的赫哲族和鄂温克族都成了跨界民族。

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是生活在中国最西端的两个跨界民族。

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布在中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国界线两侧。

那些被国界粗暴地分开的人——跨界民族郝晓光的话,提到了一条线,一条中国从来都不承认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上的才召村藏地森林里的天边牧场和狩猎部落

“麦克马洪线”上的才召村藏地森林里的天边牧场和狩猎部落
文 王成 图 王成 卢海 林 胡祖信 齐兴博
… .

在 喜 马 拉 雅 山北 麓 , 旖 旎 的 南 伊 河 由 南 至 北 缓 缓 注 入 雅 鲁 藏 布 江 。河 流 两 岸 的 山上 遍 布 原 始 森 林 ,
林 中 不 乏 珍 稀 、古 老 、奇 特 的 动 植 物 , 而 才 召 村 ,
“ 麦 克 马 洪 线 ”以 南 的 印度 非 法侵 占区, 而生活在 “ 麦
克 马 洪 线 ” 的 合 法
但 这 条 非 法 的 边 界 线 却 一 直
存 在 。1 9 6 2 年后 ,印度在 “ 麦 克马洪线”上拉 起 了
军 事 隔 离 铁 丝 网 , 生 活 在 当地 的珞 巴 人 便 被 硬 生 生
地 一 分 为 二 , 许 多 家 族 被 迫 分 隔 两 边 , 致 使 亲 人 失 散 、骨 肉分 离 。据 调 查 . 有 超 过 6 0万 珞 巴 人 生 活在
的 外 墙 , 非 常 引人 注 目 。屋 内挂 着 各 种 动 物 的头 首 这 既是 财 富 的 象 征 , 也 是 屋 主 对 自 己 狩 猎 能 力 的 蛔
耀 。
就 坐 落 在 这 片森 林 的怀 抱 之 中 。
才 召 村 位 于 西 藏 林 芝 地 区 米 林 县 的南 伊 珞 巴 民
、 .
老 虎 尸 体 突 然 一 颤 ,虎 头 一 歪 ,这 才 标 志 着 老 虎 的 灵 魂 最 终 原 谅 了猎 珞 巴 族 服 饰 很 吸 引 人 ,但 在 十 几 年 前 却 经 历 了 一 场 濒 临 消 失 的 宠 时米 林 全 县 拥 有 完 整 的 男 、 女 珞 巴 服 饰 已 不 足 1 0套 ,几 近 失 传 … …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西段和中段东段图上35mm表示100km。

“麦克马洪线”的三重含义:所谓“麦克马洪线”炮制在西姆拉会议期间,是1914年前后英属印度殖民官员麦克马洪为分割中国和推进印度东北边界而设计的一系列边界,当时的含义已和如今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概念混乱,按范围大小结合《西姆拉条约》附图说明如下,为方便区别我自己添加了颜色:1、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线(但现在在个别地段印度略有越线),这个范围的概念如今经常使用。

2、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西姆拉会议期间,1914年3月24日英国麦克马洪和西藏夏扎双方在德里签字,并用用《秘密换文》形式确定的一条大西藏和英属印度东北的边界线,这条换文的边界西起不丹,东到怒江(待考),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段地区。

过去中国政府一直不知道有这个换文,可能一直到50年代中印边界产生争议后,中国才看到秘密换文。

3、广义的“麦克马洪线":指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条约》附图中的界线,当时中国、英印、西藏三方代表开会的议题是西藏问题,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上企图将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其中中国不得插手外藏事物(本质就是外藏独立),内藏由中央政府和西藏共管,条约地图就是划分内、外藏的范围,这条线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穿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提帕米尔高原,麦克马洪还悄悄的将中国政府当时不知道的德里《秘密换文》的边界以外藏边界的一部分标入图中,企图在分割中国西藏的同时为印度捞取私货。

当时的中国代表陈贻范没有识破英国的诡计,在条约和地图上签字(草签),但后来中国政府认为条约对中国利益侵害过大,不允许陈贻范正式签字,《西姆拉条约》只有英国-西藏两方签字,麦克马洪的阴谋没有实现。

在国际上,对“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当时的西藏的地位,西藏有没有对外签订条约的权力?如果有《德里秘密换文》和《西姆拉条约》都是有效文件。

我军藏南实控线详情

我军藏南实控线详情

我军藏南实控线详情
2002年8月28日到9月3日,我因公到了隆孜、措那、曲松和加查四个县。这四个县我去年都已经去过,但这次再去,感受却大不相同。
隆孜是湖南省常德市援助的一个县,去年给我的感觉是落后而荒凉,但今年去后,觉得县城比想象得要好多了,规模比较大,而且有些建设也不错。我想,大约是我进藏一年多了,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吧?过去总是以内地的县城作为参照物,感觉这里的县城太落后了,现在以西藏的县城作参照物后,心里觉得隆孜还算马马虎虎,唯一不足的是电视仍然只能麻麻点点地看上几个台,用水好象永远困难,使人感到有诸多的不便。
在边境上,我们以中印实际控制的两座山为背景照了几张象就撤退了,回家的路上,才注意到这条沟风景虽然秀丽,然而山路弯弯,也很险峻。特别是在爬博拉山时,小车左盘右旋,整整绕了82个弯才到顶。县领导说,1999年,勒乡的乡长和副书记到县里办事,车子不幸摔下悬崖,当场全部罹难,乡书记闻此噩耗,精神恍惚,当天也不幸跌下悬崖呜呼哀哉,一时勒乡乡干部全军覆没。听来令人胆寒。
听错那人讲,他们的国土面积有2900多平方公里,然而却有2万多平方公里被印度侵占。著名的麦克马洪线在这个县就有400多公里长。其中离县城最近处一个叫肖站的地方,仅离县城30余公里。另有一处叫勒布沟,距县城57公里。因为在错那还有一些闲暇的时间,我提出到中印边境上去看一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到勒布沟去看看。
勒布沟之美丽绝不亚于林芝。在我们沿着博拉山下行的时候,开始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还只有绿丝毯一样的草地,但随着海拔的下降,这里出现了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古树。在博拉山的对面,高高耸立的是吉巴山,也是青山绿水,在半山腰,住着一些人家,与我在林芝看到的神仙居住的地方非常地相象,不由得让人感叹,这里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下到沟里后,路边就有一条奔腾咆哮的河水,翻着巨浪一路向前。这里到处是潺潺的溪水,到处是满目的青山,到处是鸟语花香。车子在这个山谷里向前,不时会有形状各异的瀑布从天而降,那种凌空而下、飞花溅玉的样子,真的无法以语言来形容。我们一起来的援藏干部曾经在错那拍下一副作品,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层林尽染》,非常的漂亮,当时我就在想,错那在哪里有这样的美景?这次在勒布沟我终于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幅的美景。在车窗外,除了满眼的绿外,不时有不知名的野花闯入你的视野,那是在充足的高原阳光的照耀下姿意生长的野花,显得那样夺目、那样鲜艳、那样自在、那样地婀娜多姿,再配以飞流直下的瀑布、潺潺而流的小溪,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 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 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 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 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 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 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 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 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

基本简介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

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历史背景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统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

西藏饿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

结果这次会议并没有任何成效,而中国亦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介绍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华民国政府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

结果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

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其他看法: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

中印冲突“麦克马洪线”(以下简称麦线)是英国殖民者与印度政府单方面对中、印边界的非法划线,遭到了国民党政府、西藏地方部门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强烈反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门巴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门巴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门巴族门巴族具有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活在在青藏高原南部。

门巴族自称门巴,意为“门”地方(门隅地区)的人,还有的地方自称竹巴、勒波等。

建于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是关于门巴族最早的记录。

17世纪门巴族喇嘛阿旺平措所著《门隅教史》是唯一一部专门记述门隅历史发展的著作。

《猴子变人》是门巴族广为流传的创世神话,与藏族和珞巴族的猴子变人内容和情节基本相同。

天神派猴子江求探巴下界,建立人间世界。

又派女神扎深木下界,与之结婚生子,繁衍了许多猴子。

天神又赐给猴子们鸡爪谷、青稞,教给他们撒种,长出了庄稼,从此大地上有了各种粮食。

有一猴子发出人语,在猴群中取得了较高的威信,会说话的猴子越来越多。

天神又赐给他们火种,从此有了熟食,群猴变成了人,人间世界终于建立起来了。

吐蕃兴起前,门巴族称为孟族,经营牧业,以善于建造碉堡闻名。

吐蕃经过激烈地战斗,征服了孟族。

一部分孟族被俘,一部分南迁,门隅地区成为吐蕃属地。

从此,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不断加强。

这时,门地并不是一个整体,许多部落分散各地,有的当地头人自称为王,而自身又是吐蕃臣民。

因为门隅地区海拨低,气候湿热,在吐蕃时期,有两个王子曾经被流放此地。

被吐蕃征服的部落中,也有的被流放门地。

据记载,曾将吐谷浑部分民众迁到这里。

9世纪中叶,吐蕃爆发了奴隶和平民起义,推翻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许多藏人出现在门地。

由于人民之间的长期交往,加之战乱的流徙,一部分吐谷浑人、藏人及其他外地人和门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在门隅地区形成了门巴族。

九世纪以后,西藏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时期。

门巴族历史仅存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那时,门隅地区是嘎隆旺布土王统治,王宫在满扎冈。

土王有一位王妃叫卓娃桑姆,藏戏《卓娃桑姆》就是讲她的故事。

最早到门隅地区传播藏传佛教的是宁玛派高僧乌金桑布,与当地土王之女多吉宗巴成婚,,建立了乌金林、桑吉林、错吉林三座宁玛派寺庙,当地百姓皈依佛法,把满扎冈改为达旺。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119209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

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

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

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

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除了长篇叙事诗外,景颇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丰富。

山歌分为大声唱的“直么”和小声唱的“直作”。

舂米歌即劳动歌,景颇支称为“月鲁”,载瓦支称为“谷阿岗”或“谷统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

风俗歌中以“腊磨罗统”最富特色。

傣族(The Dai ethnic group/ The shan ethnic group),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历史趣谈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炮制者竟不敢承认其存在

历史趣谈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炮制者竟不敢承认其存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炮制者竟不敢承认其存在导语:1914年,中国政府认为西藏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提议在伦敦召开西藏问题会议。

由于英国殖民势力已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英国要求西藏政府也1914年,中国政府认为西藏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提议在伦敦召开西藏问题会议。

由于英国殖民势力已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英国要求西藏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地点后来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会议。

英方代表是亨利·麦克马洪。

此人认为创造和标定边界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手杖一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多少种奇迹!他正是以这种态度出席了西姆拉会议,并大手一挥,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划出一条边界线。

这条边界线把中国一块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

会上,英国要求中国承认将西藏分成内藏和外藏,中国在外藏将不再享有任何行政权力,实际上外藏将从中国分裂出去。

这个举动遭到中国代表陈贻范的反对,但在英国的外交和军事高压下,陈贻范还是在麦克马洪拟定的条约和地图上草签了字。

但是,草签和正式签字在国际法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不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这种草签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这一点,陈贻范清楚,麦克马洪也清楚。

果然,中国政府在获悉条约的内容后,立即予以否认,并严厉训斥了陈贻范擅作主张、屈从英国压力的行为。

麦克马洪注意到,自此之后,陈贻范的信心就动摇了,麦克马洪被迫在这个已经草签的条约草案上进行修改。

如果说陈贻范的草签本来就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话,那么,经麦克马洪修改后的条约草案就更加一钱不值。

但是,后来印度政府就是根据这个一钱不值的条约草案,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的。

麦克马洪这时已经非常清楚,不管他如何施加压力,陈贻范是再也生活常识分享。

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中南半岛——中缅边疆与麦克马洪线有一个误解,即认为麦克马洪线不过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疆(包含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说的)。

实质上那不过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其实不该当为此而感觉奇异,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所以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地与缅甸地域的交通线。

在剖析藏南的时候,我们以前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要素,将边疆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简单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期间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含中国在内的很多东方国家并无明确的国境线。

自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所以好多的边疆线都陪伴着西方列强分割世界的行动而出生的,当殖民权力退出以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取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疆是基本依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相同的原则也就合用于中缅边疆了。

自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疆时已基本走完,所以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适合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均衡的边疆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瞭望时,第一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均匀海拔超出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能够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域的天然屏障。

所以英国人希望将边疆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们在剖析中印边疆时以前说到,在中印边疆的西段,喜马拉雅山甚至喀喇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基本都掌握在“印度”手中。

而中段不丹和尼泊尔两个成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附庸国足认为印度供给缓冲。

所以英国人急迫的希望在印度东北部地域和缅甸地域,也将边疆线定格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这也就是为何麦线要这样划的技术背景。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

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他就是——麦克马洪线附麦克马洪线示意图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们在分析中印边境时曾经说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喜马拉雅山甚至喀喇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基本都掌握在“印度”手中。

寻找56个民族以外的民族

寻找56个民族以外的民族

寻找五十六个民族以外的民族【内容摘要】在我们的脑海中,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在五十六个民族以外仍然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纯朴民族与族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未识别民族。

未识别,却不能忽略,他们也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本文通过对未识别民族的简单介绍,呼吁大家关注未识别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我们未识别民族的民族文化。

【关键字】未识别民族民族大家庭发展经济文化从小,不管是从学校的课本上还是从父母老师那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依存、平等团结而组成的。

这五十六个民族,又结合而成了我们的一个整体民族——中华民族,并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发展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经济和文化,使文明与进步的花朵在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上尽情地盛开。

然而,在这一片花丛之外,或是在这一片花丛的角落里、叶片下,却生活着人们所不知晓的美丽花朵,他们,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中国未识别民族(Undistinguish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中国未识别民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统计里,因所有人数太少或者是已被汉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或族群,也包括民族问题未明而未被中国政府所承认的少数民族。

现时,在全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人口大约有七十三万人,而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达1,306,313,812人①,也就是说,未识别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0.056%左右。

他们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归入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族体,他们分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穿青人被官方归纳为汉族,川滇交界处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被官方归纳为纳西族,居于海南省的马来人被官方归纳为回族,新疆喀纳斯的图瓦人被官方归纳为蒙古族,云南的撒尼人被归纳为彝族,云南的苦聪人被归纳为拉祜族,四川雅砻江大峡谷附近的扎坝人、四川和藏东的康巴人被归纳为藏族,贵州的西家人、革家人、佯璜人被归纳为苗族,西双版纳州的曼咪人、昆格纳人被官方归纳为布朗族,西双版纳州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被官方归纳为哈尼族,还有宝岛台湾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赛夏族、邹族(原称曹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邵族被很多大陆教科书归纳在台湾高山族中②。

多民族大家庭--珞巴族

多民族大家庭--珞巴族

多民族大家庭——珞巴族八年级(1)班姜子昱在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乃人中王道,而55个少数民族也是众多民族之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珞巴族。

一.简介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

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

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从19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

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

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语言文字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三.历史起源“珞巴”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内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珞瑜地区即归入吐善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统辖之下。

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

在1965年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珞巴人才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到与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1985年的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诞生。

四.珞巴族活动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间都挂着火镰,显然是为了野炊或吸烟取火方便。

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文档

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文档

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文献标识码]A门巴族和珞巴族是我国两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居住在我国西藏东南部称为门隅和珞渝的区域,其具体地理位置在西藏东南部的东起察隅、西至门隅、南抵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北至雅鲁藏布江的广大地域,行政区划属于今天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墨脱县、米林县、察隅县和山南地区的错那县和隆子县,当然也包括印度非法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1964年和1965年,门巴族和珞巴族分别被认定为独立的民族而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由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分割,目前尚不能对其民族的人口进行精确统计。

按照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仅生活在我国实际控制区的门巴族人口为8923人,珞巴族人口为2965人。

一、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门巴族和珞巴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其族称从藏文记载的历史看已有1000多年。

门巴族居住的地域称为“门隅”,珞巴族居住的地域称为“珞渝”。

门隅和珞渝毗邻,门隅在西,珞渝在东,都位于我国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

从遥远的古代起,门巴族和珞巴族就繁衍生息于此,开发、缔造、建设和保卫着祖国西南边疆这块辽阔而美丽的疆土。

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都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大量的神话传说、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记载了他们交往联系的悠久历史,揭示出他们之间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密切联系。

由于藏族同门巴族和珞巴族的关系紧密,许多藏文史籍和文献资料对门巴族和珞巴族以及藏门珞之间的关系有着详略不同的记载。

如《红史》《德乌教法史》《贤者喜宴》《门隅教史》以及《唐蕃会盟碑》和《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等早期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藏门珞在远古、吐蕃时期及以后的交往情况。

17世纪中叶以后的藏文档案资料,则重点记载了西藏历代地方政权在门、珞地区推行封建农奴制、行使管辖权的史实。

根据神话传说、考古材料和藏文文献记载可知,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族源是门隅和珞渝的土著群体与来自西藏高原北部的群体互相融合而来的。

珞巴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龚锐;张晨熠;德吉卓嘎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东起察隅、西至门隅,南达“麦克马洪线”附近.北至雅鲁藏布江的广大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珞巴族人口约30万,但实际在西藏境内,即“麦克马洪线”以南生活的珞巴族人口只有约3000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龚锐;张晨熠;德吉卓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77
【相关文献】
1.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J], 景尚天
2.从"远古"走来的"现代民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聚居地见闻 [J], 贾立君
3.拜访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J], 小莉
4.拜访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J], 小莉
5.《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调查:以门巴族、珞巴族等为例》出版[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斗玉珞巴民族乡

斗玉珞巴民族乡

撰文民族乡2012年8月21日,我走进中国最后一个确定的珞巴民族乡——西藏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去领略藏南珞巴族的民俗风情,感知珞巴族传统文化。

在接受外来文明和发展人文旅游并行的当下,生活在斗玉村的珞巴族始终在珞、藏文化的交融中前行。

93翻过山口后向下走到一处牧场,搭有一顶帐篷,接待过往转山朝圣者,我们便在此喝茶,吃馒头,补充沿途体力。

(摄影/赵春江)94TIBET GEOGRAPHIC珞巴族阿岗来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茫茫原始丛林里,珞巴猎人过去长年追逐野兽,行走如飞。

可我见到阿岗的第一眼,他的个头不高,看上去很瘦小,很难将他同珞巴族猎人对上号来。

女儿亚加家。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茫茫原始丛林里,珞巴猎人过去长年追逐野兽,行走如飞。

可我见到阿岗的第一眼,他的个头不高,看上去很瘦小,很难将他同珞巴族猎人对上号来。

阿岗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珞巴族崩如部落脚腊氏族,他已记不起自己出生于何年何月。

198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文化人类学家李坚尚、刘芳贤访问阿岗时,也只能用年龄约30岁来估计。

1968年,阿岗从印军侵占的姑龙河上游脚腊村逃来,定居在斗玉村,后来政府送他到西藏师范学院,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自治区文管会、西藏自治区民宗委和西藏山南地区民宗局等单位工作。

他也是当年逃往斗玉村的4人中,唯一健在的珞巴族老人。

我从阿岗的介绍中得知,他的爷爷尽管给崩如部落比夏氏族南牙村多加当佣人,但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家庭,家里有达谢林4块,猎场1块,渔场1段。

可待到父亲嘎朗三四岁时,爷爷已离开人世。

恰在这时,邻村发生了一起偷盗事件,这家主人一口认定是他奶奶偷的,当地便举行了沸水取物的“神判”。

尽管判其无罪,可珞巴人视偷盗为最大耻辱,在当地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他的奶奶觉得名声已失,将一串串珠子套在儿子颈上后服毒而死,他的父亲成了孤儿,是他爷爷的弟弟收养了他。

在珞巴族社会里,阿岗爷爷的主人多加,享有对他后代收养为奴隶的权利,待到他父亲10岁时,又将其弄去当阿比(奴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作者:宫玉涛
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8期
众所周知,在中印边境上有一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让中国和印度争论了几十年,甚至引发过边境战争。

目前,在两国争议区域内,中国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中占区,印度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印占区。

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在“麦克马洪线”两侧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珞巴族。

珞巴族的概况
珞巴族是分布于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两侧的一个民族,在我国境内(不包括印占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山南地区。

其中,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是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而一些人对这一提法则存在异议,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珞巴族的人口分布有关。

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965人。

经过10年的繁衍,现在的人口有所增长,但不会超过3300人。

而据估计,在有争议的印控区的珞巴人可能超过60万人,而这些人口是无法普查的。

领土的争议,也导致了对珞巴族人口数量的争议。

珞巴族人口不多,但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迫”、“塔金”等不同的部落,他们分居在不同的区域。

珞巴族的部落基本按父系氏族血缘关系聚居。

在珞巴族部落中,实行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与其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其父名又与其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

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所透露的信息来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对很多珞巴人而言,熟记氏族的谱系是一门生存的必修课。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珞巴人学习并通晓藏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一定的“藏化”和“汉北”迹象。

珞巴族在我国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之前,珞巴人就已在我国境内生活,据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公元7世纪就有珞巴族在我国境内生活的相关描述。

但珞巴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被我国中央政府“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因此,珞巴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民族史”相对较短的一个民族。

很多珞巴人认为,他们民族的根在印占区,很多珞巴人的亲属也在印占区。

但因为领土争端、交通不便等因素,很多珞巴人与印占区的亲属失去了联系,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彼此没有联系过。

长期以来,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珞巴族的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解放前,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经国务院批准,珞巴族成为我国一个独立的民族,开始享受到与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至此,珞巴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珞巴族村寨过去以简易木板房为主,人畜混住。

在政府的补贴、资助下,现在大部分珞巴人住进了宽敞的农居;珞巴人长期从事农业、采伐木材、狩猎等,这也是他们的主要家庭收入。

但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的限制(例如禁止采伐树木等),到20世纪90年代他们的传统生活来源受到了较大制约。

在政府的帮助下,很多珞巴人改为挖草药、放牧,家庭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获得较大增长。

例如,有些珞巴人每年4月份将牦牛置于山上牧场,此后不再管理,直至10月大雪封山前牵回家,运气好的话还可以“不劳而获”,带回来一只小牦牛仔;珞巴人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而现在很多珞巴族儿童从小学开始已经接触电脑,很多珞巴族学生享受国家“三包”(包吃、包住、包学杂费用)待遇。

在政府的帮助下,2009年,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这在我国各民族中算得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珞巴族的风俗习惯
年节是我国很多民族的习俗,珞巴族也不例外。

除了散居在林芝地区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其他区域的珞巴人基本都会按照本民族的历法推定年节,并欢度年节。

由于珞巴人居住相对分散,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部落的年节的日期也不一致。

不少部落还保留着“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年节时,村落的住户自带酒肉欢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围坐,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欢庆劳动丰收,辞旧迎新。

珞巴族的婚姻习俗基本是一夫一妻制,实行氏族外婚制,即氏族女成员要嫁出本氏族,有些部落还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

珞巴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

珞巴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如主人给客人端出吃喝食品后,客人一定要吃完,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主人也会因此而高兴。

客人吃以前,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酒和饭无毒以及对客人的款待真诚。

客人来到村里倘若遇上婚嫁喜事,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祝贺。

珞巴人把能让客人高兴视为一种很荣耀的事情,否则就会被族人瞧不起,自己也会觉得没有面子。

珞巴族的信仰和祟拜
从珞巴族原始宗教的历史发展看,对自然的崇拜是珞巴族先民最早的信仰。

在珞巴人的观念中,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有神灵。

这些神灵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互不隶属,都成为珞巴人的信仰对象。

在珞巴人的信仰中,对巫术的信仰也是其中之一。

在珞巴人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天灾人劫、战争等事项时,都会仰赖巫术的力量驱邪惩恶,消灾免祸。

长期以来,珞巴人几乎所有大型祭祀活动都会有巫术活动伴随。

此外,珞巴人还有一项特殊的“崇拜”——生殖崇拜。

在很多珞巴人的居住地区,都能看到生殖崇拜的影子,例如在一些珞巴人居住的房屋旁通常会竖立用木桩做成的男性生殖器。

在南伊沟风景区内有一株天然生长的阴阳树,该树因树干天然生成酷似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形状而得名。

当地的珞巴人每年都要在阴阳树前集体祭祀、祈福。

珞巴人相信,心诚者在树下吐纳能滋阴壮阳,并能保佑子孙兴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