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九上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时政聚焦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两篇主读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简洁、明了、生动地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全景式地详细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个全世界瞩目的世纪性的大事。

这两篇文章都是狭义的新闻一消息。

但是语言、篇幅、结构等方面却有较大的差异,这两篇消息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体裁由此辐射开的“比较·探究”中的课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两篇文章都与新闻相关,是“新闻单元”的拓展阅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栏目,主要是对新闻这一文体知识的具体介绍。

单元总体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新闻这一文体知识
2.使学生在几篇不同的文体比较中,更加理解“新闻”,感受广义新闻、狭义新闻的不同结构特色、不同写作手法
3.在比较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体会虽然是体裁相同的文章,但在篇幅、结构、方法、情感等方面却有明显的区别
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在9年级上学期,生字词之类的基础性知识仍要常抓不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争对于本单元的体裁——新闻,学生接触得较少,首先,应把新闻这一体裁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扩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几篇不同类型的新闻,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来加强对这一体裁各章个方面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开拓学生在文本方面的见识;扩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和思路,提高学生论辩的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主要抓住新闻的特点,运用比较的思维寻找突破口,学会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主读的两个篇目应结合文体知识,有重点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发掘文章中的异同,在比较中章感悟狭义的新闻——消息,深刻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结构特点等
比较·探究”栏目是对主读文章的拓展,是广义的新闻。

引导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层思维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交流”结合实践栏目,主要是对新闻这一体裁的文体知识的一个归纳和盘点,可以看成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切人点。

单元课时分配
第1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课时
第12课《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1课时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1课时
《报人邵飘萍》1课时
敏锐﹒信实:求真为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重点)
2.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新闻的特点:
(1)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2)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W一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3.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1)消息的格式: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2)消息的结构: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

①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揭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3)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的人们立刻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

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二者都写同一件事,《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

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简洁。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0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二、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六要素”,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部分。

2.预习《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教学反思
报人邵飘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抓住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时闻要事,关心国家大事。

教学重难点
1.概括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

(重点)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重点)
3.概括写作特点,与消息进行比较学习。

(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背诵文中开头古诗后,由上文内容引发的思考引入。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人物评论(随笔)的文体特点。

(1)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2)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4)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晨曦(xī)豪气干云(ɡān)一世之枭(xiāo)访晤(wù)拉拢(lǒnɡ)
攻讦(jié)聘请(pìn)觥筹交错(ɡōnɡ)酒意正酣(hān)寻觅(mì)
心急如焚(fén)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豪气干云: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

干:触犯,接触。

一世之枭:做了一辈子枭雄。

会晤:会面,会见。

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

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亲离众叛:亲信背离,众人反对。

形容十分孤立。

采访必工:必定采访得精巧到位。

工,精密,巧妙。

有干时忌:触犯当时禁忌的。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隐私而加以攻击。

3.介绍人物评论的文体特点
四、课文内容学习。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

作者记叙了现代著名记者邵飘萍作为报人的那种勇敢、机智以及面临死亡时的铮铮铁骨。

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质有所了解。

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笑对死亡和他如何获取新闻的典型事件的描述,表现了作为报人的邵飘萍勇敢、机敏、正直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和品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敏锐﹒信实:求真为本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学生已有大量的新闻阅读经验,有的同学甚至已养成了读报的习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与社会实践、与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以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养成关心时事报道的习惯,了解新闻类文体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及其功能。

2.初步了解新闻的写作基本要求,培养敏锐的新闻感觉
3.通过筹办“报纸”,尝试新闻写作的甘苦,激发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养成关心时事报道的习惯,了解新闻类文体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及其功能。

初步了解新闻的写作基本要求,培养敏锐的新闻感觉。

尝试新闻写作
【教学难点】
通过筹办“报纸”,尝试新闻写作的甘苦,激发写作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复习本单元知识导入
2.结合本单元系统学习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特点、新闻分类、新闻的结构。

重点学习新闻的结构。

3课堂训练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敏锐、信实。

在诸多新闻写作要求中,敏锐和信实是最重要的。

作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素材,同时,新闻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反映的事实要有信度。

没有信度的新闻,就是假新闻,那是一钱不的。

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的新闻报道音频视频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采访报道学校里最近发生的事件或社会上比较热的话题。

引导学生在报道时不但要具备新闻敏感,能迅速寻获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同时,还要能守新闻的客观性,真是、准确地报道。

培养学生能在报道中以事实说话、以客观取胜
4.课外延伸。

可以让学生校为单位,也可以班级、年段为单位,办一份报纸,可以是日报,也可以是周报句报月报可以有固定的主编、编辑、记者等,也可以轮流
担任主编、编辑、记者等。

媒体开式上,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可以是供阅读的(重书面语),也可以是供播讲的(重口语)。

如“某班新闻联播”“某校新闻在线”“某某中学周报”等,都是可选择的方式。

而新闻的选材,以校内发生的事为主附例文
在寒冬中沸腾
第十届歌手大赛现场纪实
小记者施涠珊周美雅我校第十届歌手大赛可谓空前盛大,报名的选手达160多名。

2003年12月11日,团委会、音乐组和学生会在科学楼二楼、三楼和四楼分三场同时进行预赛。

每位选手只有约1分钟的演唱时间,大家知道,在高手如云的预赛中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都使出浑身解数,尽情地放飞旋律,台下现场也是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第二天,总决赛名单公布后,几家欢乐几家愁,不乏噪音和乐感俱佳颇具实力的选手由于选曲不当或发挥欠佳惨遭淘汰。

杀入决赛的同学则各自暗暗准备行头,反复热“声”,铆足劲头,单等一搏。

17日这天夜晚异常寒冷,南下的冷空气并没有使歌手赛有一点降温的迹象。

热火朝天进行的第十届歌手大赛决赛为寒冷的冬夜燃起狂热的火把。

6点刚过,比赛还没开始,已有不少同学守候在体育馆二楼主席台边门检票门口(为控制观众人数,团娈会印制并分发活动票券)。

才十几分钟,检票门口已被热情的同学们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甚至被挤得要上不能上要下不能下一一没想到比赛这么受欢迎。

先进得现场的同学挤坐在前几排,有的还为还没挤进来的同伴占了位子。

同学们的热情让现场不断升温,大家等待看、议论看、评述看学生会干部下发的《石狮一中第十届校园歌手大赛决赛节目。

6点40分,台上三位男女王持人闪亮出场,比赛终于开始了!同学们热情高涨,掌声中,1号选手高—(12)班的卢春香已来到台上,唱起了《台湾来的小阿霞》,有备而来的歌手一个接一个登台献艺,台下拿声、鼓劲声、喝采声一次次被激起。

“亲友团”大胆献花,激情写在脸上的选手手持鲜花挥舞,场面似乎不亚于歌星大腕的演唱会。

同学们随着歌手的歌声忘情地打着拍子,把年轻人的热情朝气展现得淋
漓尽致。

特别是第24号一句“总想对你表白”还没唱完,刹时全场情绪高涨,现场1000多名观众齐声喝彩的那一刻,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征服!来自高一年(6)班的意气风发的林鸿鹭仿佛一个月前在市体育场演唱此歌的张也,在校体育馆引燃全场激情。

台下每个人的表情都充满想象、神往和陶醉。

你如果在现场,那经久不息的雷动的掌声,发自肺腑的千人齐声的喝彩会让你感到似乎全世界都在震动!最后评委团给出了9杆498的高分。

比赛结束后,获得石狮一中第十届歌手大赛“十大歌手”及“优秀歌手”称号的20位选手台上合影。

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仍沉漫在欢快的氛围中久久不愿退去。

比赛很成功,使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了放松,希望它越办越好(本文发表于福建石狮一中(文学社《绿浪》第6期)。

[简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举办“第十届歌手大赛”这一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作为新闻素材,文章报道的內容是新鲜的,真实的,有时效性和信实性。

这是一篇“金字塔式”结构的文章,是以设置悬念歌手大赛“空前盛大”开头的。

以下是按照时间顺序写预赛、决赛的过程,逐渐将新闻内容推向高潮一一着重描写了高一(6)班的意气风发的林鸿鹭演唱使全场沸腾的情景。

结局不但说明了比赛结束后的合景知和同学们的欢快的情绪,而且还简单地表达了对这次比赛效果的评价,抒发了期待将来能“越办越好”的心情。

标题“寒冬中的沸腾”也很醒目,新闻能围绕着“沸腾”这个事实来写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播放有关的新闻报道音频、视频。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学习现场新闻报道的特点,自己也能尝试当堂报道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探究及训练任务。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明确本单元教材所要掌握的文体知识,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感受,学习自己写新闻稿。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有关的新闻报道音频、视频。

2.相关资料
新闻的特点:传播性。

真实性。

新鲜性。

迅捷性。

简短性。

生动性。

新闻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新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现在比较普遍的分法是将新闻分为五大类。

(略)新闻的结构模式仍以消息为例。

常见的消息结构模式包括
(1)倒金字塔式结构
绝大多数消息采用的是这类结构。

消息内容是按照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排列。

前面大而重,后面小而轻。

特点: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也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前面;在消息的王体中,内容也是按照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安排。

这样写的目的是以快、新、短激起读者的注意,也方便编辑及时有效地处理稿件。

多用于事件报道。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与夫入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3弹单,命中总统头部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死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一点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2)金字塔式结构
也叫时间顺序结构或是纵向结构。

其特点:没有单独的导语,完全按照事实发生的时可顺序来写。

事件的开端就是开头,事件的发展就是主体,事件的结束就是结尾。

往往一段比一段具体,逐步推向高潮。

犹如剥笋,层层去皮,事实的结果最后显现出来。

也类似讲故事,随看情节友展,事件的高潮出现了,之后是结局。

记者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常用的手法是设置悬念。


《两个大学生玩命》(参见《百年新闻经典》,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月12日下午7时,北大分校物理系的学生吴某,与三位女同学在学校附近的铁路边散步”。

这是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

后来呢?“吴对同学说,国外曾有人趴在路轨中间,火车过后安然无恙。

”吴和一女同学想亲身一试,趴在路轨中间。

写到这里,新闻接近高潮,悬念还未揭开。

接下来的三段是写车司机发现后,采取紧急措施,车头和第一节从他们上面驶过后停下。

女同学从车下爬出,侥幸活命。

吴没有肥出,颅脑严重损伤,已经丧生。

事件结果显露,悬念了释。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