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
湖湘文化的传统与文化发展
湖湘文化的传统与文化发展作者:郭熙栋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11期摘要:湖湘文化是湖湘精神的发源,湖湘精神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与传承,湖湘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丰富,同时,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崛起,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章主要针对湖湘文化的传统与文化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湖湘文化;传统;文化发展一、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被人们人认定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但是人们对其含义的了解却有不同种的观点。
一般表现为两个:一个是很狭义的湖湘文化,就是和湖南政区有关且有传承脉络、稳定的学术思想、社会心理、民俗才能被称作是湖湘文化,还有一个是较为广义的湖湘文化,被人们认定湖南的所有历史文化都是属于湖湘文化的。
其实,这两种观点可分别用“文化区域”、“区域文化”这样不同的概念来表达。
这两种观点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就是区域文化通过不断的积累演变成一种具有稳定的文化性质,渐渐的达到文化区域的标准,但是其区别还是有的。
该文就是从文化区域的角度上来探讨分析形成湖湘文化的特质。
形成湖湘文化区域所必须的两个条件:第一,确立的湖南历史政区;第二,依赖于湖湘人文地理。
这两个条件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形成的,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沉淀积累下来的。
二、湖湘文化的发展湖湘文化是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源流的地域文化。
当然,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也是要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地重构和演变,但是却始终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特有的地域特质。
我们按照湖湘文化的演变、基本构造和地域特质来描述湖湘文化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
(一)孕育出的湖湘文化在未形成固定的湖湘文化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文化形态,那就是南楚文化和苗蛮文化。
在以前还未定义为湖南的那个地方主要是南蛮、百越甚至是炎帝等经常活动的地方,在那里主要盛行的就是苗蛮文化。
再往后就是南下的楚文化,它是一种以方国为基本的区域文化,其包括的范围也有后来的几个省区。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韩愈、李白和杜甫,他们也在湖南一些地方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及
诗篇。
4、两宋:湖湘学派的形成 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五十余年,这是历史 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当说为湖南的区域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到北宋统一后,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 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而得到相应的带动。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佛教传入湖南也在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麓 山寺,建于西晋初年。稍后又有巴陵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 寺、衡阳上圆清寺、衡山衡岳寺、攸县证果寺等一批佛教寺庙的
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已经有所表现。 东晋耒阳人罗含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三国时湖南的著名文士有蒸阳(今衡阳)人刘巴、湘乡人蒋琬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16人;
官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的有方显(巴陵人)、张奎 祥(华容人)、罗典(湘潭人)、周克开(长沙人)、严如煜(溆浦 人)、杨健(清泉人)、周系英(湘潭人)、郑敦谨(长沙人)、唐训方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学习辅导六:湖湘史学
学习辅导六:湖湘史学一、神话传说建构的湖湘早期史学湖湘大地上有许多美丽的历史传说。
比如有关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部落相互征战的传说,再比如有关舜帝南巡、炎帝神农氏教耕的传说等等。
现今湖南大地上的一些地名、遗迹都与这些历史传说有关。
如耒阳、韶山的名称以及株洲的炎帝陵、永州九嶷山下的舜帝陵、岳阳君山的二妃墓等等都与这些传说相关。
这些历史传说或者给我们提供了华夏族融合、分化以及湖湘先民来源的最早讯息,或者是湖湘先民早期产生活动的缩影。
因此我们将它们归入早期湖湘史学的范畴。
还有,早先生活在湖南地区的居民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种祖先之神和自然之神,楚文化南下后又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两者互相融合影响,构成了先秦时期湖湘地区的宗教和神话。
这些宗教和神话也是湖湘早期史学的组成部分。
二、初创时期的汉唐湖湘史学自西汉至唐朝的1000余年,是古代湖湘史学的初创时期。
1.贾谊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唯物史观和民本史观贾谊本不是湖南人,而是河南洛阳人,但西汉文帝三年(前177)时被贬谪至长沙为官。
作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较早提出了理势合一的朴素的唯物史观和重视民众作用的民本史观。
唯物史观是对唯心史观的进步,而民本史观是对传统君本史观的进步。
贾谊的理势合一的唯物史观和民本史观开古代史论的先河,也是后世湖湘史学的前驱。
《新书.过秦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新书.大政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民无不为命也…民无不为功也…民无不为力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湖湘史学3、隋唐时期湖湘史学三、发展时期的宋元明清湖湘史学1、湖湘学派的形成与湖湘史学的发展(1)胡宏:《皇王大纪》。
《皇王大纪》是一部编年体史记,但又有“纪事本末”的特点。
全书共80卷。
胡宏治史的目的则较多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点。
(2)胡寅:《读史管见》。
《读史管见》是胡寅研读《资治通鉴》等史书的随写感想,是一部寓政治于史的史学著作。
全书共30卷。
湖湘文化
湖湘历史文化与当代湖南文化产业关键字: 2009-9-1 15:30:29一、湖湘历史文化不重视产业经济湖湘历史文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类型,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工业经济和商业贸易一直不够发达。
进入近代,异常强固的守旧势力使得湖南对于来自沿海地区的欧风美雨深闭固拒,近代化起步较之沿海地区晚了三十余年。
但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为湖南政治类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经世致用的学术心理与积极面世的价值取向又为政治类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思想养料。
由于湖湘文化到了近代依然侧重于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相对地轻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生产和流通领域,因此相比之下,湖南的经济类型人才十分匮乏。
以湖南近代企业最发达的矿业为例,甲午战后的十余年间,湖南创办近代矿厂72家,其间有39家不几年就倒闭。
历史上的湖南不重视产业经济,有多方面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与历史条件的影响。
历史上的湖南学人和有识之士,大都以救天下为已任。
从古代到近代,特别是民族危亡的近代,关怀国事,挽救危亡才是头等大事,而发展实业和产业经济,相对于救亡,是次要的事情,有作为的湖南人都不屑一顾。
所以说不是湖南人不懂经济和不会搞产业经济,而是他们不屑于搞产业经济。
当环境改变、国家安定,需要搞经济的时候,他们一样能搞经济。
近代以来的湖南经济产业人才也是不乏其人的。
例如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晚清在湖南、江苏、东三省兴办实业和办理财政,成绩卓著,是当时国内公认的实业家和理财能手,民国初年担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是当时闻名海内外的一流的政冶、经济和实业人才。
二、湖湘当代文化重视产业经济近年来,湖南大张旗鼓地搞起了“三化”,倡导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经济。
尤为突出的是,湖南大踏步地搞起了文化产业,制定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
如今,湖南已经打造出了好些文化产业品牌,如旅游方面有张家界、南岳衡山、岳阳楼、凤凰古城、江永女书、韶山等等。
此外有广播电视湘军、图书出版湘军、体育湘军、娱乐休闲湘军、动漫卡通湘军、湘莱饮食湘军等等,在全国非常引人瞩目。
07湖湘论谭-近代湖湘文化之转型与嬗变
近代湖湘文化的转型与嬗变迟剑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进入近代的标志。
看中国是否步入近代,主要看其是否产生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中国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并非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由西方传播和移植过来的。
因此,考察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应以西方文化的输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作为标志。
只有当两种异质的文化彼此冲突、融汇,原来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发生嬗变,朝着新型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才意味着近代文化的发端。
以此审视鸦片战争后的湖湘文化,我们便会发现,其近代化的起点不能与我国沿海地区划等号。
至少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湖湘文化还没有走向近代化。
首先,从中西文化冲突融汇的视角看,甲午战争前的湖湘文化对西方文化只有排斥,没有受容。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教的排斥。
基督教文化是最早传入湖南的西方文化。
据记载,早在清雍正年之前,衡阳、湘潭两地即建有天主教堂。
1860年《天津条约》订立,中国允许传教士入内地合法传教,湖南就有了更多传教士的足迹。
然而,这种西教文化却很难在湖南立足生根,它遭到了湖南人的强烈抗拒。
从1860年开始,湖南反教排外之风极盛,凡传教士涉足之处,无一例外都发生了反教排外事件。
这反映了当时传统湖湘文化所蕴涵的强烈内凝力,其对于来自西方的异教文化概加排斥,绝不受容。
曾国藩组织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打的便是一面“卫道”的旗帜。
曾国藩发布的《讨粤匪檄》,针对太平天国搬来基督教文化的某些内容,大加指责其亵渎孔子,崇奉上帝,与传统儒家文化相背离。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对抗太平军,不单是军事上的抗争,也是一场“文化绝续之战”。
争战的结局以太平天国失败而告终,封建正统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在湖南得以存续。
二是对西方的一切新观念、新事物概加排斥。
这里略举涉及轮船的两例:其一,早在1866年,湘阳人郭嵩焘上书总理衙门,主张在湘省制造火轮,不意此议竟遭湘人极力反对,同官刘锡鸿还上奏弹劾,认为轮船一开,会把洋人引入内地,民船将因此而生涯尽失,致使郭议败而无成;其二,1872年6月,曾国藩病殁金陵,其柩由轮船运抵长沙,官绅大哗,坚决反对轮船入境,曾为同治中兴贵宦尚且如此,足见湖南守旧风气之强锢。
湖湘文化影响下近代曾氏女性的女子教育思想
湖湘文化影响下近代曾氏女性的女子教育思想作者:许露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5期摘要:湖湘文化特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并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形态,即今湖南省域内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属于湖湘人民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教育。
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深深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曾氏家族,使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家族文化,流传百年。
曾氏家族不乏杰出女性,她们怀有开明、先进的女性教育思想,培育了一批同样出类拔萃的湖湘女性,进一步丰富了湖湘文化。
关键词:湖湘文化曾氏女性女子教育一、何谓湖湘文化关于湖湘文化究竟是什么,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万里总结了目前学界对于湖湘文化的几种认识:“其一,认为湖湘文化指的是一种地域文化。
其二,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或者精神文化。
其三,有些学者将湖湘文化等同于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
其四,部分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源于湖南创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将湖湘文化等同于书院文化及培养的少数文人学者的精英文化。
其五,也有学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提出了湖湘文化肇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炎黄时代。
”①(81-86)通过对目前湖湘文化的研究成果分析,第一种观点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并且几乎成为学界定论。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之下,我们认为湖湘文化主要指宋代以来在洞庭湖以南地区,也就是今天湖南省区范围之内的一种区域性文化。
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湖湘文化是湖湘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文化形态。
如今学界对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或者个性特征已经有不少探索,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忧国忧民、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
(一)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爱国情怀,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爱国忧民精神来源于荆楚文化,首屈一指的便是楚国屈原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尽。
南宋的张栻,一介文人投笔从戎,在长沙与人民一道抗击侵略者。
论湖湘文化与中国近代三大秘书集团
论湖湘文化与中国近代三大秘书集团中国近代三大秘书集团,即曾国藩湘军幕府、李鸿章淮军幕府、左宗棠楚军幕府,他们几乎都是在湖湘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一、湖湘文化哺育下形成的近代三大秘书集团在19世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大批书生出身的饱学之士,或因科场失意,或因仕途多蹇,从而进入三大幕府集团。
这些由“幕宾”举步而入仕的人多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和哺育,其思想意识和志向的形成,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秘书集团的曾国藩湘军幕府,得风气之先,聚集了一批以卫道者自居.然仕途并不得意的文生为骨干力量。
就籍贯而言,89位幕宾中湖南籍为21人,且大多是曾在岳麓书院的先后同学,如罗泽南、郭嵩焘、胡林翼、刘蓉、左宗棠、刘长佑等,他们都是近代第一秘书集团的中坚壁垒。
而在湖湘之地从政为官的非湘籍幕僚,如叶名琛、刘昆、薛湘、塔齐布等皆以学“岳麓”为荣,以不卒业于湖湘为恨。
在曾国藩的大批谋士中,还有的虽非湘籍人士,也未长期留居湖湘,但他们或是曾的门生弟子,如李鸿章、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张裕钊;或是曾的朋友,如万启琛、朱琦、李宗诚等。
故整个曾氏幕府体现了湖湘文化的浓郁氛围与曾国藩的个性特征。
李鸿章的淮军幕府虽然是以江淮文化为特质.但他们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形成时期,有赖于湖湘文化的孕育。
李鸿章幕府的核心成员大部分是由曾国藩湘军幕府直接转入的,如钱鼎铭、倪文蔚、张树珊、刘铭传、丁日昌、冯桂芬等。
“淮军起初时,所部半楚勇”。
而以后淮军建制上所用“营伍之法”“悉仿湘勇”,“两省将卒,若出一家然”①。
再加上李鸿章早年曾师事曾国藩,跟他求“义理经世之学”,后又随曾国藩创办湘军做幕宾,深得其师的真学慧识,故而他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和曾氏门生的“贤脉流传”。
李鸿章之兄李鹤章也曾任湘军重要幕僚。
从以上湖湘文化与江淮文化的交流及它们与淮军的历史渊源之中不难看出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幕府和曾国藩的湘军幕府只不过是湖湘文化的不同操作而已。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其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
以下是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1. 先秦时期:湖湘地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对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汉代:湖湘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3. 唐宋时期:湖湘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王昌龄、杜甫、欧阳修、周敦颐等。
4. 明清时期:湖湘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近现代时期: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
化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毛泽东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湘文化的源与流及其现代意义
B、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和力行践履 的道德修养
魏源: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曾国藩:知一句便行一名,此力行之事也。 左宗棠: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毛泽东: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
趣味、有利于人民的人。
C、“气化日新”的革新思想和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
D、提倡力行致用的知行观
中国哲学史上两大流派: 知难行易(做起来容易,知根知底难) 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湖湖学派独树一帜:知行统一论 从知到行的五个环节: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力行。
E、留心经济之学
经济学:不是今天的经济学,而是 经邦治国之道。
主要特点:反对空谈,善于把学问 转化为治国方略。
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28名领导成 员中湘籍有8名,其中毛泽东任主席,刘少奇、 彭德怀、程潜、贺龙、罗荣桓任副主席。
1949年至197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含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的2位(毛泽东、刘少奇),副主席的1位 (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位(刘少奇), 副委员长5位(林伯渠、罗荣桓、李维汉、程潜、 蔡畅),副总理6位(彭德怀、贺龙、李富春、谭震 林、陶铸、王震);全国政协主席1位(毛泽东), 副主席3位(李维汉、滕代远、谢觉哉);最高人民 法院院长2位(谢觉哉、江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 察长1位(罗荣桓)。全国人大常委会,湘籍委员长、 副委员长有15人,常务委员会委员70多人。全国 政协,湘籍主席、副主席有13人,常委有近百人。
实物标志:公元 976年岳麓书院 的建立。
2、早期湖湘文化
第一,早期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湖湘文化的开山祖:周敦颐,湖南道州 人(今湖南道县人)道学是湖湘文化的 直接源头。(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经邦济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特点也在毛泽东身上留下深刻烙印。
自湖湘学派创立之初,胡宏、张等人就十分“留心经济之学”,反对“多寻空言,不究实用”的空洞心性之学,主张从国计民生、“日用之实”中探求国家治乱兴亡之道。
此后,这一特点也被湖湘学者继承下来并加以弘扬。
和近代许多湖南有志之士一样,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深受这一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
就读一师时,他曾广泛接触包括王船山在内的清初几位大师的学术思想,并经常到船山学社聆听刘人熙等讲述船山哲学,对前人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极表认同和向慕。
他还在“修身”课的笔记中认真抄下了王船山论圣贤与豪杰的语录:“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
并释“圣贤”为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能够成就“大功大名”的“德业俱全者”。
这表现出与船山同样的以治学与治世并重的人才观。
从这一点出发,他称赞曾国藩是不同于单纯传教之人或单纯办事之人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这也是前述他“独服曾文正”的另一理由。
由于对经世致用学风和内圣外王人格的强烈认同,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具有激越的救世情怀,自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他曾经写道:世上“小人”太多,故“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
吾等……宜为一援手,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
”而他创立新民学会,确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并与同学一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更是他救世济民伟大抱负的直接体现。
可以说,毛泽东正是在经世致用这一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从家乡走向省城,从湖南走向全国,直至领导人民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湖湘文化力戒空谈虚浮、主张务实践履、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
历代湖南学者大都重视实践,提倡力行。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正确处理知行关系、高度重视实践作用的典范,之所以如此,自然也与他早年所受湖湘文化影响有关。
湖南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湖南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湖南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省份。
自古以来,湖南作为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湖南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一、古代湖南古代湖南地区是一个多山且多水的地方,这种地理条件赋予了湖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
湖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的湖南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相传,湖南是华夏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商代时期,湖南就有了居民定居的迹象。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逐渐形成了若干个小国家或部落。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楚国,楚国是湖南地区的主要势力,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诸侯国家。
楚国的崛起对湖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湖湘文化的繁荣湖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湖南的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湖南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而闻名于世。
湖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文艺资源,特别是在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方面。
湖南的花鼓戏、土戏、沅剧等艺术形式,都是湖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湖南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湖南的文人墨客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湖南的历史事件湖南地区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湖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湖南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之一,这与湖南地区丰富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初,湖南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战场之一。
湖南的许多革命先驱,如毛泽东和朱德等都在湖南地区进行了革命活动。
他们的领导将湖南引向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四、湖南的现代发展近年来,湖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湖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湖南自身的努力。
湖南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湖南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湖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湖湘教育传统与当代湖南教育
湖湘教育传统与当代湖南教育伍春辉*周若清摘要:传统教育是教育传统的载体,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的积淀。
对几千年积淀起来的、凝聚着湘人智慧与血性的湖湘教育传统进行现代转换、诠释、改造和创新,对于推动湖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湘教育传统当代湖南教育一、传统教育与教育传统传统教育是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以儒学为主体的(甚或是专指儒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封建社会后期人才匮乏,成为滞缓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传统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通过世代的文化传承,具有悠久历史并扎根于人们头脑思想观念中独特而稳定的对现时教育产生着正负影响的教育特质或教育模式,是一个民族传统教育特色的体现,包含几千年积淀、流传的教育精神、教育特色等。
传统教育是教育传统的载体,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的积淀。
对传统教育的解读、把握,对教育传统传承、舍弃,伴随教育现代化过程始终。
作为变革的基础或者说最初的对立面,传统在现代化初期以障碍形态存在:因为难以割舍,所以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迟迟不能起步,所以才有貌似中庸实则保守的“中体西用”。
至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传统更是为激进者视为现代化的沉重包袱而遭到彻底否定。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宣布了西式教育的一统天下,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奥,在仓猝与冷漠中失落,空疏、陈腐、摧残人才,几乎成了其时多数思想家、教育家批判传统教育时众口一词,“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寸之余地”(陈独秀,1917)。
这固然与黑格尔(G.W.F.Hegel,l770一l831)、韦伯(Max Weber,1864—1920)等人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缺乏“现代性”假设影响有关,更多是对于令人失望的社会现状的愤懑,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此后对于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中国教育传统的保守性与落后性的批判成为潮流,有“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之称的美国人列文森(Joseph Richmod. Levenson,1920—1969)认为,尽管古代中国曾有过眩目的科学成就,但儒家教育传统对科学缺乏热情,更缺乏那种“汇入世界潮流的、不断积累起来的科学传统”,要使中国迈向科学取向的社会,只有“改变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中国置于“传统的断裂”环境中①,并认为儒教从普世性价值变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乃至博物馆的陈列物,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基本图式。
湖湘历史文化与当代湖南文化产业
投资者心存疑虑 , 观望不前 ; 再则也 因为湖南号称 “ 鱼米之乡” 大部分湖南人还不能摆脱 以农 为本 ,
的思想观念 的束缚。以湖南近代企业最发达 的矿
相通的 , 人们 常说 , 历史是现实 的一 面镜子 , 文化
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类 型, 受各 种条件 的限制 ,
他 10 年携巨款回湘时 , 94 面对湖南动乱 的局势 , 立 即打消了办实业 的念 头, 而是将 巨款用来在 洞庭 湖区领垦湖 田, 建立起总面积达 五万余亩 的种福 垸, 进行 传 统 的封 建 地 租剥 削。辛 亥 革命 后 到
是这仅有的一位科学家也未 能回到湖南 , 而是 在
湘军 、 动漫卡通湘军 、 湘菜饮食湘军 等等, 在全 国 非常引人瞩 目。这 种现象足 以表 明, 今天 的湖湘
周 秋 光 ( 湖南师范 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 湖南 长沙 408 ) 10 1
摘 要: 历史上的湖湘文化是不重视产 业经济的, 其原 因不是 不懂或 不会搞 经济 , 而是 不屑 于此。今 天的湖湘 文化则
十分重视 产业经济 , 尤其重视 文化产业经 济, 重视 文化产业经济是 当代湖湘 文化 的特 色之一 。传统 的湖湘文化发 生重视产 业经济这样 的现代化 转型 , 是改革开放 以后 市场 经济 的大潮推 动的。但今 天已经转型的 当代湖湘文化 , 然 包含 着历 史的 仍
传承。因此, 重视湖湘文化或者说建设当代湖湘文化的有识之士, 仍需要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 良传统。而继承和发扬
湖湘文化 中的优 良文化传统 , 当前 最好 的体现与运用 , 在 就是要 用来培 育和构 建 当代 湖南人 文精神 。 关键 词 : 湖湘 文化 ; 文化产业;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 2 G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3 9(0 6 0 1 7 4 6 2 0 ) 3—0 0 0 0 1— 4
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
修; 其 多达 百卷 的史 学代 表 著作 《 艺 文类 聚 》 所 引古 籍 1 4 3 1种 , 保存 了不 少 隋唐 以前 的珍贵史 料 。另一
J a n .2 0 1 3
湖 湘 传 统 史 学 及 其 近 代 转 型
陈 先 初
( 湖南大 学 岳麓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2 )
[ 摘 要]湖 湘 文化 中有 着 一 以贯 之 的 治 史传 统 。近 代 以 降 , 湖 湘 学人 分 别参 与 了西 方 “ 新 史 学” 理论 以及 马 克
Tr a d i t i o n a l Hi s t o r i c a l S t u d y o f Hu xi a ng
Cu l t u r e a n d I t ’ S Mo d e r n T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CH EN Xi a n — c hu
第2 7卷 第 1期 2 0 1 3年 1月
湖南大ຫໍສະໝຸດ 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l _ 2 7, NO .1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h a s s e e n s u b s t a n t i a l r e s u l t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c o n t r i — b u t i o n s ma d e b y Hu n a n e s e h i s t o r i a n s .
《湖湘文化通论》第一至第三章教案
《湖湘文化通论》第一至第三章教案2、秦汉时期,湖南农业继续向前发展,铁农具的使用以十分普遍。
3、隋唐时期,湖湘地区农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除了粮食作物外,此时的茶叶也成为湖南的重要经济作物。
...《湖湘文化通论》第一至第十四章教案绪论一、文化的内涵“文”字的意义最基本的义项有五种:1、纹理、花纹、纹路2、文采、辞采3、文字4、礼乐制度与教化5、礼仪法度“化”字的主要义项有三种:1、转移人心风俗,如:“潜移默化”等2、造化、自然的功能3、化生、化身之物文化是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
二、文化的诸现象什么是文化现象?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
文化包括两种形态类别:一是智能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物质文化(房屋、器皿、机械)二是规范文化(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等)和精神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第一类属于子自然科学范畴,第二类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三、文化的多种划分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
狭义文化-----指人类的精神产品,也就是指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
2、文化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文化Shiite变化的、迁移的和发展的将文化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既有其阶级属性的一面、又有其时代新的特征。
文化的民族性产生于其所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制度等。
决定文化地域性的主要因素则是某一人群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渊源。
3、文化的结构层次4、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四、湖湘文化的内涵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包括现实)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综合。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论文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指导老师:江燕作者:左超班级:传媒113班学号:1109010340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引言】2011年作者在参观岳麓书院时看到这样两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湘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辈出。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湖湘名人出奇得多,而且他们大多对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现代湖南人才群集现象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偶然吗?这种特殊历史现象与独特的湖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摘要】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现象总结出湖湘文化中影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六大特征,进而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分别讨论这五个时期涌现出的杰出湖南人士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最后,总结性的论述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群集近现代史湖湘文化影响【正文】一、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近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
【1】一部《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的仅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的0.77%。
而近代以来,情况就大不同了。
据统计,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而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竟有83人,占总数的10.9%。
另据《中共党史人物简介》列举的51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17.3%;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总数的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5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总数的28.7%。
湖湘文化与“湘军”当代转型的几点思考
湖湘文化与“湘军”当代转型的几点思考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在《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一文中写道:“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漫长的古代,在湖南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
而跨入近代(1840年后),就迥然不同,在诸如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变中,湖南所产生的反映,着实引人瞩目;且人才辈出,为人们所称道,延续至现代,更呈现出鼎盛的局势。
”[1]从曾国藩、左宗棠兴起洋务运动,到谭嗣同、唐才常献身维新变法;从黄兴、宋教仁引领辛亥革命风骚,到蔡锷首举反袁护国义旗;从毛泽东、蔡和森宣传马克思主义,到“七一”建党、秋收起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近代中国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受湘军崛起所激发的湖湘文化及其载体近代湖南人都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或“中流砥柱”的作用。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近代湖南人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解放而上下求索,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
时至今日,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湘军与湖湘文化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尤其是作为湘军的诞生地湖南,“湘军热”更包含着湖南人的自豪情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湖湘文化契合于当下湖南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如何重塑湖南人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探讨湘军与湖湘文化内在关系的历史演变,实现湖湘文化和“湘军”精神价值的当代转换,这不仅对塑造当代湖南人的精神价值世界,而且对当代湖南如何有效地打造“湘军”这一历史文化“形象名片”,为党和政府制定符合本地区区情的经济、文化、社会政策,以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湖湘文化与“湘军”的由来及其演变湖湘文化是指依托于湖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发源于楚文化并且在长期历史变迁过程中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系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事功化的价值取向是其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潜藏在每一个湖湘文化的承载主体亦即湖南人身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外在的具体表现,并决定了湖南人以何种方式投身于社会变迁的历史大潮之中,呈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及文化品性。
近现代湖南哲学、史学和教育成就
第 周
星期
第 节
NO
课题
近现代湖南哲学、史学和教育成就
科目
湖南地方文化年级八授课人教学目标
熟悉近现代湖南哲学、史学和教育成就
教学重点
熟悉近现代湖南哲学
教学难点
学习近现代湖南史学和教育成就
媒体运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程序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现代湖南文学艺术成就,那你们知道近现代湖南哲学、史学和教育成就有哪些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第五课。
一、传统学术
晚晴到民国初年,湖南传统学术享誉全国,代表人物有王先谦、王闿运、皮锡瑞、叶德辉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史学
李达,永州人,五四运动后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翦伯赞,桃源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历史问题论丛》《中国史纲要》等。
三、近现代教育
湖南近代教育发端于维新变法时期。浏阳算学社开新学之风、时务学堂培养了一批经世救国的优秀之才。
【导入新课】
【新课展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作者:陈先初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 湖湘文化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治史传统。
近代以降,湖湘学人分别参与了西方“新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从而促成了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转型后的中国史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便包括湘籍历史学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湖湘文化;传统史学;近代转型;湘籍史学家[中图分类号] K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21—07中国史学如同中国文明一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波逐浪涌,前后相继,从未中断。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时势巨变和西学的输入,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样态逐渐产生,遂有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此一转型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始告完成。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在传统史学领域本不彰显的湖湘学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逐步成长为知名史学家,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湖湘史学传统湖湘史学源远流长。
如果说远古时期有关楚地的神话传说还不足以称“史”的话,那么至迟到魏晋以后,史学在湖地地区已经着实产生了。
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东晋时长沙人邓粲写出了《晋纪》,该书又称《元明纪》,专述东晋元、明二帝故事。
另外《隋书·经籍志》中有《楚国先贤传赞》、《长沙耆旧传赞》、《零陵贤传》、《南岳夫人内传》等专门记载楚地名人的史篇,这些篇章当为湘楚学人所作。
唐代,湘人在史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作为。
其时,长沙人欧阳询先后参与了《魏书》、《陈书》的撰修;其多达百卷的史学代表著作《艺文类聚》所引古籍1431种,保存了不少隋唐以前的珍贵史料。
另一位长沙人欧阳凯则有十卷本的《五代史初要》问世。
又有祁阳人覃季子,“其人生爱书,贫甚,尤介特,不苟受施。
读经传言其说数家,推太史公、班固书下至今,横竖钩贯,又且数十家,通为书,号为《覃子史纂》”。
柳宗元:《覃季子墓铭》,《全唐文》卷五九0。
宋元时期,儒学的发展进到理学阶段。
在对理学的探讨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以本籍福建而迁居湖南衡山之胡安国及其子寅、宏,以及籍贯四川而寓居湖南的胡宏弟子张为代表的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经世致用,主张“通晓时务”、“留心经济”,反对“腐儒”学风,因此其较为看重历史,重视借鉴历史上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
湖湘学派的史学成就,较重要者有胡宏的《皇王大纪》,胡寅的《读史管见》,以及张的《通鉴笃论》。
不过由于湖湘学派的学术重心并非史学,他们只是为了发抒自己的理学见解而借助于历史,故其所撰尚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
史学并非等于史料学。
历史撰述总是受着某种史观的支配或者说是某种史观的表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故而,我们不应轻视宋代湖湘学派的史学地位,对于生活于明末清初、同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家的湘人王船山,也当作如是观。
王船山一生著述颇丰,所涉包括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等方面,而其史学著述,最值一提者为《读通鉴论》。
该书以三十卷六十余万字的篇幅,对《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共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可谓一部重要的史论专著。
该书体现了王船山丰富的史学思想。
他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这是强调史学的经世功能。
他称我国古代是“人自为君,君自为国”,“万其国者万其心,而生民之困极矣”。
至殷之末,已至“穷则必变之时”。
于是周代有分封诸侯之举,天下“渐有合一之势”。
“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卷二十。
这说明他已认识到历史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着的。
同时他又指出:“顺必然之势者,理也。
理之自然者,天也。
……天者,理而已矣。
理者,势之顺而已矣”。
王夫之:《宋论》卷七《宋哲宗》一。
以此观之,我国“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是他的“理、势、天合一”的历史理论。
王船山是传统湖湘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史论及史学思想,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自鸦片战争时期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频频入侵,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变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之主题。
在此形势下,史学的经世功能得到进一步强调,史学工作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重要一翼。
其时,一批湘籍人士如魏源、陶澍、贺长龄、曾国藩、王闿运、郭嵩焘、谭嗣同、陈天华、杨毓麟、宋教仁等,纷纷以不同方式撰写史著,以为现实斗争服务,其中尤以魏源为最。
魏源曾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辑成百卷本的《皇朝经世文编》。
《文编》收录清初至道光以前的论著、奏疏、官书、信札等共计一千三百余篇,涉及作者约七百人,是一部集中反映有清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军事的大型资料集。
有人曾经指出:自《文编》问世,“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于家有其书”。
俞樾:《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皇朝经世文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
可见其影响之大。
如果说《皇朝经世文编》还只是一部资料汇编,还只是间接反映魏源的史学经世思想的话,那么他所撰写的《圣武记》、《元史新编》等,则直接地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其《圣武记》一书,是一部探究清代盛衰之由、兴衰之渐的历史著作,梁启超在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曰:“史学以记述现代为最重。
故清人关于清史方面之著作,为吾侪所最乐闻。
……其局部的纪事本末之部,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运)之《湘军志》等。
默深观察力颇锐敏,组织力颇精能,其书记载虽间有失实处,固不失为一杰作。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第271~276页。
《元史新编》是魏源“采四库书中元代各家著述百余种,并旁搜《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各书,参订旧史”而成的一部具有诸多创新的元史新著。
全书依正史体例撰写,共九十九卷,约一百七十万字。
魏源《拟进呈表》中有云:“臣源于修《海国图志》之时,知元代西域远徼,皆西北接鄂罗斯,西南连五印度,与今西洋夷接壤。
自国朝以前,疆域未有廓于元者,而史书之芜蔓疏陋,亦未有甚于元者,爰发愤重修”。
魏源:《拟进呈序》,《魏源全集》第8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页。
可见,魏源重修元史,目的在于通过彰显元朝时期广大疆域和强盛国势,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奋起救亡图存。
这是传统史学经世思想在近代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陈先初:湖湘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综上所述,湖湘学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好的治史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少湖湘学人出于治史存史的兴趣,更出于史学经世的目的,或潜心著述,或旁加涉猎,留下了份量不等的史学遗产,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湖湘传统史学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
这种进步,缘于同时也表现于其秉承中国史学素有的资政、经世传统,赋予治史修史以现实功能,并自觉参与服务于变革社会和爱国救亡的现实运动。
这便决定了在近现代条件下的史学转型中,湖湘学人有可能走在同行的前列。
二湖湘传统史学的转型19世纪末年,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以康梁等人为首,发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这一运动最后遭到失败,但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促使人们进一步向西方学习。
之后随着共和革命的兴起,学习西方的势头更劲。
“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西方“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71页。
其时,近代西方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也被大量介绍进来,它们成了人们开展“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
20世纪初西方史学理论的系统输入,主要是经由日本实现的。
1902年,留日学生汪荣宝发表的《史学概论》,即以日本近代史学元老坪井九三的《史学研究法》为主要依据,并参考日本其他近代史家之论著辑译而成。
汪氏自称此书“所采皆最近史学界之界说,与本邦从来之习惯大异其趣,绍介于吾同嗜者,以为他日新史学界之先河”。
预示今后中国史学所要走的是与旧史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方向。
同一时候,留日学生们又将日本著名近代史家浮田和民撰著的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史学方法论的《史学原论》竞相翻译过来,其译本在极短时间内竟有六种之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新史学思潮的高涨。
这一时期,一批西方近代史学名著也被介绍到中国,如法国基佐的《欧洲文明史》,英国巴克尔的《英国文明史》等。
前者采用近代文明史观,说明欧洲文明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日耳曼之封建政体与圣会及罗马自由市邑之三者……并立互相竞争”的结果转引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380页。
;后者重在运用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探索英国历史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从而打破英国某些保守的史学观念,把历史研究提高到科学的水平。
“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新史学思潮中,强调要注意文明史的研究,反对…君史‟,重视…民史‟,要讨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求得历史发展的…公理‟或…公例‟,开始提到历史和科学的关系问题,这些显然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有巴克尔文明史学思想的影响”。
俞旦初:《20世纪初年的中国新史学思潮初考》,《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
近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激发了进步史学工作者的学术热情,他们大声疾呼对旧史进行根本改造,建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史学”。
梁启超是这一时期“新史学”阵营的主要代表。
1902年,他发表《新史学》一文,开宗明义:史学应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而造成旧史陈腐落后的根源,正在于完全违背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述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叙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而旧史界却“未闻一人之眼光能及于此者”。
旧史简直成了二十四姓之家谱,不过是墓志铭、相斫书、蜡人院的偶像。
故而他大声疾呼“史界革命”,即用国民意识和进化学说为指导,对旧史进行彻底改造,创造出符合能“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汰之世界”之时代需要的新史学。
梁启超《新史学》的发表,宣告了与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旧史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
与梁启超同时,湖南新化人、留日学生曾鲲化(1882~1925)发表了《中国历史》(东新译社出版)。
其在首编第一章中指出,中国的“所谓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皆数千年王家年谱、军人战纪,非我国民全部历代竞争进化之国史也。
今欲振国民精神,则必先破坏有史以来之万种腐败范围,别树光华雄美之新历史旗帜,以为我国民族主义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