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第一篇: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
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所以他的忧郁可以说是时代造成的,他的忧郁背后实际上是对现实表示莫大的悲哀与失望。

这使他在他自己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

二、景色环境的描写。

《沉沦》中第一部分就有大量篇幅的景色描写。

如“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

”这样的描写在他的好多篇小说里出现多次。

他孤独悒郁的性格使得他有一颗贴近自然的心,用自然之子的角度把景色和周围的环境写的格外的清晰。

又如他对故乡的描写“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师,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

这一条江水,发源安徽,贯流全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唐朝有一个诗人赞这条江水说‘一川如画’。

”这样的对于故乡景色的描写差不多回家一次写一次,并且每次都用不同的角度写。

随便翻翻《郁达夫小说全集》,你总能发现作家善于描写景色环境的独特风格。

没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作家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文笔的。

三、对自我和“性”的大胆暴露。

《沉沦》里面除了描写了自己的行踪、留学生活外,对人性脆弱的地方,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自我暴露:如“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则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的到他的眼前来。

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

中年以后的妇人的形体,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发他情动的地方。

他苦闷一场,恶斗一场,终究不得不做她们的俘虏。


窥视女性洗澡,如“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自的站在便所的玻璃窗口偷看。

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的玻琉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

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

” 在野外偷听男女野合,如“他心里虽然如此的在那里痛骂自己,然而他
那一双尖着的耳朵,却一言半语也不愿意遗漏,用了全副精神在那里听着。

”这些封建社会不准涉及的描写,郁达夫勇敢直率的自我暴露出来,并对此些行为忏悔。

而有时却又变得高大。

《沉沦》里通过把主人公的猥琐和伟大的一面对毫无保留的刻画了出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

尤其对于主人公内心在遇到罪恶时候产生的不断挣扎矛盾的心里刻画的非常细腻逼真。

是继承了《红楼梦》的写实主义精神的,从而写活了人物,使得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在写自己一样的。

四、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沉沦》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他不仅总爱自愁自怜,而且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自怜自卑。

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

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具体有如下线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如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看看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思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这正是他自卑、孤独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

当主人公无法承载这种孤独痛苦的时候,他就找寻解脱的途径,那就是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五、显示出西方文化的影响
俄国文学的影响屠格涅夫说:“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里。

”与此相应,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甚至直接取材于他的长期漂泊中的一些经历,把自己写入作品中。

《沉沦》中
“我”的经历其实是与作者的自身经历相似的。

法国文学的影响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在《忏悔录》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郁达夫大胆而真实的写自己、暴露自己的隐私,把自己卑鄙的欲念、丑陋的恶习不加避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达到了“惊人的人心真实”。

《沉沦》中主人公同样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猥亵的念头,甚至性欲的苦闷,都不加掩饰的展示出来。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它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而《沉沦》中。

却如此真实细腻的把一个人的性苦闷、性压抑抒发了出来,他那大胆暴露而取得的人性真实和艺术真实,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

郁达夫先生的小说是富于创新的小说。

他对唤醒“五四”时期迷茫的知识分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少年的心!”他的人生恰如他的小说所写的一样,是富于传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第二篇: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三岁丧父。

郁达夫从小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有“九岁赋诗四座惊”的佳传。

他十四岁就创作大量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9,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921年“",与郭轰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休创造社不久,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2年回国。

创造社刊物《创造季刊》的创刊号由郁达夫主编。

后编辑过《创造周报》和《创造日》等。

回国后,郁达夫还发表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回上海后参加创造社活动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等。

发表了《迟桂花》等作品。

1928年郁
达夫秘密加入太阳社。

他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还在普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5年,应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之邀,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散文二集”并为之撰写了《导言》。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 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杭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后去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纸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 91 1 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那年他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文本解析1926年4月出版的《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和72期连载了陈西澄做的《闲话》,文章列举出他认为新文学+年来“中国新出有价值的书’十种(实际上选了十一种)。

这篇文章也许是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的排行榜。

经过八十多年历史的检验,今天来看,陈西湮所选的十一种作品是较为客观和公正的。

其中关子短篇小说是这样说的:“五四’文学革命十年来‘新文学的作品,要算短篇小说的出产顶多,也要算它的成绩顶好了。

我要举的代表作品是郁达夫先生的毋沉沦》,和鲁迅先生的《呐喊》最早评论《沉沦》的是郁达夫本人。

在(沉沦》集《自序》中,有卜达夫这样解说《沉沦》这篇作品:《沉沦》是描写著一个病的青年的公理,也可以说是青年比郁病H汗。

比ondri。

的解剖,里面也带叙著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比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失败了
前者对《沉沦》的评价如此高,而郁达夫本人却说是失败的。

究竟是陈西谨拔高了《沉沦》,还是郁达夫过于自谦?其实,外人说郁达夫的作品好与不好,郁达夫并不在乎。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只能在个人心灵的小夭地里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人,似乎也只能是一个自己安慰自己的人。

他的独特天性进入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中国文学中少有的忏悔精神,呈现出与他人迥然有别的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体验、自我批判的内容他在自我封闭的小天地里培育了高度发达的情
感体验经验,培育了他高于常人的抒情能力。

这一切成就了他独具风格的小说创望 ,他的成名作《沉沦》就是这种特殊才能的体现。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心理― 清绪,模式的代表作臼理―情绪,模式的小说,其叙述重点不是外在世界,而是内在世界。

其小说情节主要是以对象主体心理的变化为线索,作品中的背景、环境以及气氛,无不被烙上人物心态的主观印记。

所以,《沉沦》在形式上井不像小说,而像自我告白的日记和自我剖析的忏悔录。

他们不是给别人讲故事,而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宣泄的说话方式这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话语形式。

它明显跃出了中国小说的叙述常轨,甚至偏离了小说“讲故事,的体裁本质。

然而,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他们小说写作的无能,而是理解为一种新的小说美学追求在喊沉沦》这篇“另类小说中,看不到完整有序的故事清节,也难以概括出集中明确的主题思想,打动读者的主要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强烈的情感,集中呈现给读者的是颗孤冷、痛悔的心灵。

镶沉沦》是这样开篇的: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冷。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那一道屏降,愈筑愈高了这部作品的开端一反一般小说中常见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身份的介绍,因为作者所关心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物的内在世界。

小说中所塑造的“他”,始终是在一个几乎“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里,他自审、自冷、自卑、白叹、自恼、自状,以至发展为自杀。

为表现“他”的这个独特的内在世界,作者把小说中的事件都心境化了。

在《沉沦》中,作者集中描述了三个场面:自戏、窥浴、钾妓。

如果郁达夫想挑逗读者,完全可以在这些场面中大做文章。

比如,让‘他在被窝里的犯罪被人发现;或者,让“他与那位洗澡的日本姑娘发生圣清,或详细地描写“他”的缥娟过程。

然而,这此本应曲折、诱人的情节在作品中都被淡化了,被作者强化的是事件给予人物心境的影响。

“白戏”一场,作者着力于表现自戏后的恐俱;“窥浴”一场,作者着力于表现窥浴后的羞愧;“押妓”一场,作者着力于表现押妓后的绝望。

作品中所传达的首先不是爱国主义思想,而是人物的“降苦闷”
贯穿于作品中的主要不是故事,而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演变《沉沦》还是中国现代“青春主题小说的代表作。

郁达夫一登上新文坛,他的小说作品就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完全特殊的世界,“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①。

这个“完全特殊的世界,就是青春世界,因而能以“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具体来说,以《沉沦》为代表的郁达夫早期小说,几乎每篇都是在诉说中国留日青年学生的“性的苦闷”。

这些作品对这种苦闷情感的排泄,越发显示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有意对抗在古代中国小说中,不乏描写性、性交乃至色情的作品,如《金瓶梅》、《肉蒲团》、《海陵王》、《杏花天》、《杂事秘辛》、《飞燕外传》等。

到了近代,狭邪小说则专以妓女生活为题材,如《青楼梦》、(九尾龟》等。

碳沉沦》一发表,惊世骇俗。

尽管也有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截沉沦》中描写的内容,如手淫、窥浴、进入妓院等,实在是‘大逆不道,但是大多数“五四知识分子都认为《沉沦》与此前的那些作品分别隶属干两个世界由干郁达夫不是以欣赏和玩味态度挑逗读者,而是以严肃态度正视‘人的人类自然天险,呼吁人类爱清要求的天然合理性,因此,‘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上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些假道学、假
郁达夫的《沉沦》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①。

郁达夫一反从没有人怀疑过的以‘天理”否定‘人欲,的人险观,大胆地宣告自然的“人欲,就是符合‘天理,的。

同时,郁达夫肯定‘人欲却没有以“肉’ 压倒‘灵,而是试图将“肉”升华到与“灵的谐和若与张资平的小说对比,这种倾向更为明显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沉沦》与此前描写“人欲”小说的区别仅仅在作者的创作态度或创作动机上吗?非也。

以《沉沦》为代表的郁达夫小说内容的独特吐,不仅在白取材于域外留学生生活,更在于它侧重干刻画青年人的青春期心理,尤其是展示青春期的性心理活动。

文学家的艺术个性,首先来自于他观察生活、摄取素材的独特视角。

越是成熟的作家,越会选取最属于自己的题材领域和表现视角。

郁达夫说:“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岁,总是
要经过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当这时候,就是不会说话的哑鸟,尚且要放开喉咙来歌唱,何况感情丰富的人类呢?② 的确,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时代的爱情,凝聚了人类感情的极大丰富睦。

作为抑郁质气质作家的郁达夫,对此更为敏感;再加上他与人交往的相对封闭,使他创作之初对人生的体验更多地集中在对异性爱的心理体验和对美好爱情的想象之中。

由于得不到正常的爱情,并且屡屡受到日本女胜给他以“支那人”的歧视,郁达夫对性的体验和想象更多地集中在变态胜行为活动中。

这些活动在他的小说中,诚然有对读者的消极作用,但是对突出他笔下人物内心深处的极端矛盾和感清的极端痛苦,又起到了其他题材难以起到的作用。

以《沉沦》为代表的郁达夫小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形象―“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人物塑造的独特性,是他独创的那一个个‘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是‘个人’的发现。

’①然而,这一成功是付出了发现者的孤独作为代价的。

‘五四”时期最富有个性的新文化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知识者,最有影响的孤独的文学形象多出自他们的笔下。

《沉沦》里的“他”是一个孤独者,但不是鲁迅塑造的独战多数的积极进取的孤独者,而是试图缩小自我、麻痹自我的消极的孤独者,因而注定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

鲁迅小说塑造的孤独者形象,充满作者作为思想家的理胜内涵,是要唤醒沉睡者而无人呼应的先觉者的孤独;郁达夫小说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充满作者作为艺术家的情感内涵,是需要感清慰藉而得不到慰藉的多情游子的孤独。

《沉沦》中的“他’就是在时代的感召下发现了自我,但无力“忠实地守住这自我,彻底地主张下去,扩充下去。

西方现代的思想文化观念已使“他”在理险的领域里成为独立的“自我,而‘他在情感和艺术的领域里所接触的却是多余人”和烦恼的少年维特。

如果说,鲁迅塑造孤独者形象更多地是通过他们解剖其对立面―庸众们的国民劣根性,那么郁达失塑造“零余者,形象,则是通过他们解剖包括自己在内的“先天不足”的青年知识者。

郭沫若在《论郁达夫》一文中还说过:“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

别人是‘家丑不可外杨’,而他偏偏要外扬,说不定还要发挥他的文
学的想象力,构造出一些莫须有的‘家丑”’②。

郁达夫的卑己自牧,可以说是有一定程度的病态,具有这种心理的人难以胜任绝大多数社会行业。

从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屡屡调换所学专业,就能看出这种不适应。

然而,这种人并非不能胜任文学创作。

对于置身于社会沙漠里的郁达夫来说,唯有文学是属于他的一块绿洲。

在<沉沦》中,“他”对他人过分的敌视,对自己过分的苛责,对周围环境过分的敏感,对自己的不幸过分的夸大,对自己的阴私过分的袒露,尤其是对人物变态比臼理的汗悔式的告白,使之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类特殊人物形象的先河。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五四中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出自三位最富于个胜的作家心灵:一位是强韧的理性最能穿透国人灵魂的鲁迅,一位是昂扬的情感最能鼓动进取者的郭沫若,再一位就是原罪式的忏悔以至能把自己隐秘的一切都告白于天下的郁达夫 97
第三篇: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来看范文
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来看,他是一位擅长于运用情景交融这一写作技巧的作家。

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苦闷心情。

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种矛盾心理和思想情感通过“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宗明义、直抒胸臆。

看来似乎是在写此时此地的心境,然而却是有所感而发。

因为在那没有自由,没有是非,黑暗而血腥的岁月,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觉得“不宁静”,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不过作者采取了委婉的表达方式,不露锋芒。

作者就是负着这样的思想重压,为要摆脱愁思而“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企图借月光下的“另有一番样子”来抚慰他那“颇不宁静”的心情,于是便沿着曲折的煤屑
小径向荷塘步去。

在淡淡的月光里,独步在如此幽僻的小径上,浏览着荷塘四周依稀的景物。

作者非但不感到寂寞乏味,反倒变得心情开朗,备尝独处之妙,这又是何故呢?还是让我们读读作者的一段内心独白吧:
“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今天我们读这段话,觉得过于婉转,甚至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要月下独游荷塘的用心了。

由于现实世界里没有“我”的“天地”,“我”是一个不自由的人,因而只能说那些不想说的话,做那些不想做的事;而在这“僻静”的一隅,无边的“荷塘月色”却成了“我”的一片自由的小“天地”,我便象得到了暂时的安静和安慰,便超然物外,与世相隔了。

作者那种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情绪不是溢于言表了吗?
为了寄托这种情思,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宁静、幽雅而又充满生机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的画面:荷叶田田,似亭亭玉立的舞女的彩裙在临风飘舞;荷花朵朵,如碧空里璀璨的星珠在闪烁生辉。

轻风徐来,送来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仿佛歌声漫转,牵动魂魄;风摧叶颤,吹皱一湖春水,留下道道“碧痕”,更是风致妖冶。

寥寥几笔,形、神、色、香俱全,使满塘荷叶荷花意趣盎然。

更有甚者,“月光如流水”。

一泻无余地罩在荷塘上,似浮起一层薄薄的“青雾”,缥缈神奇;又象是“笼着轻纱的梦”,幽奥深邃。

淡云掩映,虽不能朗照,而“别有风味”——似劳作后短时间的小睡,精神为之一振,柳影稀疏,不免有些参差斑驳,却千姿万态浑然“和谐”——如谛听小提琴上奏着的优美名曲,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了。

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调动了拟人、比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