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分班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分班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A B C D
A.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D.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
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

取20℃和101kPa下相同体积的CH4和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CH4和O2的体积比为1:1
B.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三分之一
C.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D.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个数比为1:2
3.下列除杂(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 A.CuO(C):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B.N a2SO4溶液(N a OH):加适量稀盐酸
C.CO2(HCl):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CaCl2溶液(HCl):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
4.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B.在t3℃时,分别制成甲、乙的饱和溶液,乙中溶质质量比甲中的小
C.组成为N点的甲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变为M点的溶液
D.将t3℃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
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 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6.下列除杂方案中(括号中物质是杂质),正确的是()
A.N2(O 2):通过红热的木炭 B.烧碱(纯碱):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C.Cu(CuO):加过量的盐酸溶液并过滤 D.NaHCO3(Na2CO3):高温煅烧
7.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高于20℃以后,B的溶解度比C大
B.10℃时,C接近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以达到饱和
C.20℃时,A、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35℃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8.将一定质量的镁、锌混合物粉末放入到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且有气体生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镁、铜 B.滤渣中一定有镁、锌、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铜和硫酸锌 D.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镁,一定没有硫酸铜
9.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CO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和浓硫酸
B KCl加入,加热
C NaCl过量盐酸,蒸发
D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10.向某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②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含有Fe
③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④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
Fe(NO3)2和AgNO3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③④
11.下列制备物质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的是
A.
B.
C.
D.
12.将a g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到b g AgNO3和Cu(NO3)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A.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 g
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Zn,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C.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Fe
D.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的一定含有四种金属阳离子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物质杂质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Cu 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Cu(OH)2固体CuCl2加入适量稀盐酸,过滤
C HNO3溶液HCl加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D CO气体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A.A B.B C.C D.D
14.下列实验与图像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A.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
B.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2气体(CO气体)——在氧气中点燃
D.KCl溶液(CaCl2溶液)——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16.下列各组内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中,存在不能一步转化的是()
A. B.
C. D.
17.将一定质量的铜锌合金的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铜 B.滤液中溶质一定不含硝酸银
C.滤渣中可能含有银和锌 D.滤渣中一定没有铜
18.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某质量分数相同,质量也相同的盐酸的烧杯,此时天平平衡。

先将下列物质按前后质量比为10:21的比例放入烧杯中,反应都恰好完全,天平仍平衡的是:
A.Mg和MgO B.MgO和Mg(OH)2
C.MgO和MgCO3 D.Mg和MgCO3
19.三种都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共2.3克,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1克。

则这三种金属可能是:
A.Mg、Na、Al B.Zn、Na、Fe
C.Zn、Na、Al D.Cu、Na、Al
20.如图示中的“﹣”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甲乙丙丁戊
A Fe H2SO4NaOH CuCl2Fe2O3
B H2CuO HCl O2CO
C H2SO4Fe2O3HCl Zn CuCl2
D Na2CO3Ca(OH)2NaOH HCl CO2
A.A B.B C.C D.D
21.图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可能是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
B.乙图:可能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
C.丙图:可能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丁图:可能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22.有一个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三种物质CaCO3、CaO和CO2的质量比例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CaO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CO2是生成物
D.反应中CaO和CaCO3的质量比为1:1
23.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①实验②
A 探究碘在汽油和植物油中的溶解性
B 探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D探究CO2的化学性质
A.A B.B C.C D.D
24.实验室使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的CO2是不纯净的,为证明该气体中含有多种物质,所用的试剂及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A.无水硫酸铜、硝酸银溶液、石灰水B.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
C.硝酸银溶液、石灰水、无水硫酸铜D.氯化钙、石蕊试液、水
2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项目物质杂质(少量)试剂操作方法
A CaO固体CaCO3固体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B CO2CO通O2点燃
C NaNO3Na2SO4适量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D KClO3MnO2水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二、流程题
26.过硫酸氢钾复盐(K2SO4·KHSO4·2KHSO5)易分解,易溶于水,可用作漂白剂、NO x、SO2等废气脱除剂。

某研究小组制备过硫酸氢钾复盐的流程如图:
(1)已知H2O2,受热易分解,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

(2)在“转化”操作前,需先用冰水冷却双氧水,可能的原因是_____“转”化”过程中,浓硫酸与H2O2,发生反应生成过硫酸(H2SO5),写出该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

(3)用无水乙醇取代蒸馏水洗涤沉淀,目的是_____和便于干燥,烘干时用红外灯低于40℃,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过硫酸氢钾复盐产率(以产品含氧量表示)随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该过程适宜的条件是_____。

27.黄铜矿(主要成分 CuFeS2)经初步处理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Fe2(SO4)3、CuSO4及 H2SO4.某同学通过废铁屑与所得溶液反应,制取还原铁粉并回收铜.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1)Fe2(SO4)3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 Fe2(SO4)3+y Fe═z FeSO4,其中 x、y、z 为化学计量数,z 的值为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此操作中起到引流作用的仪器是_____.
(3)步骤Ⅰ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步骤Ⅰ中,废铁屑含有少量铁锈,对产物的成分没有影响,原因是_____.
(5)步骤Ⅱ中加入一种可溶性试剂可实现其转化,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该试剂可以是_____(填化学式).
(6)隔绝空气进行“焙烧”,铁元素的转化途径是FeCO3FeO Fe,实际作还原剂的是 CO.写出“焙烧”过程中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FeCO3加热
FeO+CO2↑
②_____.
28.纯碱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生产。

还广泛用于生活洗涤、酸类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

(一)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科学家,1933 年出版《纯碱制造》一书,创立了中国自己的制碱工艺。

其纯碱制造原理如图所示:
(1)NH3和 CO2通入饱和食盐水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先通 NH3,后通 CO2
B 先通 CO2,后通 NH3
(2)NaHCO3在水中溶解度相对比较小,以沉淀形式析出,图中“操作”的名称是
___________,该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____。

(二)为了充分利用副产品 NH4Cl,利用 NH4Cl 生产 NH3和HCl。

(1)方法一:直接加热分解 NH4Cl。

但是这种方法获得 NH3和HCl 的产率往往很低,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方法二:采用MgO 循环分解 NH4Cl。

加热,在 300℃以下获得 NH3;继续加热至 350℃~600℃获得 HCl 气体。

利用下列装置(加热及加持装置略)可测量 NH3和HCl 的产率。

①低于 300℃时,干燥管盛装的干燥剂是___________。

NH3吸收完全后,更换干燥剂和吸收装置中的吸收液。

②产生 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③在 350℃~600℃,如图虚线框内应选择的安全瓶是___________ 。

④侯氏制碱法在滤去碳酸氢钠的母液中通氨气并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②使NaHCO3转化为 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 纯度。

29.某校兴趣小组欲利用10 g ZnCO3和Cu2O的混合物制备硫酸锌和金属铜。

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方案,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Cu2O是红色固体,它与稀硫酸的反应为:Cu2O+H2SO4=CuSO4+Cu+H2O)(1)图中X的化学式为_____,A中的物质有_____。

(2)加入过量的Y有两个作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一是_____,二是_____。

(3)操作Ⅰ、Ⅱ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

(4)操作Ⅲ包含蒸发浓缩、_____、过滤。

(5)若最终得到的固体Cu是1.28g,则原混合物中Cu2O的质量分数是_____。

30.许多制药厂、化工厂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铁泥(主要含Fe,FeO,Fe2O3等物质),若以铁泥为原料制备FeSO4·7H2O,可实现废物利用。

其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FeO + H2SO4 === FeSO4+H2O;Fe + Fe2(SO4)3 === 3FeSO4
(1)酸浸过程中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还原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是______。

(3)产品在结晶前需要调节pH。

若pH过高需要加入——______进行调节。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A. 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金属完全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盐和氢气,最终固体的质量都减少为零;
B.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C.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溶液的酸性变弱,pH变大,但溶液始终呈酸性,pH不会等于或大于7;
D. 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固体的质量最终为生成铁的质量,大于零;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2H2O+CO2。

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中两气体的分子个数关系,利用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确定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体积比;
B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个数关系,利用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确定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与原来气体分子数关系;
D.根据化学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分子个数关系来分析。

【详解】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H4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1:2,则参加反应的CH4和O2的体积比为1:2;故A错误;
B.每1个CH4分子与1个O2分子反应生成2个CO2分子,而原混合气体中CH4和O2分子个数相等,则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四分之一,而不是三分之一;故B 不正确;
C.由B可知,C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中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与氧气分子的个数比可知,反应后的气体中C、O 原子的个数比为1:1,故D不正确.
【点睛】
通过准确理解所给的重要信息,利用该信息实现分子个数与气体体积之间的转换,体现出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D
解析:D
【解析】A. CuO(C):隔绝空气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B.
N a2SO4溶液(N a OH):加适量稀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引入杂质氯化钠;C. CO2(HCl):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将二氧化碳反应掉;D. CaCl2溶液(HCl):加入过量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只有氯化钙;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C
解析:C
【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由图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丙的饱和溶液升温时会有晶体析出;B. 在t3℃时,分别制成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乙中溶质质量比甲中的小;C. M点和N点溶剂的质量相等,M中溶质的质量比N点溶质多,即M点溶液的质量分数比N的大,所以组成为N点的甲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变为M点的溶液;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将t3℃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得t2℃时的饱和溶液,t2℃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
度,质量分数乙>甲;降温时丙的溶解度增大,溶质的质量等于t3℃时的溶解度,而丙
t3℃时的溶解度小于t2℃时甲的溶解度,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选C
点睛: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

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5.C
解析:C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A. 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 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 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都是40g, t2℃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 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 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液质量不变小。

选C
点睛: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

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6.C
解析:C
【解析】A氮气不可燃不助燃,使氮气中的少量氧气不能与木炭充分接触,不能使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不能除杂;B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C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溶液,铜不与盐酸反应,过滤后固体只有铜;D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钠。

选C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D
解析:D
【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高于20℃以后,B的溶解度比C大;B、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由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10℃时,C接近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以达到饱和;C、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20℃时,A、B的溶解度相同,故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20℃时,35℃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解度÷(30g+100g)×100%<30%,选D
8.D
解析:D
【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镁>锌>铜,镁、锌混合物粉末放入到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镁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然后锌和硫酸铜生成硫酸锌和铜,所以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镁,固体中一定有铜;再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且有气体
生成,说明固体中有活泼金属,说明硫酸铜被完全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铜;选D
点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9.B
解析:B
【解析】
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但是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引入新的杂质;C、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盐酸有挥发性,过量盐酸可通过蒸发除掉;D氧气不与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

选B
点睛: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0.B
解析:B
【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银,向某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剩余的锌再与硝酸亚铁反应。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说明硝酸亚铁没反应或者部分反应而有剩余;硝酸银反应的程度无法确定。

所以滤渣中一定有生成的银,可能有铁。

当有铁生成时,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才有气体生成;有硝酸银剩余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沉淀产生;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Fe(NO3)2;选B
点睛: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1.D
解析:D
【解析】理论上正确,要求物质的转化需符合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操作上可行,要求操作应简便易行;经济上合理,要求不能利用价格昂贵的物质转化为价格低廉的物质;根据以上要求,分析每个方案;分析时可首先判断理论上是否可行,然后再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

解:A、一氧化碳高温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中需要加热不够简便,且使用氢氧化钠制取碳酸钠,经济上不合理;故A不正确;
B、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铜,硝酸铜与氢氧化钠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经济上不合理;故B不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因此该方案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不正确;
D、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D正
确。

故选D 。

点睛: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为解答理论上正确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熟悉常见物质的用途则为经济上合理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银,将a g 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到b g AgNO 3和Cu(NO 3)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反应顺序是,锌先与盐溶液反应,锌完全反应后,如果硝酸银或硝酸铜有剩余,铁在与两溶液反应;①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②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反应中金属的质量关系如下:
3322AgNO +Zn =Zn NO +2A 6()g 5216
3232Cu NO +Zn =()()Zn NO +Cu 6564
3232Cu NO +Fe =()()Fe NO +Cu 5664
【详解】
A 、铁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固体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银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固体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铜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增加,固体质量减小,当锌和硝酸铜的质量远远大于铁和硝酸银的质量时,滤渣的质量会小于ag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若滤渣中含有单质Zn ,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C. 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 、Cu 、Fe ,由于锌先反应,锌可能剩余,也可能反应完;
D. 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硝酸银有剩余,硝酸铜没反应,锌和铁都反应完,则滤液中的一定含有银离子,四种金属阳离子。

选A
【点睛】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3.B
解析:B
【解析】
A 、Fe 是活泼金属,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亚铁,铜不与酸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金属铜;
B 、Cu(OH)2固体,加入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铜会被反应生成易溶的氯化铜;
C 、HCl 和AgNO 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过滤溶液中溶
质只有硝酸;D、C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然后将气体干燥,得纯净的一氧化碳。

选B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4.D
解析:D
【解析】A、氢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和水,所以固体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不会减小到零,错误;B、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结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错误;C、稀硫酸的pH值小于7,氢氧化钠的pH值大于7,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所以pH值应该从小于7逐渐变成大于7,错误;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液继续溶解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CaCO3固体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方法不正确的原因为:1、一氧化碳在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情况下无法被点燃,2、有氧气容易导致气体不纯净,3、无法收集二氧化碳,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16.D
解析:D
【解析】根据题意,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变化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

解:A.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可以一步转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与磷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可以一步转化,故B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