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促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的方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生产条件改善、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等因素,全市粮食总产增加392.58万吨,增幅31%。
对同期全市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玉米对全市粮食总产的贡献率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另外,2021年全市青贮玉米种植增加到76.92万亩,青贮加工量达230万吨,极大促进了“为养而种”、助农增收和精准扶贫。
(二)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针对全市三大玉米产区各自重大技术需求,集成配套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了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改套种为单种,扩大复种玉米,主推轻简密植全程机械化技术,2021年套种玉米比上年减少了10万亩,单种玉米面积比例达到92%;突出抓好高效节水和水肥耦合,2021年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22.6万亩。
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示范一次性施肥技术,持续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相融合,推广使用
苗前封闭除草剂和苗后除草剂,确保了化肥和农yao“两个”减量增效目标在玉米上得到落实。
(三)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玉米单粒精量播种、高效植保作业、籽粒玉米摘穗及脱粒、青贮玉米整秆收割、秸秆还田或打捆收获、残膜回收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对降低玉米种植劳动强度、缓解劳动力紧张、节约生产成本、促进规模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全市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2%,其中玉米机收率达到73.5%,特别是全株青贮玉米机收率达95%以上。
同时,围绕玉米籽粒直收,一方面加强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的适宜品种引进选育,另一方面加快性价比较高机具和设备选型引进,初步突破了机械直收技术瓶颈。
(四)种植效益位居粮食作物之首。
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用工等成本性支出不断抬高,导致粮食作物种植效益持续下滑,特别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种粮效益下滑更为明显。
但与小麦、水稻、马铃薯等其它主粮作物相比,我市玉米种植效益基本有所保证。
究其原因,一是籽粒玉米价格长期维持基本稳定,青贮玉米价格持续走高;二是玉米套种改单种,人工费用得到减少。
测算结果表明,2021年玉米平均每亩纯收益214.66元,分别高出小麦和水稻168.13元、32.5元元。
(五)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
受玉米深加工全行业盈利、养殖业对玉米饲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利好影响,目前玉米
价格逐步震荡回升,由此带动我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玉米规模化种植的积极性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籽粒玉米规模化种植比例达到38%,青贮玉米实行种养一体经营的比例达到61.1%。
我市有玉米淀粉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味精、氨基酸系列)4家,饲料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转化能力约150万吨。
全市玉米淀粉加工企业消费区内玉米原料约40万吨,饲料加工企业消费区内玉米原料约30万吨,外销南下用于饲料为主的消费约120万吨,其余40万吨由种植农户主要用于家庭养殖自行消费。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玉米种植结构单一,品种多乱杂。
目前全市玉米总面积中,常规籽粒玉米占比高达80%以上,高淀粉、全株青贮、鲜食等优质专用玉米发展速度慢。
全市范围内,每年种植的玉米品种达一百多个,但绝大多数呈零星分散种植,没有一个品种面积覆盖率能够达到15%以上。
(二)旱作玉米覆膜技术标准不够,机械化水平低,残膜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我市旱作玉米上推广应用,普遍存在底肥施用少、以半膜覆盖代替全膜覆盖、垄面弧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效应发挥。
由于农田道路条件差、玉米种植地块小等原因,限制了能够使整地、施肥、覆膜、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的大中型机械使用,常常需要先机械覆膜再人工播种,增加了用工,抬高了成本。
(三)种养衔接不紧密,玉米饲草料供给能力不足。
按
我市目前饲养量及其青贮饲料消费标准计算,玉米饲草料供应严重短缺。
过去长期用草玉米(无籽粒的玉米茎叶)或黄贮玉米秸秆,饲草品质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业提质增效,尤其严重影响了牛奶产量和品质。
在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方面,由于重产量、轻品质,导致现有青贮玉米品种高产不优质问题突出。
(四)玉米加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玉米加工结构不合理,粗放式、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激烈,提胚、玉米油、各种工业用粉等精深加工尚未起步。
大部分企业缺乏品牌开拓意识,产品市场影响力小。
三、产业发展对策
(一)总体思路
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平台,突出“一控两减”目标,着力提升玉米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储存加工流通水平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优质、高产品种引进筛选,大力发展高淀粉、全株青贮、鲜食等专用玉米,突出发展熟期适宜、后期脱水速度快、适宜籽粒机收专用品种;集成推广“一增四改”、高效节水、覆膜保墒、化肥减量增效、农yao控hai减量、水肥一体化、一次性施肥等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努力突破籽粒机收技术瓶颈。
提升玉米饲料加工、青贮调制水平,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结合;加快发展玉米精深加工,重点提升玉米淀粉及其衍生产品、玉米油、提胚等精深产品加工能力,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全市玉米总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10公斤以上,玉米总产稳定在230万吨。
另外,推广全株青贮玉米100万亩。
发展玉米高效节水200万亩,推广覆膜保墒技术150万亩,农yao、化肥在玉米上的投入总量实现零增长;玉米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玉米加工转化率达到70%,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加工产值与种植产值的比例达到2.2:1。
玉米综合生产效益提高15%以上。
(三)推进措施
1、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核心,大力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
依托相关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扬黄续建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实施力度。
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加强地力培肥,推广玉米商品有机肥40万亩,在玉米茬地发展秸杆还田120万亩、机深松100万亩,机深耕80万亩。
2、加快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
下大力气示范推广高淀粉、全株青贮等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引进示范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的宜机收品种和鲜食专用品种,切实改变我市玉米品种多乱杂局面。
大力推广耐旱节水、耐瘠薄高肥效、抗bing虫少打yao的高产稳产绿色品种。
主推高效节水、全膜
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bing虫hai绿色防控、苗前封闭除草等集成技术。
加快示范推广单粒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一次性施肥、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
扩大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20万亩,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0万亩。
3、推进农艺农机融合。
持续在玉米农艺农机化上下功夫,促进栽培技术、物化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益。
着力提高机械化单粒精量播种、高效植保作业、机械收获、秸秆综合利用、残膜回收等全程机械化水平;努力扩大玉米植保机械应用,解决生育中后期红蜘蛛、大(小)斑bing防治困难问题;加快在“机收籽粒”环节取得突破,实现摘穗、剥皮、脱粒等工序一次性完成。
全市玉米机收率达到7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4、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专业化服务公司和农机作业公司,开展以农资超市、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专业化、综合性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总结推广产业联盟、粮食银行等经验模式,以社会化服务带动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自建玉米示范园区测土配方施肥、bing虫hai统防统治和机械化耕种收水平同时达到100%。
5、加强流通加工能力建设。
扶持粮食加工、流通、收贮企业及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组织投资建设玉米烘干中心、产后处理中心、智能储粮仓、物流节点和营销网点,大力推
广先进烘干设施设备,促进节粮减损,提升玉米仓储、加工、流通能力。
面向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在全市建成5大粮食物流中心、20个优质粮食配送批发中心、300个销售网点,建设智能储粮仓20个,建设粮食烘干中心15个、安排粮食烘干设备50套。
6、强化龙头企业带动。
支持规模养殖、加工企业采取承包、流转、租赁、定单等方式,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玉米规模化种植基地。
全市玉米适度规模种植的比例达到43%,种养一体经营规模占到青贮玉米总面积的25%。
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切实扩大对我市玉米原料的收购加工份额,真正形成引领玉米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入新格局。
7、拓展生产功能。
创新产业运营机制,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把农场变工厂、把田园变公园、把产品变商品,实现“一田多用、一地多收”,充分挖掘玉米增收潜力。
着力扩大“玉米地养鸡”种养一体模式,在引黄城市周边培育“玉米迷宫”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