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3T02:16:46.27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2期作者:张慧
[导读]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起来
张慧
襄阳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湖北襄阳 441003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起来,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精神力量,国家不断重视初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能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况且,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不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代的发展进行革新,国家之所以重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其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不断提升国家新一代的文化素养,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前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具有政治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需要国家尽可能充分利用各方力量辅助完成,相互合作。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同时,初中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变化极快,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帮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确立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帮助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进行融合,共同发展是现阶段的主流发展方向。况且为适应时代发展特征以及国家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国潮风成为当今人们推崇和喜爱的对象。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协调发展,既能有效帮助初中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养,又能实现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在这过程中需要学校不断重视校园文明的建设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乐于主人的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对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产生影响,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尽管现阶段相应的社会活动在不断增多,很多教学模式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学会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过小学、初中、高中多年来的教育,在上初中期间因为远离家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打击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上课的积极性也会大幅度下降,况且已经习惯多年的机械性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不能够让学生将其转化为思想意识,学生更不可能为此付出行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也起不到作用,一般的表现为,学生无明显变化[1]。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长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已让教师养成固定的教学模式,不管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备方面都一成不变,社会在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需要进行革新。思修教材的有关内容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篇幅占比较小,让学生无法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要想保障学生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的方法、方式、设备、教材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保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需要学校注重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通过学习氛围影响学生,不断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不良风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今后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学校打起12分的精神,励志建立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不断关注学生个人的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关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渐渐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学校可以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读书会,通过课余时间或周末的某一固定时间段开展活动,可以在读书会举办过程中穿插相应的传统文化讲座,以学校为平台,在许多传统文化来临之际,对于校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校园生活过程中能够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从学生所学的角度上来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加强学生认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的道德观和素质观,加强学生的法治认识,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前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结合与传统民族文化有关的具体热点事件,让学生以事件主人公为学习对象,激发初中的爱国情怀。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站、社团等多种手段提高初中对于船艇文化的认知程度或设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校规、校训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友谊的天空》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创设与教材相关的现实情境,为学生怎样建立友谊,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等题材提供一些学习影视视频,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带领学生到一个新的视觉世界,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学习氛围,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中,积极寻求更多的新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
(二)注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重点在于人本身。尤其需要学校重点关注的对象除学生外,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注重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老师知识水平直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造成影响。况且老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程度、办学态度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只有尽可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3]。
除此之外,对于学校的领导而言,关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想办法将其完美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目前为止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制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课老师进行明确要求,保证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能够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整个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体系过程中包含许多科目,其中需要重点专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与此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教育也排在关键位置。比如,老师在讲授法治内容时,可以结合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先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电影、纪录片等方式,对相关知识的背景以及故事发展脉络进行了解。因此,需要老师在备课、授课、教学以及考试等各个方面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融合,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