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发表论文范文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发表论⽂范⽂3篇
搭建⼤平台打造学术⽣态新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科研评价和导向的问题,形成了某些科研⼈员为了达到⼀些硬性的考核指标,只追求发表的论⽂数量、不注重论⽂质量以及⼀味地追求论⽂在国外发表等风⽓,甚⾄还出现了抄袭、剽窃论⽂,伪造数据,成果造假等现象。
这些在⼀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同时也有损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
鉴于此,本刊专门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主任李志民,请他就过程中学术“不端”⾏为产⽣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问题进⾏深层次地分析与探讨。
三管齐下,纠“不正”之风
当谈到过程中学术“不端”⾏为产⽣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李志民认为,当前需要考虑三个⽅⾯:第⼀是科研导向,第⼆是舆论环境,第三是具体措施。
树⽴正确的科研导向
“科研导向对整个学术环境影响很⼤。
如果⽚⾯强调论⽂数量,本来⼀篇很好的⽂章就会给拆成两篇甚⾄三篇来发表。
在⼀些硬指标的压⼒下,抄袭、剽窃论⽂等不端⾏为就容易产⽣。
因此,必须树⽴正确的科研导向。
”他说,“近年来,教育部已经采取了⼀些措施,⽐如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取消了对⼤学在SCI和EI的排名等,但是由于国家⼤惯性⼤,具体落实起来还需要有⼀个过程。
有些机构出于商业⽬的每年仍旧在排这个名次。
”
他指出,评价⼀所⼤学或者评价⼀个教授,不能以的数量作为惟⼀的评价标准,⽽应该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指标。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如,在论⽂很少的时候,的多少确实可以反映⼀个教授的⽔平;论⽂多了以后,就⼜提出了论⽂的引⽤率、他引率、期刊的影响分⼦等评价指标。
然⽽以前提出的这些指标都⽐较量化,容易导致个别⼈弄虚作假。
所以,现在提出了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
就我国⽬前的基础研究能⼒和科技发展整体⽔平⽽⾔,结合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考量⼀所⼤学或⼀个教授的⽔平⾼低,主要是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
具体评价指标就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才的培养、已授权的专利数量、专利的实施与企业合作等。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同⾏加强交流也是提⾼我国科技⽔平和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从2004年开始对⾼⽔平⼤学和⾼⽔平教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情况进⾏统计并排名,包括每个学校有多少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有多少国际学术组织中的理事、国际会议上做过多少报告等。
排名结果于每年的12⽉底向社会公布。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舆论环境上,要引导科研⼈员围绕着‘⾃主创新,重点跨越,⽀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作指导⽅针开展科研⼯作”,“⽐如说很多⾼校提出建设国内⼀流⼤学、建设世界⼀流⼤学的⽬标,那么如何建设呢?”李志民主任对如何建设⼀流⼤学予以详细地阐述,“⼀流⼤学有很多具体的标准,⽐如在学⽣来源、就业等⽅⾯,在学校教学⼤楼、科研实验环境等硬件设施上要⼀流,但是还有很重要的条件是⼀流⼤学中的教授必须是⼀流的。
”
他认为,⼀流的教授要有四个标准来衡量――国际期刊上要有⽂章、国际会议上要有声⾳、国际学术组织中要有地位、国际⼤奖中要有名次。
“这些只是基本标准,要想做世界⼀流⼤学中的⼀流教授,还应有更⾼的要求。
”他提出了⾃⼰的希望:“国际期刊上不光要有⽂章,还要当编委,甚⾄要当主编、当编委会主任;国际会议上不光要有声⾳,还要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国际学术组织中不光要能当理事、当会员,还要能当理事长、副理事长,当学会主席、副主席;国际⼤奖中不光要有名次,还要做主要完成⼈。
”
李志民还对学术氛围提出了建议:⼀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应该有⼀个学术批评、学术讨论的氛围。
“我们现在的科研氛围⼤多数是表扬。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学报还设有读者反馈等⼀些讨论栏⽬。
现在由于版⾯费的问题,学术讨论、学术批评的意见在学报上难觅踪影。
再⽐如,现在项⽬验收的鉴定结论差不多都是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科技发展真如鉴定结论评价的那么先进,我国的科技⽔平也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
这种⼀味表扬的风⽓有碍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学术发展⾮常不利。
”
此外,他还指出了中⼀个常见问题:发表出来的论⽂都是经过修饰过的,都是⼀些正⾯的描述,成功的结果;⽽⼤量的失败事例却没有公开。
“正是这些没有公开的失败结果才对科技进步有⽤,才可以避免再⾛弯路。
如何让⼤家愿意把没做成功的事情公开,让其他⼈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以免浪费更多的资源、时间和精⼒?从政府的⾓度,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来创造这样⼀种舆论环境,来⿎励科研⼈员把失败的事例说出来,与⼤家分享。
”
采取措施,积极⾏动
“当然,要想使学术不端⾏为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光在⼝头上说说⽽已,要落实到⾏动上,在具体措施上下功夫。
”李志民介绍了科技发展中⼼近年来应对科研不端⾏为的具体举措。
“科技发展中⼼设有⾃⼰专门⽤来评基⾦、评奖励的专家库;同时,也建了⼀个学风不端⾏为的⿊名单,记录在社会上揭露出来并且经过仔细核实过的有学术不端⾏为的⼈员。
凡是进⼊这个名单的⼈,在获得相关科研⽀持上会受到⼀定限制。
⽐如说各
种基⾦的申请、奖励申报中就作形式审查不合格处理。
”“当然,我们也会定期更新这个库,我们的⽬的是尽可能公正地把⼀些有过不良⾏为的⼈记录下来,督促其改正,建⽴⼀个相对公正的科研⼤环境。
”
此外,他还介绍了科技发展中⼼应对学术不端⾏为的另⼀举措――创办“中国科技论⽂在线”。
搭建平台,打造学术新⽣态
“‘中国科技论⽂在线’创办的初衷是:搭建⼀个的平台,能够使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得到及时的交流;能够有效地防⽌论⽂在发表过程中的种种学风不正⾏为的发⽣,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
加快速度
“‘中国科技论⽂在线’打破了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员提供了⼀个⽅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新观点和新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发表和推⼴,使科研创新思想能够得到及时交流。
由于采取先发表后审评的⽅式,与传统期刊相⽐,要平均提前近⼀年的时间。
在科技发展⽇新⽉异的今天,新的科技成果能够提前这么长时间发表出来,其意义难以估量。
”李志民介绍,根据⽂责⾃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定学术⽔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论⽂可在⼀周内。
“中国科技论⽂在线”声明不要论⽂的版权,著作权属作者本⼈所有,且⿎励论⽂作者同时向其他学术刊物投稿,在现存的评价体系中不影响作者的任何利益诉求,因⽽使中国⼈研究出的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在国内交流,可以改变现在中国⼈研究出的成果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去评价的状况。
“国外有没有类似的⽹站?”“在国外也有与此类似的⽹站,主要是纸质期刊的补充,期刊准备录⽤的⽂稿先在⽹站上发表,⼀般叫做预印本。
预印本实际上和期刊投稿没有什么区别,在⽂章能够成为预印本之前,还是需要经过评审等⼀系列复杂的过程。
‘中国科技论⽂在线’⽐国外的预印本更加快捷。
”
有效规避“不正”之风
“先发表后评审的模式,不但加快了速度,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他举例说:⽐如,某位科研⼈员有⼀篇很好的⽂章投到了某学报,发表之前需要请同⾏来先进⾏评审。
这时不端⾏为就有可能会发⽣。
如果评审者和被评者的研究进展相当,评审⼈就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要求被评者拿回修改。
⽽评审⼈则可能会将其科研成果抢先在另⼀期刊上发表,这样最先研究出成果的那个⼈只能⼲吃哑巴亏。
“这是传统过程中没法规避的问题。
”
此外,由于是采⽤⽹上的形式,还对规避论⽂的抄袭、剽窃等⾏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来的纸质版本,因为订阅量有限,看到的⼈很少,不端⾏为很难被发现。
在‘中国科技论⽂在线’上发表的电⼦版⽂章,如果有抄袭、剽窃等现象就很容易被检索出来。
”李志民透露,在开始做可⾏性研究的时候,还有很多⽼师担⼼在⽹上发表电⼦版论⽂会加重抄袭、剽窃等不端⾏为,作弊者只需拖拖⿏标就可以变成另⼀篇论⽂。
但经过实践后发现,随着访问量的逐渐增⼤,其实监督⼒度会随之加⼤,抄袭、剽窃现象很容易被发现,这反⽽有效地规避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中国科技论⽂在线”还于2005年11⽉21⽇正式开通论⽂评论的功能,注册⽤户可对在线的所有论⽂进⾏评论,与论⽂作者及其他⽤户进⾏学术交流。
“另外,我们还制定了《在线发表科技论⽂的学术道德和⾏为规范》来规范作者的科技论⽂写作和发表⾏为。
⼀旦发现有作者违反上述学术道德和⾏为规范时,中国科技论⽂在线⽹站将在查实其不良⾏为的事实后,在⽹上公开谴责,并取消其已在线发表的论⽂,收回刊载证明。
同时将其列⼊有不良⾏为者名单,禁⽌其三年内在‘中国科技论⽂在线’⽹站,同时通知其所在单位,建议对其进⾏其他处罚。
可以说,从2003年10⽉创办⾄今,‘中国科技论⽂在线’已成为了⼀个⾮常正规的学术⽹站。
”
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
“我没有想到在SCI和EI收录国际期刊上会被中国科学家奉为如此的神圣。
”李志民不⽆感慨地说,“其实SCI和EI对我国科技发展是⼀柄双刃剑。
想想看,中国⼈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发表、在国内同⾏中交流讨论,⽽是先送到外国⼈那⾥去投稿、评价。
等到⼀年以后,可以买到国外杂志的中国科学家才能看到。
国家拿出钱来搞科研是为了什么?这种状况对我国的科研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常不利,也削弱了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
尽管我们⿎励和提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但任何国际合作都是要建⽴在对⾃⼰国家有利的基础上的。
科学⽆国界是指⾃然定律⽆国界。
但⼈是有国籍的,科研经费的来源、技术的使⽤范围等是有国界的,我们应该⿎励中国⼈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能够尽快地先在国内交流。
‘中国科技论⽂在线’就为在短时间内快速交流新成果搭建了⼀个⼴阔的平台。
”
“当然,⼈们对新⽣事物的认可、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个过程。
从以前纸质的学报等载体转变到现在的电⼦载体是需要⼀个认识过程的。
不过,这个转变还是挺快的。
”他⾼兴地说:“⽬前,已经有⼆三⼗所⾼校正式认可在‘中国科技论⽂在线’论⽂可以计算完成⼯作量,可以作为完成课题结题,研究⽣可以毕业,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等等。
这⽐预期的进展还要快⼀些。
”
“其实,把⽂章发表到‘中国科技论⽂在线’还可以节省⼤量的版⾯费。
”李志民说,学报这种模式是⼀种商业的异化,也是⼀种科学的异化。
科学家写论⽂的⽬的就是为了交流,但⽤来交流的平台(如学报)却被出版商垄断。
要交版⾯费、查找论⽂要订阅期刊,检索⽂章还要购买数据库。
知识的贡献原本是科学家的,却让出版商垄断,并且还要三层收费,这显然不合理。
因此,欧洲的科学家为了打破出版商的垄断,提出还学术本来⾯⽬。
2003年始他们把三百多种学报组织在⼀起形成⼀个联盟,现在加⼊这⼀联盟的学报已经有两千多种,凡是投到这两千多种学报上的⽂章,只收取相当于⼀百美元的评审费,其他费⽤全免。
“‘中国科技论⽂在线’连这⼀百美元也免了,评审费由科技发展中⼼出。
在⽹站上论⽂不收取任何费⽤,查阅、下载论⽂也不收取任何费⽤,是⼀个完全公益性的论⽂⽹站。
这⼀举措将改变⽬前的学术出版系统和整个学术⽣态。
”他⾃信地说。
“能保证⼀直是免费的吗?”记者追问。
“⼀直会是免费的。
”李志民承诺,“⽹站是政府出资办的,是公益性的。
当然现在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良性运作。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可以发展学术的个性化服务。
现在⽹站上每天收到的投稿论⽂超过⼀百篇,审查后每天三⼗多篇。
按这样的发展速度,以后可能每天会收到投稿七⼋百篇。
所以,可以按照某个研究所、某位科学家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这种学术的个性化服务是可以适当收费的,这个费⽤就可以⽤来维持⽹站的正常运⾏。
这也是⽹站的⼀个发展⽅向。
”
“技术的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他举例说,传统的学报好⽐胶⽚相机,“中国科技论⽂在线”等电⼦期刊好⽐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取代胶⽚相机成为市场主流也就是五年的时间。
五年前,传统的胶⽚相机公司还花钱刊登⼴告,攻击数码相机的分辨率不⾼、照得不清晰、冲洗贵、不⽅便等等缺点;五年后的今天,数码技术提⾼了,数码相机以前存在的缺陷解决了。
胶⽚相机公司不得不顺应潮流宣布减⼩或停⽌胶⽚相机的⽣产。
”
“您认为,不久后的某⼀天‘中国科技论⽂在线’这样的电⼦学术⽹站会不会完全替代纸质的学报,就像数码相机替代胶⽚相机⼀样?”记者问。
“其实,也不能说数码相机完全取代了胶⽚相机,根据某些特殊的需要,胶⽚相机还有数码相机⽆法取替的优势。
这就像电视机不可能完全取代收⾳机⼀样。
在家⾥,⼀般都会选择看电视;但是在汽车等特殊场合,收⾳机就很受欢迎,优势很明显。
学报也有它的优势,可以做得更精,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但不可否认,像‘中国科技论⽂在线’这样的⽹络平台必将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
”
本科⽣、研究⽣发表学术论⽂的价值对⽐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普遍扩招以及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全国各⼤⾼等院校开始制定相应的学术政策⿎励学术研究。
在浓厚的学术⽂化氛围的影响下,作为接受⾼等教育的⼤学⽣们也参与到这场学术洪流中,本科⽣和研究⽣开始做课题、发论⽂,但是本科⽣发论⽂的数量甚⾄赶超了研究⽣,⾯对这样的现状,学术界开始思考发论⽂的价值意义如何。
本⽂⾸先对浙江师范⼤学的本科⽣和研究⽣的⼼理动机、数量和质量进⾏⽐较,归纳其特征、利弊,从⽽得出当前本科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我们分析其学术管理规章和校园学术氛围对⼤学⽣发表学术论⽂的影响,从⽽对⼤学要如何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和校园学术⽂化来规范当前的学术风⽓提供⼀些建议,予以参考。
⼀、学术现状
⽬前,在浓厚的学术⽂化氛围的影响下,伴随着对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本科⽣、研究⽣也参与到这场学术洪流之中。
⼤学⽣做课题、发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量⽔平却越来越低,学术泛滥问题凸显。
有⼈认为可以调动⼤学⽣做科研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教育⼯作打下基础;⽽有⼈却认为这仅仅是⼀种学术上的浮夸(数量多但价值含量低),是对学术研究严肃性的不尊重。
⾯对这样⼀种现状,全国各⾼等院校也出台了⼀系列的政策,以规范学术风⽓。
⼆、研究内容
⾸先,对“价值对⽐”中的“价值”⼆字进⾏界定。
“价值”不仅仅是指发表学术论⽂的数量,还包括学术论⽂的质量,更包括着本科⽣和研究⽣的⼼理动机。
其次,通过对学术政策⽅⾯的研究,寻找有关学术论⽂⽅⾯的政策,认真分析、思考学校对于学⽣的态度、做法,从⽽形成⾃⼰的结论。
通过对浙江师范⼤学部分讲师和教授的调查,了解当前教师对发表学术论⽂的态度和期望值,为论⽂研究提供⼀定的基础性资料。
通过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时下关于本科⽣、研究⽣发表学术论⽂价值性争论的焦点,进⽽探讨两者的价值性对⽐。
通过对浙江师范⼤学部分⼤学⽣的调查,了解当前⼤学⽣对发表学术论⽂的⼼理和出发点,并了解本科⽣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本科⽣的价值。
通过对浙江师范⼤学部分研究⽣的调查,了解研究⽣发表学术论⽂的⼼理和出发点,并了解研究⽣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研究⽣的价值。
了解学术论⽂的国内状况,并对⽐分析本科⽣和研究⽣发表学术论⽂的价值,结合有关⽅⾯的调查,形成规范⼤学⽣学术风⽓的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教师访谈的总结,得出三类⼈群对于本科⽣和研究⽣的不同看法。
1、本科⽣和研究⽣发表学术论⽂的数量对⽐
本科⽣中⼤部分⼈(超过37%)发表过⼀到三篇论⽂,只是接触过⼀门论⽂写作指导课,短短的⼏个课时难以掌握论⽂的要领和精华之处;本科⽣发表过论⽂的⼈数⽐率竟然⾼达55%。
相⽐之下,研究⽣虽然的⽐例⾼,但是毕竟研究⽣⼈少,其总量远远没有本科⽣多。
因此,单从数量上看,本科⽣发表的论⽂数量超过研究⽣。
2、本科⽣和研究⽣发表学术论⽂的质量对⽐
由上可知,本科⽣的数量超过研究⽣,但从质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
本科⽣发表的论⽂绝对部分都是三级刊物(该⽐率⾼达98%)。
⽽研究⽣发表的论⽂⼤部分集中在⼆级刊物上(⽐率也达到了61%),但已经有很多研究⽣发表过⼀级及以上的刊
物。
通过调查,⼤部分⼈不知道学术论⽂的抄袭是怎么回事。
因此,从论⽂质量上看,研究⽣论⽂价值性更⼤些。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6)
3、本科⽣和研究⽣发表学术论⽂的⼼理动机对⽐
⼤部分本科⽣的⽬的就是单纯地加能⼒分(超过67%)或者便于今后找⼯作(占到了21%);但是学术研究类的⽂章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学术研究(仅仅占到10%多⼀点)。
相⽐之下,研究⽣对于加能⼒分的举措显得不是那么重视(只有10%)。
本来就是做研究之⽤,因此出于功利性的动机来写⽂章必定会对论⽂的质量和数量有影响。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7)
4、本科⽣和研究⽣发表学术论⽂的态度对⽐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本科⽣对于的态度还是持弊⼤于利(占到调查⼈数的42%);⽽认为利⼤于弊的本科⽣也有30%,说明本科⽣的态度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
⽽研究⽣相对来讲对于态度较为明确,超过60%的⼈认为利⼤于弊,⽽只有13%的⼈认为弊⼤于利,因此,研究⽣期间,⼏乎所有⼈都会,⽽且他们的态度也较为明确。
四、反思与对策
本科阶段是知识扩展和充实的重要阶段,⼤多数同学不能写成具有⼀定质量⽔平的⽂章。
但本科⽣的数量却超过了着⼒于学术研究的研究⽣,且质量⽔平低下,这⼀现象反映出本科⽣的盲⽬性和低效性。
因此,要从学校、教师、学⽣⾃⾝三⽅⾯谈⼀下规范本科⽣的建议。
⾸先,学校⽅⾯。
适当提⾼加分标准,让物质对发表学术论⽂的诱导减轻;并开展相关的学术规范的讲座。
学校应该提⾼奖励标准,⽐如说:本科⽣必须在⼆级即以上刊物才可以享受学校奖励的200元钱;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本科⽣的数量,⽽且可以提⾼的质量。
同时,学校还应该提⾼能⼒分加分标准。
⽐如:从现在的三级刊物论⽂第⼀作者加8分,减少到2分;这样就会降低本科⽣的功利性动机,从⽽减少论⽂数量,相应地,提供论⽂质量。
学校还应该多开展⼀些学术论⽂指导的讲座,引导学⽣锻炼⾃⼰的论⽂写作能⼒,多思考,多修改。
这样,会活跃学术氛围,营造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
其次,教师应该多给予同学们以指导。
在他们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有问题的进⾏精⼼的指导;对于不知道看什么书的同学们进⾏阅读的指导;对于想发论⽂的同学严格要求,指定必须看完那些书才能开始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的阅读分析能⼒,同时也减少了的数量。
最后,本科⽣⾃⾝要不断扩展⾃⾝的知识⾯,增加阅读积累,为今后⾼质量论⽂写作奠定基础。
本科⽣要减少的数量,提⾼的质量。
要有发⼀级刊物论⽂的雄⼼,⽽不仅仅是出于功利性的⽬的发表⼀些“学术垃圾”。
要多多请教教师、研究⽣学长学姐,以便⾃⼰能够提⾼论⽂写作⽔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学法政学院)
参考⽂献:
[1]李继宏.《本科⽣有多难?》
[2]杨海,魏甲亮.在本科⽣发表学术论⽂的价值初探.[J]海南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杜兴梅.《学术论⽂写作》
[4]吴利娟,类维平,姚成宝.⾼教论坛.2008年.
[5]宋如华.《从发表学术论⽂情况看研究⽣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创新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校对在校⼤学⽣的创新活动进⾏⾦钱资助已经成为⼀种常规做法,对在校⼤学⽣和专利申请进⾏物质激励存在⼀定负⾯作⽤,⾼校激励政策应当和国家知识产权理念保持⼀致,因此,⾼校应当继续寻找⼤学⽣创新活动激励机制⽅⾯的更为理性的办法。
关键词:创新活动;物质激励;激励机制
在⾼校教学改⾰的背景下,激发⼤学⽣的创新和科研意识,指引更多的⼤学⽣参与科技学术活动,这已经成为当代⾼校的共识。
许多⾼校相继出台关于在校⼤学⽣专利和论⽂奖励办法,如《中国矿业⼤学专利及论⽂奖励办法》、《浙江师范⼤学学⽣专利⼯作管理办法》等,对在校⼤学⽣、申请专利给予⼀定的奖励,⽅式⼏乎都是费⽤资助或⾦钱奖励等物质⽅⾯的,对于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进⾏探讨。
⼀、⾼校激励⼤学⽣创新的动⼒来源
培养学⽣是⾼校的天然职责,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更是⾼校的理想,但实际的情形是,⾼校在推进⼤学⽣创新机制的同时不乏功利性,原因在于⾼校⽬前的竞争性⽣态环境,量、科研成果与学校规模、学⽣数量、⽂理特性等等⼀起成为衡量⼀所⼤学的指标,这些指标不像⼈才培养质量那样难以捉摸,都是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逐渐成为教育部和各⾼校追逐的⽬标。
在这种功利⼼理驱逐下,不仅⾼校教职员⼯被绑上这辆战车,⽽且,在⾼校短暂性“居留”的⼤学⽣也被作为可挖掘的新资源,⼀个
实例就是全国⾼校博⼠⽣毕业条件⾥,⼏乎毫⽆例外地规定博⼠⽣须以本校为第⼀单位署名的论⽂才被认可,甚⾄在有的年份,部分⾼校学⽣数量已经超过教师的数量,在这种精神指导下,论⽂质量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和期刊级别。
⼆、⼤学⽣创新⾦钱激励机制的缺陷
必须承认,⼤学⽣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定的物质条件,实验室、设备、材料,⼜或是⾦钱,有时它们的作⽤不可替代,但反过来,并不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万事⼤吉,相⽐刻苦钻研和长年累⽉的付出,这些物质条件还只是可替代的外部条件。
⾼校对在校⼤学⽣和申请专利进⾏⾦钱激励,⼀⽅⾯使部分有创新意识的⼤学⽣能克服物质上的困难,没有后顾之忧地从事创新活动;另⼀⽅⾯,可能使部分没有创新意识的⼤学⽣投机取巧,刻意包装垃圾专利,即便申报的专利将来没有实⽤价值,没有被企业看中,但由于⾼校的⾦钱资助,专利申报费⽤和专利年费都有⾼校的资⾦⽀持,不存在成本问题,同时,有⼀纸专利证书在⼿,⾼校评优评先优先考虑,也利于将来的就业,可谓名利双收,如此种种,两相⽐较,专利的创新性、实⽤性和新颖性并不重要了,这些恐怕有悖于全社会激励⼤学⽣创新的初衷。
专利申请尚且如此,也不例外,黏贴、复制、⼤段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被曝光学术不端的⼤学教授⼤多凭借抄袭的论⽂职称晋级,并获得过校⽅的⾦钱奖励,这样说来,⾼校部分地成为学术不端的帮凶,⽽学术不端的群体俨然已经从教师过渡到在校⼤学⽣。
三、⾼校激励⼤学⽣创新的理性⽅法
对于在校⼤学⽣申请专利或,应更多地从⾦钱激励转向精神激励或作为推优评先的优先条件。
⾸先要明确的是,世界各国专利法对专利申请都规定有申请费⽤和专利年费,这些费⽤的存在并不是毫⽆意义的,它们部分地拦截了垃圾专利,使那些没有实⽤价值的发明、实⽤新型和外观设计⽌步于专利之外,同时,专利年费使那些不专注于专利应⽤的专利⼈很快丧失专利权,专利成为现有技术,成为社会公共使⽤的技术。
专利年费的存在对⽆⼼经营专利的专利权⼈本⾝是⼀个考验,⽽这个在⾼校⾦钱资助的情况下变得⽆关紧要,专利权⼈可以毫不费⼒地利⽤公款维系着毫⽆价值的专利产品,⼀旦有⼈侵犯该专利权,专利权⼈还可以收获额外利益。
总的来说,⾼校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已经使专利法规定的申请费⽤和专利年费形同虚设。
(⼀)精神激励的作⽤不⼩于⾦钱激励
⼤学⽣从事科技创新是基于利益的驱动并没有错,但如果认为完全处于利益的驱动是错误的。
甚⾄说,创新活动给⼤学⽣带来的精神激励作⽤远⼤于来⾃⾦钱⽅⾯的作⽤,因为创新活动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我满⾜恐怕只有创新创业者⾃⾝才能深刻体会,因此,站在局外⼈的位置去看待在校⼤学⽣的创新活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不⼀定是来⾃⾦钱⽅⾯。
⾼校教书育⼈的宗旨不能抛弃,⽤榜样的⼒量⿎舞⼈,以先进的事迹感召⼈,⽤⼤篇幅对从事创新活动⼤学⽣的事迹进⾏报告,⿎励更多的青年学⽣投⼊到创新活动中来才是⾼校教育的最终⽬标。
(⼆)⼤学⽣创新后续平台的提供
虽说万事开头难,专利申请很困难,但使专利发挥后续作⽤更为困难。
的渠道有限,即便是⾼校给予⾦钱资助,科研成果仍然得不到传播,有⼀个实例是西南政法⼤学联系出版社将博⼠研究⽣的毕业论⽂结集出版,这⽐直接给予⾦钱奖励更为有⽤。
专利或者论⽂都好⽐创新者的孩⼦,它们能快速成长是创新者的最⼤愿望,如果不存在专利的后期照管平台,⼤多数专利最终毫⽆声息地被淹没了,甚⾄有时,在⼤学⽣毕业之后,随着在校⼤学⽣⾝份的丧失,⾼校就停⽌了对该⽣和其享有专利的关注,这不能说不是⼀个极⼤的浪费,也是⼀个遗憾。
从这个⽅⾯来说,专利权⼈缺少的不是⾦钱,⽽是促进专利应⽤的后续政策和实践。
培养⼈才、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校的四⼤功能,将在校⼤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是⾼校职能范围之内的事情。
参考⽂献
[1]裴世鑫等:《结合⼤学四⼤功能,推进⾼校教学改⾰》,载《⾼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 参考《浙江师范⼤学学⽣专利⼯作管理办法》。
[3] 参考《安徽理⼯⼤学学⽣专利申请管理办法》。
[4]袁红梅、⾦泉源、连桂⽟:《专利激励机制探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