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_庆唐观纪圣铭_并序_汾阳之龙角山_考_绵山龙脊岭曾叫龙角山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5 ·
吕世宏:
唐玄宗《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 汾阳之龙角山”考
形而化淳, 齑万物而不为戾, 泽万代而不为仁。巍乎不睹其 顶, 深乎不测其极。复归无物, 存教迹以立言; 奄有太清, 感圣 期以利见。肇我高祖之提剑起晋, 太宗之仗钺入秦, 鹏抟风 云, 麟斫日月。
夏臣丑而已去, 殷鼎轻而未徙, 老君乃洗然华皓, 白骥朱 髦, 见此龙角之山, 示我龙兴之兆。语绛州大通堡人吉善行 曰:“吾而唐帝之祖也, 告吾子孙, 长有天下。”於是一开赤伏, 而万姓宅心; 一麾白旄, 而 六 合 大 定 。 传 曰 :“有 声 之 声 , 不 过 百里; 无声之声, 延及四 海 。 ”非 夫 神 唱 明 德 , 翕 叶 人 祗 者 欤 ! 善行以武德三年二月初奉神教, 恐无明徵, 未之敢泄。至四 月, 老君又见, 曰:“石龟出, 吾言实。”於时太宗为秦王讨宋金 刚, 总戎汾绛, 晋州长史贺若孝义以其状上启。遽使亲信杜昂 就山礼谒。俯仰之际, 灵貌察焉。昂驰还曰:“信矣! ”乃遣昂、 善行乘驿表上, 比至长安, 适会郇州献瑞。石龟有文曰:“天下 安, 千万日。”高祖微其二异, 拜善行朝散大夫, 命舍人柳宪往 祠焉。玉帛既陈, 尊仪复见。其始觌也, 杲杲炅炅, 若红峰绿 岭, 吐春日之光景; 其却隐也, 萧萧条条, 若雨息云消, 视秋天 之泬寥。来莫知其所自, 去莫辨其所往。出於寂寞, 入於恍惚, 盖不可得而详诸。
武 周 时 老 君 言“ 天 下 安 , 千 万 日 ”, 正 如 第 二 自 然 段 说“ 於 时 ( 武德三年) 太宗为秦王讨宋金刚, 总戎汾绛, 晋州长史贺若 孝义以其状上启。遽使亲信杜昂就山礼谒。俯仰之际, 灵貌察 焉。昂驰还曰“: 信矣! ”乃遣昂、善行乘驿表上, 比至长安, 适 会郇州献瑞。石龟有 文 曰‘: 天 下 安 , 千 万 日 。 ’高 祖 徵 其 二 异, 拜善行朝散大夫, 命舍人柳宪往祠焉。玉帛既陈, 尊仪复 见 ”。
“ 高祖以云辔频回, 霓裾累( 敝衣) , 故版庙於行过之所, 划坛於受命之场, 刻饰圣容, 彩绘真卫。”这件事在介休龙脊 山确有其事。高祖兵进长安路过绵山时频频挥手, 感谢霍山 神在绵山脚下传来圣言。而唐太宗也确曾回游龙脊山的龙头 寺 , 路 上 太 宗 留 诗 云“: 回 銮 游 福 地 , 极 目 玩 芳 晨 。 宝 刹 遥 承 露, 天花近尺春。”并敕建回銮寺, 唐僖宗更名兴国寺。现绵山 圣迹亭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回恋赋诗之处。
序 文 第 三 自 然 段“: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 天 地 降 福 之 庭 , 高 祖 运 兵 之 道 ”一 句 正 是 对 上 面 旧 唐 书 故 事 的 概 括 , 也 说 明 了 龙 角 山 的 地 理 位 置 在“ 高 祖 运 兵 之 道 ”上 , 高 祖 起 义 未 途 经 浮 山羊角山, 从时间上说明高祖和太宗时汾阳龙角山就已叫龙 角山了, 而浮山羊角山唐玄宗时才更名龙角山。介休绵山龙 脊岭正是高祖起义时的必经之路。介休龙脊山应当是龙角山 的今日音转。
第四自然段中唐玄宗认为“ 夫戴角之类, 龙为之长。羊也定形 而不易, 龙也神化而无端。龙盖五土之精, 国家乘土而王, 故 改 山 号 名 龙 角 焉 。 ”这 话 说 明 唐 开 元 年 间 羊 角 山 才 更 名 龙 角 山。而汾阳之龙角山唐初已叫龙角山了。唐开元十四年( 公元 726 年) , 玄宗 下 诏 书 改 老 子 祠 为 庆 唐 观 , 又 改 羊 角 山 为 龙 角 山。
“ 峰上有华池灵府, 下有石穴洞宫”。这些景物正是古今 龙脊山的典型自然 风 光 。 与 浮 山 今 二 峰 山( 龙 角 山 ) 显 然 不 同。“ 气接姑射, 集神 仙 之 别 馆 : 脉 通 霍 镇 , 润 珠 玉 之 邻 家 ”。 “ 气接姑射, 脉通霍镇”从地理位置上看绵山较吻合。姑射山 在今山西汾西县与绵山隔汾水而遥望, 霍镇指代霍山, 绵山 正是霍山的余脉。
吕世宏:
唐玄宗《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 汾阳之龙角山”考
唐玄宗《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 “汾阳之龙角山”考
— ——绵山龙脊岭曾叫龙角山
吕世宏 ( 山西师范大学 环城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摘 要: 重新解读山西浮山唐玄宗亲撰《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一文的第三自然段, 发现“ 汾阳之龙角山”一段
附1 庆唐观纪圣铭( 并序) 神也者, 妙有物而为言, 化也者, 应无方而成象。言岂立
神之主, 象徵宰化之知。苟言象之不存焉, 则神化或几乎息 矣, 穷神而极化者, 其唯至圣之人乎。我远祖元元皇帝, 道家 所号太上老君者也。建宗於常无有, 立行於不曒昧。知雄守 雌, 为天下豁; 知白守辱, 为天下谷。故能长上古而日新, 雕众
三 汾阳之谜 汾阳是称, 唐代究竟指那里历来众说纷纭。现汾阳即古 汾州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称作汾阳的, 也是扑朔迷离。近年来 在 现 汾 阳 出 土 的 唐 代 碑 文 中 有“ 葬 于 汾 阳 城 西 ”及“ 逝 于 汾 阳私邸”字样, 说明唐代汾州城就叫汾阳城, 然而历代县志沿 革中却从未提及此事, 由于墓主人是史籍未载的小人物, 碑 文的真实性常引起人们的怀疑。 宋代开始在汾州设汾阳军, 金代依旧, 元代也称汾阳如 元代碑文汾州太 守 自 称“ 开 阃 汾 阳 ”, 明 代 设 汾 阳 县 , 然 而 唐 宋汾阳称谓起源于何时又有什么权威依据, 总让人难以理 解 。《 庆 唐 观 纪 圣 铭( 并 序 ) 》“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的 解 读 , 为 我们拨云见日, 原来汾州城是被唐玄宗称作汾阳的。虽然唐 代诸多史料中, 汾州政区划分里并没有发现汾阳行政区, 但 皇帝和大臣都这么称呼汾州为汾阳自然也就约定俗成了, 可 以断言: 汾阳称谓大约起源于唐开元年间。至于唐玄宗为何 称汾州为汾阳? 难道就是简单的因为汾水之阳, 还是其中隐 藏着什么样的秘史? 恐怕就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
二 汾阳之龙角山系指今介休绵山的龙脊山而汾阳当 指汾州
那么汾阳之龙角山到底指现那一座山呢, 笔者认为就是 现在绵山的龙脊山。介休县志称, 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 背脊而得名。
铭文中“ 龙角 仙 都 , 王 师 戒 涂 ”这 话 的 意 思 是 : 在 龙 角 山 胜地, 唐王的军队准备登程。这一历史事件就发生在绵山一 带, 当时李渊的军队拿下汾州以后曾在绵山一带滞留徘徊, 准备退回太原, 秦王李世民苦谏其父, 再三申明利害, 大军方 才南下力战霍州。《 旧唐书·本纪一》完整的记载了这一历史 事件:
“ 因改浮山县名神山焉, 志灵应也。”羊角山老子现身的 事最先传给在绵山与劲敌打仗的秦王李世民, 然后李世民派 人到长安报告高祖, 战争结束后才改县名的。之所以称羊角 山为神山是因为在决定唐室命运的两次战事中证明神的预 言灵应。改名为了“ 志灵应”, 即在绵山的两次应验。一是霍 山神称“ 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 汝当来必得天下”。二是平刘
特别是“ 麟麟万重 , 识者以为太和畅陈朽之徵, 王会纳殊
收稿日期: 2005- 03- 1 7 作者简介: 吕世宏( 1 968- ) , 男, 山西汾阳人, 山西师范大学环城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
· 24 ·
晋阳学刊 研 讨·
邻之象。惧彼虚应, 摇然夕惕。”这句说明了唐玄宗认为汾阳 龙角山的“ 麟 麟 万 重 ” 有“ 纳 殊 邻 之 象 ” 所 以 玄 宗 担 心 , “ 彼 ”即 汾 阳 龙 角 山“ 虚 应 ”,( 虚 应 暗 指 羊 角 山 显 灵 而 龙 角 山应验的故事) , 心中“ 夕惕”即担心的意思。由此才产生了 更修浮山庆唐观, 更羊角山为龙角山的想法。由此看来汾阳 龙角山实非浮山龙角山。
根据之三, 序文第三自然段描写汾阳之龙角山的情况是 “ 汾阳之龙角山者, 天地降福之庭, 高祖用师之道。峰上有华
池灵府, 下有石穴洞宫。气接姑射, 集神仙之别馆; 脉通霍镇, 润珠玉之邻家。 高 祖 以 云 辔 频 回 , 霓 裾 累( 敝 衣 ) , 故 版 庙 於 行过之所, 划坛於受命之场, 刻饰圣容, 彩绘真卫。神光离合, 殿堂宛转於空间; 云气踟躇, 笙磬往还於天路。因改浮山县名 神山焉, 志灵应也。是岁仲秋及五年三月, 晋州奏老君言“: 我 毫庙之中枯柏更生, 子 孙 当 王 。 ”又 云“: 我 神 兵 助 军 伐 刘 黑 闼, 立夏当平。事果如言, 皆先事之识也。尔后太宗贞观, 则矞 云泊於庙宇; 高宗垂拱, 则卿云涌于神座。今又祠中柏树, 薄 萄袅而托根, 门端根木; 枯枝蓊而还茂, 叠黛丰本。扑翠繁柯, 聚祥烟青霭; □勺一色, 散佳气葱郁。麟麟万重, 识者以为太 和畅陈朽之徵, 王会纳殊邻之象。惧彼虚应, 摇然夕惕。”分析 可以发现, 显然汾阳之龙角山只是老子预言应验的地方。
一 汾阳之龙角山与浮山之龙角山实是两座山 碑 文 序 文 的 第 二 自 然 段 中 称 浮 山 龙 角 山 为“ 此 龙 角 之 山”, 第三自然段出现“ 汾阳之龙角山”。他们应该是两座山, 即“ 彼”汾阳龙角山和新命名的浮山“ 此”龙角山。序文第三 自然段应理解为插叙的文字。 根据之一, 铭文曰“ 高祖凤翔, 云举晋阳。太宗龙战, 风趋 秦甸, 龙角仙都, 王师戒涂。”其中“ 龙角仙都, 王师戒涂”的 意 思 是 : 在 龙 角 山 胜 地 , 唐 的 军 队 准 备 登 程《, 古 代 汉 语 词 典》解释“ 戒涂”一词指准备登程的意思。显然这里的“ 龙角 仙都”不可能指浮山的羊角山, 而是指太原盆地的某地。并且 序文中说“ 汾阳之龙角山”的位置是在“ 天地降福之庭 , 高祖 用 师 之 道 ”上 , 且“ 高 祖 以 云 辔 频 回 ”, 而 高 祖 起 义 入 秦 并 未 途经羊角山, 羊角山的位置也不在汾水之阳。可见汾阳之龙 角山与浮山之龙角山实是两座山。 根据之二, 浮山龙角山原名羊角山, 今俗名二锋山。序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 2987( 2005) 05- 0024- 03
堪 称 国 宝 的 山 西 临 汾 浮 山 县《 庆 唐 观 纪 圣 铭( 并 序 ) 》 第 三 自 然 段“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一 段 , 由 于 碑 文 是 为 浮 山 县 龙 角山庆唐观写的, 故今人都解释其为写浮山龙角山的文字, 其实这是一段插叙小节, 写的是汾州介休县绵山龙脊山的 事 , 这 一 钦 定 的“ 汾 阳 之 龙 角 山 ”既 可 以 帮 助 我 们 重 新 认 识 绵山, 也可以揭开唐代汾阳到底是指那里的历史疑团。
“ 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 馈运 不给, 高祖命旋师, 太宗切谏乃止。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 余 为 霍 山 神 使 谒 唐 皇 帝 曰‘: 八 月 雨 止 , 路 出 霍 邑 东 南 , 吾 当 济 师。’高祖曰“: 此神不欺赵无恤, 岂负我哉! ”八月辛巳, 高祖 引师趋霍邑, 斩宋老生, 平霍邑。”
武 德 二 年 620 年 李 世 民 进 讨 刘 武 周 , 武 德 三 年 四 月 平 刘 武周于介州, 武德四年改浮山县为神山县。关于浮山改名, 《 旧唐书》“: 武德二年, 分襄陵置浮山县。四年, 改为神山, 以 县东南羊角山神见为名”。《 新唐书》“ 神山, 中。本浮山, 武 德二年析襄陵置。东南有羊角山。四年以老子祠更名。”
至于汾阳一词也容易理解。介休属汾州地界, 汾州在同 期诗文中被称为汾阳, 如: 唐玄宗北巡并州北都回程途中, 张 九龄、张说和徐安贞曾吟诗相唱和。徐诗《 奉和圣制答二相出 雀鼠谷》诗中写道“: 还望汾阳近, 宸游自窅然。”鼠雀谷在今 介 休 一 带 , 南 出 鼠 雀 回 望 汾 州 叫“ 还 望 汾 阳 ”。 再 如 岑 参 在 《 送 友 人 归 太 原( 今 晋 源 镇 ) 》时 写 下 了“ 归 去 不 得 意 , 北 京 官 路 佘 , 却 投 晋 山 老 , 愁 看 汾 阳 花 ”的 诗 句 , 这 句 诗 想 象 了 友 人落榜回家路上的凄苦心情, 唐代北上太原的古道是蒲 州— ——晋 州— ——汾 州— ——并 州 , 由 此 可 以 确 定 岑 参 这 里 用 “ 北京”代太原并州, 用“ 晋山”代唐晋州( 临汾地区) 用“ 汾 阳 ”代 唐 汾 州 地 区 。 由 此 可 见 这 里 的 汾 阳 指 汾 州 。
属于插叙文字, 并非写浮山龙角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山与玄宗命名的浮山龙角山系两座山。高祖时代的汾阳龙角
山即今日介休龙脊山, 碑文中的汾阳指唐代汾州。浮山龙角山原名羊角山, 高祖时改浮山县为神山县, 玄宗时才更名
龙角山。
关键词: 庆唐观纪圣铭; 龙角山; 龙脊山; 羊角山; 绵山; 浮山县
中图分类号: 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