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夏志清对新时期以来内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夏志清对新时期以来内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张 锦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摘 要:新时期以来内地学界研究格局的转变与审美评判观念的更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适时传入具有不可抹煞的重要参考价值。
夏志清强调文学评判的文学性标准,在挑战了彼时内地惯常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挑战了彼时内地关于“经典”的定义,而且现代性的一些核心思想始终贯穿在夏著之中。
夏著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一次次地释放着我们对于文学史的理解与想象。
关键词:夏志清;内地;影响中图分类号: I 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706(2009)02-0065-03The I m pact on the Stud i es on M odern Ch i n ese L itera tureof M a i n l and Ch i n a S i n ce the New Era by C.T .Hsi aZHAN G J in(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 m 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C .T .H sia ′s A H ist ory of M odern Ch inese L itera tu re is very i m portant for updating of the concep t and changing of the pattern of research of Mainland China .It e mphasizes literary standards and challenges the usual way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definiti on of "classic"of Mainland China .Moreover s ome core ideas of "Modernity"run thr ough it .It has releas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i m aginati on on literary hist ory as a potential i m pact again and again .Key words:C .T .H sia;Mainland China;i m pact 夏志清是美国乃至西方中国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李欧梵所说:“夏志清的书至今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_没有晚清_何来_五四_的两种读法
文学史研究/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的两种读法李杨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0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0)))/晚清现代性0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0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0本身。
本文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两个层面意义的解读,目的不仅在于揭示该命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在于凸显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在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0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0之后,还很少有一个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命题像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¹这样被反复谈论。
这当然与中国大陆这一特定的知识语境有关。
20世纪中国的主流文学史观,无论是诞生于/五四时期0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还是3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抑或是80年代以/现代化0为基本诉求的/新时期0文学史观,都是/从五四谈起0。
其中尤以/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影响最为深远。
在1940年发表的著名的5新民主主义论6中,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0是中国/旧民主主义0与/新民主主义0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0前最初八十年的特征是/旧民主主义0,而/五四运动0后二十年的特征则是/新民主主义0。
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五四0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与之对应,/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0º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统领了5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人们对新文学的性质形成了共识:中国的新文学从/五四0开始,其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其领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亦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
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
”[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
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
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
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
[2]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
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
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
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
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
“重写文学史”资料文集
“重写文学史”资料文集目录一、回眸“重写文学史”讨论二、“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三、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四、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回眸“重写文学史”讨论在文学研究的长河中,有一种呼声,那就是“重写文学史”。
这个主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引发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实践。
对于这个话题,我有以下的观察和思考。
回眸“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我们应该看到其背景和动因。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往往是以男性和白人为主导的,这无疑忽视了其他文化和性别的贡献。
因此,“重写文学史”的提议被提出,旨在打开视野,将更多元化的声音和视角纳入到对文学历史的书写中。
这是一种对全面、公正的历史再现的追求,是对多元化价值观的肯定。
“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学评价标准和审美观念。
传统的文学观念常常是以欧洲和白人文化为中心的,这就使其他文化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
因此,“重写文学史”的讨论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观念,让不同的文化和声音有更多的机会被听到和接纳。
然而,“重写文学史”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书写方式的改变,而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理解的转变。
这种转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加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以避免被单一的声音或观点所主导。
回眸“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我们应该看到其挑战和机遇。
这种讨论无疑会引发争议和质疑,也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
只有通过这种讨论和尝试,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历史和价值。
“重写文学史”也是一个机遇,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观念,让文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结来说,“回眸‘重写文学史’讨论”这个话题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写作方式,挑战单一的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同时也提供了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文学历史的机会。
论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读”
流的文艺观, 促使文学研究者走出偏重挖掘文本外在功能的理
论范式 ; 18 年以“ 而 95 三论” 系统论、 ( 控制论、 信息论) 为基础的 新方法论的提出, 更是加快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 以至
平原宣读了他和黄子平、 钱理群酝酿已久的关于“ 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 的基本设想。18 年, 98 上海学者王晓明、 陈思和在《 上海文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拟通过分析富有代表性的“ 重读” 现象来展开
论述 。
破文学史研究的既成格局的重要意义” 。它们打碎了现代与
传统、 主流与非主流的二元对立的简单的研究模式, 用历史的眼 光去观照、 研究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 的文学现象, 力图
客观的显示出文学发展的超前性与非连续性。更为重要的是, 这
45
穿前 后 的 是 五 四 启 蒙主 义精 神 。 新 时期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重读 ” 履 行 文 学批 评 的 同 时 . 担 了双 重 的 启 蒙任 务 . 为 中 国社 会 的 转 型发 挥 了重 要 的 舆 在 承 它
论 导 向作 用。
关 谴 词 : 读 ; 国现 '代 文 学研 究 ; 型 ; 蒙 重 中 3 - 转 启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56 (06)9一O4 17 — 35 20 0 O 4—0 3
打破了自我封闭的状况, 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随 着西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涌入, 中国文学理论界的研
究视野、 、 观念 方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比如 18 年代初期出现 90 的以现代派为先导 , 以先锋派为主体的文本主义思潮, 以反叛经 典现实主义的理想为旨归, 有力地冲击了以认识论、 革命论为主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一、新趋向与热点聚焦(一)关于文学史建构的探讨文学史的合理建构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一直是研究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开启以来,对于文学史本身的论争就从未停息,从对尘封作家作品的发掘与重评,到对“雅”“俗”二元对立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再到对“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等文学价值标准的考量与批判,反思浪潮不断涌入文学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不断的反思与争鸣中,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命名、分期以及文学史书写的价值立场、叙述方式、话语权力等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观点。
在现代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问题上,学界不断对以往被普遍认同的以“文学革命”为起点的“1917年”说和以五四运动为基点的“1919年”说提出修正和质疑。
如学者栾梅健通过对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语言、结构、主题意旨等的考察,认为该作具有断代价值,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标志的界尺”,其发表时间“1892”年,即可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1)。
严家炎先生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辟和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它的最初的起点,根据我们掌握的史料,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甲午的前夕。
”(2)丁帆教授则主张将“1912年”作为“新文学发端的起点所在”(3)。
这些观点都试图将现代文学的起始时间“前挪”,由此也引发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学界对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观照主要有两个面向:其一,对既有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与反思。
如李永东先生撰文反思“新文学史观话语霸权地位”(4)在具体的文学史写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歪曲与遮蔽;贺仲明先生则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考察反思了文学史写作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商业文化等权力因素对文学评价与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影响(5);而文学史书写中的古典诗词、通俗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及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的地位与入史问题更是研究者反思与讨论的焦点话题(6),如陈国恩教授就指出在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问题上应当“防止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7)。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刘再复在世纪之交批评张爱玲的创作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的论文中写道 80 年代,大陆一群思想者与学人从‘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历史 教训中得到教育,知道放下政治斗争留下的包袱与敌意是何等重要,换句 话说,批评应当扬弃任何敌意,而怀着敬意与爱意。
对任何作家,不管他过去选择何种政治立场,都可以批评,但这种批 评应当是同情的,理解的,审美的。
80 年代的这种思路,到了 90 年代,似乎又中断了。
大陆有些作家学人,刻意贬低鲁迅,把左翼文学和工农兵文学说得一 钱不值,与此同时,又刻意制造另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神话,这在思维方式 上又回到两极摆动的简单化评论。
现在真需要对 90 年代大陆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写作有个批评性的回 顾。
注刘再复《评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见李 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 7 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7 月。
作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弄潮儿,刘再复的这一反思具有重要 的意义。
尽管刘再复对于 80 年代审美主义和纯文学的观念仍然深信不疑,但 是他对于 90 年代文学史写作所表达的不满及其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思索。
由刘再复通过对张爱玲的创作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重新 评价而提出的 90 年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确实意味深长。
它甚至可以被视为某种具有历史路标作用的书写。
因为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文学史叙 述模式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构成了大陆 80 年代以来重写 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动力,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大陆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同 时在重写文学史的实践上具有明显的规范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它意味着当代文学史典范的变革。
它以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的发现和推崇,确定了重写文学 史的坐标和界碑。
5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史写作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与夏志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构成了有趣的对照和潜在的对话关系。
“重写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以建国后“鲁迅研究”为例
“重写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以建国后“鲁迅研究”为例王锐;肖振宇【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14)6【摘要】从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开始,关于“重写文学史”的研究日渐高涨,在这一潮流的冲击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得到了刺激性的发展,而以鲁迅研究最为突出。
本文旨在通过“重写文学史”潮流中鲁迅研究的实例,来反思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方向,为“重写”这一永不终结的命题做个简单的梳理。
%The “symposium”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was held in Beijing from 1985, the role of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studies were growing.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udies got irritating, especially in the Lu Xun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flect on modern literatur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rough the trend of Lu Xun study of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and to arrange the never ending proposition of rewrite.【总页数】4页(P38-41)【作者】王锐;肖振宇【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相关文献】1.重写文学史方法论的总结与反思——以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为中心引言:关于重写文学史之我见 [J], 傅璇琮2.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对建国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 [J], 温奉桥;李萌羽3.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为例 [J], 邓文华4.鲁迅研究学术化进程的“缩微图”——建国后文学史著作中《阿Q正传》阐释的变迁 [J], 古大勇5.现代文学史重写范式的建构与反思 [J], 白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重写学史”成为一个明确的口和明显的潮流是在1988年7《上海文论》第4期上陈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史”专栏。
在一年的时间里,在这一专栏下发表了批具有强烈的“重写色彩的论文。
“重写学史”这一口号的提出构成“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高潮。
“重文学史”的正式提出成为潮流,是在1988年,可,“重写文学史”的“辽沈战”却打响于1985年。
“写文学史”的提出者之一王晓明确地把1985年北京万寿寺中国现代文学馆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创新座谈会”和在会上提的“20世纪中国学”视为“重写文学史”的序幕”。
这是符合“重写文学”的历史实际的。
而“重写学史”的起点则更可以追溯到1978年前后对于《部文艺工作座谈纪要》以“文化大革命”“”倾文艺路线的否定。
正是过对于“左”倾文艺想的否定与批判,1979年《上海文学》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争的具”说》,为文艺“正名在“彻底批判‘文艺黑专政’论”的专栏下发表了林默涵1977年12月29日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开的文学工作者揭“文艺黑线专政论座谈会上的发言《解放后十七年文战线上的思想斗争》等组文章。
《上海学》1979年4月号发表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否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并且强调文艺本的规律。
),强调文学的内部规律,重新释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陈思和正这样来正确地理解“重写文学”的脉络的:“‘重文学史’的提出,并不是随想像的结果,近十年中国现代学的研究确实走到了这一步。
……在当时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实际上却标志了一场重的学术革命。
”从根本上来说,成“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有力支的是两个中心的观念:这就是“文学现代化”和“纯学”的观念。
“文现代化”被理解为“纯学”,最终又被理解为“现代主义”。
因此,在80年代,“纯文学”的标准“文学现代化”的标准几乎是同时产和确立的。
也就是,将“文学现代性理解为“文学现代化”,将文学现代”又理解为“纯文学”和“现主义”的追求。
伤感文章之重写文学史思潮对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启示
重写文学史思潮对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启示摘要:1999年9月,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出版,为当代文学史树立了一种新型的范式。
作为“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发起人和领头者,陈思和先生的学术理念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始终贯穿和指导着该书的编写。
通过对该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研究“重写文学史”的成果和遗漏问题,为文学史的多元局面,探索并积累有关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重写文学史;研究方法;观念;反思中图分类号: i10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8)01007305一、“重写文学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逐渐展开,大量曾经被遮蔽和隐瞒的历史细节涌现,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于是,重建文化主体和意识形态便有了不可置疑的必要性,“重写文学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
受《上海文论》编辑部主任毛时安之邀,1988年,陈思和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口号。
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重写”在提出伊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减少外界的阻力,陈思和反复强调“重写”的历史必然性:“文学史的重写就像其他历史一样,是一种必然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无限性,不仅表现了‘史’的当代性,也使‘史’的面貌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王晓明也将“重写”解释为“把今天对现代文学的新的理解写下来”[2]4。
然而“重写”并不是重估一切,它目标明确地对准了左翼文学—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这一条线的作家作品,试图冲破“公论”的束缚,深讨文学史研究多元化的可能性,通过激情的反思给行进中的当代文学发展以一种强有力的刺激(1)。
一边不断淡化“重写”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一边又旗帜鲜明地向“经典”发难,“重写文学史”的用意正在于“在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分裂’而政权又保持着连续性的环境中,开辟尽可能广阔的言说空间”[3]5,引起文学史资源配置的变动,达到引领学科“范式”转换的目的。
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为例
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为例
邓文华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是自“重写文学史”
理念提出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史。
与同类著述相比,其成就主要有三:一是概括性较强、条理性较好,有利于初学者接受;二是吸收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或做法;三是世界文学视野与比较文学方法的应用。
同时它也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人的文学”理念泛化;二是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含混;三是台港文学如何“入史”的问题;四是史料与史实等问题。
上述问题的出现,除了与文学史写作本身的艰难、“重写文学史”实践不够等有关外,还与“集体编撰”的方式有关。
【总页数】8页(P71-78)
【作者】邓文华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尘埃落定后的重新审视——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J], 杨新敏
2.文学史的"重写"与教科书的"新编"--评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J], 郭建军
3.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上册修订之得失 [J], 王福湘
4.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J], 汪文顶
5.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 [J], 陈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我国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及发展
试论我国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及发展作者:李博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6期摘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是值得重视的文学发展阶段,“八十年代”尤其如此。
八十年代是文革之后的第一个文学史的十年,经历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抑之后,八十年代文学表现出对激扬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的情有独钟。
本文将围绕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向内转”的大趋势,分析其在启蒙精神的复归和文学独立性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八十年代文学向内转人文精神文学独立性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1文学启蒙精神的复归对于启蒙的阐释,康德给出的定义是,启蒙即启发蒙昧,启蒙就是要帮助人们摆脱自身的局限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怀着一种理性焦虑感,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思想和文化观念:自由和民主。
通过这些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引入,帮助国民树立理性精神,并藉此改造愚昧的国民性。
由于思想者和启蒙者两种身份的重合,使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萌芽阶段就将对“人”的理性精神的关怀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切结合在一起。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这种两种关切称之为“感时忧国”传统。
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感时忧国传统在文学创作中再次取得主流地位。
从《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文学开始,中国当代文学表现出对后文革时代人们精神重建的努力。
通过反思文革对人们精神的压制和文革时期人们的悲惨遭遇,来质问历史的野蛮和混沌,反思制度的民主保障系统和“自由”在当下新时代所应该具有的含义。
“启蒙”成为这种精神重建的重要内容。
甚至重新喊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启示性话语“救救孩子”,人性的重建,对人本体价值的关注成为此时的启蒙的重要内容。
启蒙精神和传统贯穿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再到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这些文学思潮的发生和发展都表现出对文化重建和国民性再造的关注。
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文学创作逐渐走出后文革时期的盲目反思和伤痕时代,更加注重文化启蒙和人性启蒙。
未完成的“重写文学史”-简评80年代以来文学史叙述的话语资源
未完成 的 “ 重 写文 学史 "
— —
简评 8 O年代 以来 文 学史叙述 的话语 资源
张 语 婷
( 四川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0 0 )
作 者简介 :张语 婷 ( 1 9 8 9 .6 一) ,重庆人 ,四川大学文学 与新闻学 院。
中圈分类号 :1 2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8 2( 2 0 1 6)0 1— 0 0 4 9—0 1
且不说现代性 为我 们带 来多 大深度 的思 考 ,以现 代性 为 核心 忘记 的> ,张贤亮的 《 绿 化树 > 等 都体 现 出 了文 学人 道 主 义 的复 苏。1 9 8 5年刘再 复在 《 文学 评论 》 发 表 < 论人 的 主体 性》 ,再次 的新启蒙也在处处 碰壁。 中国越 来 越复 杂 的现实 粉碎 了 现代 的乌 深 化 了文学 的人 道主 义观 。文学 是 以人 为其 目的和 中心 。由对 人 托邦的神话 ,也才有 了 9 o 年代 自由主义和新 左派之 争。随之 而来 的 重 新 发 现 所 带 来 的 是 对 文 学 的 独 立 性 的 诉 求 。文 学 的 独 立 性 , 的也有 “ 后现代” 的话语 作为 对现代 性戏 谑的反 驳 。对 现代性 的 也 即非功 利的审 美性 。文学 史也 在这 个基 础上 ,开始 了一 种新 的 反思充斥在文学 的方方 面面 ,尤 其 是新 世纪 以来 的文 学史 研究 与 诉 说与建构 。从 “ 重写 文学史 ” 专栏 所 刊发 的文章 来看 ,主要 是 叙述上 。在对 自由主义 文学 极大 地追捧 后 ,人 们又开 始重 新 客观
“重写”视域下再读《中国现代小说史》
重要的意义在 于其使 得 许多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研 究 的重 夏 志清先生 的《 中 国现 代小说 史》 ( 以下 简称 《 小说 史》 ) , 从写 作到 出版 , 历 经 整整 十年 。这 本 积数 年之 功
等对 话 , 而主要 纠缠于意识 形态 问题 。较之 于 8 0年代 ,
9 o年 代对《 小说史 》 的研 究与 评价则 体现 了去 政治化 的
趋势 , 肯定 的声音逐 渐 多 了起 来 , 政治 审 判 的意 味也 在
报》 上所进行 的激 烈的学术论 战 , 笔锋所及 , 不仅使 我们 对《 小说史》 的 内容有 了更进 一步 的理解 与体悟 , 且 最为
于影响下 , 对《 小说史》 的评价, 也可谓是好评如潮又责
难者重 。 பைடு நூலகம்
陆, 这对 于习惯了政治历史评 价模式 的现 代文 学界来 说
不啻是一次有 力 的冲击 。如 有 的学 者为 其独 特 的叙 述 模式 、 批评视野 与 审美 风格 拍 手叫 好 , 也 有 的学者 深 受 启发, 并开 始重新反思起 了中国现代 文学 研究 的 自身问 题, 更多地 学者似乎常为 书中的某些 观点 契合 了 自己的 阅读感 受 而 激动 ……但 冲 击归 冲击 , 即便 底 下再 怎 么 “ 激流 暗涌 ” , 此 时浮 于表 面的则 往 往多 为声 讨之 声 , 尤 其 是书中鲜 明的政治 倾 向 以及 对 文学 典 律 的颠覆 与 重 新 定义 。于是 8 0年代 初 , 关 于这 本书便 引发 了一场 大 规模的批评思潮 , 《 文 艺报》、 《 鲁迅 研究 动态 》 等刊物 先 后发表文章批判该 书 , 但 责难 之处却 并非 学理 层面 的平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王国维、胡适为中心
万方数据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转型
因为根据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定义,所以成了包罗万象的中国学术史。”①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是“由于梁 启超、王国维、蒋智由、金天翮、黄人、徐念兹、周树人、周作人、管达如、吕思勉、齐如山、黄远生、冯叔鸾等连 续不断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进和寅传了西方的纯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念。”②其中,乇国维的贡献最大。 王困维引进康德、叔本华的艺术哲学理论,形成了超功利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一切 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③“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④王国维以文学的“游 戏”本质为依据,针对中国文学中一以贯之的政教一r具论,提倡文学“无用之用”,即不关乎政治、道德的功 用。他指出,“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 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⑤文学的使命正在于超脱世俗功利,满足人深层的 精神情感需求。“若夫忘哲学、美术之神圣,而以为道德、政治之手段者,正使其著作无价值者也。”⑥“天下 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矣。”⑦王国维把文学艺术提升到人生终极的高度,认 为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审美主体毫无利害的审美观照之中,从而消解痛苦与欲望,达到精神解脱的境界。他 提倡文学的独屯地位、独立品格,以保持文学超功利的审美功用,彻底否定了千百年来把文学作为政教工 具的传统观念。这些言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极为平常的。但是,在中西文化碰撞、新学旧学冲突的20世 纪初期,这些言论和观点是振聋发聩的。除却传统的政教工具说不论,即便是改良派或革命派,也都把文 学作为启迪民智、积聚民力的工具,文学的现实功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王国维在超功利的文学美 学观指导下,能够独辟蹊径,力排众议,摆脱文学工具论的传统观念,表现出r极大的学术勇气与深刻的学 术识见。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国维对近代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非常蓖要的作用。 王国维在以纯文学观念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时,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r戏曲的地位,把戏曲推人中国古 代文学的文体序列之中。作为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奠基人,王国维针对戏曲“托体稍卑”的世俗偏见,撰著 《宋元戏曲考》,改变了中国戏曲自来无史的局面。“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 非吾辈才力过于古人,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⑧他接续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 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 后世没能继焉者也。”⑨虽然这一表述历经数百年,有不下三十位学者进行过类似表述,但是大多把文学与 艺术、学术杂糅在一起,只有王国维的表述中所列文体最为符合现代意义的纯文学概念。而且在传统的文 学观念中,诗文是正统,而“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④王国维的贡献在于他破除雅俗之辨,以 纯文学的眼光把戏曲这一千百年来为文人士大夫不齿的俗文学样式推入中国文体序列中,贡献非常之大。 胡适对纯文学学科的建立可以说功过各半:一方面,他接续王国维破除雅俗之辨的识见,重视白话文 学,把明清小说推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序列之中,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在文学殿堂中为小说文体争取 了一席之地。胡适在文学史的叙述上,同样接续了传统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框架,提出“把三百篇还给 西周、东周之间的尤名诗人,把占乐府还给汉、魏、六朝的无名诗人,把唐诗还给唐,把词还给五代、两宋,把 小曲、杂剧还给元朝,把明、清的小说还给明清。”⑧这就把小说作为明清两代的代表性文学正式确定下来, 完善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体序列。另一方面,在《白话文学史》中,胡适所列入的文体是杂文学意义 上的“文学”,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他不仅将一些没有多少文学价值的打油诗列入,而且还把《汉 书》、诏令、佛经译文等文体列入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就白话文学的标准而言,其界定也是值得怀疑的,他 把唐诗划为白话文学,对《诗经》弃置不论,而且《白话文学史》只写了半部,到宋元之前戛然而止,对真正意 义上的白话文学未及展开。因此胡适的“文学”概念不仅不符合现代意义,而且其自身也存有难以周延之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
“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
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
文学研究受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较大,但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都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
“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重写文学史”的发生。
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已经有了15年的时间,但无论是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立场,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文学研究的阶段。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仍未过时。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09606在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内,中国现代文学①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②,规定开设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学位课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学科史和较为丰富的学科内涵。
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学术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的研究阶段(1917―1949年);第二阶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阶段(1950―1985年);第三阶段,“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1985年以后)。
一上文所取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和“20世纪文学”都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
“新文学”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提倡的以白话为主要语言,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各类文学样式(现代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新诗、话剧等)为主要文学样式,旨在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落后现象,提倡人的自由和人性高扬的文学运动的代名词。
“新文学”的对立面,一是表现传统士大夫阶级没落情绪的贵族文学(如旧体诗、骈文小说、桐城派古文等);二是新兴于文化市场的市民文学(各类通俗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刘再复在世纪之交批评张爱玲的创作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的论文中写道 80 年代,大陆一群思想者与学人从‘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历史 教训中得到教育,知道放下政治斗争留下的包袱与敌意是何等重要,换句 话说,批评应当扬弃任何敌意,而怀着敬意与爱意。
对任何作家,不管他过去选择何种政治立场,都可以批评,但这种批 评应当是同情的,理解的,审美的。
80 年代的这种思路,到了 90 年代,似乎又中断了。
大陆有些作家学人,刻意贬低鲁迅,把左翼文学和工农兵文学说得一 钱不值,与此同时,又刻意制造另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神话,这在思维方式 上又回到两极摆动的简单化评论。
现在真需要对 90 年代大陆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写作有个批评性的回 顾。
注刘再复《评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见李 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 7 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7 月。
作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弄潮儿,刘再复的这一反思具有重要 的意义。
尽管刘再复对于 80 年代审美主义和纯文学的观念仍然深信不疑,但 是他对于 90 年代文学史写作所表达的不满及其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思索。
由刘再复通过对张爱玲的创作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重新 评价而提出的 90 年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确实意味深长。
它甚至可以被视为某种具有历史路标作用的书写。
因为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文学史叙 述模式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构成了大陆 80 年代以来重写 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动力,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大陆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同 时在重写文学史的实践上具有明显的规范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它意味着当代文学史典范的变革。
它以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的发现和推崇,确定了重写文学 史的坐标和界碑。
5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史写作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与夏志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构成了有趣的对照和潜在的对话关系。
这种张力为重写文学史留下了大量空间和充分的合理性。
然而,到 20 世纪末,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所开启的重写 文学史已经充分释放和耗尽了它所积蓄的历史势能,空白之页已经充分填 补,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史的权力已经走到了另一个遮蔽与压抑的极端。
重写文学史成为一个明确的口号和明显的潮流是在 1988 年 7 月《上 海文论》第 4 期上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专栏。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在这一专栏下发表了一批具有强烈的重写色彩的 论文。
重写文学史这一口号的提出构成了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高潮。
重写文学史的正式提出和成为潮流,是在 1988 年,可是,重写文学 史的辽沈战役却打响于 1985 年。
重写文学史的提出者之一王晓明明确地把 1985 年在北京万寿寺中国 现代文学馆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和在会上提出的 20 世纪 中国文学视为重写文学史的序幕注正是在那次会议上,我们第一次看清了 打破文学史研究的既成格局的重要意义,见王晓明《主持人的话》,《上 海文论》,1988 年第 6 期。
这是符合重写文学史的历史实际的。
而重写文学史的起点则更可以追溯到 1978 年前后对于《部队文艺工 作座谈纪要》以及文化大革命左倾文艺路线的否定。
正是通过对于左倾文艺思想的否定与批判,1979 年,《上海文学》发 表了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为文艺 正名注对《纪要》的否定是从对题材决定论的批判开始突破的,而以对文 艺黑线专政论的批判构成了对《纪要》的彻底否定。
1978 年 5 月 20 日出版的 《人民文学》 1978 年 5 期在彻底批判‘文艺黑 线专政’论的专栏下发表了林默涵 1977 年 12 月 29 日在《人民文学》编辑 部召开的文学工作者揭批文艺黑线专政论座谈会上的发言《解放后十七年 文艺战线上的思想斗争》等一组文章。
《上海文学》1979 年 4 月号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 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否定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且强调文艺本身 的规律。
,强调文学的内部规律,重新解释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陈思和正是这样来正确地理解重写文学史的脉络的 ‘重写文学史’的提 出,并不是随意想像的结果,近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确实走到了这一 步。
……这在当时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实际上却标志了一场重要的 学术革命。
注陈思和《关于重写文学史》,《文学评论家》1989 年 2 期。
重写文学史的政治实践意义在当时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共识,并不是陈 思和个人的看法。
作为《上海文论》重写文学史专栏的编辑,毛时安更清楚地认识到重 写文学史的政治实践意义‘重写文学史’专栏的筹划和出台,并不是出于编 辑部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某个人灵感和机智的产物。
它出台的基本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然要重写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逻辑必然。
从根本上来说,构成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有力支撑的是两个中心的观念 这就是文学现代化和纯文学的观念。
文学现代化被理解为纯文学,最终又被理解为现代主义。
因此,在 80 年代,纯文学的标准和文学现代化的标准几乎是同时产 生和确立的。
也就是说,将文学现代性理解为文学现代化,将文学现代化又理解为 纯文学和现代主义的追求。
这种理解直到 90 年代被固定为常识。
90 年代后期,以文学现代性为题产生了一场相当规模的讨论,其论文 结集出版,基本上体现了这种 80 年代的常识。
夏志清在美国接受当时流行的新批评理论的规范和训练。
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文学的理解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 80 年 代的重写文学史。
与此同时,新批评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 文学理论》也在 80 年代被作为文学理论的圣经译介到中国并且发生 了覆盖性的影响。
《文学理论》所提出的有关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剖析被奉为不刊之 论,由此发动了文学回到自身和把文学史还给文学的潮流。
1982 年,唐tāo@①即指出文学应当首先是文学,文学史应当首先 是文学史。
注唐tāo@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况》 , 《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根据龚鹏程的看法,最早将现代化的标准应用于文学史研究的是严家 炎。
1981 年,严家炎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论<呐喊><彷徨>对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中明确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追求定位为中国文学现 代化。
80 年代现代文学史学科的重建实际上是一个文学现代化取代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所确立的文学史叙述和评价标准的过程。
王瑶说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应该从‘现代’一词的涵义来理解,即无论思 想内容或语言形式,包括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带有现代化的特点。
它当然可以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性质和内容,但 ‘现代化’的 涵义要比这广阔得多。
注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6 年 5 期。
钱理群等人提出的 20 世纪中国文学集中反映了文学现代化的思维。
文学现代化作为文学评价标准最早是徐迟在 1978 年重新提出的注徐 迟《文艺与现代化》,见《文艺报》,1978 年 3 期。
而文学现代化的合法性又是来自于 70 年代末国家意识形态转换和作 为新的意识形态的国家现代化注《文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见 1979 年 1 月出版的《文艺报》2 期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龚鹏程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系架构在近百年来中国正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理解上。
现代化,又被认为是一种世界性的运动,一方面亚非拉丁美洲等地区 皆因受西方势力及文化之冲击,而展开其现代化,显现出脱离个别传统文 化,汇入世界的大趋势……从文学上来说,即‘世界文学’。
……此一思路, 实际上仍采用西力东渐、 中国逐渐西化现代化世界化的 历史解释模型。
然而以现代化为新指标,重新讨论近百年之历史,从社会意识上说, 并没有脱离政治的影响,因为中国共产党官方所谓改革开放,正是以‘四个 现代化’为标志的。
而黄子平他们所说的‘走向世界’或‘走向世界文学’,也并不是从文学的 历史研究中形成之概念,而是把当前社会意识及愿望反映到文学史的论述 中。
20 世纪中国文学是作为一个文学史的命题提出来的;然而,在当时, 20 世纪中国文学本身是远未结束和正在发生的历史。
实际上,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是要把一个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叙事硬 套在中国现代的历史发展上,用资产阶级现代性来驯服中国现代历史,这 种文学史的故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预设和虚构性。
重写文学史在后来被视为是一个反对政治的文学性实践;然而,实际 上却明显地甚至直接地受到政治的规划,无疑具有政治实践的意义。
而且耐人寻味的是,重写文学史并不是追溯到文学性的实践,而是追 溯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的政治实践。
龚鹏程为努力想摆脱政治羁绊的文学研究,为何不能自我厘清文学史 论和政论之间的分际而困惑不已注龚鹏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之解 析》,见陈国球编《中国文学史的省思》,香港三联书店,1993。
,这主要是由于他没有看到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口号和重写文学史运 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实践。
实际上,正如王富仁所指出的那样,重写文学史从来就是和新政治意 识形态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注王富仁曾经指出过重写文学史的意识形 态实践意义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上来看,凡是社会思想和文学思想 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重写文学史’的冲动或要求。
他认为,从 1928 年革命文学的倡导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现代文学史便在不断地重写。
尤其是 50 年代以来,每一次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都导致一次文学 史的重写。
见王富仁《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几点感想》,载《上海文论》,1989 年 6 期。
龚鹏程批评说,文学现代化论者没有走出现代化的迷思,他们将 20 世纪的历史简单地解释为各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而没有思考现代化这 一概念的复杂内涵以及全球现代化历史的复杂性注龚鹏程《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概念之解析》,见陈国球编《中国文学史的省思》,香港三联书店, 1993。
可是,这对于当代现代化论者来说是一种过高的期望。
重写文学史恢复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必要的文学史地位,这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但是,在重写中对于一度成为历史空白的历史的过分关注和倾斜,使 历史又一次失去了重心,从而再一次颠覆了文学史。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 一开始就带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和矫枉过正的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