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尊在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的自尊在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在其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采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人际信任问卷对10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①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26,P<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0.192,P<0.01);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68,P<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0.230,P<0.01);②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41.747,P<0.01)达到了显著水平,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结论自尊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间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自尊;成人依恋;人际信任;调节作用
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1]。

个体早期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互动会形成最初的依恋关系,个体将抚养者视为去探索外部世界时的“安全基地”,而且这种互动会使个体形成其关于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表征模型,即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大量的研究证明“内部工作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的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早期依恋性质的影响,通过“内部工作模式”的作用最终稳定下来。

成人依恋的对象是个体目前的同伴,即个体以目前的同伴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以往的研究显示:一位具有责任心和敏感的母亲对婴儿的反应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婴儿就会认为自己是受欢迎的、有价值的,别人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依靠的;而一位缺乏敏感的母亲不能及时给予婴儿情感满足,婴儿就会认为自己是受冷落的、没有价值的,对别人的态度也是消极否定的,认为别人不可靠,不值得信任。

这些早期的人际信任体验将逐渐内化入婴幼儿的内部认知系统,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原型,依恋质量的差异对个人的人际行为具有终生的影响。

此外,也有研究报告,后期的依恋质量也会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2]。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是从学校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处于成年初期,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从国内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问题反馈中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目前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扰之一,人际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表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首要问题。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同的。

大学阶段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相当稳定的,它使大学生对自我、他人及与他人的关
系有客观、稳定的认知,对个体调整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揭示成人依恋、自尊和人际信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更科学的资料,并丰富我国成人依恋研究的理论,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更多的切入手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在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4所院校,按照本科录取批次及各院校的在校生人数,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发放对象为全日制四年本科大学在校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34份,回收率为94.5%;有效问卷1048份,问卷有效率为9
2.4%,平均年龄为21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人际信任的测量由Rotter编制。

共有25个项目,主要有2个因子,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其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采用5级对称平分法。

1.2.2 成人依恋的测量本研究中,使用的是北京大学心理系李同归老师于2006年修订的由Brennan等人在1998年编制的亲密关系体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ECR量表[3],包含有36个项目,为7级评分(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

1.2.3 自尊的测量由Rosenberg编制,由10个条目组成,分4级评分。

1.3 研究程序将3个问卷装订成册,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进行施测。

主试为研究者本人,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

测试时间为15分钟,要求被试匿名做答,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对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维度、依恋焦虑维度、自尊和人际信任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与自尊呈正相关;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与自尊呈正相关。

2.2 自尊的调节效应Tauon和Kenny最早提出调节变量概念。

他们指出,调节变量所要解释的是自变量在何种条件下会影响因变量。

也就是说,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大小或正负方向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时,这个其它因素就是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调节变量。

成人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是通过自尊实现的,而当加入自尊的影响之后,成人依恋对人际信任影响的强度会发生变化。

根据依恋理论中的“内部工作模式”,个体的人际信任是通过个体对他人的表征来实现的,因此自尊是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调解变量。

依据温忠麟提出的检验调节变量方法,若自变量、调节变量均为连续变量时,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做层次回归分析(同上),除了考虑交互效应项外,还可以考虑多阶交互效应[4]。

而本研究中的自变量、调节变量均为连续变量,因此先将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自尊得分中心化。

2.2.1 成人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以成人依恋的2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采用层次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依恋回避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16.789)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从R2来看,依恋回避能够解释人际信任总变异的1.5%。

依恋焦虑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30.426)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从R2来看,依恋焦虑能够解释人际信任总变异的2.8%,成人依恋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2.2 大学生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自尊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以自尊为自变量,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F=17.382)达到了显著水平,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从R2来看,自尊能够解释人际信任总变异的1.5%。

2.2.3 依恋回避*自尊、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依恋回避、自尊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再以依恋回避、自尊、依恋回避*自尊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和表5可知,依恋回避*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27.988)达到了显著水平,依恋回避*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从R2来看,依恋回避*自尊能够解释人际信任总变异的2.7%;偏回归系数为1.161。

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依恋焦虑、自尊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再以依恋焦虑、自尊、依恋焦虑*自尊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6和表7。

由表6和表7可知,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41.747)达到了显著水平,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从R2来看,依恋焦虑*自尊能够解释人际信任总变异的3.7%;偏回归系数为0.196。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自尊对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有调节作用。

3 讨论
3.1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与自尊呈正相关;依恋回避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对他人的态度越积极,越相信他人是可信的;反之越倾向于认为他人是不
可信的;依恋焦虑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对自我的态度越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够很好的自我接纳,也相应的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而处在维度另一端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能很好的自我接纳,自尊水平也较低;为了进一步验证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以成人依恋的2个维度为自变量,人际信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人依恋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自尊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以自尊为自变量,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自尊水平高的人,人际信任水平也相应的高。

由于自尊反映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的水平,如果自尊水平高,相应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的水平也高,而当交往的对象令个体能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关爱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在以交往对象为安全基地的前提下探索周围世界的可能性,对交往对象的信任感随之加强。

3.2 自尊的调节作用由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人际信任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依恋焦虑*自尊、依恋回避*自尊对人际信任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证明了自尊在依恋回避与人际信任、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自尊高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个体会比较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拒绝和抛弃,担心自己是否是有价值的,是否是值得被关爱的,而自我接纳水平低的人,对自己不能够很好的接纳,因此在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的时候,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探索并能够成功,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探索的任务,因此人际信任的水平也相对较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感情上,很容易与他人亲近,依赖他人和被他人依赖时感觉很幸福,不担心被别人抛弃和不接受,对自己和他人有着积极意象,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因此有较高的人际信任水平。

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与人亲近不舒服,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发现很难相信他人,担心会受到伤害,认为自己不值得亲密和爱,也怀疑别人能否给他们亲密和爱,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因此人际信任的水平比较低。

在相同条件下,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可以相应的提高人际信任的水平,即自尊的加入,改变了成人依恋对人际信任水平影响的强度,说明自尊对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自尊可以看作是个体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调节机制,能够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的人际信任水平。

4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4
[ 2]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0,38(3):399-406
[4]林初锐,李永鑫,胡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
学,2004,27(5):1116-1118
[5]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