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 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 应和组织损伤。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immune complex disease,ICD)。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IC的形成
速发相反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迟发相反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全身性过敏性休克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1、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常见
青霉素及其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
致敏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 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 细胞)表面上的过程。 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IgE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 活性介质的阶段。
效应阶段
在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内即可 发生,持续30~60分钟,主要由细胞内预先形 成的储备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引起。 在刺激后2~8小时内发生,持 续1~2天或更长,主要由细胞受致敏原刺激后 合成释放的一些颗粒性基质引起的炎症反应。 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结合
血小板FcR
血小板活化
激活补体 C3a/C5a,C3b 使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
组胺类炎性介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 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循环IC
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 毛细血管迂回处
肾小球基底膜 和关节滑膜
变应原
(二) 变应素--- IgE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1、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 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2、具有同种组织细胞的亲嗜性,称为亲细胞抗体。
IgE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机体致敏
(三)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肥大细胞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免疫新疗法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人源化IgE单抗 重组可溶性IL-4R 使用IL-1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 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初次注入大量异种抗毒素血清1-2周发生,皮 疹、发热、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及一过性蛋白 尿等。原因:抗原过多,抗体产生后仍未排除。 主要见于A族链球菌感染后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2~3周。
3、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可能由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 染引起。先产生IgG类抗体→受微生物影响,此抗体 变性→体内出现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等), 称类风湿因子(RF), 变性的IgG + RF → IC沉积在: 小关节滑膜→关节炎症; 肾小球、心肌、皮下毛细血管内→炎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病人血清中存在促甲状腺激素(TSH) 的自身抗体,为IgG 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 的TSH受体结合, 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分泌 甲状腺素导致甲亢。
第三节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等。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螨类、真菌等。 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等。 有些酶类物质:细菌酶类物质等。 异种动物免疫血清(Ab)。
+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组织蛋白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 炎症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迟缓,一般在再次接触抗 原后48~72小时发生,故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 Ⅳ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为预防Rh抗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可于初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Rh (或抗D)免疫球蛋白,以免胎儿Rh 抗原使母体致敏。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母-胎ABO血型不符合的情况很普遍,但所致新 生儿溶血症并不常见,即使发生也比较轻,其原 因为:(1)母亲的天然血型抗体为IgM型,不 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ABO血型抗原 除存在于红细胞表面外,在其它组织的细胞也可 表达,且血清中有游离的血型抗原,所以进入胎 儿体内的血型抗体首先与游离血型抗原结合,从 而减少了对胎儿红细胞的影响。
一、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 Rh等 异嗜性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等
靶细胞表 面的抗原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溶性抗原的持续存在 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 抗原抗体的带电性、 结合价、相互作用的亲和力等,均可以 影响IC的形成 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略多于抗体,易形成 中等大小的IC,是引起ICD的重要原因。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免 疫 学2、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接触化学物质(药物、化妆 教 品、染料、油漆、塑料等)→ 半抗原与角蛋白结合形成 研 室 新的完全抗原,刺激T细胞分泌因子(如IFN-γ)发生
DTH→皮肤出现红肿、硬结、水泡等病变。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超敏反应类型 参与的免疫细胞及 分子
发生机制
Ⅰ型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 主要特征
1、出现快,消退也快 2、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allergens)
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诱导产 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小剂量、长间隔、多次注射。 诱导IgG类循环抗体的产生,降低IgE类的产生; 并能阻止IgE与变应原在细胞表面结合,进而阻止 肥大细胞脱颗粒。 这种IgG抗体称为封闭抗体或阻断抗体。
药物治疗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稳定细胞膜:色甘酸二钠等 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肾上腺素等。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药、乙酰水杨酸等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等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 IgE Fc受体(FcRⅠ) ,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 被变应原激活后可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白 三烯 LTs 、组胺等)。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发生过程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与体内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
青霉素制剂中大分子杂质可能成为抗原 2、血清过敏性休克:用动物免疫血清治疗 疾病(如破伤风抗毒素等)。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1、过敏性哮喘
2、变应性鼻炎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三)胃肠道过敏反应 疫 学 教 (四)皮肤过敏反应 研 室
荨麻疹、湿疹
血管性水肿
四、 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一)同种异型抗原引起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二)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被修饰引起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三)共同抗原引起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肾小球肾炎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IgE (IgG4 )、 肥 大细 胞 、 IgE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过敏 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脱颗粒释放活性物 等 质,作用于效应器官
Ⅱ型
IgG或IgM、补体、巨 噬细胞、NK细胞
徐州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第17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 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 应性免疫应答。 其实质上是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抗原 T细胞
微生物、寄生虫、组织抗原、化学物质 CD4+Th1、 CD8+CTL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抗胞内微生物感染 胞内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真菌、结核菌等)感染机 体→诱导Mφ和T细胞应答, 释放IL-1、IL-6、IL-γ和 徐 州 TNF等→ 作用内皮和白细胞,促进白细胞集聚、诱导内 医 皮细胞分泌PDGF → 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胶原合成→ 学 院 形成纤维化病变和肉芽肿→影响器管功能。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1、询问病史 2、变应原检测 3、脱敏疗法 4、药物治疗 5、免疫新疗法
Skin test for allergy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脱敏、减敏治疗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小剂量变应原与少量致敏靶细胞作用后,只释放少 量的生物活性介质,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二)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IgG、IgM等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ADCC 作用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IC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机制 1.补体的作用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 引中性粒细胞聚集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 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 损伤
2.中性粒细胞
3.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血小板 聚集形成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 血进而出血,加重损伤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存在于循环,能沉淀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二)中等大小IC的沉积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局部的解剖学特点和血流动力学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免疫 复合物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超敏反应分型(1963年Gell和Coombs)
Ⅰ型超敏反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 • 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徐 州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教 研 室
1、Arthus反应:家兔皮下多次注射无毒性的马 血清发生的水肿、出血、坏死等反应。 2、类Arthus反应:胰岛素局部注射,患者体内 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局部于注射后数 小时,甚至于1小时内出现水肿、充 血、出血和坏死。几天后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