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1
这样新文化运动就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 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 绩的一部分。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爆发 ★ 1.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 倡白话文” 。即从现代语言形式的建构和现代思 想观念的确立两个维度展开。 ★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 文学”的文学进化论的角度,在语言形式上提出 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八不主义”)着手:
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文学社团的大量涌现, 新型文学期刊的创办,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风 格不同的创作流派。 ★意义:①标志着新文学运动从一般性的思想文 化个性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队 伍;②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 侧重否定、颠覆旧文学、侧重理论倡导走向了 侧重建设新文学、侧重创作实践的阶段。
田汉(1898-1968)
田汉剧作《名优之死》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 3.新月诗派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徐志摩、
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最初只是一个社交 性团体。后逐渐分化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 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 开辟的《诗镌》为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 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思想上倾向于 自由主义,因提倡新格律诗,又被称为“新格 律诗派”。 创作上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饶梦侃、陈梦家、孙大雨等。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启蒙”、“发生”的理解 ★ 1. “启蒙”(Enlightenment) 。 ★其含义是阐明、澄清、照亮。它给人启发和启示。
演变成专有名词“启蒙运动”时,它的意思是思 想解放运动、社会解放运动。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扩展阅读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家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意象派→胡适 欧洲文艺复兴、写实主义文学→陈独秀 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白桦派” →周作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 社会进化思想→进化的文学史观念
第二节 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大型文学社团。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 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该会刊物有《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并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该会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忽略了文学的娱乐作用)
小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 志而得名。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 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 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 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 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1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1
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提出
三、“现代文学”转型过渡期的遗憾: ⒈否定传统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融合、移植、模仿、借鉴、探索的策略, 造成了定位的困难。 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忧患意识与峻急情 绪,过多的强调了文学的救亡、启蒙、教育等 外在社会功能,致使现代文学不时偏向了纯粹 的宣传。 ⒊重思想轻技巧、重意识轻审美。现代文学的 文学启蒙不够。
文学批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架设了一座桥梁。
第二容 1.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 启蒙运动。 在价值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把 思想启蒙作为主要使命,重点从国民精神的 解放、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上着手,来打破专 制主义的束缚,实现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肇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启超夙不喜桐城古文,幼年为文, 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旬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 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 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 术概论》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3.“小说界”革命。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中提出了“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把小说推崇 为“文学之最上乘”,极其重视小说的宣传启 蒙作用,猛烈攻击旧小说的“诲淫诲盗”,并 把小说革命纳入政治革命和社会改良的实践课 题之下,开创了用小说来改良社会、开通民智 的文学时代。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4.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 以其质朴古健或者哀感顽艳的笔触, 录译欧美小说180多种,计1200万余言, 译有狄更斯、雨果、司各特、大仲马、 哈葛德等作家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 事》在当时以至对后来的鸳鸯蝴蝶派的 通俗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曾支持过资产阶级革命。1925年《甲寅》 (周刊)复刊,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标志, 这个杂志成了章士钊的“半官报”,是专 门用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 污蔑学生的爱国运动是被阴谋家所利用, 鼓吹读经救国,主张科举制度。
第二节
同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鲁迅的《十四年读经》就是针对章士钊的
读经救国而发,鲁迅指出读经和救国是毫 不相干的,只不过是学而优则仕的人,想 把它当作把戏罢了,在《再来一次》用子 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讽刺章士钊号称古 文大家,结果连“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也 不懂,最后大家齐上阵,终于把这只新文 学运动中的拦路虎批得体无完肤。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其二,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和否定了整个封
建制度极其陈腐的文化思想体系,建设反 映现实生活,探索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个 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民主主义与爱国主 义为主要内容,从农民,平民劳动者,知 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中的帝王 将相、才子佳人 。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文学社团及文学流派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陈炜漠、陈翔
鹤、冯至。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地点北京,其主要成员 有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陈源、胡适等人。 多系英美留学生,并以《新月》杂志得名,在 艺术上他们倡导新诗的格律,闻一多的“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 展曾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批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先进知识分
子,为唤起民众,挽救民族危难,发起了一场 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揭开了新文化和新文学 的序幕。 《新青年》是最早应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 综合性的文化批评刊物,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
2.“文界革命”
★最早是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
中提出的。并先后在主编的《清议报》 《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业上予以 实践。主张以“欧西文思”启发和激活 汉语思维,目的在于把文章从八股文、 桐城古文和骈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 立一种新文体。
3.“小说界”革命 ★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
③狭邪小说: 对人性中情欲的关注 a 溢美类: 《花月痕》 →才子佳人的妓女版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欢场如情场 鲁迅评价:“平淡 而近自然”
韩 邦 庆
b 溢恶类: 《九尾龟》 欢场如官场 展示了整个社会总的 道德危机。
张爱玲:“张爱玲五详 《红楼梦》,看官们三 弃《海上花》”。
张爱玲《海上花开》
侯孝贤《海上花》
晚清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① 谴责小说: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 ② 科幻乌托邦小说:重塑了关于时间 和空间的意识 ③ 狭邪小说:对情感和欲望的关注 ④ 侦探小说:提供了对正义的新的想 象 总结:晚清正是五四的一个丰富的源泉。
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原因
文学变革
笔记
背景
社会原因 动因 新文化运动 思想的启蒙 文学革命 白话文运动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Biblioteka 诗界革命“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19世纪末的文学变革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提高思想教化功能 平易畅达
打破古文藩篱
呼吁提倡白话文
域外小说的翻译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混乱而又比较自由
废科举、兴学堂 新式教育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 界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 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 还提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 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史1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1. 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的主张,提出“不用典”、 “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发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旗帜鲜明地提出白 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文学改良刍议》中的主张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 意义,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分析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 反对贵族、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和形式两方面提出 文学改革的主张。 3. 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 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 是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十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 作产生了重要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 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 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潮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简析1921-1927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浪漫主义社团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 家,《女神》、《沉沦》在这时期出版。 新月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 南国诗社等,其主导倾向都是浪漫主义。 欧美主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 期都被大量翻译、介绍。 浪漫主义思潮适合了激情勃发的年轻人的追求和 理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新版)
第一章文化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答】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答】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1
36.孤岛文学①指1937年上海沦陷后至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上海租界的文学。
②孤岛文学中杂文写作和戏剧活动较活跃。
杂文界发生过"鲁迅风"的争论。
于伶和阿英分别创作了很有影响的现实剧和南明史剧37.战国策派①活动于抗战中期,因刊物而得名。
②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
③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④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常间牒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38.以《灭亡》、《寒夜》为例,说明巴金小说创作的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灭亡》和《寒夜》是巴金创作风格变化的两极标志,其风格主化主要表现在:(1)早期热衷于塑造"英雄"形象,后期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
(2)作家的创作情绪由早期的主观倾诉、激情渲泄,转向后期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
39.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侍萍这一人物的安排对刻画周朴园有什么意义? (1)侍萍的安排,使剧作各种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复杂与尖锐。
(2)侍萍的安排,更加深刻地发掘了周朴园虚假伪善、冷酷无情的性格。
40.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何不同?①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描写了各种人生问题,但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或以虚幻的"爱"与"美"为药方;艺术上有观念化的缺失。
②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因作者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明确的创作动机,所以既反映现实的各种问题,又描写了问题是怎样得到实际解决的;艺术上则较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41.联系郭沫若和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论述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①郭沫若积极倡导并实践自由体诗,开始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情感的流露和渲泄,在艺术表达上缺乏节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大事件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
《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3、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 及其历史作用。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 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 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这种 “人道主义”并非是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 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以这种理论来反对违 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把违反人性和 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与胡适的提倡白话 文的文学主张一起构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 理论,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 作发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
(一)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文学改
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 学之正宗”;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 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二)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六)易卜生 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
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 《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 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
特点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
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 介绍
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程代码 0537
主讲教师丛坤赤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 动和文学思潮
本章概述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 (1、2节)(2—4章) 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4节)(5—10章) 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 (5、6节)(11—12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1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三)“被全球化”(被转型): 1840年后,因鸦片战争第一次与世界联系。 [美]裴士锋:《天国之秋》
(四)主动社会转型: 1878年后,第二次与世界联系。 主动融入世界大家庭。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社会革命的几个层次
(一)物质:“洋”逐渐取代“土”。 (二)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起义。 (三)精神:启蒙→新文化运动。包括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李鸿章: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1875) 革命:传统→现代
(一)内部:
1.农业文化: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2
(二)外部: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 3.亚洲的工业革命(日本1868)
历史学(历史、史学、史):狭义的历史学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 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中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 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按国别: 按时代(时间): 按地域: 按学科: 按研究对象:校史、家史 按材料的可靠性:正史、野史
20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1)
2019《中国现代文学(一)》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发起“小说界革命”,竭力强调小说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的社会理论家是梁启超。
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4、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蔡元培。
5、陈独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张出自《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6、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
7、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冯至。
8、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未名社。
被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的是沉钟社。
9、倡导“真正专心致志写情诗”的新文学社团为湖畔诗社。
10、提倡“问题小说”并创作最力的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11、倡导“革命文学”,且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文学社团是太阳社。
12、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13、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呐喊》。
14、鲁迅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15、《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16、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7、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是鲁迅。
18、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
19、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是叶绍钧!”20、五四时期以创作“教育小说”知名的作家是叶绍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 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 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 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 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 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25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26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要特 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 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 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 说、戏剧的创作。
39
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为使新诗摆脱 旧诗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40
• 《人力车夫》是一首胡适创作的白话诗,诗中反映了 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最早发表于 1918年1月15日的 《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此 诗后来收入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中。
诗中描写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里, 立在马路旁等候顾客的情景。一位顾客看到年少的人力车夫在 寒风中的样子,对他产生一种怜悯和悲伤之情,不忍坐他的车。而年少的 车夫却向这位同情他的顾客诉说他已经半日没有拉到顾客了,你的心意虽 然好,但是也不能填饱我饥饿的肚皮。这位好心的顾客只好无奈地上了他 的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斯年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 : 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 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 反对新文化。 林纾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 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对白话文大加嘲讽, 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 诋毁新文学倡导者。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
导
论:
• 正式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前,
我们需要了解三个重要问题:
• 什么是“现代文学”?
• 何为“文学的现代化”? •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什么是“现代文学”
• “用现代文学语言 与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何为“文学的现代化”
包括: • 思想的现代化, • 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 “三大主义”。
陈独秀
胡适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4、《新青年》“双簧戏”的演出。
5 、《新青年》友军的出现: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
李大钊与每周评论
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湖畔畔诗社 4、语丝社 5、新月诗派
6、文学革命双簧戏 7、“大胆假设,小心 求证” 8、《新潮》 9、 浅草—沉钟社
二、简答题:
• 1、简要叙述文学革命发起阶段的主要事 件。 • 2、简要叙述“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 3、简要叙述文学革命的成果及其意义。 • 4、简要叙述文学革命期间胡适文学理论 的贡献。 • 5、简要叙述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文学理 论的贡献
•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
中国现代文学!
传统的看法
• 1917——194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 现代文学也在此处戛然而止,中国的文学 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文学 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 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 沿用至今。
新的观点
• 20世纪中国文学
1985年钱理群、黄子平、陈平
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
的概念,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新的观点
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 为:
•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 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 • 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 • 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 化进程。
• 主要内容: △肯定白话文学符合历史的前进 方向。 △以文言一致的“国语”作为实 现思想启蒙、建立现代民主国家 的必要条件。 △借鉴西方文学思想,整理中国 文学遗产。
什么是“大胆假 设,小心求证”?
做学问的方法
•主要特色:
△从语言形式入手,作为破旧立新 的突破口。 △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文学,更重要 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重视个性主义与写实主义。
• 1、三个阶段: • 萌芽期、 • 发展期、 • 沉寂期
你能说说这 三个阶段的 时间吗?与 他们密切相 连的因素是 什么?
2、 此期文学创作特点:
△ 理性精神的显现:注重文学改造社 会的功能。 • △ 感伤情调的流行:彷徨心态的流露。
• △ 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
• △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 影响。
三、、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实绩: • 白话文的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兴起 • 文学理论的建设 • 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就 • 意义: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语言形 式的现代化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 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 • 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 • 其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 2、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核心与特色: • 主要作品《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 标示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本质区别。 • △注重文学思想内容的革命。
• △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思考题
试比较胡适与周 作人这一时期文 学理论的异同。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 《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 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 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 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包含了后来所 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2 、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发 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 之“八事”,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我们目前采用的观点?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思想 的密切联系,在目前的现代文学研究领 域,现代文学各个历史阶段划分如下: • 第一阶段:1917—1927 •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 • 第三阶段: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界 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败以 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还提 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体”。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白话文倡导 • 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的写作, 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鼓动进入平民大众 之中。 • 翻译文学兴盛 •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引人瞩目。 严复、林纾大量译介了西方科学、哲学、 文学著作,为近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 容。 • (译才并世数严林)
•《荆生》三主人 公:田其美、金 心异、狄莫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 与《学衡》、《甲寅》的论争 • 《学衡》南京 大型学术期刊 梅光迪、胡先驌、吴宓 口号: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甲寅》1925年复刊 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
历史反思:
• 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文学 革命倡导者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失 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派的某 些理论虽然持有着真理,然而失足 于方向的错误。
梁启超
林纾
2、文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前提 四个方面:
•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 • 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 • 新式文化教育的出现; • 职业作家的出现; • 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其它文学社团
• 新月社 主要成员:英美留学 生 主要文学成绩:新格 律诗创作 • 语丝社 主要成员:自由作家 主要文学成绩:散文 创作
《语丝》
• 浅草—沉钟社 主要成员:青年作家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 学
• 湖畔诗社 主要成员:青年诗人 歌颂爱情与友情的 新诗创作
•《沉钟》 的名字有 什么含义?
《沉钟》 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2、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 文学研究会 •△ 创造社 • 要点: 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 刊物、主要创作特色。
• 阅读与思考 : 试比较文学研 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特点。
试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 不同特点
• 成员:前者实力雄厚,后者年轻、资历浅 • 刊物:前者稳定,后者多变 • 宗旨: 前者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比较稳 定 后者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后 来又提倡“革命文学”
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 《娜拉》等作品, 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 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 绍者。 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具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 △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 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 成、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 • △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 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 自异域的文学艺术营养。
• 《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 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 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 神自勉。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 理论建设
1、胡适新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
“白话文学论”、“历史进化文 学观念论”。 主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 学史》《易卜生主义》《论新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